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出国留学工作——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蓬勃论文,周年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给“文化大革命”后的神州大地带来了春风甘雨,从此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然而,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风风雨雨后的中国,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教育落后,科技凋零,人才匮乏,又如何真正实现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呢?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早在1977年9月19日与教育部领导谈话时就指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他高度重视科学、教育以及人才的培养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事业中的作用,并在第三次复出后,就着手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工作。首先推翻了紧紧禁锢着人们思想的“两个估计”,恢复了高校招生考试,建立了学位制度,拨正了人才培养的轨道,同时于1978年6月23日发表了关于扩大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重要指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地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从此,翻开了新时期出国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崭新一页。通过扩大派遣留学生这种办法,“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使中国在高科技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邓小平同志正是站在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参与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高度,审视和处理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当时国家经济十分困难、外汇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胆识和气魄作出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决策。这个决策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战略性和紧迫性,对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及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回顾2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进程,人人欣慰地看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出国留学工作思想的指导下,整个出国留学工作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广大回国留学人员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领域中建功立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出国留学工作的方针、政策、管理体制等方面都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一、出国留学规模空前,留学回国人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日益明显
早在1979年,当扩大派遣后选派的第一批留学人员即将启程负笈国外时,邓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他们,谆谆教导他们莫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学出成果,报效祖国。此后,他又多次亲切接见留学人员代表。80年代中期,他热情地为留学人员的民间组织“欧美同学会”和面向在外留学人员的刊物《神州学人》题写会名和刊名。为了增强在外留学人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搞好出国留学工作,从1981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几乎每年派出慰问团赴北美、欧洲、日本等地区对留学人员进行慰问、考察;有些部委和省市、企业公司也不断派出招聘团招聘在外的留学人员回国工作。
邓小平在关心出国留学人员选派工作的同时,也十分关注留学人员的回国工作。早在1988年,他就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留学生有几万人,如何创造他们回来工作的条件,很重要。……否则,这些人不回来,实在可惜啊。”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专门讲了一段留学工作;“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他还发出了“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的召唤。这些恳切的话语体现了党和人民对广大留学人员的热切期望,同时也激励着他们建设祖国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的信念。
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14大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热情欢迎出国学习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关心、支持和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党的15大政治报告中,江总书记强调:“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
从1978年至1997年,我国共有30万人出国留学,分布在10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约有4.7万人,单位公派约9.2万人,自费留学生约15.4万人。留学攻读的专业几乎覆盖了理工、农林医、人文、管理等所有学科。20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学生积极响应党和人民的号召学成后回国服务或以适当方式为国服务。各类留学回国人员约9.6万人,其中国家公派留学回国人员约3.9万人,单位公派留学回国人员约5.2万人;自费留学回国人员6千余人。已学成回国的9万多名留学人员正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们把自己在国外学习和掌握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运用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自己创办的实业、组建的公司中去,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们中有的回国后献身于教育事业,开设新课程,编写新教材,悉心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有的创建了新学科、新专业,填补了国内一些学科和专业的空白,使我国的一些学科领域和人才培养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他们中有的在科研上做出了国内或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学科带头人。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例,北京大学自1978年以来共派遣国家和单位派的留学人员计2175人,回国人数1660人,占派出人数的76.32%;1978-1997年,理科有1138人次获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发明奖、专利及较大经济效益成果奖,其中留学人员854人次,占75%以上;文科387人次获国家和部级奖励,其中留学人员232人次,占60%以上。理科承担国家和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仅1991-1997年达93项,90%以上项目由留学回国人员承担;1978年以来留学回国人员承担了文科国家和省、部级项目60%。留学回国人员担任学校领导的有6人,院、系领导76人,重点实验室负责人9人;担任博士生导师的有422人,占博士导师总数533人的79%。清华大学自1978年以来,通过各种渠道派出的留学人员达1885人,前往3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314人回国,回国率达78%。他们把国外学到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带回国内,经过自身开创性的工作,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仅在“八五”期间,共获各类科技奖励1057项,其中国家三大科技奖77项,许多获奖项目是由留学回国人员主持完成的,他们在承担的重大课题中,取得了一流的科研成果,很多人已成为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1978年以来,该校派出的留学人员已有7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8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现任的11名校领导中有7人为留学回国人员;在132位院、系、*
