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雕塑的艺术特色_艺术论文

中国史前雕塑的艺术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前论文,中国论文,雕塑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史前雕塑是我国文化史的源头。对史前雕塑艺术的研究无疑对中国文化史的起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里,我想针对史前雕塑艺术的创作特点,作些探讨,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格罗塞讲过:“艺术的起源,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①。而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是“社会的遗产”。他进一步讲“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②。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先来考察一下中国史前的雕塑艺术。

中国的雕塑艺术渊远流长。远在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形体优美、比例匀称的陶塑女裸体人像。在同时期的河姆渡遗址中也出土了大量的陶、骨、木、象牙质料的雕刻作品,象“双鸟朝阳象牙雕刻”、“鸟形象牙圆雕”、“圆雕木鱼”等等。其做工的精细,线条的流畅,让人叹为观止。人们不得不佩服这些史前人类的聪明才智。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又在良渚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大批形状各异、用途不明的玉器。其制作精美绝伦,巧夺天功。在华夏民族的文明中心广大的黄河流域更是出土了形式多样,以人物、动物为题材的陶塑、骨雕、和实用与欣赏为一体的实用艺术作品。

艺术起源于宗教——原始艺术是“巫教文化”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物质来源相对很匮乏(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除了一定的采集业外,主要是靠渔猎来维持生计,还要时不时受到大自然恶劣气候和天灾人祸的侵害。人们对上天的无奈而产生一种敬畏之心,为求得出猎有获,他们画出或塑出自己心目中的兽类图形,祈祷冥冥之中的神能赐福使他们得到足够的食物。同时他们也崇拜这些有着神奇力量的动物。“野蛮人视为神圣的东西,不是那呆板的物体,却是那粘着在那物体上的超自然的力量”③。他们希望动物身上的神奇力量能转附到自己身上,所以制作了大量表现动物的雕刻作品。正因为他们对动物的依赖与崇拜,及对它们的熟识,所以这些动物被刻画地非常精细与准确,真是栩栩如生,稚拙可爱。

人物雕塑与动物雕刻相比,数量上要少的多,且大部分是图腾崇拜和偶像崇拜。从形式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圆雕,以红山文化出土的女裸体像为代表;一种是实用陶器上的附加装饰。黄河中上游地区出土的许多陶器其颈部经常塑成人头形,或在陶器的某个部位塑个浮雕,形成人头形钮。从内容上说,主要是表现女性形像,反映原始社会母权制的生活现状。红山文化出土的数个女裸体像都是腹部凸起,臀部肥大,女性怀孕特征突出,考证为地母像或女神像。④而那些人头形陶罐其圆鼓鼓的肚子不也是描写女性怀孕的情景吗?有人把它比为“储种罐”,将储种与孕育等同起来,是一种“祝殖巫术”⑤。借以表达人们对生殖的崇拜,祈求子孙繁盛,世代绵衍。祈求大地能给予丰厚的食物,使人们安居乐山,颐享天年,其乐融融。

“艺术——爱美的本能实为人性中的若干根深蒂固年代远湮的因素之一”⑥。何新在《艺术现象的符号——文化学阐释》中也说过“人类的自我装饰,可能正是文明与艺术的最初起源”⑦。史前人在艺术实践中发现了美,创造了美。在他们创造辉煌的彩陶文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民们对线条敏锐地感受,对它的起伏跳跃,平衡对称,曲直相济、柔中寓刚,色彩协调等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一定的程式化的表现手法,奠定了中国绘画与图案的初步基础。而在器物造型和雕刻中,先民们已经掌握一定的塑造方法,来表现物体的体积、重量及空间划分的综合感觉,初步具备了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当然这种雕塑以现今的眼光看并不是纯雕塑,它们经常和实用器物结合起来,这也是原始人功利性的表现。

从已经出土的,我们能够看到的史前雕塑来分析,我觉得其雕塑方法有以下特点:

突出典型特征,把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结合起来,是史前人艺术创作的第一特点。这样使作品神形兼备,以一当十。

“作为原始艺术所带来的风格是:装饰性、象征性、稚拙感和神秘感,在审美意义上则表现为:情重于理、主观多于客观;神秘奇异多于客观常态;幼稚童心多于人工的理性”⑧。这正是原始艺术的个性之美。

