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_陈清容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_陈清容

陈清容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小学 409000

【摘要】语文朗读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来说有很大地促进作用。一方面,大量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语感的整体把握,提升学生的整体语言质量。另一方面,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人情感,陶冶情操,促进学生与课文展开更为深入的互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成绩。然而朗读又是一件十分枯燥、抽象的事情,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对朗读有很大地抵触心理,很多同学甚至想方设法地偷懒,这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有一定的反作用。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朗读能力,要让学生在趣味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接受朗读,把握朗读,提升朗读质量,从而促进语文综合学习水平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6-101-01

朗读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小学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让学生在小学时期可以掌握良好的朗读技巧,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尤其是在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今天,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授课过程中加入朗读技巧的训练尤为重要。有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才是完整的,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朗读技巧更是教师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辅助学生对阅读的学习,让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地提高学习能力。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发展

1.1不能深刻的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小学生无论从年龄上还是心智上都较不成熟。 因此,也缺乏对于朗读重要性的认识。 通常只是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机械的学习,不知道学习的意义,缺乏问题意识。 此外有些教师往往认为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因此,对于朗读方式没有过多的进行讲授,只是让学生读出来就可以,不注重其语感、语速、情感的表达等等。 这样的额朗读形式对于学生毫无意义。

1.2朗读时间得不到保证

高年级语文书中的选文大多较长,一般要求两课时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教师往往选择减少学生的朗读时间,造成朗读时间不足。教师基本要求学生带着一两个问题快速自读课文或浏览全文,很多学生的朗读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实在在地深入文本。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仅留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初读课文,丝毫没有参考学生读书的进度。并且,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在布置预习时已经要求学生至少朗读几遍课文,重点段落还要再读几遍,因此课堂上可以少用甚至不用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可事实是:能不折不扣完成这项预习作业的学生少之又少。

1.3朗读指导不到位

从目前的语文课堂现状看,朗读的指导极其匮乏。常见的指导便是在分析、讲解文本之后作“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激动、快乐、悲伤、痛苦等感情读读这部分内容”或“把轻快、急促等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指导,完全不管学生是否有具体的情感体验,导致学生不能展现个性化的朗读,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1兴趣导入,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以兴趣为导向开展朗读教学,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朗读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好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了解与分析学生兴趣所在,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小学语文课堂中。为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课程中,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教师要结合小学语文教材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比较有吸引力的文章来展开教学,这样能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在很大的程度上来吸引小学的的学习兴趣。除此以外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去开展自主朗读与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感受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和喜悦,让学生主动去朗读,进而爱上朗读,更好的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为日后的语文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在开展语文朗读教学活动时要善于利用兴趣来导入,以此来培养小学生朗读兴趣。比如在进行《秋天的图画》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秋天入手来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面让学生讨论秋天里面最喜欢的东西是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回忆,进而激发他们对《秋天的图画》一文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以饱满热情投入到《秋天的图画》朗读当中,探索里面的知识。

2.2扩充朗读时间,科学安排任务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能否有效提升,取决于两点,一是教师对朗读教学是否足够重视,把朗读教学作为教学重点;二是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进行朗读教学安排,课后有没有对学生布置朗读任务。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师讲解的越多效果越好,教师应该把一部分时间交给学生,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自我练习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能只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的方式会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有利于学生的朗读学习。在学生互相交流练习时,教师要在班级内走动,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发现学生的错误时指出并帮助学生纠正,发现学生朗读的好时,给予鼓励和表演,让学生朗读得更有动力。课上课下充分地练习朗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3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朗读榜样

小学生潜意识中的朗读就是将文字念出来,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及时的对小学生的这种观点进行更正。 让小学生明白朗读不是简单的将文字以念的形式表述,而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结合作者的情感,以及所处的语境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先对文章进行示范性的朗读,在高潮部分或者作者情感强烈的部分,应放快节奏或者声音高亢,要全面的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

例如,对文章《母亲的恩情》 进行示范性的阅读时,要注意将自己完全的融入于这一情境中,并且注意语速、语气以及声音大小的变化。 通过对文章进行通读后,让小学生进行模仿朗读,在提高朗读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发现自己在朗读中的缺点与不足,并及时的改进。

总之,在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对于语文朗读存在较大的偏见,使得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很好。]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朗读质量,教师有必要深入研究一套具有趣味性、引导性和实践性的语文朗读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开展朗读学习,利用科学的方式,开展兴趣导入,技巧灌输,朗读互动等教学活动,真正让学生意识到朗读本身是一件富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朗读兴趣,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才能有更大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艳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朗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141.

[2]罗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63.

[3]葛桂红.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措施探究[J].华夏教师,2018(27):64.

论文作者:陈清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_陈清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