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应明确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理论体系论文,特色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中国特色会计理论,必须着手具体思考这个理论体系问题。因为对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的把握,既有利于我们从总体上进行研究,也便于我们从局部进行具体和深入的分析,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回顾与比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前,会计界既没有像有些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那样系统地进行过类似于会计基本概念结构研究,也没有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被我们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只是进行了诸如会计对象、任务、性质、方法等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被称之为会计基本理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在那个时代,我们所实行的经济制度是单一的公有制,国有企业国有国营,没有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差别,实际上会计已失去了其生存和发育的环境。当然,那时候也需要会计教材,对上述会计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与回答,主要是为了满足编写教材的需要。
同我国的情况完全不同,到了本世纪70年代后,西方一些主要国家的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企业之间的兼并、购买急剧增加,资本集中加速并向国际化扩张,能源危机暴发,长期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以及电子计算机迅速普及和在会计中的运用,等等。这些变化在导致会计实务发生重大变革的同时,也相继出现了财务会计的新领域和新问题。如怎样处理企业的合并、融资租赁、养老金计划、物价变动影响、国际结算和国际税收、外币折算、损益计算和收益分配等方面的会计问题,相应产生或迫切需要许多新的会计技术与方法。这样,原有的许多会计理论概念,明显落后于环境形势和会计实务的发展,也不利于有关会计准则的制订和执行。同时由于以往西方的传统会计理论侧重于描述性,缺乏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观点不一,甚至有的相互抵触,不能消除会计实务中的混乱现象。面临上述新的情况和问题,西方国家的会计职业界纷纷开展对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用以指导会计准则制订和约束会计实务。那么,什么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其实质是什么?它的结构如何?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为例,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定义是:由会计目标和相关连的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严密体系;或者说,概念结构着重研究财务会计准则(会计规范)的依据。而西方国家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实质,是对以往一系列财务会计概念的重新概括、丰富、补充和发展。它的结构是把会计定义为一个人造系统,系统功能发挥取决于会计目标,这样会计目标研究就成为研究其他财务会计概念的前提,即以目标的研究为起点。西方国家会计目标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从企业会计的实务中抽象出来的会计惯例的累积,这些积累的会计惯例又以会计处理原则表现出来。”与我国相比较,西方国家侧重于为制订会计准则服务的财务会计概念研究,对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较少,更谈不上系统地加以研究,这同他们长期信奉的实用主义哲学有关。
上述回顾与比较,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建立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征途中,我国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是继续体现改革前的以基本理论研究为主呢,还是以重点研究为制订准则服务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为主?这个问题在我国还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我们认为,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重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
二、思考与看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计在反映、监督有关各方的物质利益分配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使会计信息客观、公正、可比,就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可是,由会计对象的特点所决定,会计有着多种程序与方法可供选择,进而使各不同利益集团的人对会计信息的“偏好”成为可能,这样会计信息有时就不那么客观、公正和可比了。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唯有的办法是要加强对会计工作的规范。
本世纪90年代以来,会计准则的制订理论已成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重头戏,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在这种形势下,有人认为我国过去所开展的会计基本理论研究是“空洞无物”的,应像西方国家那样转向为制订会计准则服务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研究。对这样的观点又应该如何看待?我们曾就建立中国会计理论的体系发表过意见,也就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会计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认为我国会计理论在层次上大体可包括研究方法、基本理论、处于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之间(起“中介”作用)的会计基本准则概念、应用性理论(又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行为理论)等等,它们相对独立、互相联系,共同组成会计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既不同于改革前我国的会计理论体系(基本理论也自成体系),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会计理论体系(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本身就是一个体系)。可用图表示如下:
在阅读这个图时,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为什么我们把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包括在会计理论体系之内,不仅如此,且把它列为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其道理已在前面的问题中作了阐述。
第二,我们仍然把会计基本理论视为会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种把会计基本理论视为“空洞无物”的观点是片面和有害的。把会计本质视为阶级斗争工具的年代所导致的“无帐会计”,给国民经济带来了破坏性的灾难。实际上,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对该门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明确,以及随着我们对这门科学的经验材料的积累而逐渐酝酿、产生、发展、成熟起来的,每门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组成了该门学科的框架。因此,针对我国目前的现实,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不仅需要,而且还要加强。
第三,会计基本理论所要回答的是会计学科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且必须回答的问题是非常多的,如社会环境与会计关系、会计的本质(定义)、会计的职能、会计对象、会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会计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会计发展史,等等。它们的逻辑起点是什么?这是近一个时期来争论比较多的“热点”和“难点”。这是因为,起点理论在国内会计学界尚未形成共识的理论导向,它还是一个比较繁杂和陌生的范畴。但是,许多学者都意识到,没有正确的逻辑起点的揭示,构建会计的理论体系就会碰到许多困难。目前对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认识有不同的主张,如环境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等等。可以认为,它们都是展开某种逻辑体系的渠道和门径,都有各自的结构张力和推衍能力,但也会碰到各自的难题。我们认为,相比较而言,确定“价值”范畴为逻辑起点似乎更贴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神。因为价值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会计理论之间的桥梁、中介和纽带。在博大精深的巨著《资本论》中,马克思正是从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出发来说明会计的形成,从而表现为会计活动的现实。从价值概念出发,会计科学就自然地从价值这一概念组合、裂变和演化起,产生出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一系列会计学的范畴,进而组织起一个有机的、动态的、有无限延伸能力的理论系统。
第四,会计的应用理论包括会计准则理论和会计行为理论两个方面。前者是对会计技术方法方面的规范,后者是对“会计人”的规范。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形成的社会环境所提出的要求。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践没有提出这方面的需要,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前面所提到的会计信息的大面积失真,正在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其纠正必须进行综合治理。但加强会计准则研究,促使会计人员行为的优化,不能不说是重要的方面。
第五,处于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之间的所谓“会计准则基本概念”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的认识是:它既有别于会计基本理论,也有别于会计应用理论,是基本理论通向应用理论的“桥梁”或“中介”。也就是说,会计准则基本概念是会计基本理论的具体化,会计准则是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的具体化。没有会计准则基本概念这个中间环节,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很难指导会计实践,会计准则的制订也因概念的争论会产生许多困难,等等。
第六,对体系中任何一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在充分借鉴国外会计理论的基础上,都要重视利用中国自己的会计及其文化资源,对博大精深、影响久远的中华传统会计文化作出新的发掘,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扬弃,对那些有利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因素,进行科学化整理和现代化改造,使之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的民族要素和历史因素。
至于这个理论体系是不是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是否具有中国的特色,只能留待今后的实践检验。我们的态度是:勇于坚持真理,敢于修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