在原始陶塑艺术中时常能看到,作者最注重的是动物的基本特征的描写,而对其它部位只是泛泛的加以表示。如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件鸟形陶塑(图一),此物似为器盖之钮,已残,但鸟的头、颈俱全。头部塑在器盖顶上,刻出嘴部的基本结构,从头颈一直到身上排列着用三角形剔刺纹表示的羽毛,眼睛也用剔刺纹表示,做回首凝视状。整个造型非常简练,了了几笔,就塑出了动物的基本特征,一看便知就是只鸟。尽管不能确定它为什么鸟,但绝不会把它认为其它类动物。

图一 半坡鸟头陶塑

图二 柳子镇陶塑鹰头面形残器片

1959年在仰韶文化遗存华县柳子镇南台地进行的第二次发掘中,出土了一块鹰隼类头面形器片,似猫头鹰(图二)。整个造形呈圆形,背面是平的,不知以前作何用途。眼和嘴占去整个造型的下半部分,塑出内外眼眶,眶沿排列着整齐的刻纹,似为眼毛。眼睛一只凸起,一只凹下,在光线的作用下,深陷的眼睛就有一种深邃感,视之炯炯有神,似在表现猫头鹰白天休恬时的情景。脸上用稍圆些的硬物压出羽毛状纹饰,头顶部还有一凹一凸的两个圆形痕迹,似为猫头鹰两耳的残存。没有翅膀和爪子,但作品非常生动,整体感非常强。尤其是两眼正应了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所说:“传神写照都在阿堵中”。这都是因为作者抓住了动物的基本特征,大胆夸张,大胆取舍的结果。原始先民对事物认识的概念化与表象,及他稚拙的表现手法,在艺术创作中必然要抓住典型特征而舍弃枝节。这一点正是原始艺术的精华所在。

世界著名的艺术大师毕加索在其晚年致力于研究非洲,南美洲及澳洲等土族艺术。吸取和借鉴了非洲、墨西哥木雕艺术的表现手法,创造出许多优秀的陶塑作品。这些作品既有原始艺术的神秘感,粗犷奔放,古拙质朴,又有强烈的时代感,让人看了爱不释手。这也引发了一场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革命。许多有创意的艺术家遨游于原始艺术的海洋中吸取养分,创作了一批高质量、有品味的艺术作品。而这件猫头鹰面形器就是一件非常成功的原始艺术品。它表现了史前人观察生活之细腻,对生活把握之准确,表现特征之典型。就是现在我们看它,也仍不失为一件杰作,甚至有些不可企及。正如马克思讲的:“希腊艺术”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⑨。

而实用与欣赏结合的作品就更多。60年代初,在华县太平庄出土了一件陶鹰鼎(图三)。鹰呈站立状,两腿和鸟尾巧妙的分为鼎的三只脚,鹰身顶部有一不规则圆形口,有内沿,似有器盖。还有武功县出土的一件龟形陶壶(图四)。大腹小平底,龟张口瞪眼,神气十足。尾部上翘为注水口,仰首张口为流水口。造型奇特,设计合理,是一意想妙得之作。

象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这种艺术形式在历朝历代的艺术创作中都有运用,流传至今形成了工艺美术的一支。

塑绘结合,用绘来渲染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是史前雕塑创作方法的第二个特点。

1958年在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了一件泥质红陶网纹船形陶壶(图五)。该器高15.6,口径4.5,宽24.9厘米,两头尖,似一只船。颈旁有两耳,系结绳之用,作为提梁。腹两侧用黑彩各绘有一张鱼网,似正在撒网捕鱼。整个造型构思巧妙,即塑出了船形,又绘出了先民们的捕鱼情景,补充了塑造中的不足。起了画外有画、画龙点睛的作用,给人留下了遐想的余地。是一件将实用性与造型艺术融为一炉,绘塑结为一体的成功之作。

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陶塑彩绘人头像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图六)。人头像为细泥红陶,已残,长23、宽9、厚1厘米。面部造型较宽,鼻梁挺直,显得很秀气。下颌圆润,头顶呈平面,两耳支起,有钻孔。眼、口部镂空(似为表现史前人的面具造型。耳部钻孔为系绳之用)。塑出眉弓,眉毛和胡须以黑彩画出,额前有一排用绳纹表示的头发。用绘塑手法表现的作品还很多,如甘肃广河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人形彩塑陶器(图七)。作者塑出头部的基本形后,再用色彩绘出五官和发式。发式做披发复面式,似为当时人们一种比较流行的发式。有些人面还绘有纹饰,这是当时人们有纹身纹面习俗的反映。

