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刘永玉

浅谈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刘永玉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古浪教育工作站 733109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些学习方式引进了课堂。但是也发现,这些学习方式有的只能在公开教学上运用,有的流于形式,更有的根本不敢谈起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对学习方式不甚理解,尤其是对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的内涵与应用有误解。

一、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比较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下简称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已经以定论形式展示,不需要学生去独立探索和发现,只要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发现学习是由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这种学习方式不呈现学习结论,是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教学活动形式,它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给学生提供观察、调查、假设、实验、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比较这两种学习方式,探索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学习动机和独立思考,更强调过程。正如布鲁纳认为,了解一般的有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学习方式花费的时间较多。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习材料对原认知结构具有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习者必须具备这种学习的心向。如果同时具备这内外两个条件,同样能激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就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由此可见,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利弊,各有其适用的范围。

二、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灵活选择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它对促发求知欲、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作用无疑是明显的。笔者认为,教学中学生能探究得知的教师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还必须看到,并非所有的知识学生都能探索得出,有些教学内容是约定俗成的,绝不能靠学生去发现,而且也发现不了。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应该看到,接受学习不等于死记硬背,不能说教师讲解就导致机械学习。只要学生对新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又处处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考虑,促使学生能主动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内因外因均具备,即使前进的步子小一些,也是有效的学习。

理解了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的内涵及其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以下一些理念: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要善于依据不同学科和学科中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

第二,学习方式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不能“一刀切”。“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罢,只要是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那才是最有效的。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应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二者不可偏废。重视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打好基础,没有一定的基础,一味地强调探究学习是不可取的。探究性学习不只重形式,更要重视实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要从实际出发,适合运用哪种学习方式就用哪种,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在课堂中灵活地运用适合于学生自身的教学方法对于完成教学目标是大有裨益的。有些内容如果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然而有的内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既节省时间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何乐而不为呢?总之我认为,只要能完成教材及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师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可以的,不一定确定谁主谁辅,可以“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看过程看结果”,“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而同归罢了。

论文作者:刘永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5

标签:;  ;  ;  ;  ;  ;  ;  ;  

浅谈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刘永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