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饶市委党校 江西 上饶 334000
【摘要】农村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历着传承、流失、变异和革新等变迁过程,同时面临着文化主体流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应当结合国家总体的发展环境来分析,其中重点与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发展思路有关,因此在应对农村文化重建问题上,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的提出为分界点,有基于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构建路径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下的农村文化构建路径两种模式可供选择。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文化;现状;重建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人口大国,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农村文化作为涵养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泉,它的发展走向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成败。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的发展和文化现状往往处于边缘地带被人忽视,然而农民是流动的,文化也是互动的,如果一直对农村文化的发展不加以重视和引导,长久发展下去必将影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总体构建。因此,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了解农村当前的文化意识形态现状,做好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有其重要意义。
一、 农村文化变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主体流失
随着大量农民工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随迁就学、农民后代通过读书就业等方式离开农村导致了当前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的现象,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来说,这就是严重的文化主体流失,直接带来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许多的传统古村落逐渐消失,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和技艺难以延续。2.农村文化缺乏有活力、凝聚力的参与者和建设主体。3.导致孝道式微,引发严重的老养老问题。如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1980年至今,农村老人自杀率越来越高,部分地区农村老人自杀开始被视为正常,甚至合理。[ ]《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画出了一条“农村老年人自杀率”的曲线,从1990年开始,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已从20年前的千分之一上升到现在的千分之五,并保持在高位。[ ]4.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质量难以保障。5.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以及违法犯罪现象日益严峻。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 ]广州大学发展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新生代农民工罪犯”课题研究表明,有犯罪记录的新生代农民工中,80%在幼年时期被留守家乡无人看管,犯罪原因主要为成长环境不利、家庭教育缺失、心理功能失常。留守儿童犯罪现象有日趋严重的迹象,且呈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特征。[ ]
(二)农村基督教迅速扩张
近年来,基督教由城市向农村扩张十分迅速,很多地方基本上达到了一个村庄一座教堂的程度,信教农民大多由于家庭突遇灾变、疾病、生活水平较差,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等因素加入教会,在教会良好的人际关系吸引下,信仰大多比较虔诚,对基督教的教义规范大多比较遵循。客观来说,基督教在农村的迅速扩张给许多农民带来了精神慰藉,并且基督教教义也大多要求人们积极向善,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结合我国的国情,基督教在农村的迅速扩张也可能带来潜在的文化冲突与潜在的政治风险。由于农民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对宗教教义与核心精神缺乏辨别能力,在参与教会活动时从众心理严重,因此农村基督教徒很容易成为被利用群体。当前,基督教在农村的迅速扩张已无形间成为一股民间政治力量,在一些村落对基层政治工作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甚至在某些地方成为替代传统乡绅阶层的一股新的自治力量,应当要重视加以引导。
(三)普遍性的价值观混乱
当前,在农村,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国家当前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行其道的“金钱至上”“个人主义”等价值观之间缺乏有效整合。在农民们的价值观念中并非缺乏是非曲直的判断,而是当道义与利益发生冲突时,道义往往会失守,而精致的“利己主义”会成为农民的最佳选择。除此之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们的生活意义感日益迷失,“面子文化”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很多农民以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优劣来证明自己的生存价值,这种非理性的生存价值观导致攀比之风在农村愈演愈烈,具体表现为非理性地盖房子,欠债买车子等。
(四)低俗文化侵蚀严重
目前,农村受到低俗文化侵蚀的现象愈益严重,具体表现在:1.农村赌博之风日盛。在农村,尤其是每年春节期间,当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返乡过节时,就成了农村赌博风气最盛的时候,每天最热闹的地方就是有牌局的地方,常常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许多人。这种赌博方式已经超越了休闲娱乐的范畴,有时候辛辛苦苦一年的收入就在一夜之间输得干干净净,但即便如此,很多村民还是对赌桌非常向往。2.低俗文化表演向农村转移。2015年春节过后,一位网友爆料指出,色情表演在农村泛滥成灾,大多数葬礼都请来脱衣舞女郎“助兴”,让众人苦笑不得[ ]。由此反映出,农村的精神领地已经开始失守,人们的伦理道德价值观正在遭受侵蚀。3.毒品逐渐向农村蔓延。近年来,由于农村容易成为监管的真空地带,毒品有逐渐向农村蔓延的趋势,农村不仅成为制毒贩毒的窝点,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成为毒品的受害者,间接反映出这些农村居民在伦理道德、法律约束、他人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进行价值取舍时,更多地只考虑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满足,或者说个人精神寄托存在空虚无依的状态。
二、农村社会文化变迁原因
农村的文化问题,不单是农村自身的问题,它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相关联,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城镇化背景下的传统乡土社会结构解体
