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品出口结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产品出口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年均16.5%的速度增长,1998年我国的出口额已达到1800亿美元,跨入世界出口大国的行列。但我国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导致出口产品结构不够优化、竞争力不强已成为制约我国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瓶颈”。目前我国出口制成品中加工制成品的比重虽已占到出口总额的88%左右,但其中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精加工制成品,特别是成套设备和高科技产品的比例仍很低,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靠大量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制成品支撑。因此,不论是从我国贸易发展现状看,还是从加入WTO后我国将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态势来看,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是我们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中国出口结构发展现状及国际比较
出口商品结构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出口产品在整个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它是反映一国工农业发展水平、资源状况以及对外贸易政策方面的指标。
从中国出口结构的发展变化看,自从1981年制成品出口比重首次超过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以后,80年代以来又有了更快的发展,基本实现了出口产品结构由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到1995年工业制成品比重已占到出口总额的85%以上,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已接近1:6,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0.85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这种变化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外贸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以及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有着密切关系。但在制成品出口结构中,绝大部分是加工程度浅、产品档次低、用料多而附加值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虽较早发展重工业,但机电产品出口长期发展缓慢,出口额较小。目前在世界机电产品出口额中仅占0.32%。若把我国的情况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
1.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与世界贸易的总趋势相一致。即工业制成品出口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从1970年的63%上升到1996年的85.5%。尤其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变化的一致性表现的更为明显,但发展速度要快的多,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完成了世界商品出口结构20多年变化的过程。
2.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发达国家出口商品结构,在经历了70年代和80年代的调整后,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20多年来,工业制成品平均增长12.5%,远远快于其贸易总量的增长速度。进入9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比接近1:5,此后,它们的出口商品结构基本保持这一水平。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出口商品总体结构十分相近,1996年出口商品结构比为1:6,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平均1:5的水平。
3.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已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促成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产的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同时发达国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工业制成品出口产量中所占份额,近10年来上升了10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发展中国家总出口中的比重也由30%上升到50%以上,我国在此期间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也由50%多上升到了80%多,不仅高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而且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4.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机电产品是工业制成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代表。发达国家均以技术与资本密集型、“高精尖”的机械设备出口为主,机电产品出口中九成以上是机械设备。以日本为例,90年代初,日本机电产品出口比重高达75%,其中机械设备在机电产品出口中占93%。日本的汽车、电信设备、半导体、办公设备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五大类商品年出口额就超过了1200亿美元,占其总出口额的40%。而我国在1996年时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为32%,不仅大大低于主要发达国家47%的水平,而且也远远不及世界平均的42%。目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约15年,而且只有七成是机械设备,其余三成是钢铁及金属制品、日用小五金等低技术低附加值的机电小商品。
5.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但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比重之高是世界罕见的。工业制成品可以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目前我国出口商品总体结构,虽然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层次很低,1994年我国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为72.3%,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为27.7%,这恰恰与发达国家相反。即便是与主要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也偏低,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巴西、墨西哥等国的这一比重都比我国高出一倍。在世界出口总量中,纺织品与服装所占比重自70年代到90年代一直稳定在5%~6%的水平上。目前发达国家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比重在4.5%左右,发展中国家在11%左右。而1996年我国纺织品与服装出口比重在23.1%左右,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也反映了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仍然是以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特征。
二、中国产品出口竞争态势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额以年均26.8%的速度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国内生产总值也以年均17.3%的速度增长,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成绩。
但是从以上对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纵向看,1981年是个转折点,它标志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工业制成品出口首次超过初级产品出口。然而,从国际比较上看,形势不容一丝乐观。我国制成品内部的出口结构还相当落后,以粗浅加工的低附加值制成品为主,和发达国家以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为主的制成品出口结构相比,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也就是说,我国产品出口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是相当严峻的。主要表现在:
1.中国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层次较低。中国出口的制成品结构与国际上比较,层次较低,大部分属于中、低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出口商品结构落后和世界发展趋势的不协调,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由于档次低,竞争力就弱,市场占有率就低。如,当前世界制成品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日益成为主要的支柱商品。可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长期以来一直徘徊不前,1990年只有110.88亿美元,虽占我国出口总值的17.9%,却仅占世界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的0.84%。据中国海关统计,到1997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已占出口总额的32%,但与世界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相比,还微乎其微。这反映了我国机电产品的生产、设计能力与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还有着很大差距。
