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高中思想政治课问题设计提高教师课堂领导能力_课堂教学论文

关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问题设计提高教师课堂领导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领导力论文,提高教师论文,课堂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詹姆斯库泽斯(JamesM.Kouzes)和巴里波斯纳(BarryZ.Posner)(领导力理论研究权威)两人合著的《领导力》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领导者”。

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即领导是一个可以通过学习而领悟的过程,领导是可以被学会的,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任何人都可以是领导者。领导力是领导者吸引和影响被领导者,从而实现组织和群体目标的能力,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同样具有领导力,教师的领导力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这里的领导力并不是对以前的教师作为课堂主宰者,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重复,而是指教师通过规划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和引领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引领学生学会合作和探究,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实现共同愿景的一种能力。教师课堂领导力贯穿于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师在教学活动前的计划与准备能力、进行问题设计的能力、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正确处理预设性和生成性关系的能力,课堂中即兴应变的能力等。现就问题设计这一环节谈一谈如何提高教师课堂领导力问题。

问题设计的主体是教师,对象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中所预设的问题必须让学生能够回答、乐于回答、启发思维。二期课改理念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的预设也应该有改变,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认知水平,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有针对性才有实效性。为此,在高中三个年级分别选取了一个班级进行有关课堂提问的调查。调查表的部分内容如下:

1.你认为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

A.太简单,不用思考

B.比较难,要经过思考才能回答

C.太难,根本回答不出

2.你认为教师的提问是否对你有启发性?

A.非常有启发 B.偶尔有启发

C.没有启发

3.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你有没有思考和活动的时间?

A.有非常充分的时间思考

B.有时间思考 C.没有时间思考

4.你认为教师提问有哪些作用?

A.集中班级注意力B.有利于传授知识

C.有利于同学互相学习

D.以上所有及其他E.没有用处

5.课堂上你是否有提问的时间或机会

A.有B.不够C.没有

以下是部分问卷调查结果的示意图: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84%的学生认为课堂中必须有教师的提问,但有45%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时的提问对他们没有启发性,有78%的学生不爱向教师提问题,有12%的学生对课堂上没有思考和提问的机会非常不满意,还有36%的同学认为教师的问题他们难以回答。在调查中同时显示,72%的同学认为教师提问的作用是传授知识和集中班级注意力,只有9%的同学认为教师提问有利于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几乎没有人认为提问有利于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由此可见,课堂中的教师提问存在诸多问题,并没有想到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关注课堂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已经成为当前二期课改大背景下,更好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随着政治教师教育观念的逐步转变,教师“满堂灌”的状况已明显改观,但又出现一种新的“满堂问”的现象,一些教师将课堂中有无提问以及提问数量的多少作为判断有无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标准。有时教师在一堂课中的提问多达几十个,而大多数问题之间并没有逻辑联系,提问随心所欲,很多都是无效性的问题,课堂的设问重“量”不重“质”。有一些课堂设问没有注意结合学生特点和照顾个体差异,有的很难,学生回答不出,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过于简单,学生不屑于回答,消极对待,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丧失信心和兴趣;还有种情况是教师提出的很多问题是事实、记忆类的一般常识性问题,只需把课本上的话给复述一遍,这类问题缺少思维的价值,学生无须思索便能作答,一堂课下来,虽然教师设问频频,但所得的问题没有思考的价值,难以开启学生心智,激不起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即便是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一些学生(特别是非重点学校)也反映上课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作答后教师立即肯定或纠正学生的回答,或者如果没有人回答就马上给出答案,没有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思考和提问,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教师的解答后,也就失去思考和提问的兴趣。

在二期课改背景下,课堂提问承载了更多的功能,教师通过提问不仅可以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藉以反馈,查缺补漏;吸引学生对重点、关键点知识的重视,有利于学生更好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可以通过提问有意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学生积极思考,启发思维,并且有利于控制课堂节奏和调节、活跃课堂气氛。

教育教学应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但要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便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才能成为可能。所以教师作为课堂的领导者,要充分发挥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参与教学。在基础薄弱的高中学校,教师领导力是改变其学生命运的重要因素(Crowther,2000);现代家庭教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教师领导力的影响要远远胜于校长领导力(Leither & Jantzi,2000);从国内外教育专家对教师领导力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提高教师领导力可以提高教师的自信心,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改变他们对教学的看法,使他们的工作变得动力十足,改进他们的教学,发挥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改善学生的学习,所以在课堂的各个环节都要提高教师领导力。下面就如何提高教师课堂领导力从问题设计角度谈几点看法。