捏塑和堆贴手法的运用,是史前雕塑艺术的第三个特点。

图八 姜寨陶塑蟾蜍

在原始先民遗留下的大量动物和人物雕塑品中有许多是用捏塑手法做成的。如姜寨遗址出土的陶塑蟾蜍、羊头、陶鸟等;半坡遗址出土的兽形陶塑、人头和鸟形陶塑;柳子镇出土的陶塑人头和鸟头;黄陵出土的陶塑人头像等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姜寨遗址的陶塑蟾蜍为泥质红陶(图八)。呈站立状,挺胸仰头,四肢粗壮有力。后腿臀肌尤显发达,似乎一跳就能蹦到十几米外去。由于是随手捏来,腿相对较长,可明显看出手捏的痕迹。脚直接连着底座,用硬尖物随意画了几道以示脚蹼。脚也显得过大。背部脊骨显露,腹部圆臌,但两侧不很对称。头微侧,仰首张口,眼珠外突,虎视眈眈,作欲跃攫食之势。由于作者抓住了动物的典型特征和神态的描写,整个造型颇为生动,更觉得朴实无华,情趣盎然。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头陶哨(图九)是捏塑和贴塑结合的手法。人像面部略呈方形,头顶稍尖,耳目口鼻均用泥片堆贴而成。两眼一只呈圆形,一只呈椭圆形(这是因随意所致)。眼窝凹下,鼻部肥大略弯曲,口部贴泥已脱落,使的塑像表情颇为奇特。耳部与面部同一平面,穿有两孔。由头顶至颈,通穿一孔,似为吹气孔。整个造型具有儿童抽象象征的表现手法。这也是史前人类对事物认识的概念化及表象在其艺术创造中必然走向象征性、装饰性的结果。

这些作品都是作者用陶土信手捏来,表现的题材也是自己非常熟悉的。尽管有的结构做的不够准确,作品也略显粗糙,但由于作者倾注了自己的感情,更显得古朴无华,清新自然,毫无雕琢之气。尤其是龙岗寺出土的陶鸟(图十),造型很似现代的民间面塑。

线面结合的表现手法,是史前雕塑艺术的第四个特点。

1980年10月在西乡县何家湾遗址,出土的一件骨管线雕三面人面像独具特色(图十一)。在一个圆柱状骨管一周,同时雕刻着三个人面像,表情各不相同。一个双目呈弯月形,中有一长划,似喜悦之情;一个双目圆睁,中有一圆点,似惊愕之表情;一个双目作杏核状,中有一短划,似愤怒之状。头发作披发式,直连鼻梁。柱沿顶端有一圈波浪装饰纹。具体寓意不清,有人推论是时间的表示,人物眼目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代表了三个时辰⑩。作品雕刻得非常精美,造型准确,线条流畅,集概括夸张为一体,很似现代的京剧脸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原始艺术珍品。

1973年在甘肃泰安县邵店大地湾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图十二)。

图十二 甘肃泰安大地湾出土的仰韶文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瓶口做成圆雕的人头像,头部五官匀称,脸部体面关系明确。眼睛、鼻都雕空成洞孔,发式为披发式,是用泥片贴出大体形状后,用尖硬器划出发丝,额前有一排刘海。瓶身饰有典型的庙底沟类型鸟纹变体图案,恰似一位少女身着美丽的花衣裙亭亭玉立。

这种在塑造出大的体面结构后,以线的形式(点、线、面结合的手法。)刻划细部的装饰手法,在史前期的许多作品中被大量使用,象鸟羽、兽毛、人的发丝,局部的装饰等等,很似中国画传统的表现手法。

在史前雕塑品中,通常我们所见的人物雕刻都显得非常单薄,体积感不够。这是因为人类早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空间感的概念,没有意识到深厚的存在,所以只是以二度空间的组织形式表现立体的东西,而且结构比例也不够准确,人物的刻画都是似是而非的。但在辽宁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女神像上我们得到了另一种印象(图十三)。女神像比例匀称,结构准确,体态丰满,雕塑感很强,是一件非常写实的作品。堪称中国的“史前维纳斯”。

