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的对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地区论文,对策论文,优势产业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6)04-0064-06 “传统优势产业是指以资源、劳动等原始要素为支撑在长期的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由于自身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能够保留下来并且持续快速发展的产业,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综合体现”。[1]像钢铁、水泥、装备制造、冶金、石化、汽车等都是东北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这些产业对东北地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但是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恶化以及内部不利因素的累积,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亟待转型升级。近三年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全国总量占比呈现明显的萎缩态势。“2015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而东北三省辽宁(2.6%)、黑龙江(5.1%)、吉林(6.1%)分列全国经济增速倒数第一、第三和第四,呈现全面低迷的局面”。[2]因此,推动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实现转型,是东北地区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关键,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的现存困境 东北地区要继续保持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着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实现转型,而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又面临着传统比较优势逐步丧失、生产性服务业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过剩产能等诸多方面的困境,如何理清这些困境问题,是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实现转型的前提和基础。 (一)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生产某一产品的机会成本相对而言较小,那么,该国生产该产品就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可以是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市场优势等等。东北地区优势产业的形成依托于生产要素的相对成本差异,依靠廉价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形成的产品价格优势,这种优势被称为传统比较优势。随着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价格的上涨,这种优势逐渐丧失,但是东北地区的优势产业针对市场的调整和变化,并没有做出有效的改变和安排,而是仍然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继续存在。2014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辽宁省“在建设项目中,新建项目投资15083.2亿元,增长6.8%;在六大高耗能行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增长7.9%;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发电量的比重仅为16.5%。”从长期来看,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能够提高产业整体的竞争能力,促进东北地区的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从短期来看,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势必会影响区域内经济的平稳运行,甚至会导致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在GDP增长的约束激励体制及现有的盈利空间下,地方政府一般会继续依赖传统比较优势,推迟产业的结构转型,保证经济增长的惯性速度。因此,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如何协调好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未来能否顺利实现转型的关键。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用于满足中间生产需求、通过市场化模式向生产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的产业。[3]它主要包括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保险、商务服务和现代物流等行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相关联的配套产业,由制造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发展演变而来,它并不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而是将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服务引入制造业,从而提高制造业最终产值的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的高级要素,其发展水平将直接制约着制造业企业的产品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中,制造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制造业的结构转型状况将决定着东北地区优势产业转型的整体进程,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又制约着东北地区制造业的转型状况。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总体水平偏低。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指出,“2013年吉林省生产性服务占全省服务业的比重为39%,预计到2016年占比达到40%”,与发达地区有20个百分点的差距;二是内部结构不合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新型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不大、数量不多、层次不高,尚不具备有影响力和大品牌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制约着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自主创新,是指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主动创新,从而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将创新成果转化成新产品和新工艺的价值创造活动。自主创新包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类型。东北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绝大部分采用的是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这种类型,利用技术上的后发优势,通过引进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先进技术和高端设备,推动优势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从而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但是这种创新方式也导致了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的创新活动总是跟在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后边,未能占据自主创新的主动优势地位,使得传统优势产业的加工度、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一直处于低端循环的状态。以东北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制造业为例,制造业的生产环节可以分为技术研发、工艺设计、加工制造、生产组装、品牌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微笑曲线理论指出,产品的技术研发、工艺设计、精密加工、品牌营销和售后服务等是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而加工制造、生产组装则是高能耗、低技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环节。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基于后发的技术优势和廉价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大部分被锁定于加工组装的低端环节,而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等高端环节发展严重不足。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就是要实现其由价值链的低端转向高端,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其最重要的障碍。 (四)产能过剩非常严重 产能过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能力总和与生产能力总和出现严重不平衡的一种现象,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总供给对总需求来说,相对过剩;二是总需求对总供给来说,相对不足。“2015年上半年,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全面低迷,其中辽宁省增速仅为2.6%,位列倒数第一”,[2]这与东北地区形成的产业供需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最突出的问题是产能过剩。