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及12年义务教育的财政政策分析_教育论文

关于我国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的财政政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义务教育论文,十二年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151(2012)45-0030-08

一、近年来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瓶颈状况分析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公认的巨大进步。目前,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2004年我国普通小学招生数1747万人,2010年普通初中招生数为1716万人,小学生基本升到了初中阶段的学习,九年义务教育得到了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从2000年到2010年,普通高中招生数从422万人增加到836万人,增长了97.82%;职业中学招生数从183万人增加到279万人,增长了52.3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从220万人增加到662万人,增长了200.01%。可见,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

在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教育机构数除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外却均在稳步减少,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逐步提升。2000年到2010年,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中学的学校数分别减少了53.51%、12.57%、3.47%和40.41%。随着教育机构的减少,学校平均学生数量均有较大幅度增加。从2000年到2010年,普通小学、高中、职业中学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数量分别增长了64.29%、109.33%、143.39%和77.18%,增加最多的是职业中学和普通高中,平均每个学校的学生数分别达到1384人和1726人。

与此同时,在整个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结构不平衡和部分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下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十多年来,普通高中招生数虽有较快增长,从2000年的422万人增加到2010年836万人,增长了近1倍,但在整个教育结构和链条延伸中,高中阶段教育仍是非常薄弱的环节,既满足不了初中学生升学的需求,2010年初中毕业生数量达到1856万人,普通高中招生数仅836万人,占初中毕业学生数的45.04%,也就是说目前还有一大半的初中毕业学生升不了高中,高中阶段教育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广大需求。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快速发展,2010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量达到了661万人,占普通高中招生数的79.07%,高中毕业学生升到高等学校继续学习已不再是很困难的事情了。可见,在整个教育的链条中,普通高中教育已成了卡脖子的薄弱环节。不仅如此,从2000年到2010年,普通高中学校数量却在减少,从14564所学校减少到14058所学校,减少了3.47%,致使普通高中学校平均学生数增长了109.33%,普通高中学校超负荷运转,影响了教育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二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存在师资资源浪费的情况。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的小学学生数逐年减少,从2000年到2010年,普通小学和初中在校学生数,分别减少了23.61%和14.45%,但小学教师数量仅减少了4.16%,而初中教师数量却增加了8.43%,导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师生比急剧下降,从小学的22.2和初中的18.98下降到17.69和14.97。目前,普通小学、初中和普通高校,一个教师教育的学生数量分别是17.69人、14.97人和16.62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师生比已接近高等院校的师生比,显然九年义务阶段的教育存在较大的教师资源浪费问题。

二、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教育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使我国成人的受教育程度初步达到了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为我国教育结构的升级和教育质量的大幅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我国大学生粗入学率为22.9%,比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23.1%仅相差0.4个百分点;我国中学生粗入学率为77.3%,超过世界中等收入国家66.9%的10.4个百分点;我国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比中等收入国家的8.3年仅相差0.8年。可见,目前我国的国民教育水平已接近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大学生入学率在70%左右,中学生基本全部入学读书。我国教育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差距是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的教育。但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结构链条的延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从普及小学到普及初中,从普及初中然后到普及高中,进而从普及高中到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因此,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结构跃升的起步阶段,今后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将成为如同过去九年义务教育一般的普通基础教育,成为社会对教育的最大基本公共需求。

当今世界,一些国家虽然经济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却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如新西兰、墨西哥、巴西等,已经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在金砖五国中,除印度外,中学生粗入学率均达到了85%以上,也就是基本普及了中学阶段的教育。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财政实力迅速增强,为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我国社会是高度尊重和重视教育的,目前,逐步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是社会的迫切需要。