、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主要负责人中,有出国经历的为102位,占77%。需要指出的是,在社科领域的留学回国人员,在吸取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结合中国的国情探索和研究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改革思路,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与此同时,近几年来迅速兴起的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活动日趋活跃并呈多元化的态势。由于某些原因,一部分暂时不能马上回国的留学人员也十分关注国内的建设与发展,他们通过回国讲学、联合科研、引进项目和资金、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各种活动,为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如组织留法学者到甘肃进行对口交流,确定了7项优先立项项目,商定45项立项项目,为西部的开发和建设作出努力。一些在外留学人员还积极参加“为辽宁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献计献策活动,并准备为“重庆市环境保护和治理项目”多做实事等。这种国内外两个基地或称为“哑铃式”的为国服务方式由于既考虑留学人员的实际又具有实效,为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人员所采用。
二、完善出国留学方针,调整相关政策,出国留学工作逐步走向正常发展的格局
20年来的留学工作实践,从中央到地方、各高校对出国留学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的认识不断加深。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出国留学方针、政策随之不断调整变化。在具体工作中,已经从单纯运用行政管理手段,逐步向加强政策、法规进行出国留学工作管理方面转化。
1978-1983年,出国留学的具体政策为,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保证质量,力争多派,派出以进修生和研究生为主,其间也派出一定数量的大学生。1983-1986年,着重增加选派出国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并加快了派出的速度,同时自1985年开始试行中外合作培养博士生和在国内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1997年11月已在全国设立了450个博士后流动站,分布36个城市,涉及10大门类55个一级学科,已招收7100多名博士进站,其中留学博士1000多人、外籍博士50多人进站工作。1986-1989年,提出了“按需派遣,保证质量,学用一致”的出国留学方针。着重派出进修人员访问学者,派出留学人员的工作要体现博采各国之长的原则等。经调整后,1987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计划中,访问学者、进修人员约占70%,研究生约占25%,大学生约占5%。同时,派出人员中增大了向欧洲各国的派出比例。1989年发生了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申请自费出国的人数大量增加,公派留学人员滞留不归的现象日趋严重,西方某些国家趁机截留和掠夺我在外人才,中央及时调整出国留学工作,在继续贯彻“按需派遣,保证质量,学用一致”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的同时,调整结构,坚持选拔条件,精选精派。自1991年起,公费出国访问学者不再采用切块分配名额、按名额录取的办法,而是“限额申报,专家评议、择优录取”。国家公费出国留学以选派访问学者和高级访问学者为主;选派学科仍以应用学科为主;在派往国别上,坚持“博采各国之长”的原则;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在立足国内培养的前提下,根据重点建设学科和目前国内尚不具备培养研究生条件的薄弱、边缘、新兴学科的发展需要派出少量攻读博士学位和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此外,采取国内外校、所之间以双边交流和科研合作等形式向国外教学、科研水平高的重点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成组配套派出留学人员,以提高出国留学效益。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具有深远意义的视察南方讲话。为贯彻落实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的精神,国务院办公厅于1992年8月14日发出《关于在外留学人员有关问题的通知》,就当时出国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且为留学人员所关注的诸如护照延期、更换,出境手续简化,家属探亲,回国工作的选择原则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在外留学人员的充分信任、关怀和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理留学人员有关问题和保护留学人员在外合法权益的思想。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度和培养高层次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出发,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方针。它既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和进一步培养高层次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又理顺了为公民出国留学提供方便和学有所成后为祖国作出贡献的关系,符合当时出国留学工作的实际,有利于使出国留学工作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十二字方针是一个整体,核心是“鼓励回国”。在鼓励并着重做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在外留学人员“以适当的方式为祖国服务”,也是这个方针的重要方面。应该说“以适当的形式为祖国服务”是开明的、务实的,也是由于上述方针和政策符合中国国情和在外留学人员的实际,因而受到广大在外留学人员的欢迎。
三、改革国家公费出国留学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留学效益
针对80年代中、后期出国留学工作发展的情况以及面临相当一部分公派留学人员逾期不归、留学效益不高等问题,国家教委早在1988年9月,在上报中央的“关于目前出国留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就提出了“将国家拨款作为出国留学基金,建立奖学金、贷款制度,成立基金委员会,作为非赢利的法人组织,受国家教委的委托,组织公派出国人员的选拔”的建议。该建议得到了中央的原则同意。1994年7月11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国家留学生基金委员会,使来华与出国留学生的招生、选拔和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1995年起,国家教委开始对国家公费出国留学工作的选派和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并同时在江苏、吉林两省进行试点。在试点取得成功和1996年全面试行改革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有关办法,并于1997年正式实行国家公费出国留学工作选派、管理、回国工作的改革办法。
三年的试点、试行和全面实行国家公费出国留学工作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1997年为例,按新办法共选拔1818人(1996年为1399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1317人,约占72%(1996年为68%),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1075人,约占60%(1996年为67%),总的看,高学历及高职称的选派比例较过去有所提高。此外,实现了较高的回归率。截至1997年底,已派出1135人,到期回归率达90%,未按期回国人员均能严格按出国前的协议,进行了“违约赔偿”。国家公费出国留学人员仍以高级访问学者和访问学者(进修人员)为主,同时根据双边文化教育合作交流项目或其它合作项目的形式派出研究生,以适应国家经济、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四、建立和健全一套出国留学工作的运行管理机制和服务系统,制定一系列旨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的措施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出国留学工作方针,20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高等院校到科研机构,逐步建立起一套与留学工作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工作网络,管理机构,制定相关的措施和办法,特别是在吸引国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以适当形式为国服务方面制定了一些相应规定。
