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规模农业的结构及其生存途径_农业论文

小规模农业的结构及其生存途径_农业论文

小型农业结构及其生存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方式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历史推进到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古老传统的中国才开始了它向市场化、现代化社会迈进的历程。如何认知农业在此中的份量?不能不成为摆在最高决策层面前的一个最现实问题。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民生活实现小康进而达到比较富裕,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是未来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和下大力气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之一”。[①a]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加快实现农业的市场化、现代化。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当农业基础薄弱、农产品供给相对短缺、农业实际收入下降等诸多问题现实及严重地困挠我们时,就更迫使人们尽快寻找出它的答案。

面对农业市场化现代化的课题,理论界提出了诸多思路,如“规模经营论”、“公司+农户论”、“政府保护论”、“科技兴农论”等。笔者认为这些思路无疑具有很大价值。但细细思量,其总有一种让人难解饥渴的感觉,都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于是笔者便开始从另一角度—农业结构层面来探寻问题的解决。

农业结构的基本概念,就是指以农业的耕种或生产规模为主要指标来划分的最基本生产单位—大、中、小型家庭农场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组成状况。综观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农业结构,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以美、英、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的企业性或商业性大型或中型家庭农场占优势的农业结构;一是以日本、西欧(除英国外)等国为代表的发达的小型或中型家庭农场占优势的农业结构。[①a]我们也可称前者为大型农业,我们发现,在不同农业结构中有着由此决定、因而与它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方式。那么,未来中国农业结构应选择何种类型?与这种类型相联系的生产经营方式是什么?显然也应成为研究我国农业出路的一个必要的出发点。

一、小型农业结构:我国农业的必然选择

这主要基于以下认知:

第一,小型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必然历史起点。这是因为:(1)首先应看到,目前,我国农业从整体上看,仍是以传统耕作方式在极小规模土地上经营耕作的“传统微型农业”。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我国农业结构的自然历史起点。据有关部门在全国不同类型地区的280个村定点调查,1990年产均规模为8.47亩,分为8.2块。[②a]我国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之小之零散,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十分罕见的。(2)根据历史经验,大型农业一般是在极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我们把其称作大型农业产生的“非常式”。而现实中国断无这种方式产生的必要土壤。综观世界,那些拥有大型农业结构者无不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有关。例如,英国曾有过一段圈地运动和自耕农衰亡史。除英国外,拥有这种结构的国家,都是那些远比西欧国家兴起较晚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是由欧洲国家的殖民者大部分靠牺牲当地土著居民的土地来发展他们的农业的。[③a]无须赘言,现实中国是绝无这种土地大规模迅速集中的非常社会经济环境的。小型农业结构更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必然历史起点。(3)相对于大型农业产生的“非常方式”,从理论上讲,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小型农业随着经济的成长壮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小农场—→中型农场—→大型农场的发展演进或许是它的一种必然走向,这也许能成为大型农业产生的一种“正常方式”。但是,既便如此,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绝不是一个“一步登天”的现象,而是伴随着农业生产力逐步成长壮大而呈现出的一个较漫长的历史现象。因此,我国农业在向市场化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土地经营规模有所扩大,但仍是比现时西欧中小农场规模还要小得多的小型农业,在今后一个可以预见的相当长时期内还是我国农业的必然存在方式。

第二、根据历史发展的逻辑,小型农业一旦确立,它向大型农业的发展演进无不困难重重。我们理应看重历史,因为历史有它之所以如此历史的必然逻辑。翻开小型农业国家的历史,我们看到,尽管日本政府早在60年代初就把扩大生产单位规模作为农业政策的重要内容,但事实却不得不令其政策制定者感到这个进程的艰难。据统计,1960年日本平均每一农户的耕地面积为1.002公顷,70%以上的农户耕地面积还不足1公顷。而今天的统计数字仍好不了多少。到今天仍有几乎70%的农户只拥有不超过1公顷的土地。1960年—1985年,农户平均土地规模仅提高了21%,年平均递增0.8%。[④a]农业思想与农业政策在西方国家都有很多共同点。尽管西欧小型农业国家中也不乏对扩大规模、建立有竞争性的大型农场模式情有独钟者,但时至今日,它同样仍被囿于小型农业结构中,小型农业国家在农业结构上的实践无不证明:“小型农业一旦建立了起来,那么,要把它改变成为大型农业就发生了严重的困难。[⑤a]虽然这其中的缘由还待探索,但这种较普通的历史现象,无不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我国农业结构向大型农业迈进的走向持冷静的态度。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鲜活的现实无不让我们认知到小型农业对于我国农业的必然。现实是,当我们越是陶醉于“规模经营”的思路时,就越是更透彻地感受到向大型农业发展的种种严重制约:1.2亿人的农村剩余劳力及在如此大基数上的继续较快增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产业转移所依赖的种种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向大型农业发展必然伴随着土地使用权的必要聚集,但随之而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又不得不令政府对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采取极为谨慎的态度……而这一切的一切,又无不使我们在冥冥之中领悟到规模化“过程”的真谛;体尝着由小型农业迈向大型农业,国家实在具有完全不能等同的向大型农业发展历史起点这种起始条件所带来选择道路上的种种不同限定。