三、近年来我国教育投入情况分析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教育的投入,有力支撑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从2000年到2009年,我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增长了447.67%,超出同期财政总支出增长380.29%的67.38个百分点,教育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13.12%提高到2009年的14.97%,提高了1.85个百分点。可见,近十年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尤其是在各类教育投入方面,突出了基础教育的公共特性。十年间,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增长最快的是初中阶段教育,增长了1786.67%,是整个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增长的4倍多,切实保障了初中阶段教育的经费需要,促进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其次是高中阶段教育,其中普通高中增长了1146.84%,职业高中增长了1100.00%,是同期财政预算内整个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的3~4倍。近年来,各级财政逐步加大了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一方面是顺应了社会对高中阶段教育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随着财政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政府有能力支持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以满足社会的普遍需要。从社会对教育的投入方面看,民办学校办学经费下降了13.95%,社会对教育的捐赠经费仅增长了9.65%,这反映出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开放程度上有所萎缩,社会投入较少,教育的发展基本依赖政府的投入与保障。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投入的快速增加,以及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收入较少,几乎没有多少增长。从2000年到2009年,普通小学杂费收入减少了23.23%,初中杂费收入仅增长了41.27%。而普通高校杂费收入增长了702.08%,高中阶段杂费收入增长了825.00%。从这个层面分析,说明我国目前高中阶段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高中教育的供给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目前,包括财政预算内投入和学校的各项杂费收入,高中阶段的生均教育经费仅5735元,是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16723元的34.29%,也仅是职业中学生均教育经费的10932元的52.46%,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相差无几,经费不足已经制约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当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现实可行性分析

教育发展的程度,既受制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又是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整体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成了钳制整个教育体系顺利升级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是满足社会教育需求的迫切任务,是支撑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要扩大国内的有效需求。当前,投资与消费不平衡,内外贸易不平衡,生产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不平衡,形成的原因很多,但一个重要方面,是需要调整投资方向和扩大就业及增加居民收入,从而扩大国内的有效需求。近年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本解决了过去长期制约发展的交通、通信、基础产业等瓶颈问题,甚至在一些局部领域如高速公路、机场、钢铁、水泥、电力等方面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因此,保持全社会投资的适度增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改变投资方向,即从过去重点投入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转向重点投入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领域,当前,尤其要加大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从而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长,扩大较高素质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空间,满足社会对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渴望。目前,我国每年有近600万初中毕业学生需要升到高中阶段学习,按目前每所高中每年招生600人的规模测算,需要增加1万所高中学校。如果按五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规划,每年需要建2000所高中。如果每个高中的固定资产投资按3亿元投资规模匡算,每年建设高中学校需要投资6000亿元。2010年,我国预算内资金投资近15000亿元,所以,如果我国利用5年的时间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每年可安排预算资金投资的40%用于建设高中学校,从而实现投资重点方向的转移,也可保持全社会固定投资规模的适度增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另外,按目前高中阶段1∶16的师生比测算,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后高中学生将增加1800万人,可以解决112.5万大学以上学历人员的就业,从而快速扩大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将有力促进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扩大国内有效的消费需求。二是要扩大社会的非物质需求。扩大社会的非物质需求,是经济发展一定高度后人的全面发展的崭新需要,是经济结构升级的普遍规律。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生产和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条件,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需要朝着非物质的方向转变,突出表现在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的大量需求。因此,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正是适应了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社会需求层次,引导社会更多地生产非物质方面的产品,满足社会的精神和健康需要。三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的竞争,创新的发展,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普遍素质高低的较量。目前,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无不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后,又逐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研究能力,高收入国家大学生粗入学率已达到了67.2%,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和研究创新的需要。总之,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当前对加快教育发展提出了迫切需要,从能力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尽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已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优化财政教育投入的现实需要。

目前,要实现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4%比例的目标,按2011年47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计算,财政教育投入要达到1.88万亿元,而2011年财政教育投入1.6万亿元,相差近3000亿元。今后财政教育投入如果按每年12%左右速度增长,每年可增加财政教育投入近2000亿元。目前,财政教育投入结构不够合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存在一定的浪费现象,今后,通过优化结构,提高财政教育投入资金使用效益等,也可挤出一定的财政教育投入。这样算来,通过提高财政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财政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以及优化现有财政教育投入结构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每年大致可以挤出5000亿~6000亿元的财政教育投入资金,可以集中资金向高中阶段教育投入倾斜,以保证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的需要,实现尽快普及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目标,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和国家的振兴富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标签:;  ;  ;  ;  ;  

我国普及12年义务教育的财政政策分析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