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自然地理条件与封建经济发展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国论文,自然地理论文,封建论文,经济发展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51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0)06—0050—06
十月革命后,苏联史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成为正统学说,贵族和资产阶级史学受到了批判和摒弃,到30年代中期其影响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史学研究中教条主义猖獗。直到80年代中期,苏联历史编纂学最常用、最普及的术语就是“斗争”一词,由此俄国革命史、革命运动史、阶级斗争史和政党斗争史、苏共历史成为苏联史学研究的主线。30年代苏联官方出版物以严肃的口吻指出,地理因素影响民族和国家发展性质、速度的观点,是资产阶级科学的产物,从根本上是不可信的。从而导致苏联史学家长期无人涉足地理环境对经济、社会和文化影响的研究,至今不清楚自然——气候因素对基本生产者——农民,最终对社会和国家影响的具体的经济机制问题。只是近20年来,苏联史学家才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成果突出者首推勒·夫·杜洛夫和勒·夫·米洛夫。本文主要依据他们的最新成果,探讨自然地理条件对俄国封建时期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工业生产的影响。不当之处,还望同行指正。
一、东欧自然地理条件及特点
从欧洲地图上不难发现俄国自然地理条件的重要特点。首先,俄国地域辽阔,从15世纪末起,它就是欧洲最大的国家。其次,欧洲海岸线曲折绵长,岛屿和半岛占欧洲面积的34%,但多分布在西欧,与欧洲其它部分相比,大陆性是东欧的特征。欧洲多数国家有出海口和很大部分海岸线,但直到19世纪中期前,俄国所靠近的海洋不利于与主要商路发生联系。寒冷的北冰洋极不利于海上航行。黑海是内海,与最活跃的海上通道相隔甚远。此外,直到18世纪20年代和18世纪末期,俄国才先后打通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出海口。
东欧平原或俄国平原几乎占欧洲全部土地的一半,地势平坦,海拔在200米以下,丘陵地带的绝对高度不超过370米,只是边远地区有一些山。西欧的地势则是另一种样子,山地、平原和丘陵交替出现。在很多欧洲国家,岛屿和港湾使相对狭小的空间里地形反差强烈,希腊和意大利的情况尤为明显。
几乎整个欧洲都处在温带。欧俄大部分地区夏天温度在零上15°(阿尔罕格尔斯克)到20°(波尔塔瓦)之间。西欧夏天温度接近东欧,但东西欧冬季温度相差很大。西欧一些国家首都1月份平均气温:雅典9℃、马德里4℃、伦敦3℃、巴黎2℃、柏林-1℃、维也纳-2℃。在俄国,诸如利沃夫、基辅、明斯克、顿河罗斯托夫等城市,温度为- 8℃到-4℃之间,彼得堡、莫斯科、沃洛涅什、伏尔加格勒的温度在- 8℃到-12℃之间,而阿尔罕格尔斯克、察里津、彼尔姆、古比雪夫气温更低些。显然,西欧1月份气温比东欧平均高 10℃。冬季气温差异还导致一个重要差异:西欧靠近海洋的国家完全没有积雪,而欧俄积雪从 3—4个月(基辅、伏尔加格勒)到6—7个月(彼得堡、阿尔罕格尔斯克、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不等。西欧国家的春秋温暖且时间长,有利于农业生产。东欧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俄国平原降水较均匀,年降水量多为500—600毫米,南部和西南部为300—400毫米,里海低地甚至不足 200毫米。东欧的东南部因远离海洋,一年当中温暖时期常常滴水未下,个别情况下这种旱情还会蔓延到东欧中部。
东欧有7条长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大河,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其流域面积占欧洲面积的12%。西欧长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大河有5条。水文学家认为东欧河流是“俄式”河流,即源于雨水和雪水, 但以雪水为主,春天因积雪融化河水流量猛增,春汛开始,夏末河水变浅。据19世纪的资料,莫斯科河的流量春天比平水期高100倍, 伏尔加河的春汛也来势迅猛。俄国河流多流经平原地区,水流平稳,弯道多,结冰期从2个月到7个月不等。西欧河流雪水比重小,常常接近于零,通常年份不结冰,发源于山上的河流流速较快。