总之,无论我们情愿与否,小型农业都是我国农业现在及未来一个较长时期最现实因而也是最必然的历史选择。我认为,认知这种趋势,适时理性地确定我国农业结构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盲目陶醉于向大型农业进军的思路上,才不会只是一味预见“只有分化农民、减少农民,才是农业出路”的中国农业远景。而必须老老实实直面我国小型农业的现实,实实在在地研究现时我国小型农业及众多小农户的生存发展问题。

二、合作社+农户一小型农业的必然生存方式

历史的逻辑告诉我们,每一种农业结构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方式。换言之,只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方式,才能使这种结构成为市场化现代化所要求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农业结构。显然,中国农业的发展不仅在于理性的农业结构定位,更在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方式。

笔者认为,与我国小型农业结构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农业合作社+农户”。建立兴旺发达的农业合作社是我国小型农业的根本出路。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里,农业合作社特指按合作社的国际通行准则建立与运营的具有真正意义的合作社。它主要有纵向型和横向型合作社两种形式。目前我国的供销社通常还不是这种意义的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农户”的基本概念,就是指在农户与发达的农业合作社密切相联的统一体中,以合作社为龙头,使农户生产仅是贸工农一体化农业生产总过程的部分,从而使小农户逐渐成长为与现代化市场化农业相适应的一体化农业所要求的崭新生产力的一种崭新生产经营方式或农业组织形式。

我国小型农业结构的必然生产经营方式是“农业合作社+农户”的结论,主要根置于以下三个主要事实与认知。

(一)从西方国家农业和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进程看,“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无不是中小型家庭农场的必然生存方式。西方农业市场经济的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那些拥有大型农业结构还是那些拥有小型农业结构的国家,那些现代化商品化的大中小型家庭农场,都不是孤身处于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中。而是有各种服务组织,主要包括农业合作社及非合作制性质的涉农企业,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家庭农场的生产仅仅是贸工农一体化农业生产总过程的一部分。这使我们深切领悟到:这种贸工农一体化农业才是市场经济及现代化农业所要求的农业,“农业合作社或非合作制性质的涉农企业+家庭农场”——这个一体化农业的具体组织经营形式才是家庭农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存在方式。

翻开西方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虽然非合作制性质的涉农企业对于家庭农场的生存发展功不可没,但在小型农业国家中“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却是其家庭农场最为重要、最为惯常的生存方式。首先,虽然在大型农业中也能看到流通型或纵向型农业合作社的踪影,但在小型农业中,这种合作社却更为发达。比如,以本世纪80年代初中期为时点,在法国,合作社收购了谷物的71%、牛奶和猪肉的50%;供应了农户所需化肥的50%、农药的40%、农用物资的10—20%。在它的120万个家庭农场中有100万个参加了供销合作社。在丹麦,农业合作社更是高度发达。它在1909年就有90%的农民参加合作社的盛况。80年代中期,合作社系统控制了全国鲜奶生产的87%,黄油生产的92%、奶酪生产的79%。在肉鸡、种子、水果、蔬菜生产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方面,合作社均占有50%的份额,它还几乎垄断了黄油的出口。[①b]

其次,在大型农业国家里,我们虽也能看到数量极少的横向型农业合作社(也称协作生产合作社),但正是在小型农业国家中,这种合作社才大大发展起来并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日本学者小仓武一作了较详细的考察与说明。他发现:在法国,虽然比日本有活力的农场更为盛行,但是却存在着大量的合作农场,在拥有大地主庄园的西班牙也是如此。既使西德和奥地利,尽管土地耕种规模较大,但也在着力鼓励机械联合组织或生产者联合组织这样一种协作生产合作社。“如果注意一下,在西班牙、在日本,并且在法国也是一样,在大约同一个时候都把注意力转向了合作农场,那是很有趣的。”“在这些国家里,合作农场的参加者大部分是中小型农场”。关于合作农场或横向型的农业合作社,小仓武一把其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软件协作合作组织。如日本的水田耕作集体协定组织和农业研究组;前西德的机械联合组织和生产者联合组织;奥地利的机械与管理互助联合组织。它们的主要职能是积累知识、改进技术或搜集情报以及制定方案等。二是软硬件混合组织。有其自己的机械和设施,有时还有一块土地,并且集中在这种机械、设施或土地上进行活动。如共同育秧或共同使用草地。三是硬件组织。它们只是一些共同拥有一台或几台机器的小组。比如,日本政府对战后机械化的鼓励主要是通过建立这样的一个强调硬件的组织进行的。法国的农业机械利用合作社也属于这种类型[②b]。