1988年12月,国家教委成立了“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该中心的宗旨是为中国对外教育交流人员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特别是为留学回国人员的回国工作提供双向选择服务,为留学人员提供咨询、办理出国手续、食宿和交通服务。目前该中心已在全国设立23个分支机构,此外,还在柏林、旧金山、纽约设立了留学服务中心,为在外的留学人员提供更直接的服务。
早在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指示扩大派遣留学生数量时,就指出“教育部要有一个专门管留学生的班子”,“留学生的管理方法也要注意,不能那么死”。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自1980年起,我国开始在美国、英国、法国、西德、日本等国建立驻外留学管理机构。迄今为止,我驻外教育处组已达49个。在1986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中指出,做好出国留学人员工作是驻外使领馆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教委派出的驻外教育处(组)或使领馆指定的负责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干部,在使领馆的领导下,负责出国留学人员在国外期间的具体管理工作,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的发展和需要,热情地为他们服务;并在出国留学人员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帮助他们增强艰苦创业、振兴中华的信念。十几年来,驻外使领馆的教育处(组)在工作实践中已逐步建立了相应的留学生管理、教育机制和办法,建立了留学人员人才库,特别在做好在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工作中,与国内外有关部门、单位通力合作,做好吸引优秀拔尖人才的工作方面做出了成绩。
为了给留学回国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有关省、市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根据各地区、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吸引留学回国人员的措施和办法。上海市最早制定并实施了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沪工作的若干规定及出国留学人员投资兴办企业的有关政策,并提出了改进和加强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的管理体制,筹措引进海外人才基金等措施,一个吸纳海外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的网络已经在沪形成。截至1998年上半年已有近2万余名留学人员来沪寻求发展,创办了各类留学人员企业557家,分布在上海的4个创业园区。近3年来,在上海出现的留学回国人员创办的企业群体,显示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成为这个城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经济增长点”。1997年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地也相继建立并开始运作。
为了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回国后开展科研工作的需要和鼓励在外留学人员多种形式的为国服务工作,有关部门和单位设立了各种基金、专项资助费并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国家教委于1987年设立的旨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和加快培养学术带头人的“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10年来受资助的人员达1100多人,资助金额达6693万元;1990年国家教委设立留学回国人员科研资助费,至1998年5月已对5487名留学回国人员进行资助,总金额达3亿元;1996年国家教委实施了旨在支持留学人员短期回国服务的“春晖计划”,一年多来,已资助的人数达600余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资助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专项基金”,5年多来已累计资助了13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此外,人事部的“百千万工程”、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非教育系统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经费以及人事部和其他部委共同实施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青联的“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等均在尽力为留学回国人员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作出各自的努力,使他们能够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为了鼓励和表彰留学回国人员艰苦奋斗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国家教委于1991年召开表彰大会,表彰了310名做出突出成就和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当年11月,国家教委和人事部在北京还举办了首届全国归国留学科研成果展览会。1997年1月,国家教委和人事部还举办了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暨全国留学工作先进单位表彰大会。会上共表彰了优秀留学回国人员318人,全国留学工作先进单位25个,另有19个留学工作单位受到了表扬。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关怀和领导下,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出国留学思想的指引下,这一时期的出国留学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面向21世纪,今后的出国留学工作将根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继续坚持改革和教育对外开放,继续向国外派出留学人员,继续沿着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方向前进,努力使出国留学工作为国家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要更好地利用出国留学的渠道培养创新人才。在公费出国留学工作中,继续推动改革,使之逐步完善。继续支持我国公民以自费方式出国留学,并根据实际需要,理顺自费出国留学的渠道。在更高的层次上进一步做好留学回国工作,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变为广大在外留学人员的实际行动,动员和引导他们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学成归国或以适当形式为祖国服务。在国内继续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留学回国人员施展才能的环境,使创新人才尽快成长。在资助留学回国人员,特别是优秀尖子人才回国工作方面加大力度,要重点扶持,鼓励他们贡献才智。
要大力开发海外智力资源。目前在外留学人员中人才济济,他们是宝贵的智力资源。广大留学人员热爱自己的祖国,希望中华民族繁荣富强。国家将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广大在外留学人员的报国热情,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优秀尖子留学人员短期参加科技开发、合作等的资助。支持和鼓励各部门、地方设立项目基金,为在外优秀尖子留学人员短期回国服务提供方便,逐步使更多的急需人才、创新人才将自己创业的立足点由国外转到国内或国内外协调发展。
总之,在世界范围内,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它给人类发展带来的不仅是严峻的挑战,而且提供了人类利用知识,创新发展的广阔空间和舞台。我们相信出国留学工作一定能在新时代发挥应有的作用,广大留学人员一定能在科教兴国中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