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规划;
引言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造成灾害的时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可吸水并存储在特定位置,需要时再进行释放利用。大量应用实例表明,把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城市规划设计中,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雨水资源的浪费,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海绵城市也被称之为一种可持续的绿色雨水排放系统。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内涝或者是水资源短缺问题都是比较严峻的,而恰当借助于海绵城市理念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该问题,同时能有效提升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可靠性。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说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海绵城市”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意义重大。
1海绵城市的内涵
2013年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加上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发的基本国情,更是成为了加速建设海绵城市的助推剂。海绵城市可以说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模式。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有效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水生态环境破坏,其促使城市能够关注重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市朝着更健康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2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意义
2.1有助于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现代城市建设中存在很多钢筋混凝土建筑,路面也多为沥青混凝土构成,使得在暴雨季节雨水无法直接渗透,只能通过排水管道进行排水。这就造成一旦短时间出现强降雨后,城市内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内涝问题。建设海绵城市有助于实现对径流的控制,减少汇流,通过各种铺装材料以及绿地技术使得雨水能够直接渗透,避免了大量雨水的汇集;大量的绿地能够减少地表径流,延缓雨水汇聚时间,使得雨水能够通过雨水管道快速排出。
2.2有助于降低径流污染
地表水污染是一项长期存在的问题,大量雨水在冲刷过程中会将地表以及污水管道中的污染物带出并停留在地面,同时这些污染物会汇入到水体中,在造成城市道路污染同时,还会造成水体污染。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的绿地技术、生态滤池等能够实现对水体污染物的拦截和净化作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水体污染,减少各类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2.3有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我国水资源短缺较为严重,除了日常生活用水外,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也需要使用大量的水资源,尤其是在城市不断发展扩张过程中,水资源进一步短缺,而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实现雨季时对雨水的吸收、蓄积、渗透以及净化等,在需要雨水时,这些原本蓄积的雨水会逐渐释放出来,并得到利用,提高了对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调节气温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作用。总之,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3.1维护与修复天然海绵体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中,首先要做好城市周遭的河流湖泊、绿地、湿地等生态资源的天然海绵体保护工作。一是,根据城市发展情况合理划分区域,设定限制建设区域和禁止建设区域,确保天然海绵体的吞吐能力和调洪能力保持在活跃状态。二是,大力采取培育水植物、淤泥疏浚、生态砌岸等方法修复绿色生态系统,进而有效保持生态平衡。三是,将板块、廊道和基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生态走廊,加强各个生态板块之间的联系密切,建成生态海绵体系统。
3.2人工生态海绵体规划
我国不同区域地质条件和天然气候有较大差异,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拥有丰富的天然海绵体,甚至有的城市属于海绵体严重匮乏地区,如陕西西北部、甘肃南部等,均属于水资源极其匮乏地区,大幅增加海绵城市建设的难度。在这样基础上,就需建立人工生态海绵体,也就是采用相应的技术和手段,对这些城市进行人工改造,以提升其抗洪排涝的能力。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并不是只有具有丰富水系统的城市才能建设海绵城市。较干旱的城市可以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也可具有海绵城市的特性。一是,建设人工园林绿地。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可以根据城市发展需求适当建设人工园林绿地,提升城市对洪涝的应变能力,同时也起到更好的排污作用。二是,建设下沉式绿地。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还要更新传统居民区、工业区等建设模式,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分散小规模下沉绿地方式,以代替传统集中式的绿地,使城市绿地能够更好地将雨水进行过滤和排放,从而最大限度上提升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三是,改造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使用LID来进行改造,结合下凹式绿地,有效提升绿地的透水面积,进而实现园林的水系循环使用。
3.3城市雨洪系统规划
应用海绵城市的理念进行城市规划,主要原理是通过对城市内部水环境的合理规划,充分发挥城市海绵的功能。因此,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洪管理规划设计,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尽量建立整合多处系统化湿地系统;二是,提供适合当地生物居住的环境,最大限度上保证城市最原始的生态环境。为当地居民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总而言之,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洪管理规划设计中必须整合当地的湿地系统,并加强水质净化、地下水、雨水等水系统的利用率。同时也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潜流整合功能,确保被净化后的雨水能充分回流到湿地中,最大限度上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3.4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目前城市道路规划中,城市道路所占的水径流量约是城市规划建设总流量的35%以上,不但对加速了水资源污染速度,而且也是城市雨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由此开展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可以用下凹式绿化带来代替道路两侧的绿化建设,大量实例表明,下凹式绿化带能够有效改善路面雨水径流质量和径流量,以期最大现代上提升水资源的质量和循环利用的效率。同时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可以充分应用LED树池,透水路面等方式,在保证交通通畅的基础,减少对城市水资源的污染。二是,要合理应用道路景观绿化带,海绵城市建立成功案例表明,下凹式道路绿化带主要的作用是可将雨水径流直接汇集到地下水资源中,对城市道路的正常使用没有丝毫影响,既能实现海绵城市雨水储存的目的,而且还能在雨水储存过程中实现雨水资源的净化和渗透。因此,这一点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格外重视,才能最大限度满足海绵城市对储水和蓄水的需要。
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是全新的发展理念,其对于城市发展及科学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但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研究阶段,对此,我们应当加强对海绵城市理念的研究,并积极的将此理念应用于城市规划当中,以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实现海绵城市规划,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循环利用,不仅能够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还能够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蒙浩捷.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27)
[2]彭红元.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分析[J].中国林业产业.2016(09)
[3]章晨曦,何倩歆.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分析[J].城市地理.2016(14) [5
论文作者:欧阳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0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水资源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绿地论文; 理念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