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与科技信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太论文,科技信息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太效应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它是指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正反馈的循环作用:即好的原因导致好的结果,坏的原因引起坏的结果;而且,好的越来越好,坏的越来越坏。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一部分的科技信息交流活动无疑也要受马太效应的支配和控制。
1 科技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马太效应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科技信息量急剧增加,及时、有效地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科技信息对于科技、经济及其它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致使科技信息交流不断扩展和深化,并由此在科技信息交流过程中产生了马太效应。
1.1 马太效应是科技信息
科技文献,如科技论文、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等,是科技信息的载体。它具有自组织特征,根据哈肯的协同理论,文献群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对自身进行组织和更新,从而形成系统特有的一些规律。
有研究资料表明,文献利用程度的高低与文献信息密度紧密相关。据有关文献的统计显示:我国情报学核心著者选用的文献主要是期刊,占71.9%,其次是图书,占18.7%,报纸5.62%和特种文献4.14%。而许多文摘条目的摘取则集中于少数期刊,如美国《化学文摘》的文摘条目的75%来自9%的期刊, 法国《信号通报》报道的世界文献的统计表明,90%的文摘条目来自全部期刊总数的30%。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期刊相对于图书以及其它文献载体,其信息密度最大;而期刊中使用范围广泛,信息密度最大的又只集中于少数核心期刊。核心刊物的形成是符合马太效应的。在科学刊物的增长与分工过程中,作者从大量有关的刊物中选择一种与作者研究有关的期刊投稿,如果被录用,则增强了下次再投的信心;与此同时,当某期刊多次出现有关问题的论文时,就会吸引其余作者加入讨论,形成积累,当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得到发展,就在无形中形成了核心刊物。当然,核心刊物的形成与编辑的取舍和作者的选择有一定关系,但是,已经在某学科占据核心地位的刊物,当科学的发展没有超过一定的阈值,即新的学科产生前,其与马太效应的支持环境,如稿源作者的科研水平,国家对核心刊物经费支持,是不受影响的。其核心地位一般不会受到动摇,并与其支持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而马太效应的存在,可以促进科学知识的更新加快,形成刊物间的竞争机制。为了有效保证核心刊物在同行中的地位,刊物需要不断提高编辑质量,吸引高质论文投稿;非核心刊物一方面作为核心刊物有益的完善和补充,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加入马太效应的循环系统。用户则可以充分利用信息交流过程中马太效应的结果,利用文献的集中效应,文献分布的集中效应等,获得最佳的情报信息。
1.2 科技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马太效应与冗余功能
默顿在1968年指出,马太效应是表现在科学荣誉分配和资源分配过程中的一种不公正现象,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荣誉分配不公正现象主要存在于两种情况之中,即合作研究和多重发现。在合作研究模式中,由研究成果而导致的荣誉分配往往过多地给予那些名气更大,声望更高的合作研究者,而较少分配给那些不太知名的合作人。马太效应虽然是表现在科学研究中的一种不公正现象,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科技文献作者的名气大小和名望高低也是影响科技文献价值大小的一个因素。同时,这种现象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科学同行承认的科研工作者,给予一定的荣誉和奖励,这种贡献和承认之间的正相关,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可以作为其进一步研究的推动力,促进其加入核心作者队伍的进程;从用户而言,可以使用户在参考和利用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参与讨论,扩大了科研工作者的队伍。
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由于信息的大量涌现,使得人们目不暇接。根据文献阅读情况调查发现,许多人根本无法读完自己专业范围内的最新文章。例如,一个化学家大约只能读完0.5 %的化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在这样情况下,怎样保证重要的科技信息在出版发表后,不会被科技界的同仁所忽视,而影响到科技的发展呢?此外,科技信息交流如果不畅,就有可能造成大量的重复研究,浪费科技资源,同样会影响到科技的发展,那么,又怎样来避免这种现象出现呢?