1.问题设计要有梯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领导力首先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设问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但是,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却是随心所欲,没有一个系统的提问设计,因此整堂课的设计缺乏逻辑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三思而后问,对问题进行系统设计。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上“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过程,善问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如果把这一原理运用于课堂问题的设计中即要求提问要有梯度,要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问题的设计应该顺应学生思维的发生与发展,预计可能发生的情况,不能把学生的思维拉到预设的轨道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认为课堂问题包含六个水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从教学“三维”目标来考量,第一类问题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第二到第五种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第六种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教师整堂课的问题设计,既要兼顾知识型问题的设计又要兼顾理解、应用型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要有梯度,难易兼有,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这种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这样不仅容易的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

案例:高三时政专题宏观调控中,讲到2007年我国中央银行6次调高存贷款基准利率,我先提出什么是存贷款基准利率?再给最近一次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请同学计算存入三万元,一年后可以得到的利息。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高对人民生活有什么影响?对企业的生产有什么影响?对于国家有什么影响?国家为什么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一共六个问题,问题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从知识、理解、应用、分析层层深入,顺应学生思维的发生与发展,由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在既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智能素质。

2.问题设计要贴近实际,启发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师课堂提问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启发思维,通过提问,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只有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课程中去思考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问卷调查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45%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时的提问对他们没有启发性,有22%的学生认为教师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思考问题的实践和提问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提问很多是涉及知识点比较单一,指向性较为明确,思维空间比较狭窄的问题,学生不经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顺利回答出来。这种提问方式,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一个非常窄小的空间和相对较低的层次里,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不利的。

教师提问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敏捷性和整体性,课堂提问只有经过富有创意性的科学的设计,和能真正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真正发展其创新思维。同时在提问后要有一定的“期待时间”。“期待时间”指提出问题到回答这个问题之间的时间,或回答完毕与下一次讲话之间度过的时间,是一个无言的时间段。期待时间太短,教师太快给出答案或者学生作答后教师立即肯定或纠正学生的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思路趋于完善的机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例如《市场经济的作用》

设问二:商品价格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设问一:最近CPI持续走高,1月份增幅更是达到了7.1%,以猪肉为主的商品价格普遍上涨,请问猪肉价格上涨与其他农产品的价格上涨有关系吗?为什么?

设问一过于简单,学生从书上就能找到答案,没有思维的价值,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设问二创设了问题情境,同时贴近学生生活,他们从报纸电视等媒体中都可以接收到这些信息,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讨论,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并且这个问题也有思考的价值,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3.问题设计要注重正确的价值引领,突出主流价值观

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体现着对一定价值的追求和选择。其价值取向对其发展起着定向的重要作用,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课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政治教师的课堂领导力首先应该体现在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上。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之外,学生从家庭、电视、网络等很多方面接受着形形色色的信息,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他们形成或正在形成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会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反应,结果出现了一些片面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乃至表现出对教学的“逆反心理”。

针对学生错误的认识要进行恰当的反馈和引导,因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肯定学生的答案,回避对其不足甚至是错误答案的评价,对学生评价就应该有分析、有评判,对于不正确的答案,教师必须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冲击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人们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的取向多元化,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十分必要。政治课教学既要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时机,在落实基本原理的同时,点拨学生的疑惑,及时澄清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实现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问题设计要突出主流价值观,围绕这个核心,突出民族精神、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积淀,将这些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针对学生随时反映出来的认识问题,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做随机性和直接现实性的解惑答疑,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寓知识于解惑答疑之中,才有可能解决学生的现实认识问题,而学生从传授知识和解惑答疑中获得一个又一个真知之后,又会产生从量到质的思想变化,并使其观察社会、认识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所升华,从而实现教育的基本目标。

例如:《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

设问一:一国两制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提出一国两制有什么重要意义?

设问二:对于台湾陈水扁提出的入联公投,你是如何看待的?为什么说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全国人民的愿望,更是青年学生承担的历史责任?

设问一中的问题固然重要,但问题过于简单直白,学生从书上就能找到答案,这样的提问不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对设问一的回答,学生只能达成知识层面的目标,而没有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形成自己的判断;设问二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深切体会到台独的危害,分清是非曲直,理解“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深入体会到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是统一的,认识到身上承担的社会历史责任。

总之,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努力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领导力,教师必须重视问题设计,问题的设计要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备好每一节课,同是还必须处理好课堂设问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配合使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强调课堂的问题设计,不是以“问”代“讲”,而是要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

标签:;  ;  ;  

重视高中思想政治课问题设计提高教师课堂领导能力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