(二)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但严谨的理论分析也是指导人类行为选择的重要方面。研究表明,小有小的性格与生存方式,纵向与横向农业合作社的产生发展,中小家庭农场与它们的联姻,实在是中小家庭农场及小型农业在市场经济制度中唯一有效的因而也是必然的生存方式。

首先,它是小农业在发达商品流通条件下的必然生存方式。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农业日益变成一种生产农业食品的加工工业:为制造农产品,越来越多的中间耗费资料要在市场上购买;农产品的生产者则越来越多地为别人生产。农业生产原有的简单商品流通(W[,1]—G—W[,2])开始被“G—W[,1]…P…W[,2]—G′”即发达的商品流通所取代。随着这个过程的发展,单个中小农场主必然面临日益增多且日益严重的种种难题所困挠:有限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及经营管理能力资源等)使他要么无力组建自己的流通系统,要么只能建立低效率的流通系统;而依附中间商人的结果,也会因其势单力薄而在买与卖中两头受制于人,倍受他人的价格及质量欺诈。并且即使这种不平等的农商关系也极不稳定。市场情势好时,他们会一拥而上,而待情势差时则踪影皆无;随着市场的发展,虽新型的大型涉农流通公司产生并能与农场建立较为稳定的联系,但出于其本性的限定,即对利润的追求,它往往不愿收购中小农场主的农产品,而更愿意与大农场主结亲。即便有之,也往往因中小农场生产批量的“羞涩”而难逃公司的价格歧视;农业技术的进步(如机械、改良的动植物良种、化肥、农药等在生产中的运用)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速着资本要素对劳动要素的取代过程。但这无不以拥有大量的货币资金为其先决条件。显然,摆在众多无力自我积累的中小农场主面前的路似乎只有两条:要么仍继续旧有方式的生产,要么求助于高利贷者的贷款,而两者均难使其能有悠哉之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面对农业市场化现代化的滚滚洪流,发达商品流通方式对它的诸多挑战,中小农场主必须开始它的“适”的过程,自强自立、协作组建自己的流通服务组织也即流通型纵向型农业合作社。对农民来说,尽管这是相当艰难和痛苦的,盖因其原有的精神状态和传统制度规范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或工业社会的需要,但他们别无选择。

其次,它是小农业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历史与理论的逻辑告知我们,机械化、规模化、商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既是生产的利之所趋又是市场竞争的需要。自然,这些也必然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中家庭农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此,单个中小农场主必然发现他们还面临着来自以下诸方面的严重困扰:大型机械在小块土地上要么施展不开拳脚,要么不经济;提高农产品科技附加值又必然与中小农场有限的资源如首先是货币资源产生矛盾……。面对利润的诱惑,特别是面对大农场主的竞争,显然中小农场纵然解决了“产前产后”的单打独斗也难生存。它还必须解决“产中”因资源局限而难取机械化、规模化、科学化经营之利的难题,必须在生产环节开始它“适”的过程,即组建自己的以软件、硬件、软硬结合为合作形式的横向型农业合作社。它的妙处自不待言,既能避免棘手的土地产权集聚问题(这对现实中国尤为重要),又可在小块土地所有权及经营权条件下使小型农业也能在实现市场经济农业所要求的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方面大显身手。

再次,它是小农业得以适应买方市场环境的有效生存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买方市场的出现,如何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及如何认知并适应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多变化,也同样会成为中小家庭农场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显然它们还必须开始更高层次“适”的历史进程,即纵向、横向农业合作社的职能必须扩展,集购销、加工、市场预测、生产协调(如农产品质量标准制订、生产季节安排、产量规划等)等职能为一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功能合作社必须也能够在小型农业中迅速成长发育。可以说,小农业通过农业合作社的这种革命性变革同样能适应市场经济较高阶段——买方市场的社会经济环境。

