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高发部位综合防治研究

食管癌高发部位综合防治研究

一、食管癌高发现场的综合防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文强,张思维,李敏娟[1](2021)在《中国肿瘤登记发展历程》文中认为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肿瘤防控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健康战略的重要内容,肿瘤防控,登记先行。中国的肿瘤登记,自20世纪50年代起步至今,历经50年代艰难萌芽、70—80年代起步发展、90年代项目维持、新世纪的快速发展,已走过63年的发展历程,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肿瘤登记道路,产生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登记成果,在世界肿瘤登记领域彰显了中国影响。该文系统回顾了我国肿瘤登记发展历程,梳理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肿瘤登记现状,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展望。

孙晓琨[2](2021)在《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近四十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及环境发生了转变,导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发病规律。全面搜集和整理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文献,从高发病种,发病率、高发地区、高危人群着手分析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剖析其危险因素,为制定消化系统癌症的防治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首先,通过全面搜集和整理我国近四十年来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和危险因素的文献。在此基础上建立Excel表格,统计所有文献中出现的消化系统癌症病种,而后依据发病率及发病频次归纳总结出近四十年来的高发病种,对高发病种的高发地区、高发人群、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最终,利用对比分析法总结出近四十年来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和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结果1.依据相关文献中排在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频次可知,头十年食管癌出现12次、胃癌出现16次、肝癌出现26次;中期二十年食管癌出现82次、胃癌出现121次、肝癌出现81次;近十年食管癌出现110次、胃癌出现119次、肝癌出现57次。2.1978年~1988年食管癌、胃癌、肝癌发病率开始升高;1988年~2008年食管癌、胃癌、肝癌发病率呈现逐步升高的发病状况;2008年~2020年食管癌发病率呈现下降的发病趋势,胃癌和肝癌发病率呈现继续升高的发病趋势。3.近四十年来的三个阶段,食管癌年龄发病特点大致相同。40岁之前发病率较低,45岁之后快速升高,60~80岁达到高峰,之后快速下降。同样,三个阶段的胃癌年龄发病特点也大致相同。40岁之前发病率较低,45~60岁明显增高,65~80岁达发病高峰,85岁之后发病率降低。而肝癌存在不同,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肝癌年龄发病特点是20~44岁开始上升,集中发病于30岁~60岁,60岁~84岁达发病高峰,85岁之后发病率下降。而第三阶段发病年龄稍有推迟,40岁之后开始上升。4.近四十年来食管癌共有的危险因素是遗传因素;不同的危险因素是饮食因素、生活习惯、环境污染、职业及经济等因素。胃癌共有的危险因素是饮食结构,遗传因素、环境污染;不同的危险因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生活习惯及经济状况等因素。肝癌共有的危险因素是传染性疾病(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肝吸虫病)、霉菌污染、环境污染;不同的危险因素是基础性疾病及精神压力因素。结论1.通过对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及危险因素相关文献研究发现,食管癌、胃癌、肝癌是高发病种,每个病种的各时期发病都各具特点。2.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近四十年来食管癌的发病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发病状况;而胃癌和肝癌的发病率则呈现逐步升高的发病状况。3.对消化系统癌症相关文献研究发现,三个高发病种在各个时期都高发于中年人和老年人,只有肝癌在早期和中期还高发于青壮年。4.通过深入分析近四十年来消化系统癌症高发病种的危险因素可知,头十年食管癌主要危险因素是饮食因素、营养因素;中期及近期减少了饮食和营养因素,增加了生活习惯、职业、精神压力等因素。头十年胃癌主要危险因素是霉菌污染;中期及近期减少了霉菌污染,增加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炎、生活习惯等因素。头十年肝癌主要危险因素是肝吸虫病;中期及近期减少了肝吸虫病,新增加了精神文化、代谢性疾病等因素。

郭贵周,刘志才[3](2020)在《落实癌症防控行动 重在夯实基层建设——林州食管癌防治现场60年历史回顾和思考》文中指出林州食管癌防治研究现场建立60年来,在我国肿瘤防治历史上发挥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并在新技术创新和应用以及高端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该文回顾60年所走过的历程,结合我国在新时期癌症防控的战略,认为夯实肿瘤高发现场基层建设至关重要。