从土壤表层来看,欧俄地区分为两部分,喀山—下诺夫哥罗德—卡卢加—基辅—卢茨克一线是两部分的分界线。简单地说,北纬60°以北地区土壤很差,主要是冻土带、沼泽、灰化土,其中俄国平原北部沼泽占这里全部土地的20%—50%。北纬60°以南地区则是富有营养的草土——灰化土,其中有粘土或砂质粘土,收成不坏,这一地区土壤成分砂质土多于粘土和砂质粘土,沼泽地比重较大。南部地区大致包括中部黑土区、摩尔达维亚、乌克兰地区,这里的上等黑土异常肥沃,是俄国的粮仓。但在里海低地和与之毗邻的草原地区,砂土和盐碱土比重较大。
封建时期的俄国矿物资源丰富,乌拉尔有藏量巨大的高品位的磁铁矿。俄国藏量丰富的有色金属主要分布在乌拉尔、阿尔泰、后贝加尔。西欧国家铜、锡、金、银开采业较发达,俄国金和白金储量、森林资源高于西欧国家。俄国的自然资源丝毫不比西欧国家逊色。
二、自然气候因素与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土壤和气候是制约农业生产最稳定的因素。俄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沼泽多、森林多、非宜种地多,宜耕地比例低。俄国地理位置偏北,大部分地区属寒冷而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无霜期短,加上严寒而漫长的冬季,限制了农作物及品种的选择。到19世纪中期,位于北纬66°的一些地方是俄国最北的农业居民点,只能种早熟的蔬菜和农作物,北纬55°以南地区可栽培喜温作物。无霜期短使农活集中,单位劳动时间强度增大。农业生产季节短,稍纵即逝,无暇精耕细作,靠粗放式经营维持简单再生产一直是俄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俄国农业生产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不利的自然气候因素的干扰。俄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特点是劳动季节极为短暂。 劳动季节从4月中旬到9月中旬(新历从5月初到10月初),而在这种情况下积温又非特别高。当时西欧除12月和1月的其它时间均可从事各种农活[1]。农业生产条件如此巨大的差异,从根本上影响到东西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文明之初,西欧的这种自然条件决定了村社集体生产形式发生了变化,率先巩固起来的个体农民经济逐渐摆脱了村社的束缚,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土地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为土地集中和大封建地产形成创造了条件。国家很少介入上述进化过程,甚至在建立一般生产条件方面也起很小的作用。在类似进化形式中发展重心在下面:农民经济、市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经济,封建领地和城市公社积极介入行政、社会和文化事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东欧的情况则截然不同。俄国多数地区农作物生长期短促,加之贫瘠土地居多,必须精耕细作,为此需要更多的时间。然而数百年间俄国农民精耕细作的最起码条件即劳动时间却严重不足,因而粮食平均产量很低。在俄国,粮食产量统计只是从1802年才开始。1801—1860年,欧俄粮食产量平均每份种子收3.5份粮食,60年中有4年粮食产量与平均产量相吻合,27年低于平均产量,29年高于平均产量。在每份种子收3 份粮食时,农民仅够支付所有义务和满足最低需要,若每份种子收2 份粮食时,那么维持最低需求也得借助于储备,只有每份种子收5 份粮食时才会略有节余[2](P53-54)。史料记载表明,灾年多于正常年景。 频繁的自然灾害对俄国农民的生存能力是异常严峻的考验。
由于自然条件差,俄国农民尽最大努力仅能做到:秋播作物铲两至三次,春播作物铲两次。18世纪在劳动力较充足的地主那里,从种到收每俄亩春播或秋播作物需劳作40天,当时农民4口之家耕种4—5 俄亩地能支配大自然给予的时间为130天(扣除割草期为100天)。如果农民想得到不低于地主的收成,应当在21—25天中作完40天的农活[3]。 农民唯有动员家庭所有成员(包括10岁左右的孩子和老人),方能做到这一点。