2.较高的出口依存度和恶化的贸易条件。中国作为世界大国,长期依靠少数大宗资源类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靠竞相压低价格,换取外汇收入,从而造成了出口贸易条件不断出现恶化的趋势。如,中国的一些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像坯丝、钨砂、乌龙茶、人工珍珠、工艺品等,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影响世界价格,我国的一些外贸公司为了完成对外出口创汇的任务,不计经济效益,竞相从国内市场上收购商品,致使出口成本上升。而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只能采取价格竞争的手段,竞相降低销售价格,使换汇成本高于官方牌价,经济效益受到损失。这种无序的出口局面使产品的国际价格下降致使出口额增长的速度落后于出口量的增长速度,即出现所谓的“悲惨增长”,这是我国外贸出口继续增长所面临的又一困难。
3.面临着日益激烈的高科技产品竞争。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中的机电产品在世界出口总值中以8.2%的年增长率增长,高于世界出口总值5.7%的平均年增长率,所占比重由30%上升到近40%。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的比重不断增大,1980年时其出口值只有760亿美元,而到了1993年则增加到36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近13%。近年来,这些高新技术产品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仍呈现出一种不断增长的趋势,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就逐步由一般水平的竞争过渡到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
4.受到发展阶段相同国家相似出口贸易结构的挑战。从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趋势来看,亚、非、拉国家普遍实行开放,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均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参与国际分工,从而使国际市场上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的贸易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中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和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相似。目前,我国与东南亚国家构成激烈竞争的出口产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品、服装业和机电设备制造业方面。东南亚国家有的凭借丰富而低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有的凭借具有较高质量和附加值的产品而具有国际竞争力。相反,我国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劳动工资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其他一些政策因素而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不断攀升,致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有时相对甚至绝对下降。如果不调整、优化目前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我国原有的部分国际市场有可能轻易地让给其他发展中国家。
三、优化出口结构促进贸易增长的对策建议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进口的主要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工业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格局在一段时间里使发展中国家得到了一些贸易利益,但它强化了自己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也进一步拉大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战略是无力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与此同时,许多地区引进外资也缺乏产业选择,外商进入的产业大部分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任这种状况发展下去,中国的产业结构不但不能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得到升级,还可能进一步低级化。
为了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合理而有效地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出口贸易发展战略和对策的研究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我国出口贸易结构调整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出发,采取战略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并举、把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和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相结合,现实、合理、科学地确立外贸出口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使其形成三大产业群。把出口增长纳入产业政策的目标体系,使之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目标相一致,形成产业结构演进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具体对策建议是:
1.尽快在传统产业中以竞争优势替代比较优势。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从而说明国际交换活动的基本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各个国家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加入国际分工,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但是在当今的世界上,传统意义上比较优势的发挥受到制约。比较利益理论所讲的比较成本是对本国的产品进行比较而言的。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的比较成本说,还是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的资源禀赋说,其比较利益的前提是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那么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其竞争优势。而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些假定条件已经改变。首先,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并不局限于国内的资源禀赋;其次,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经过投资和采用新技术,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再造,也可以被新材料所替代,自然的资源禀赋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尤其是国际市场也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价格不是唯一的竞争优势。即使在本国比较成本低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也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而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的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垄断优势的资源和产品。所有这些表明,除了一部分原料生产国,特别是石油输出国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具有垄断优势,此时一国的比较优势就会和竞争优势脱节。如果我们还抱着比较优势论不放,以本国拥有的资源相对优势来确定自己的对外贸易结构,即使能获得暂时的贸易利益,也不能缩短自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的出口结构进行调整,尽快地在传统产业部门中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并以竞争优势代替比较优势,以扩大对外贸易的增长。
2.适时调整中国的外贸出口战略,逐步实现贸易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进行适时调整,不仅有利于促进贸易本身的发展和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还有利于促进本国产业的升级换代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我国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看还是比较落后的。为了全面提升我国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大限度地获得市场开放后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笔者认为,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应逐步实行以提高商品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贸易发展战略,以全面提升和优化出口结构。具体步骤可以是:
首先,在近期内,继续发挥我国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通过比较优势战略继续提高我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次,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应以核心竞争力培养为主导进行产业战略性重组。通过贸易发展战略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良好调整,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导的战略选择,对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更为有利。