默顿在科学中的马太效应一文中,分别研究了科学交流系统中的马太效应和马太效应与冗余功能。他认为,正是由于马太效应的作用,才有可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学术交流过程中,人们对读物的选择,往往也基于作者的声望。那些由声望较高的作者撰写的论文和著作,往往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反之,由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撰写的论文和著作,则不易引起人们的关注。美国心理学会的调查研究表明15%─23%的心理学家是凭作者来选择文献的,这样做虽然也有遗漏重要信息的可能,但却能节省大量时间,能使得那些有价值的论著迅速为科学共同体所理解和掌握,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对于科学交流系统来说,信息的迅速传播,广泛地为科学共同体所理解和掌握才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至于这种信息的发现应该归功于谁,或者发现的荣誉应该怎样来分配倒是次要的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合作发表论著或重复发现中,如果署名行列中出现著名科学家,那么就会导致这样的后果,它会提高该论著的影响力。这种作用有双重价值,它既加速了信息的流通,又能加快社会的承认。加速信息的流通,就能使科技信息广泛传播开来;加快社会承认,就能使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为社会所掌握,而不至于被遗忘和埋没掉,同时也避免作重复性的劳动。这就是马太效应与冗余功能的关系——一个已获显著声望的科学家独立完成的发现和许多未获得一定声望的科学家分别完成的发现,几乎有相同的机会获得社会的承认。从避免浪费人力、物力的角度出发,我们宁愿选择前一种发现模式。
1.3 科技信息交流受地区和科研水平的制约
一般说来,在经济技术较发达的地区,其文献情报交流技术、先进信息周转快,科技信息交流工作受重视的程度高,容易吸引科研工作者,从而较易形成科研核心区,其文献更新速度快,老化速度相对也快,并由此形成一种循环。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和科研存在着差距,在马太效应作用下,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控制,其差距将逐渐增大。以我国为例,近来年一些优秀论文越来越多地在国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如1988年《SCI》收录论文最多的北大和中科院物理所论文中,仅有15 %─20%在国内刊物发表,这种先进信息外流的现象,说明了我国科研工作者水平的提高,但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论文的最新成果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及时反馈国内,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水平的提高。从世界范围而言,情报领域新技术的研制与利用,发达与欠发达国家在处理能力上的差距在迅速扩大,如何克服马太效应给科技信息交流带来的不利因素,控制影响其作用的各种影响因子,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
2 正确运行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在科技信息交流过程中的支配作用与影响,一般是巨大而又广泛的,这种作用与影响有其两面性,当然有时也并非不可抗拒,超过一定的限度,马太效应就失效了。对于马太效应的运行,我们应当因势利导,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影响,甚制还要铲除其顽固阻力。
不难发现,文献机构虽然比较多,却只有少数文献机构成为收藏“齐”与“全”的中心,这对文献的收藏与利用均有好处,其实很大程度上这是马太效应促成和推进的。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一定地理的范围内,都有其各自的中心,这些中心都是某种意义上文献收藏的相对“富者”。有人曾考察了中国科学院37个在京单位的科技人员著述情况。选择《中国科学》为源样本,始于1952年止于1989年,共264期。 其上在京人员著文施引西文原版期刊997种4677次。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是全国科学院系统的文献情报源收藏最齐全之地,上述施引西文原版期刊的供应情况如何呢?看下表:
附表 西文原版期刊供应情况
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地区
京外地区
未进口
供应供应 供应
供应
部门 % %%
%
值 值值 值
受引频次 4320 92.36 30 0.64 119 2.54 208 4.45
受引期刊
790 79.23 16 1.60
61 6.12 130 13.04
从受引文献来看,中科院文献中心的中心地位是确定无疑的。就受引频次而言,该中心能保证提供92.36%,对应的期刊为79.23%。我们不能也不该要求情报源的储存应“无一遗漏”,这实际上也是不能实现的。但中科院文献中心的文献供应能力确实是很大的,这正是马太效应的积极体现,中心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心。可见,马太效应的这种核心趋势,表现了积极和促进作用,我们要合理地发挥其积极影响。
马太效应由于是一种习惯势力,自然有其消极的一面。我们应抑制不需要或过度的优势积累,以免出现“过热”局面。以科学论文受引来说,马太效应就适可而止,或者应当透过表面现象,研究问题的本质。加菲尔德利用《SCI》1961─1975年的15年3000万条受引数据, 在此基础上评选出2500名科学家(受引频次平均3811次)。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44次,耐人回味的是他们受引频次在得奖前后,均有重要的变化。有的在得奖前虽也受引,但是并不突出,获奖后名声大振,受引激增。这种“爆发户”式的积累,显然有统计学因素在内。权威是重要的,但不能陷入盲目的崇拜,这样便会有“虚张声势”或“轰动效应”,扭曲了事物真实价值,使人们的成就与价值脱节。所以马太效应的积累有分寸,不能任其自然发展,要有必要的干预,使事物按预定路线目标发展。
马太效应毕竟只是一种心理倾向,把这种倾向化作事实还有一段距离,须有一定的整体协调性,亦即客观条件具备的很充分,才能把马太效应予以实现。如果条件不具备,再强烈的优势也不一定滚动和积累。所以超过一定的限度,马太效应就不存在了。不仅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对马太效应也是必要的。如果行为主体不希望某种优势的堆加,而自行引退的话,马太效应就会自动取消了。在图书馆界,印度的阮冈那赞是素享盛名的,他于1948年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一个新概念或者是图书馆新分支——图书馆计量。此后他一直为此而呼吁并亲自实践,直到1979年他还不顾77岁高龄,著文宣传图书馆计量。可是,尽管阮冈那赞名声显赫,这一主张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响应。其中原因主要是,此前已有提出统计书目学了,阮冈那赞在论述图书馆计量时,某些类比欠妥。这说明马太效应并非无条件的发挥作用,当时间、地点、方向、形势不适宜时,马太效应是不会启动和运行的。
马太效应确实是存在的,它是有力量的,又是疲软的;它是难以回避的,又是可以截然扼制的。但它毕竟影响着人的意识与感情,只不过它可大可小,有时却又可有可无,人可以控制它,它也可以失控,所以对马太效应的原理作用,应予以辩证地理解和运用。
* 本文为兰州大学世川良─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