西欧无论是中世纪还是近代,即使精耕细作也无须如此紧张忙碌,因为生产季节格外长。1618年英国植物学家特拉杰斯肯特·斯塔尔希访问了俄国北部,他如此描述俄国农民的劳动:“他们的耕作方法很象我们,但不如我们那样认真,这不值得大惊小怪。西欧国家农作物不是耕耘两次三次,而是四次、五次,甚至六次。”[1]18 世纪末俄国著名农学家伊姆科莫夫写道:“我们夏天短促,所有农活要夏天做。西欧例如英国,冬天可耕地,10月整地,11月播种,因此我们比其它地方更需要加快工作。”[3]然而, 很少有人能数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如此旺盛的劳动精力,因此,减少耕地数量相对提高耕种质量对多数农民来说是现实的选择。18世纪末非黑土区每个男性农民平均耕种1.2—1.3俄亩,结果,俄国中部绝大多数农民数百年间粮食尚不能自给自足[1]。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出卖少量“剩余”粮食,完全靠节衣缩食来减少自身消费。
俄国主要地区农民经济受到极端不利的自然气候条件制约,无力扩大耕地面积,更难以集约式经营,粮食产量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俄国农民如此特殊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导致争取生存斗争的特殊方式,尤其是恢复地力的形式。在三圃制情况下,贫瘠土地失去地力更快,定期耕种的土地本身也需要按时恢复地力,而19世纪前恢复地力的办法仅仅沿用旧的传统,即采用伐林开荒和抛荒。抛荒是使休耕地长满野草、灌木丛甚至幼林,靠这种方式积养地力,这是极简单的、粗放式的恢复地力的方法。
为何俄国农民恢复地力主要靠伐林开荒和抛荒,而非靠大量施肥呢?这与农民饲养牲畜的条件差有密切关系。首先,从18世纪末起人口密度增加,耕地不足的紧张程度加剧,草场被开垦,不利于畜牧业发展。其次,因农忙季节和割草季节在时间上冲突,农民无暇收割和储备足够的干草和饲料。再次,按饲养两匹马、两头牛和两只羊计算,共需622普特干草,这要有8俄亩草场且耗时50天[1]。几百年间俄国农民对此一直望尘莫及。18世纪末,莫斯科、特维尔、雅罗斯拉夫、弗拉基米尔、科斯特罗马、下哥罗德、卡卢加诸省,每名男子平均只有0.4—0.7俄亩草场,每4口之家平均有0.8—1.5俄亩草场,可收割100—150 普特干草[4](P55)。按每头大牲畜一年需要60—70普特干草算,每户最多能养两头大牲畜[3]。第四,大部分地区牲畜圈养时间为198—212天[1],野外放牧时间短,使饲草不足问题雪上加霜。第五,多数农民养一匹或两匹马,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第六,饲草严重不足,导致农民和地主靠麦草喂牲畜,使麦草不能还田,影响地力自我恢复。对俄国农民来说储备饲草问题一直未能解决,连苏联史学家都认为,这对地域如此辽阔的国家而言的确是极为反常的经济现象。
牲畜饲养量小,使厩肥数量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地力恢复和产量提高。据测算,每俄亩耕地应施厩肥标准为1500普特(24吨)[5],但直到20世纪初,也未达到这一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只是从16世纪起,有关非黑土带使用肥料的记载才多起来。18世纪中期,中部工业区寺院土地施足肥需6年一次[5],土拉省卡希尔县耕地施足肥需9年一次, 维亚特卡省奥尔洛夫县耕地施足肥竟要36年一次[6](P49)。19世纪中期,北方地区所有耕地施足肥7年一次, 该地区是非黑土带单位面积饲养大牲畜数量最多的地区。西部地区饲养牲畜少,所有耕地施足肥要18年一次。18—19世纪黑土带偶尔也施肥。可见,俄国地力恢复只能维持在较低层次上。虽然俄国主要地区收成低的首要原因是土地贫瘠,但土质差远不能说明一切。须知西欧很多国家并非都是肥田沃土,但通过认真耕作和大量施肥,粮食产量却很高。
随着时间推移,俄国农业技术有所改善,农民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861年改革前,农民按传统耕作方法可耕种3俄亩以上的土地。但是, 如果18—19世纪成年人的粮食消费标准为24普特(牲畜饲料占一定比例),或者每昼夜摄入3000卡路里热量,那么,俄国直到20世纪初,按食品实际比例,成年人每昼夜摄入热量仍不超过1500—2000卡路里[3]。