宋国慧,高志光,孟凡书[4](2020)在《筑牢基层防癌阵线 惠及百姓砥砺前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磁县肿瘤防治工作走过了48年,从基层肿瘤登记及肿瘤流行病学调查逐步发展为集防、治、研为一体的综合防治体系。肿瘤登记跃上国际舞台,成为国际癌症登记协会(IACR)会员;扩建肿瘤专科医院,解决当地癌症患者就诊实际问题,惠及当地百姓健康;承担了国家多项重大科研课题,积极实施癌症"三早",持续开展高危人群上消化道癌筛查及早诊早治工作,成为全国"肿瘤登记示范中心"和首批"食管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为降低食管癌、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积极落实筛查及早诊早治,加强防治结合,筑牢基层防癌阵线,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

王新正,崔王飞,陈茹,魏文强,王贵齐,张永贞[5](2020)在《阳城县上消化道癌内镜筛查前瞻性队列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山西省阳城县是全国恶性肿瘤高发地区之一,2006年起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在阳城开展以内镜筛查技术为主的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本研究采用山西阳城县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人群筛查队列数据,对其内镜筛查效果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做好农村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阳城县2006-2012年国家农村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流程要求,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西河乡等7个乡镇的40~69岁年龄组作为目标人群,共计120 066人,其中参加了项目集中宣教、登记等流程的53 541人为干预组;因各种原因未参加任何筛查流程的66 525人为对照组。干预组中12 460人参与了癌症防治知识集中宣教、签署知情同意书、基本信息登记和流行病学调查、内镜筛查等完整的筛查流程,作为筛查组;41 081人参加了筛查现场的癌症防治知识集中宣教、基本信息登记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相关内容,但未参加内镜筛查,作为未筛查组。对筛查中发现的食管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和黏膜内癌、胃贲门高级别上皮内肿瘤采用内镜下早期治疗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等进行治疗,中晚期癌根据病情选择常规治疗手段。食管轻度异型增生每3年随访1次,中度异型增生、胃贲门低级别上皮内肿瘤每年随访1次。对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干预组和对照组人群肿瘤发病情况比较:干预组全部恶性肿瘤累积发病率为701.53/10万人年,比对照组(811.95/10万人年)低1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86,95%CI为0.82~0.91,P<0.001);干预组上消化道癌发病率为386.59/10万人年,比对照组发病率(472.09/10万人年)低2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82,95%CI为0.76~0.88,P<0.001),干预组上消化道癌中食管癌、贲门癌和胃癌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尤以食管癌最为明显。(2)干预组全部恶性肿瘤累积死亡率为269.38/10万人年,比对照组(337.81/10万人年)低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80,95%CI为0.73~0.87,P<0.001);干预组上消化道癌死亡率为148.68/10万人年,比对照组死亡率(200.16/10万人年)低3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74,95%CI为0.66~0.83,P<0.001),干预组上消化道癌中食管癌、贲门癌和胃癌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尤以食管癌最为明显。结论在农村上消化道癌高发区开展内镜筛查对降低上消化道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效果,尤其对食管癌的发病和死亡效果明显。