2014年九大产能过剩——钢铁、煤炭、平板玻璃、水泥、电解铝、船舶、光伏、风电、石化产业,很多都是东北地区的常态优势产业。以水泥为例,根据《中国建材报》近期的调查显示,东北地区水泥企业的水泥熟料挤压情况非常严重,如北方水泥有限公司在东北三省的水泥熟料就积压了550万吨,地处黑龙江的滨州水泥有限公司也积压了75万吨水泥熟料山。因此,东北三省从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实施错峰生产,预计缩减4000万吨水泥产能。产能过剩作为一种倒逼机制,会加快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结构转型的步伐,但同时也制约着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在全球经济持续放缓的条件下,国外需求减少和国内刺激性投资共同加剧了东北地区的产能过剩,造成了部分优势产业一生产就亏损,不生产亏损更大的两难局面。所以,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面临着如何压缩过剩产能与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困难。 二、制约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结构转型的原因分析 党的“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东北地区面对不景气的经济现状,着力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但产业转型异常艰难,尤其是传统优势产业。究其原因,主要是产业人力资本聚集不足、地区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企业转型升级意识不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失。 (一)产业人力资本聚集不足 人力资本是众多投入要素中最关键、最核心,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产业转型过程中的技术研发、工艺设计、品牌建设、营销策略、广告宣传、售后服务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竞争优势的保持、相关政策的制定等等都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本作为支撑。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不但需要领军人才,还需要研发人员、推广人员以及车间的操作工人,这是一个人才链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如果没有坚实的人力资本作为后盾,传统优势产业价值链的延长、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新兴优势产业的开拓等转型将成为一纸空谈。因此,人力资本的状况将决定着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结构转型的速度、程度以及成功与否。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的未能突破传统比较优势、压缩过剩产能、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本积累不足有着必然的联系。东北地区的优势产业在人才链条的建设方面有很多不足:一是薪资待遇水平低。东北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高达200万人,原因是工资收入与东南沿海相比过低;二是个人施展抱负的空间和平台不足。优秀人才关注的首要目标是事业发展的空间与创新的平台环境,而奖金和住房等物质激励次之;三是涉及结构转型的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匮乏。这些不足成为制约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的严重短板。 (二)地区金融发展相对滞后 技术、金融和政策三者是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动力。金融作为重要推动力量之一,在产业转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经济学家J.A.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很早就对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他认为,金融的核心功能在于筛选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并为其提供信贷资金。”[4]产业的成长、扩张、集聚、整合、并购、升级、转型等等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资源在产业间的合理配置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型的过程。产业转型过程中的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市场开发、设备更新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就目前东北地区金融发展的情况来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金融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度不高。融资理念单一,主要采用间接融资的融资方式;二是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区域间的资金流动和金融合作不多,金融市场不活跃,业务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三是金融创新程度低。未能有效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和灵活使用各类金融市场融资工具;四是金融的生态环境不佳。对于东北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来说,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制约其新竞争优势的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剩产能的淘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阻碍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 (三)企业转型升级意识不强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企业只有具有强烈的转型升级意识,才能够有效地推动优势产业转型。东北地区的企业对于产业转型的认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一是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产业的转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企业要参与产业的转型就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与代价,如加大资金的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更新机器设备、淘汰落后产能等等,这些举措将会缩减企业近期的经济收益。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企业考虑到自身近期利益的需要,不愿意参与产业的转型;二是不能够正确认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产业转型具有整体性的特征,这就需要所有企业或大部分共同联动,但在具体实践中,这种同时参加、共同联动的局面是不存在的,总有先动与后动,动与不动的差别,从而导致某些企业形成一种依赖,产生木桶效应,致使转型效果不理想;三是不能正确认识主动转型与被动转型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认为转型实际是通过企业来实现的,考虑到某些企业现有的经营状况,维持现状更有利于稳定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因此不支持企业进行转型。这些认识误区导致企业的结构转型升级意识不强,未能积极参与到产业整体转型的大潮中来,制约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 (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失 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包括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服务等诸多方面。本文的公共服务特指政府的经济公共服务,主要是政府通过国家权力或公共资源的分配为公民及其组织从事经济发展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人才培养以及政策性信贷等。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扶持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活动朝多样化方向发展,但同时也要防范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过死,扼杀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政府应该把经济发展的主导权让渡给企业和市场,专门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从经济发展型的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因此,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东北地区由于传统计划经济的惯性作用以及大型国有企业的存在,历史上形成了强政府弱企业的特有格局。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政府仍然掌控着地方经济发展的大权,剥夺了企业自由发展的主体地位,也挤压了市场体制的运作空间。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的重大改革中,东北地方政府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如财政收入、GDP的增长、就业的稳定等等对于转型升级持消极和否定的态度,挫伤了企业参与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促进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结构转型的有效对策 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面临技术、人才、资金、观念和政策等方面的不利条件。