还有何家湾出土的骨雕人头像,据考证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件骨雕人头像(图十四)。作者在磨出人头的基本形后,大体雕刻出五官的体积。眼睛刻成周围凹陷的两个圆球(通常所见眼、嘴刻成透孔),鼻子刻成下大上小的梯形。嘴巴突起,画有一横道以示上下唇。体积感很强。这样的作品在史前期的雕刻品中很少见,似可分为另一种艺术风格。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推论在史前人的艺术创造中,一开始就存在着写意与写实两种风格。史前人更倾心于写意这种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以写意风格占主导地位的局面。由此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意识:重装饰性,以线写意;强调理性,写心中之我;重神不重形,不刻意追求人体解剖与比例准确;不追求物体的三度空间(塑品的厚重感),从而使中国的雕塑艺术从一开始就具有自己的绘画风格而有别于同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埃及、希腊与印度。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埃及早期作品:公元前3000年的贵族头像,雄狮象等,能清楚的看到古埃及人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人物比例和雕像的体积感。以非常写实的手法刻划物体的结构和细微的变化。希腊艺术受埃及艺术的影响,也是以科学的写实风格占主导地位。作品以表现人体结构准确,姿态优美,雕塑感强,表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和理想化的自我而著称于世。印度雕塑以结构严谨、装饰性强为特点。在新德里博物馆所藏公元前3000年的男性头像,其胡须和头发,刻划地非常规范,具有装饰之美。还有公元前四千年的青铜裸体少女像,其颈部和手部装饰品的刻划非常精美。整个造型人体比例匀称,体态丰满,倾向于装饰化的写实风格。而这种风格于魏晋南北朝时随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的各种表现手法,经常被同时运用在一件作品中。只要是需要,可以采用多种手法,任意发挥。由此形成了我国造型艺术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

线刻艺术在商周青铜器,战国漆器纹饰中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在汉代画像石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阴刻、阳刻等多种表现手法。而线面结合的表现手法在西汉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刻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运用。作者根据天然石块的特征,稍加雕凿,雕出动物的基本形,然后用线刻出动物的具体特征。象石虎的毛皮纹饰、石鱼、石蛙的眼睛等。整个造型气韵生动,气势雄伟,有一种气吞山河的崇高感,不愧为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代表作。也正符合中国历代文人画家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作画当以似于不似为真似”(11)。贵在“似于不似之间”。

绘塑结合的艺术手法在号称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身上得以体现。笔者所见,在刚出土的兵马俑身上,都绘有十色鲜艳的色彩。还有敦煌莫高窟的彩塑,除身上绘有各色颜色外,尤其使人惊叹的是有些菩萨被绘上了滑稽的胡子,和北首岭遗址出土的彩绘人头像有异曲同工之妙。流传至今,以无锡惠山泥人为代表。

捏塑和堆塑手法的运用,在西汉时达到顶峰。在已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以表现人们日常生活为题材的人物、动物、谷仓庭院等陶塑作品,就是以此种手法制作的。发展到明清时期,有广东、潮洲等地区的屋檐装饰雕塑。现今有民间的面塑,(北方农村有在大年前做花馍的习俗)。西藏喇嘛教的酥油花堆塑艺术,风翔的泥玩具,还有天津的泥人张艺术等。真是渊源流长,永无止境。

可以说原始先民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了各种塑造手法,初步形成了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法,并在历代的艺术创作中得以运用而发展完善,从而使我国的雕塑艺术以其深厚的民族性和独特的创造性而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极其灿烂的篇章。

注释:

①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第26页。

② 泰勒《文化之定义》。

③ 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第215页。

④⑤ 张广立等《黄河中上游地区出土的史前人形彩绘与陶塑初释》《考古与文物》83,3期。

⑥ 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第186页。

⑦ 何新《艺术现象的符号——文化学阐释》。

⑧ 张惠鸣《原始艺术的创作心理特征》美术史论87年3期。

⑨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⑩ 钱志强《半坡人面鱼纹新探》《美术》86年12期。

(11) 王伯敏著《黄宾虹画语录》第1页。

标签:;  ;  ;  ;  

中国史前雕塑的艺术特色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