19世纪50年代,欧俄年均实际产粮1.4亿切特维奇(15.8亿吨), 成年人人均粮食仅为17.4普特,若除去粮食出口和牲畜饲料,成年人人均粮食不超过12普特[1]。到19世纪90年代, 欧俄非黑土区成年人人均粮食提高到18普特,而欧俄成年人人均粮食为25普特[7](P140—142),即刚刚超过成年人人均消费标准。尽管19世纪农民从欧俄大量迁往西伯利亚等地,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农业连续4年丰收, 国内粮食略有增加,然而到20世纪初情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内市场粮食上市量增加和出口增加主要靠减少消费。俄国农民传统上人均留下12普特粮食自用,也就是每昼夜可摄入热量1500卡路里。当然,无论补充蔬菜还是补充蘑菇、野果(农村对肉和奶制品消费量很低),都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粮食供给情况。
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一直是农业社会,赤贫化是其主要危险,而且在地力极差的土地上的粮食生产是社会必要生产。剩余产品总量尽管缓慢增长,但在粗放经营的情况下,这种增长几乎全靠增加农业人口和不断对外征掠土地。
三、地理环境与工业生产
到18世纪前,工业资源对俄国发展的影响是复杂的,缺乏有色金属和贵重金属使其经济相应部门的发展受阻。彼得一世以前,俄国缺乏自己的冶金基地,铸币用的金、银、铜靠从国外进口,外国硬币在俄国回炉重新铸造,甚至18世纪用于铸币的白银还难以保证。此时铸铜生产发展缓慢,对火炮生产影响极大。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以弥补这些资源的匮乏:16—17世纪数次禁止金银输出,甚至金币和银币也禁止带出;外商只能以外国金币和银币支付关税;积极寻找贵金属和有色金属资源。18世纪上半期俄国发现并开采金矿和银矿。此时俄国矿产资源开始与西欧国家平分秋色,甚至占有一些优势。到17世纪末,俄国使用36种矿产,充足的自然资源保证了冶铁、建筑、化学制品(例如生产松香、碳酸钾、木炭等)、木材加工、纺织业的发展,但铜、贵金属、硫磺、染料等原料仍不足。
18—19世纪上半期,由于俄国对外扩张频频得手,国土面积急剧扩大,自然资源大为增加,动力资源更为充足。19世纪前俄国冶金业使用木炭炼铁,使中部诸省森林资源锐减,乌拉尔和西伯利亚被并入俄国版图后,森林资源和水力资源得以迅速补充。对黑色冶金业而言,乌拉尔铁矿埋藏浅,易开采,铁矿品位高,按其质量、韧性、柔软性,乌拉尔铁丝毫不比当时欧洲最好的铁——瑞典铁逊色。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的金、白金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克里木半岛的天然硫磺藏量巨大,乌拉尔山脉的铬矿是加工盐时不可缺少的添加原料,加工碱、硫酸、盐酸、蓝矾、绿矾的资源也相当充足,可供提取染料的矿物和植物原料也有增加(用于染色的植物达15种,原料不足有所缓解)。可见,俄国自然资源远胜于西欧,只有个别原料供给困难(某些纺织原料、植物染料),但俄国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在于,很多重要资源分布在乌拉尔、伏尔加河上游和西伯利亚这些人烟稀少的地区,距离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大规模开采和利用。
在俄国,自然资源对手工业地理分布的影响非常明显,非农产品生产多集中在原料产地附近。士兵呢生产集中在乌克兰左岸、沃洛涅什和辛比尔斯克省,这些地方接近羊毛产区;亚麻布和大麻纤维生产集中在亚麻和大麻产区的西部和伏尔加河上游;糖生产集中在甜菜产区的乌克兰和中部黑土区;硝石生产分布在哈里科夫和波尔塔瓦省;在森林密布的北部地区木材加工业较为集中。这一时期开采业接近原料产地,而金属加工、棉布、丝织、制呢、化学制品及大部分制革等加工业,基本上分布在人烟稠密的中部工业区和彼得堡。
在落后的俄国,查明矿藏资源绝非易事。从18世纪末起,俄国科学院开始普查矿产资源,在彼得堡设采矿学校培养地质人才,传播地质学知识。经过以上种种努力,俄国大量矿藏才被发现,然而真正开采利用它们比找到它们更难。
尽管俄国各种矿产资源明显优越于所有欧洲国家,但由于俄国经济和社会制度落后于欧洲发达国家,自然资源利用却远不如人。尽管俄国盐藏量丰富,但由于交通落后,几乎所有西部省份都利用外国盐。尽管俄国资源丰富,但1861年改革前,俄国消费煤炭的81.3%,化学制品的69.8%,钢的50%,亚麻制品的46%全靠进口。俄国出口的铜、铁、生铁低于进口,铅多数靠进口。俄国生产帆布的原料极为充足,但只是在18世纪国内大量造船之际,帆布生产才初具规模[2](P101)。17世纪末俄国开始生产生铁、纸、油、松香、干性油等,生产化学制品不低于29种。1700—1862年,化学制品有硝酸、硫酸、盐酸、甲醇、甲醇气、苏打、铬黄、盐、氰化合物、硬脂蜡烛、银、铅、锡等共46种[2](P105)。
到封建末期,俄国虽然在自然资源方面超过西欧国家,但由于农奴制度导致俄国工业更加落后。在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社会规律的主导作用以这种特殊方式表现出来。
