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农副产品深加工,实现农副产品多层次转化和增值_农业论文

做好农副产品深加工,实现农副产品多层次转化和增值_农业论文

搞好农副产品深加工实现农副产品多层次转化增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副产品论文,多层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南阳市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的基本情况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全市辖13个县市区,226个乡镇, 4655个行政村,268.9万户,1014万人。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约各占1/3。总耕地1354.8万亩,人均1.33亩。199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74元。

南阳农副产品极为丰富,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绿豆、水稻、红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芝麻、花生等。林果资源有用材树30多种、经济树20多种及各种土特产品。中药材久负盛名,有中草药1400多种。全市有国家商品粮基地县6个,棉花基地县2个。正常年景,粮食产量400万吨,占全省的12%、全国的1%;棉花10万吨,占全省的13.7%、全国的2.1%;油料30万吨,占全省的20.5%、全国的1.9%;烟叶6万吨;黄牛饲养量196头,生猪28.6万头,山绵羊189万只,水产品产量1.5万吨,经济林总面积250万亩。但是,前些年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初级的原材料生产比重大,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高附加值的东西少,农业整体效益比较低。据测算,1991年南阳市的农副产品加工增值转化率只相当于全国的2/3、全省的3/4,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11元。“农业大市、工业小市、财政穷市”的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农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南阳市坚持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系列加工、规模效益”的路子,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呈强劲势头。据对社旗、淅川、邓州等六县(市)的不完全统计,截至1994年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2843个, 年产值41.7亿元,实现税利3.1亿元。在这些企业中,粮油加工业3440个,棉烟加工业1914个,畜产品加工业1151个,林果加工业407个, 水产品加工业1305个,桑蚕加工业1247个,蔬菜及其它加工业3379个;年产值超百万元以上的企业670个,超千万元的45个,区域性集团公司72 个。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有6个,实现利税超千万元的有10个, 产品出口交货值超千万元的17个。事实表明,该市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初具规模,并正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项加工向系列加工、由内销加工向出口加工、由分散加工向集团加工方向发展。

二、南阳市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特点

1.围绕区域资源优势和农业支柱产业兴办加工业。近几年,南阳市根据发展市场农业的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县、乡、村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这些支柱产业的确立和原料基地的形成,为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畜牧业为例,近几年,全市发展万头猪场、万只禽场、千头牛场近50个,各类养殖专业村1249个,专业场3007个,专业户6.6万户,在此基础上,兴办屠宰、冷藏、 皮肉骨加工等企业2000多个,使猪、牛、羊、禽商品率分别达到98.8%、40.5%、91.7%、92.9%;1994年畜牧业加工总产值达33.72亿元,比1993 年增长67.1%,占农业总产值的27.2 %, 使全市农民人均畜产品收入达371元,占总收入的27%,其中在专业村、专业场、 专业户的人均收入中已占50%以上。唐河县近两年兴办畜产品加工企业112家, 使全县畜禽基本出栏不出县,1994年畜牧业加工产值达4.2亿元。

2.乡镇企业围绕“农”字做文章,走农副产品深加工之路。一是围绕农产品加工上项目。如内乡县近两年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引进技术成果20多项,兴建了300多个“农”字号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10 个系列、60多个品种的农副产品加工体,并有10多种产品出口创汇,年加工值4亿多元。镇平县围绕本地农产品资源,1994年新上年产值30 万元以上的企业314个,其中超百万元的42个,超千万元的13个。 二是围绕农产品加工上规模。社旗县围绕本县30万亩红薯这一优势,大力发展“三粉”(粉面、粉丝、粉皮)加工业,至1994年底,已发展“三粉”机械化生产线420条,兴建规范化“三粉”加工厂20个,专业化工业小区7个,年吞吐红薯3.5亿公斤,使红薯亩均收入由300元上升到1000多元,仅此一项,薯区人均增收420元。同时,该县还形成77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群,1994年,县财政收入63%来自农产品加工业,农民收入的70%来自农副产品加工增值。三是围绕农产品加工创名牌。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新建企业,不少都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作后盾。通过引进技术、人才、设备,开发优质、新稀、创汇、名牌产品,提高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1991年至1993年,全市乡镇企业获部优、省优等名优产品称号165个。

