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作文教学实践点滴谈论文_邢晓

高效作文教学实践点滴谈论文_邢晓

陕西省汉台中学 723000

摘 要: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教师要针对学生在作文中的迷津,主要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有的放矢,才能更科学地解决问题。相信通过教师真诚的努力和学生的长期摸索实践,他们写起文章来一定会经历一个由畏惧到喜欢、由生涩到丰饶的飞越。

关键词:高效 作文 实践

一、从心灵出发,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

哲学家亚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互换另一个灵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是人本教育,抓住了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正是用这句话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用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我坚信,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是教育的要义,也是学生写作的前提条件。这个世界的真善美,社会生活中的奉献和奋斗,生命中的涓滴温暖和感恩,人生中的坚持和执着,这个春天的第一脉花香和一次壮丽的落日,那年夏天旅游时海滩的细沙留在脚底的感觉与那串最终遗落在沙滩上的脚印……如果一个人对所有相关的这些都在乎、都有感触,我相信,这个人具备写作资质。

二、从基础做起,教给学生基本“套路”

古人说“文无定法”,但同时也有“文贵有法”之说。有一个基本的常识是,要练成绝世武功,必须从“马步站桩”这样的基础开始。我们教学生写作文,也必须从最基本的功夫教起,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套路”。

这里,我以写读后感为例加以说明。大家都知道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这话千真万确。但是,这话太空了,必须落实:怎样去读,才算有了写作一篇读后感的基础?怎样把“读”的部分写出来,这篇读后感才有了立论的坚实台阶?“感”这个重点怎样确立?围绕这些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写读后感的“基本套路”: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所读内容;然后简练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读后感的中心意思;继而用充分的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这里,所读文章的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论据之一;最后重提所读之文,强调或倡导自己的论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实践证明,这一基本“套路”是行之有效的。如果按照这一“套路”去写,就完全能克服原文抄写一大篇,感想却只写一两句的虎头蛇尾的弊端。

三、根据体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作文

首先是道理论据的障碍。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尤其是道理论据,学生所知甚少,所以教师应告诉学生: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以及政治课上所学的知识都属道理的范畴。学生最好专门用一个小本子记录这方面的内容,平时要重视知识积累。

有不少學生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可用以下两种方法解决:其一是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这样就等于增加了一倍的篇幅。其二是运用立论和驳论相结合。先用立论的论证方式,从正面的角度阐述;再用驳论的论证方式,从反面的角度批驳错误的观点。这样一结合,正确的观点和谬论就会对照鲜明,文章的篇幅也自然翻番了。

1.说明文写作指导。说明文的写作最重要的问题有两点:(1)写出特征。所谓“特征”,就一个事物有别于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2)用“多角度、多侧面”的说明方法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在一般学生看来,写说明文最头疼的莫过于“知识贫乏,无话可说”。以写荔枝为例,可以写荔枝生长的地域、花期、品种、外形、味道等方面,再说储藏、运输等。

2.叙事散文的指导。要告诉学生叙事散文与写事记叙文的区别:叙事散文也写人,但不去着意刻画人物,写人的目的是为了叙事抒情。如《项脊轩志》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中写到了“先大母”、“先妣”、“吾妻”等三位家人,但三人的长相、性格等都付之阙如,她们与项脊轩的事迹也无须写出起因、经过和结果,这里的人、事,只选取能为中心服务的片断,即围绕着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进而抒发“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慨。

3.记叙文指导。在此,主要是指写人的记叙文,在写作时也是最早接触的文体。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存在种种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

有鉴于此,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写一篇文章首先确定好文章中心。写人通常都是为了表现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更深入地,可能是为了赞颂或者批判这个人,表达作者对这个人的某种感情,如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又或许,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写,来以小见大地反映社会背景,比如说鲁迅的小说《孔乙己》。

人物是写人记叙文的重点,写人记叙文的目的就是要写出一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动人心弦的人物。这里就涉及教师在课程上经常讲到的要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描写、记叙、抒情、议论。在一篇成功的写人记叙文中,记叙应是文章的主体,中间应有必要的描写去充实记叙,有恰当自然的抒情去点亮记叙,有画龙点睛的议论去升华记叙,点出文章的主旨。只有这样才是一篇文质兼美、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是《水浒传》中最精彩的回目之一,表现了主人公林冲在高俅一逼再逼无路可走的情况下,由随遇而安、顺从妥协到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过程。对于这个巨变过程的记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而“风雪”既是自然环境,又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原因,还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样的分析鉴赏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是有意义的。

论文作者:邢晓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9月总第1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5

标签:;  ;  ;  ;  ;  ;  ;  ;  

高效作文教学实践点滴谈论文_邢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