总之,理论分析无不表明:单打独斗的中小家庭农场绝难在市场经济中生存。“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中小家庭农场在市场经济中的唯一出路,只能是脱胎换骨,迅速蜕变为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崭新生产力。而“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便是这种生产力的重要的必然的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型农业结构中有农村市场主体的主力军,绝不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家庭农场,而是“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这种两位一体的主体形式。可以说,没有农业合作社的兴旺发达便没有小型农业的生存,农业合作社是小型农业、中小家庭农场赖以生存发展的难以替代的基石。

(三)对照理论界提出的关于我国农业的诸多思路,我们更能发现“农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方式的实用价值之所在。在通常情况下,为大农业集聚必要土地的困难,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制度及人口大国的中国。这多半也是西欧、日本等小型农业一旦建立便难以迈向大农业的最重要原因。但机械化、规模化的社会大生产的要求却是对大型和小型农业一视同仁的。通过上述论证我们看到,直面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转让困难、缓慢的现实,纵向、特别是横向型农业合作社,完全可以现实而有效地去实现这种要求。而“规模经营论”者,有意避开棘手的土地所有权(包括经营权)、土地的必要集聚问题,说明他们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缺乏较为现实可行的对策。比如,在其提出的对策中,有的过多地偏重于经济学的考虑,殊不知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选择,尤其是农村土地占有与流转问题,更要受到政治的、社会的乃致文化的等因素的强大制约。有的虽也能认识到土地集聚、规模经营是一个较长期的经济过程,但对在这个并不算短的过程中,小型农业如何生存的问题却思之甚少。有的甚至还错误地认为,只有大型农业才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农业结构;在小块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条件下不能实现规模经营等。

“公司+农户论”者,虽看到了单打独斗的小农户难以生存的现实问题,看到了这种新型农商关系在发展我国一体化农业、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但却有盲目乐观之嫌。他们没充分注意到,市场经济从来都是先在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城市资本处于对利润的追求无不挖空心思、竭尽其所能向城市的高利空间积极进军,因而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各盈利性涉农公司的成长要远落后于农户对其需要的重要现实;他们没充分注意到,那些以追逐最大利润为己任的涉农公司为其本性所限,必然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偏重涉足价高利大的农产品、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及生产规模较大的农户。亦即他们没注意到单靠这些公司的亲临,必然会有相当多农户长时间地被拒之于一体化农业的大门之外而难以生存。他们没注意到,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专业化,在土地转让较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协作生产合作社也能较好解决,而“公司+农户”的模式在这一领域却很难替代。当然,更没注意到这些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刻内涵:“公司+农户”只是大型农业结构中一体化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使小型农业走上一体化农业之路的必然途径却只能是“农业合作社+农户”。

“政府保护论”者的可贵之处在于看到农业向现代化市场化迈进中反哺农业的必然。但忽略了农户“自哺”的必然。我认为,农业需要保护,但这种保护,从实践看,它必然要受到国际市场(如国际贸易规则、国际农产品价格)的严重制约和政府财力的限制。从理论上看,政府总不能保护还不脱胎换骨的低效率传统农业。尽管小型农业国家中政府对农业保护可谓“体贴入微”,但中小家庭农场仍需是有活力的农场,仍需“自哺”,即通过自立合作方式向流通、生产乃致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扩展,向农业的深度广度要效益,在国际国内广大的市场空间中寻找最佳定位,从而使农户从自身的这些“扩张”中直接获取较高的收益,壮大自身或农业生产的经济和经营实力。结论是,中国农业不仅需“反哺”,更需“自哺”。而“农业合作社+农户”是实现“自哺”的最现实有效方式。

总之,处于转型紧要关头的我国农业极需准确而理性的农业结构定位,极需老老实实研究小型农业的生存发展及采取有力措施发展农业合作社。当务之急:必须从构造农村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和培育崭新生产力的高度看待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必须把“合作法”立法作为构造农村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重要步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行发展农业合作社的思路已严重错位,[①c]而必须把我国千百万大大小小的农户作为发展农业合作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他们才是我们应着力培育的农业合作社的最基本胚胎。

注释:

①a [日]小仓武一:《日本的食物问题和农业结构》,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93—95页。

②a 马洪主编:《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

③a [日]小仓武一:《日本的食物问题和农业结构》,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98页。

④a 周明俊等:《新形势下的日本农政和农协》,《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7期。

⑤a [日]小仓武一:《日本的食物问题和农业结构》,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198页。

①b 中国供销合作社经济学会编:《供销合作社工作者必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

②b [日]小仓武一:《日本的食物问题和农业结构》,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207—208页。

①c 参见段俊英、汪纯宏“对现有供销合作社改革思路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95年第7期。

标签:;  ;  ;  ;  ;  ;  ;  ;  ;  ;  

小规模农业的结构及其生存途径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