3.流通部门围绕本地农业资源,寻找流通与生产新结合点,兴办加工业。农副产品是农区流通部门经营活力的源泉。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改变过去单一购销的经营方式,使农工商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农”字兴办加工业,是流通部门坚持综合开发、多种经营、扶农支农的有效途径。邓州市商业、粮食、供销等部门,采取自身优势与资源优势结合,加工企业与科研单位挂钩的办法,近两年投资1亿多元,大力发展、 扩建粮棉油烟加工业,兴建了油棉厂、万吨饲料蛋白厂、肉联厂、卫生材料厂和特种面粉、挂面、面包、速冻食品、花生粉、食油等20多个深加工项目,1994年加工产值达3.8亿多元,利税1300多万元。有13 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年创汇5000多万元。其中粮食、供销部门的经济效益名列省行业前茅。

4.围绕市场兴办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市场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围绕市场搞加工,能有效地提高大宗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使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近年来,南阳市已形成许多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同时也是工业加工小区。桐柏县毛集镇依托本镇5 万亩花生这一优势产业,于1993年兴建了花生专业批发市场,并迅速辐射带动周围6 个乡镇扩大花生种植面积15万亩,年上市花生3000万公斤。围绕这一资源优势,该镇注意拉长产业链条,购进花生剥壳机120台,年剥壳2600 万公斤;榨油机200台,年榨油120万公斤,仅这两项初加工,就比单纯卖原料增值790万元。为进一步提高花生加工深度,该镇1995 年又与广西桂林市联合投资2000万元,兴建花生精炼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 亿元,利税1500万元。

5.以“公司+农户”的方式组织兴办加工业。“公司+农户”一体化经营,上连国内外大市场,下接千家万户搞基地,实施产加销系列开发、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这是南阳市农副产品转化增值的一大特色。目前,这种形式在地毯、畜产、林果、粮油等系列加工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如南召县在发展茧丝毯生产加工中,以县地毯集团公司、城关地毯一厂、华夏地毯厂、云阳绣品制衣厂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对丝毯行业进行种、养、加系列开发,在全县形成了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绣衣—织毯—出口一体化的“龙型”生产经营格局,不仅带动了本县60%以上的农户参与该行业,而且辐射到10多个省市,从业人员达10万多人。1994年该县实现茧丝毯系列加工产值4.9亿元,税利1.8亿元,产品出口交货值4.7 亿元,创全省县级出口创汇第一。

6.适应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组建加工业“企业集团”。组建大集团,形成大批量,开拓大市场,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方向。南阳肉食集团公司以加工促联合,以开拓促规模,形成了一个跨9县(市、 区),由13个肉食品加工单位组成的外向型系列化经营企业。1994年,他们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了万头养牛场、4 万头养猪场和与之配套的饲料加工厂、种猪场等项目,并从日本等国引进猪、牛屠宰加工生产线18条,新增了2000吨容量的肉食现代化冷库,集饲养、加工、贮藏、销售于一体,年出口能力达2万吨以上, 大大增强了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

三、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良好效应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使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带动了区域性支柱产业、生产基地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而支柱产业、生产基地和相关产业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农副产品加工业向更高层次延伸,从而使生产要素在较大范围、更宽领域得到重新配置和组合,提高农业整体效益。这种“反弹效应”和良性循环,为南阳市农业经济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加速了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的转化。由于加工业的发展,对农副产品实施有效的综合开发,多层次加工,使其由原料型向成品型转化,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1994年,全市五个山区县工业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4%,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的销售收入达82.6亿元。其中以林果、茧丝毯等系列加工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的产值达30.3亿元。随着加工业的发展,这五个县已形成外贸基地28个,年出口交货值达7.6亿元。

2.促进了农业的深度开发,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形成支柱产业的规模优势,而且也使农民看到农业深度开发的巨大潜力,提高反哺农业、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以致形成原料生产—转化增值—投入开发的良性循环。社旗县由于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较多,从而调动了向农业投入的积极性。1994年,该县各级财政和农民向农业投入近亿元,修建机、电灌站19座,新打和配套机井320眼, 改造中低产田19万亩,新建旱涝保收“一优双高”农田17万亩。以农民投入为主的股份制机井、渠道、小水库、电灌站等水利设施建设方兴未艾,使农业抗灾能力明显提高。淅川县农民从六大“龙型产业”收入中,拿出2.13亿元反哺农业,推动了农业深度开发,至1994年底,开发“三荒”资源105万亩、小流域治理620平方公里、坡改梯32万亩、治山整地5.2万亩,使全县耕地面积由1987年的69.9万亩增加到75.1万亩,年均递增7400亩。其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34个贫困县中,由第24 位上升到第4位。

