重庆市北碚区静观中心校 400717
摘 要:学困生是指不包含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生的特点有基础差、底子薄、学习方法不当、多动、意志薄弱和对授课老师不感兴趣等等。不管属于哪一类,他(她)们都厌学。这些学困生是怎么产生的?又该如何应对呢?
关键词:学困生 形成原因 应对策略
一、学困生的界定
学困生,简单地说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包含非智力因素的学生)主要是符合以下几点的学生:
1.平时不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作业速度太慢和正确率较低的学生。
2.基础知识较差,许多知识点都记不住。因此,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时时错。
3.以小学三年级语文为例,正常测试成绩在70分到45分左右的学生。
二、学困生的类型
1.基础差、底子薄 的“学困生”。他们主要因为基础薄弱,脑海中的基础知识记得少,用什么知识都是糊里糊涂。所以总是跟不上同学,学习起来非常吃力。
2.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这类学生态度是好的,学习也很刻苦,但成绩总不理想。时间一长,他们会觉得学习不好是自己天生太笨,渐渐地也就变成了“学困生”。
3.意志薄弱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在学习中,一遇到难题就等着抄袭答案。因此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成了“学困生”。
4.多动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是掉头与别人讲话,就是搞小东西等。因此他们的听课效率低,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了“学困生”。
5.对授课老师缺乏好感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对上课老师没有好感,上课自然就没了兴趣,日子一长,也就成了“学困生”中的一员。
三、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有内在的意志力、学习意识,有家庭的、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语文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我认为,“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可分为如下两个方面:
1.语文学科的特点造成的。语文与其他学科比,最大的特征是工具性,人文性强,这也是“学困生”最难达到的。而学生中有的属于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思维层次低;有的先天不足,很多问题总参不透、理解不了。语文强调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有的学生恰恰在这个方面缺乏毅力、缺乏信心,对语文问题总不能细致分析,老是考虑不周、漏洞多。缺乏学好语文必不可少的意志力,这样长久下去,学生便逐渐怕语文,对语文没有兴趣,从而就逐渐放弃了语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与学习者有关的原因造成的。
(1)家庭环境导致学习困难。现在的农村家庭大部分父母进城打工,许多孩子便成了留守儿童。这一代孩子的爷爷、奶奶基本没什么文化。能照顾好孩子的饮食就不错了,至于学习基本没戏。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父母离异,单亲家庭愈来愈多,这类学生从小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养成了孤僻、任性、说谎等坏习惯。这都分学生普遍跟不上学习,导致学习困难。(2)学习目的问题,导致学习困难。学习目的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第一,为父母和老师学习,这样的同学大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下才来学习的。第二,为“读书”而读书,为“学习”而学习。这部分学生之所以来学习,完全是因为其他同龄人都在学习,所以他们上课时既没有认真听讲,也并没有其他什么小动作,总是很“茫然”的样子,学习起来困难重重。(3)学习策略问题,导致学习困难。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义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如各学科时间分配失当会导致学生学习困难。(4)心理素质,导致学习困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把教育目的在学生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因此教师这种单一枯燥的教育教学形式在教育教学中造成了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师生关系的冲突性,无论对教育者自身的工作,还是对学生的发展,都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现时或潜在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影响。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形成了“学困生”。(5)教育环境因素,导致了学困生的自然形成。教师师德如果不佳,缺乏献身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事业心,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缺乏爱心,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就不但不能使教育收到实效,而且会促进学困生向更坏的方向转变。
四、应对学困生的策略和方法
1.注重鼓励,坚持正面教育。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具有一颗热爱学生之心,对学生有很好的期待,经常在言语中表现出对他们的热爱,那么,学生必然会产生喜悦、乐观、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情绪。在批改作业时,不用高标准去衡量学困生,而是寻找他们的进步点进行鼓励,然后提出高一个层次的希望,在他们的本子上写上几句肯定、宽容以及激励性质的话,像“你的学习成绩进步了,老师好高兴啊!”“今天的作业写得真好,继续努力下去,你会进步更大!”
事实证明,教师关切的话语、期待的眼神、往往会使学困生获得最初的自信,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
2.开展优生学困生结队活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仅凭教师对学困生的帮助,收效并不是很明显。开展学困生和优生结对帮扶,让每个学困生与优生结成“帮扶”对象。由于学习成绩差,每一个学困生都有自卑心理,因此,他们平时的交往对象都是和他们一样成绩落后的同学,很少会和优生交往,这种组合既有利于打破他们自卑的心理,又能适时解决他们的疑难问题。同时让优生“手把手”地教,能让他们尝试一次次的成功后,逐步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3.谅解宽容,增加学困生的学习乐趣与信心。“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困生往往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自信心不足,容易退缩。大量事实证明,学困生的进步是个复杂的过程。他们渴望成功,但惰性与自卑使他们徘徊,错误易于反复。因此,我对那些学习困难学生进步过程中的失败给予最大程度的宽容和谅解,允许他们在前进中出现反复,并给予再进步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乐趣与信心。
4.倾注爱心,提升亲和力。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在《给班主任的100个建议》中说:“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和思想是教育好他们的前提。关爱学困生,这种关爱的“触摸”,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和幸福感,正视学困生存在的缺点,少一点审查责备的目光,多一点欣赏的热情,引导他们在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不断努力。
五、存在问题的思考
1.学困生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工作。在长期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我们无法左右社会对学困生的影响。从目前来看,社会对学困生的负面影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学校也是非常无奈的。如何让社会发挥其应有的正面教育作用,这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2.由于现行的有关学生学业管理制度与现实相矛盾,致使人为地造成一定数量的学困生。如学校对留级率的控制,不论是成绩多差的孩子都一律升级。我校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学前教育、家庭教育跟不上,再加上有的学生进入小学对学校学习生活适应较慢,有的学生智力发展较慢,有的学生受家庭环境因素等影响,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而成为学困生。同时,又因受学校教育指标的限制,他们不得不在学习本来就很困难的情况下升级,造成了学习更加困难,由此导致了恶性循环。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只要我们能够尽可能多地给学困生以关爱,给予他们热切的期望,具体的帮助,就一定会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的。所以我相信,他们的明天一样会灿烂辉煌。
论文作者:徐维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月总第9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1
标签:学困生论文; 学生论文; 困难论文; 他们的论文; 语文论文; 作业论文; 这类论文; 《教育学》2016年1月总第9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