因此,要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就需要积极鼓励原始创新、集聚各层次人才、推动区域金融发展、加强企业自身建设、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等,为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鼓励原始创新,奠定产业转型的技术基础 原始创新是指独立自主地研发一种全新的技术并实现商业化的过程。美国之所以成为经济强国,根源于其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每一次技术创新都为美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原始创新必须深入探讨如何利用现代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紧跟国际科技发展步伐,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加大创新与研发投入”。[5]原始创新也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艰难的过程,从基础研究到科学实验,再到成果转化,最终到走向市场,要面临各种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对于东北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来说,单枪匹马地进行原始创新有一定困难,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一是相同产业进行联合创新。东北三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有很强的趋同性,虽然加剧了市场竞争,但是如果联合起来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将会降低创新的风险,减小创新成本,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提高创新的成功率;二是上下游产业进行联合创新。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是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优势产业,上下游优势产业的联合创新有助于延长优势产业的价值链,提升价值空间;三是与国内外发达地区进行联合创新。东北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应该积极参与国内外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抢占技术创新的先机,从而为区域内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 (二)集聚各层次人才,保证产业转型的动力源泉 基础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助推了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伴随着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发达国家城市曾经历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受益于后工业化促成的人力资本在产业间的优势重构,使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陆续进入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演进路径。”[6]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需要技术创新的研发人才,也需要主导转型的领军人才和实施转型的推广人才以及车间的操作工人。如何集聚起与传统优势产业转型相匹配的人才队伍,是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顺利实现结构转型的关键。一要优化人力资本的培养方式。推动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办学,以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为导向,培养相关的各层次人才;二要创新吸引人才的方式。改善基础人才的薪资待遇,解决其住房、子女上学等生活方面上的困难;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自由空间和成长的平台环境;改变以往东北地区的人才流失严重的局面;三要提高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人力资本的配置要与传统优势产业转型相匹配,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引导人力资本向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开发等方向流动,实现人力资本的配置结构与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相协调。 (三)推动区域金融发展,提供产业转型的物质保障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实现转型的物质保障,而资金的保障就有赖于东北地区金融体系的发展。良好的金融体系一般包括调控体系、监管体系、企业体系、市场体系和环境体系五个部分。首先,在金融调控方面,要引导资金,尤其是民间资本流向传统优势产业转型的相关领域,解决传统优势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融资瓶颈;其次,在金融监管方面,要突破所有制的融资约束,给予不同的所有制企业以相同融资待遇,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转型,迫切需要地方金融的支持;再次,在金融企业体系方面,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发展,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机构,为企业的结构转型提供充足的资金,助推企业的结构转型;再次,在金融市场方面,要推动金融市场朝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了商业性融资之外,还要发展政策性融资,不以盈利为目的,加强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结构转型、新兴产业等薄弱环节的融资。最后,在金融环境方面,要完善东北地区的信用体系,优化社会的信用环境,减少不必要的信用成本,奠定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金融基础。 (四)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夯实产业转型的主体地位 企业作为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的最终实施者,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建设,肩负起产业转型的重任,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转型体系。一要立足长远,树立主动转型的意识。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就应该抢占传统优势产业转型的市场先机,积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而非坐以待毙,等待市场竞争的被迫淘汰;二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重塑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对于转型无望的落后产业,要坚决予以淘汰;三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东北地区也要积极培植新兴优势产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投入,拓宽企业的经营范围,引导高级生产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四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加速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生产性服务业是“适应产品价值链延伸、产品差异化需求增强、科技迅猛发展以及资源能源约束加剧等发展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产业发展趋势,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7] (五)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构建有利于产业转型的外部环境 强有力的政府干预,不但阻碍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更制约了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因此,东北地区的政府应该把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归还给企业和市场,着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从经济发展型的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的政府。一要完善传统优势产业转型的机制体制和政策环境。针对传统优势产业转型的重点与难点,从制度和法律为其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同时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提供适当的扶持与保护;二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新结构经济学指出,产业转型和发展的速度还取决于软、硬基础设施的改进。完善的信息、交通、物流、教育、培训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减少转型的交易费用,实现传统优势产业转型的最优性;三要妥善安置转型过程中的失业人员和贫困人口。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必然会导致下岗职工和提前退休人员的增多,从而引发社会矛盾,政府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失业人员和贫困人口的经济困难,保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顺利推进。标签:产业转型论文; 人力资本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经济转型升级论文; 产业转型升级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传统制造业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金融服务业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