3.促进了产业的规模经营和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龙型”加工企业,集生产、收购、贮藏、运输、销售于一身,生产、加工环环相扣,其间必然通过合同、契约与农户建立比较稳固的关系,以确保原料的供给,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多年来“不愁养,不愁种,就愁产品没处送”等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的问题。同时,“龙型”加工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把引进的新技术、新工艺,以最快的速度扩展到农户,从而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副产品经济效益。加工业的发展,还推动了传统加工业向现代加工业的转变。经过精深加工的农副产品,不仅适应国内外市场对农副产品营养、药用、保健、方便等需要,而且身价倍增,这必将促使加工业由传统的、分散的初加工,向精深的、规模的、效益型加工发展。据统计,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已占全市外贸出口额的70%以上。

4.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农”字号加工企业的发展,和其他行业一样,要经过发展、集聚、膨胀,最后形成规模。这种加工群体,即工业小区的形成,必然带动二、三产业竞相发展,从而催生一批农村新型城镇的崛起。像淅川县香花“辣椒城”、邓州市穰东“服装城”、桐柏县毛集“花生城”、南召县城关“地毯城”和云阳“绣品城”等,都是以农副产品的批发交易和深度加工为支撑而形成的新型城镇。据方城、新野等7 个县(市)统计,已兴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小区120多个,进入企业 3000多家,1994年小区产值已占七县(市)乡镇工业总产值的1/3。与此同时,加工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又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有100多万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 邓州市近3年来,由于“农”字号加工业的迅速兴起, 该市乡镇企业总数增加1倍,企业总产值增加6.2倍,吸纳农村剩余劳力23万人。镇平县侯集、晁陂等5个乡镇,已有38.5%的农民转移到小城镇安家落户。

四、几点启示

1.农区必须强化“加工意识”。市场经济决定了农业本身必须向多元化、多层次、高附加值方面发展。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农区,更需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寻找突破口,在资源转化、加工增值上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农业自身效益低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在目前情况下,粮食加工一般可增值30—50%,其它农产品加工增值率都在一倍以上,有的品种围绕出口创汇搞精加工,可增值十倍乃至几十倍。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可以使农副产品的后续效益,尽可能留在当地,增加了财政和农民收入。

2.加工业必须上规模。市场经济是规模经济,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没有效益。农副产品加工固然需要求深、求精,但许多群众生活迫切需要的产品,是在浅层次加工上取得的。加工这种大路产品,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作保证,形成批量,形成市场,就很难获取较高的效益。因此,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必须坚持“产业—企业—市场”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原则,必须支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支柱产业为着眼点,围绕支柱产业、大宗农副产品上项目,上系列,上规模,形成加工专业村、专业乡、专业县。

3.发展加工业要坚持高起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它的科技含量。因此,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必须面向市场,高起点投入,高技术改造,走科技振兴之路,确保其装备、工艺、产品技术含量始终处于领先水平。调查中看到,不少农副产品加工厂家,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不断引进人才、技术、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使不少产品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打入了国际市场。但是也有不少加工厂家,科技投入少,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这种局面必须尽快改变。否则,农副产品加工业就很难闯出新天地,获取高效益。

4.必须抓好“龙头”。抓龙头,就是要将资源、技术、市场等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选择具有市场潜力的主导产品,进行多层次开发,形成开发链和产业带,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具有强大推动作用和雄厚支撑实力的经济优势。尽快催生、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使其充分发挥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缓解市场风险的作用,对于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不少地方的经验,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抓好龙头企业的培植: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优势,组建新的加工型、贸易型和综合型的龙头企业,造成龙头企业竞相发展的群体优势和总量规模;二是充分利用现有国合企业,促其转换机制,实现功能再造,成为龙头企业;三是使相关企业联合起来,依靠优势互补,组建集团公司;四是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对市场潜力大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高科技、外向型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五是积极探索龙头企业的经营方式,通过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龙头和龙身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搞好合作,共同发展。

5.要注重市场开拓。市场是开放的,我们不仅要走向市场,更重要的是开拓和占领市场。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必须“贸”字当头,“销”字开路,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按市场需求组织加工,按加工需要安排生产,滞销产品抓转向,平销产品抓市场,热销产品抓批量,并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事实证明,开拓市场,抓好流通,这是加工业振兴的关键一环。

标签:;  ;  ;  ;  

做好农副产品深加工,实现农副产品多层次转化和增值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