四、地理环境与交通运输
交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地理环境条件,地理环境的某些因素可保持数百年不变。15—19世纪中期,俄国畜力车路铺设困难,运行缓慢,交通运输长期由水路唱主角。水路的优势在于,无须做任何辅助性工作,而陆路铺路的劳动量极大。
俄国水路运输以内陆河为主。15—19世纪中期,欧俄通航河流从100多条减至60条,原因有二:首先,很多河流,特别是南部河流变浅;其次,船的载重量增加。19世纪中期前,对于通航河流而言,有运输意义的最小船只载人不能少于5—9人,载货不少于1—1.7吨,吃水深度为30—40厘米。而此后,远距离运输的无帆货船和帆船最小的船载重量也在10—30吨,吃水深度不少于45—60厘米[2](P110)。
俄国河流中的石滩、浅滩和冲积沙层是船只航行的大敌。19世纪50年代伏尔加河浅滩总长度90俄里左右,特维尔—喀山段水路异常复杂。顿河的航行情况更困难,该河冲积沙层特别多,其分布和排列年年变化。俄国仅有涅瓦、沃尔霍夫、北德维纳等几条河流完全没有浅滩。
16—17世纪,客船每昼夜溯流而上可行25—46俄里,顺流而下为44—85俄里,货船按18世纪的记载,每昼夜溯流而上为 9—24俄里,顺流而下为100俄里[2](P122)。
19世纪中期欧俄通航内河水路总长度为27000俄里,每年有12000只船穿梭往来于河流之上,运送4亿普特货物,500万根圆木,其中运送货物重量的3/4和货物价值的4/5为伏尔加河及其支流所为[2](P123),确保了中部地区和东南地区的物流畅通。但通航河流的通过能力低和封冻成为水上运输的主要障碍。
俄国水上运输靠纤夫肩拉人扛为主,载重500 吨以下的船靠纤夫牵引。在水中牵引每4普特货物平均用4名纤夫,纤夫牵引货船每昼夜行进5—10俄里[8](P25—26)。19世纪40年代仅伏尔加河流域就有60 万名纤夫[2](P126)。1814年伏尔加河首次行驶机器牵引的船, 翌年涅瓦河上行驶轮船。尽管轮船载重量大,每昼夜溯流而上可行100俄里, 顺流而下为200多俄里[2](P123),但19世纪上半期因纤夫劳动极为廉价,长期阻碍了轮船的推广。
沿伏尔加河转运商品,19世纪30年代从阿斯特拉罕至下诺夫哥罗德历时近3个月,从特维尔至彼得堡历时2个月以上,从阿斯特拉罕至彼得堡历时7个月,从雷宾斯克至彼得堡因伏尔加河枯水期而难以航行[8](P27 )。土路状况极差,一年大部分时间乡间土路因道路泥泞而难以通行。
交通如此不便和运费昂贵使俄国国内农产品和工业品难以交易,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乌拉尔生产的铁因运费昂贵在俄国西部诸省售价与奢侈品持平,西部诸省农民马匹不挂铁掌,9/10的马车车轮未包铁皮,甚至锹和耙子都是木制的。直到1834年,莫斯科至彼得堡间680俄里公路历时17年才建成通车。1833—1855年俄国修筑了 6500俄里公路,1861年改革后因大规模铁路建设使公路建设急剧收缩。与西欧国家相比,俄国每平方俄里拥有公路只及德国的1/90,英国的1/ 150和法国的1/190[8](P28—29)。在交通闭塞的情况下,公路建设缓慢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和军队的机动能力。俄军在克里木战争中惨败原因非止一端,但靠数百万农民赶着马车辗转运输军需品和兵员,不能不是贻误战机的原因之一。甚至到19世纪运输发展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还很大。水运因廉价而保持了在货运方面的主导作用,但陆路和水路运输的季节性仍是最大的缺陷。
显而易见,自然地理条件直接影响到俄国封建时期经济的所有方面——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劳动社会分工以及社会关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到农民农奴化的程度、速度和结局,甚至还间接影响到俄国专制制度的运行。导致东西欧历史发展道路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二者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无疑是基本原因之一,而且这方面研究的欠账太多。本文只是初步的研究成果,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就完全实现了我们写作此文的初衷。
[收稿日期]200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