在中国传统的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乡土社会中,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所形成的熟人社会具有稳定性、保守性和封闭性,有利于传统的伦理道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约束作用。因为一个社会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就有利于地方精英的出现,这些精英具体表现为宗族长老、村长和乡绅阶层,这些精英团体可以起到维护社会有序良性运转的作用,比如对传统礼俗宗法的维护,对普遍认同的道德价值的发扬。举个例子,如上饶婺源的汪口有这样一条村规民约,规定村口的树是不能砍的,违反规定者要处死。而据说有一任村长的儿子违背了这条规定砍了树,而为了维护这条规定,村长下令将自己的儿子杀了,因此上饶婺源的汪口到现在依然还保留着这一条村规民约。这就是传统的乡土社会在维护伦理道德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强有力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乡土社会的这种稳定性和保守性被破坏,农民不再固守土地,过去那种稳定的乡土社会结构被打破,交通的便利性、农业生产的低产和不稳定性、城市生活的便利性和更多的就业收入导致农村再难以产生和留住类似于乡绅阶层的文化精英以维护伦理道德和村规民约的约束力。所以在当前日益空心化和原子化的农村,当人们违背伦理道德和村规民约时,顶多只会受到人们舆论上的谴责,而很少受到实质上的惩罚或者带来利益损失,农民违背伦理道德和村规民约的成本大大降低,长此以往,这种被人们谴责的行为会在人们的沉默中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甚至很多行为因为有利可图而又不用遭受惩罚而被其它人纷纷效仿。
因此,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文化的自我维持体系消失了,传统优秀的伦理观念难以传承下去,而人们在房屋建筑、生活方式、审美、人情往来、礼俗等诸多方面喜好参照都市标准,盲目崇拜城市,不加区别的照单全收,导致农村越来越不像农村了。
(二)政府的发展理念不利于农村文化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同时抓好文化建设工作,因此在市场经济导向下,出于对利益的追逐和金钱的崇拜,金钱至上已经超越了伦理道德在人们价值观念中的主导位置,伦理道德规范在利益诱惑面前越来越难以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同时,随着农业生产逐渐边缘化,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艺、民俗以及凝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优秀品质难以得到有效传承。比如农作物生产要根据时令和气候来进行,但是人们求快、求利的精神破坏了农民踏实本分、诚信、朴实的品质。
此外,我国早期的城镇化主要是通过向农村要钱、要人、要地为代价实现的,而在城乡二元格局下,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又很大一部分转嫁给了农村去消化,而农村由于在政策、资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民权利、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得到的政府和社会支持要远远落后于城市,加之自身缺乏足够的人才和经济发展支撑,难以有效化解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系列问题,因此,对于大部分的农村居民来说,如何在财富差距日益加大的今天努力的生存下去才是他们最看重的,因此就出现了一切向钱看的主流意识形态。
(三)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条件基础
具体就农村自身而言,当前农村文化的发展缺乏如下几个必要条件:1.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经济发展基础。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占有量少,农民依靠土地的产出只能维持日常的生活开支或者稍有结余,很多时候经济收入得不到可靠保障。2.缺乏文化建设主体。由于依靠土地生产难以有效维持生计,因此许多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知识分子外流,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文化精英主体。3.缺乏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农村文化活动的建设需要以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为依托,如便利的交通、基础的文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资源等。虽然国家正在逐年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仍不能有效满足农民的休闲文化需要。
三、 农村文化重建路径探讨
(一)构建一批有社群整合能力的组织体系以能有效开展各项文化活动
针对日益空心化的农村来说,要开展好文化构建活动,就必须先解决好组织体系建设的问题,因此,可以尝试用“基层党建+互联网+文化创建”这一组织体系模式来开展文化创建活动,这种模式可以起到维系人际关系纽带作用、文化活动开展推动作用和发挥教化引导监督等作用。另外,今年全国“两会”上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里关于“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一节明确提出,要培育“新乡贤文化”,因此也可以利用“新乡贤”这一载体将农民凝聚起来开展文化创建活动。最后,可以参照其它发达国家经验,发展创立与农民经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协会组织,以促进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首先要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国家应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保证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的基本收入。其次,要拓展提升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吸引人才回流。最后,以农村经济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并发展经济利益共同体以支撑文化活动的建设。
(三)激发农民文化建设主体积极性
农村文化建设要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就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主体积极性,重点要提升农民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自信和保护欲。其次,要让农民全程参与到文化的供给和建设过程当中来。如可以借用当地的文化民俗,利用特定民俗节日,组织文化活动,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同时可以将优秀的文化精神融入到百姓心中。
(四)加强教化和监管
政府要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首先要多开展有利于风俗教化作用的文化活动,重视常规的学校教育的投入和监管,同时注重对村民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引导和培训。其次,要加强对不良文化现象的监管和打击。如对黄赌毒等不良文化要加强严防和惩治,提升村民对不良文化的辨别和抵制能力,提升村民的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http://www.qianzhan.com/news/detail/365/141003-f1684e1d.html.
[2]学者调查:农村老人自杀现象触目惊心.都市快报.[N].204.7.31.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html/2014-07/31/content_1774359.htm.
[3]家庭崩析:留守儿童面对的“二次伤害”.http://edu.people.com.cn/n/2013/0913/c1053-22914090.html.
[4]研究称八成新生代农民工罪犯曾为“留守少年”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0/10/13/011272424.shtml.
[5]http://news.163.com/15/0324/08/ALF6GD8C00011229.html.
【作者简介】刘志高,(1973.10),男,中共上饶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张建琴,(1988.2),女,中共上饶市委党校讲师,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 行政管理。
论文作者:刘志高,张建琴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农村论文; 文化论文; 农民论文; 城镇化论文; 基督教论文; 上饶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 《成功》2018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