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胶体》一节中几个问题的看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胶体论文,几个问题论文,看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化学课本《胶体》一节,对有关内容叙述延伸的不够深入,使得一些师生在学习与教学中难以真正把握某些内容,进而有一些模糊认识,下面就一些常见问题,谈一下笔者的观点。
1.肢体和溶胶是否是同一内涵的概念?
胶体和溶液外观上没有明显的区别,也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因此胶体通常也称为溶胶,所以说溶胶与胶体是同一内涵的概念。
2.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物质溶于水形成的分散系,课本中有时称之为胶体,有时称之为溶液,这是何原因?
课本中定义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因为淀粉、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其溶于水形成的单个分子直径已符合此范围,所以课本中称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溶于水形成的分散系为胶体。但我们认为若是判断一种分散系是属于胶体还是溶液,单是从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一方面考察是不太全面的,若正确判断一种分散系是溶液还是胶体,不仅看其分散质微粒的大小,还要看其结构,比如分散质微粒是单个分子或较小分子或离子的聚合体,结构简单,那这样的分散系也称为溶液。淀粉、蛋白质溶于水是以单个分子存在,所以称为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但是由于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微粒与胶体微粒大小相仿,也具有胶体的一些特性,如扩散慢、不能通过半透膜、有丁达尔现象等,所以有时把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溶于水形成的分散系也称为胶体。
3.胶体中微粒做布朗运动,溶液中溶质微粒是否也做布朗运动?
在胶体分散系中因为水分子(或分散剂分子)从各方向撞击胶体微粒,而每一瞬间胶体微粒在不同方向受的力不同,所以胶体微粒运动的方向每一瞬间都在改变,因而形成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而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大小与分散剂微粒大小相仿,因此溶液中溶质微粒的运动情况与胶体微粒的运动情况有很大区别。由于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所以用超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胶体微粒的布朗运动。而溶液没有丁达尔现象,所以用超显微镜也不可以观察到溶液中溶质微粒的运动情况。
4.胶体的聚沉与盐析有何区别?
聚沉和盐析都是在电解质的作用下,使胶体中的胶粒聚集成沉淀,从分散剂中析出的过程,但二者作用的机理不同。胶体聚沉是因加入电解质(或加入带相反电荷的另一种胶体溶液)中和胶体微粒所带的电荷而相互聚集成大颗粒以沉淀析出,该过程是一个不可逆过程,析出的胶体沉淀不再溶解于水。胶体盐析是指加入某些轻金属盐(如MgSO[,4]、NaCl、NH[,4]Cl等)后降低分散质的溶解度而形成沉淀析出,如肥皂的盐析、蛋白质的盐析等。盐析一般发生在有机分子胶体中,盐析是可逆的,析出的沉淀还能溶解于水中。
5.蔗糖溶于水形成的是蔗糖溶液,而在生物课本中的渗透实验中蔗糖分子却不能透过半透膜,为什么?
不同的半透膜,如羊皮纸、玻璃纸、肠衣、动物的膀胱膜等,它们的细孔直径是不同的,所以它们的透过性也是不同的。显然肯定地说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所有溶液的微粒都能透过半透膜也是不恰当的。
6.溶液能否产生类似于胶体的电泳现象?
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所以不存在界面,因此给溶液通电不会产生一极液面高而另一极液面低的现象。但是有些溶液通电后却可以产生一极溶液颜色加深,另一极溶液颜色变浅的现象。例如给紫红色的KMnO[,4]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阳极附近溶液的颜色变深,阴极附近溶液的颜色会变浅。这是因为通电后紫红色的MnO[-][,4]向阳极移动,但不会在阳极放电,所以有上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