再有,在未来发展中,我国应选择贸易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以适应不断加剧的国际竞争局面。国际竞争力导向的战略目标是全面提升和优化本国贸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的核心是根据贸易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相应的政策体系。具体说来,目前只有在中国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上,实现生产方式和投资方式的转变才能建立起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国产业结构。
3.积极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带动一国经济发展的出口主导产业已向精加工、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论是从世界还是从一国的出口主导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出口主导产业都是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方向发展,由粗加工、低技术含量向精加工、高技术含量产业转化。那么,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培育新的出口主导产业,就不能完全依靠一国现有的比较优势。而应致力于创造国际竞争优势。
以前,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带有低收入国家的特征,出口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很高。现在我国的出口结构已实现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初级产品的替代,这种替代能够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但是,我们的出口贸易增长是以资源和劳动力消耗的成倍增加为代价的,出口产品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价格指数下降,单位商品的价格平均每年递减1%,这说明仅靠比较优势在竞争中很难再占有优势。因此,我们应首先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以竞争优势替换比较优势,通过采用新技术、开发新型科技产品,以新技术新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新兴主导产业,再创国际竞争优势。
4.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也是调整出口结构,增强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需要。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最根本的还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有谁能率先跳出传统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
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发达国家的科技与产业飞速发展,其出口商品结构逐步转到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方向。世界科技革命及全球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使我国面临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科技与产业竞争的巨大压力。我国由于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同时工业化也需要一些传统工业支撑,因此,我们不可能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定位于发展传统支柱产业,以增强这些行业的竞争力。但这不等于我们就可以放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鉴于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所拥有的能力,只能有选择地支持少数有长远发展意义的战略性行业。在具体操作上,必须注意两点。其一,能够被战略性贸易政策所扶植的行业必须是投入大、研究开发周期长、产品开发成功与否的风险高、市场结构多为寡头垄断、规模效应极其明显的行业,必须有政府的干预才能挤占他人市场,获取丰厚的利润。其二,必须把补贴给予在该行业中具有优势的公司,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目前,我国在航天航空、生物工程、光纤通讯、造船、钢铁、石化等科技领域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以航天技术为例,我国长征系列远载火箭己成功打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这些高科技产业风险大,需要通过大规模生产来实现规模经济。一旦成功,将可带来广泛的外部经济效益,并能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只要政府因势利导,合理恰当地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就能创造出动态比较优势,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击败对手,独占鳌头。
5.合理利用外资,实现结构型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需进一步将利用外资工作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宏观引导和产业政策引导,使外资更多地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避免以牺牲长远发展为代价的短期行为。
中国对外开放20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除了出口数量增长上的促进作用外,在改善出口水平结构和提高出口产品档次上也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产品中绝大部分为工业制成品,历年所占比重均在93%~94%,对我国出口产品中制成品比重的提高作用突出。长期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一直占第一位,并且保持高速增长,迄今为止,外资企业的成绩是喜人的,但至少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虽然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产品大都是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但多属消费类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资本品很少。其二,外资企业出口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来料和进料加工比重大,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国产化率低。
国际经验表明,加工贸易从下游装配业做起,然后再通过本地采购或投资生产原材料、零部件,逐步向中上游延伸,可以是一种市场导向的贸易和投资行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已有10多年的时间,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基础较好,产业门类齐全,但是至今加工贸易的本地采购比例不仅低于新兴工业国家,也低于东盟。其症结一方面在于国内产业技术水平低,料件质量不过关,或成本偏高,某些原材料短缺,不得不依赖进口;体制和政策方面的障碍也是阻碍我国加工贸易从下游产业向中上游产业延伸的重要原因。如:目前的加工贸易税收政策及有关计算方法,或规定对加工产品使用国产原材料不予退税,或造成使用国产原材料比例越大税负越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产料件的积极性,有些企业已经减少了采购国内料件,改从国外进口本可由国内供应的原辅料,其结果必然与通过加工贸易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初衷相悖。
其实,除了一些跨国公司从技术垄断、市场垄断、价格转移等方面考虑,不愿转向国内采购材料外,多数外商决定其进口还是在国内采购或生产中间投入品的主要因素仍是产品的生产、采购成本、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供货周期等因素。许多加工贸易企业仍然希望通过进口料件的本地采购来降低成本,而且一些外资企业也在尝试将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我国国内。因此,扩大中间投入品的本地化关键在于政策引导。
因此,有关部门应对现行政策、法规进行清理,对阻碍或限制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内采购料件加工出口的内容加以修订。例如,发挥关税、增值税的征、免、退的调节作用,加工贸易企业采购国产料件出口,在出口退税政策方面应与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将重要的配套工业列入鼓励外商投资的领域,可以引导外资投入中上游产业,以扭转目前下游产业加工能力过大,而中上游产业发展落后的局面。把利用外资放到推动国内经济发展和出口产品升级的高度上来。
总之,实现结构型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个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出发,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战略与对策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还涉及到如何利用外商投资企业的力量帮助我们实现这一转变。只有充分发挥经贸领域内被实践证明的理论机制在实现结构型出口增长战略中的作用,辅之以合理的政策工具,才能在加入WTO后,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成功地通过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
标签:劳动密集型论文; 国际竞争力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际市场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机电产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