谢双华[6](2020)在《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在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多中心前瞻性人群筛查队列中,探索并验证贲门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危险因素及血浆预测预警蛋白标志物,构建高发区人群贲门癌风险预测模型,为我国贲门癌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和方法1.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横断面探索研究:包括4部分内容:一是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设计。基于2005-2009年在我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河南林州、河北磁县和山东肥城)的人群筛查项目,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暴露因素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二是制定烫热饮食热暴露情况的精准调查方案,在不同热暴露特征的两组样本人群中(20名欧洲和52名中国高发区有烫热饮食习惯者)进行调查,验证可行性。评价第一口温度、平均温度、摄入量加权平均温度和食管内温度(intra-esophagealtemperature,IET)等指标对两组样本人群热暴露特征的量化能力。三是基于2015-2017年河南林州的人群筛查队列(随机对照试验),随机抽取筛查组20%的人群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13C-UBT),检测H.pylori现症感染情况。结合H.pylori现症感染、贲门粘膜病理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pylori现症感染与贲门各级粘膜病变的关系。四是依托河南林州上消化道癌筛查与早诊早治项目,选取年龄(±3岁)、性别1:1个体匹配的10对贲门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IN)、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IN)和贲门正常者,采集其血浆标本。采用数据非依赖采集(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质谱蛋白组学定量技术对前述4组血浆进行全谱分析,建立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血浆差异蛋白表达谱,筛选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潜在血浆蛋白标志物。筛选标准为DIA检测蛋白表达量在贲门正常血浆中均处于较低水平,而在贲门癌或癌前病变血浆中处于较高水平(>5倍)。2.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及预测预警模型构建:该研究在本文第一部分基础上,建立多中心贲门癌人群筛查亚队列。利用当地覆盖全人群的肿瘤登记系统进行长期肿瘤监测随访。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队列基线危险因素及贲门粘膜病变与贲门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基于宏观危险因素和贲门粘膜病理诊断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贲门癌风险预测预警模型。采用Harrell’s一致性统计量(concordance statistics,C-statisti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校准度。研究结果1.3个高发区共计完成人群筛查21592人,检出贲门正常粘膜(normal cardia mucosa,Normal)/非萎缩性贲门炎(non-atrophic carditis,NAC)18356 例、萎缩性贲门炎(atrophic carditis,AC)/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1094 例、LIN 1117例、HIN150例、贲门癌118例。男性、年龄较高(≥50岁)、吸烟、无饮茶习惯、蔬菜水果摄入较少(<1次/周)、葱蒜、腌晒食品、油炸食品和烫热食品摄入较多(≥1次/周)、有肿瘤家族史和高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25.0kg/m2)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呈正相关(OR值均>1.0,P值均<0.05)。2.与IARC组调查对象相比,中国高发区组摄入烫热饮食时的热暴露明显较高,其摄入第一 口的时间更早(平均早5.6minutes)、温度更高(平均高9.5℃)、摄入量更多(平均多17g)、IET也更高(平均高18.6℃)。第一口温度对两组样本人群的区分效果较差,第一口 IET对两组样本人群的区分效果较好。3.调查人群H.pylori现症感染率为 41.34%(828/2003)。Normal/NAC、AC/IM、LIN和 HIN/GCA的H.pylori现症感染率分别为:39.29%、62.16%、55.91%和 52.17%。H.pylori感染与 AC/IM、LIN 和HIN/GCA 关联的 OR 值分别为:2.78(95%CI:1.70-4.53)、2.14(95%CI:1.47-3.10)和 2.29(95%CI:0.98-5.33)。4.共鉴定蛋白质1212个。与贲门正常组相比,LIN、HIN和GCA组分别获得差异表达蛋白149、170和89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各病变组差异表达蛋白质生物过程主要集中于细胞信号传导、上皮细胞增殖、发育、分化、凋亡、迁移和黏附,以及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等。信号通路主要集中于焦点黏连、肌动蛋白骨架调节、细胞黏附分子、血小板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H pylori感染的上皮细胞信号转导和胃酸分泌等。本研究优先筛选出RNH1、TERA、ATAD2、ROBO4、RAC1、ICAM1、GBP4和REG3A等8个贲门癌或癌前病变潜在分子标志物。5.截止2017年12月31日,21474例队列人群总计随访207179人年,平均随访9.7年,共收集贲门癌新发病例202例(男性125例,女性77例)。男性(HR=1.92,95%CI:1.36-2.70)、年龄较高(50-59 岁:HR=2.59,95%CI:1.75-3.85;60-69 岁:HR=4.50,95%CI:2.91-6.96)、无饮茶习惯(HR=1.80,95%CI:1.19-2.74)、肉蛋奶类摄入较少(<1 次/周)(HR=1.31,95%CI:0.98-1.76)、葱蒜(HR=1.67,95%CI:1.08-2.58)和烫热食物(HR=1.37,95%CI:1.03-1.81)摄入较多(≥1次/周)、有肿瘤家族史(家族中≥2 人曾患肿瘤:HR=2.05,95%CI:0.83-5.06)和高 BMI(25.0~29.9kg/m2:HR=1.28,95%CI:0.95-1.72)增加贲门癌发病风险。6.贲门正常粘膜/非萎缩性贲门炎(Normal/NAC)人群的贲门癌发病率为44.30/10万,萎缩性贲门炎/肠上皮化生(AC/I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N)人群的贲门癌发病率分别为:227.07/10万、380.95/10万和4366.35/10万。AC/IM、LIN和HIN的贲门癌变风险较Normal/NAC分别增加:3.45倍(HR=4.45,95%CI:2.74-7.23)、5.67 倍(HR=6.67,95%CI:4.48-9.94)和 60.65 倍(HR=61.65,95%CI:40.19-94.55)。7.基于宏观危险因素建立的贲门癌风险预测模型的C-statistic为0.717(95%CI:0.679-0.754),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χ2=6.20,P=0.625)。联合宏观危险因素和贲门粘膜病理诊断建立的贲门癌风险预警模型的C-statistic为0.834(95%CI:0.810-0.871),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χ2=6.83,P=0.555)。结论1.男性、年龄较高(≥50岁)、无饮茶习惯、肉蛋奶类摄入较少(<1次/周)、葱蒜、烫热食物摄入较多(≥1次/周)、有肿瘤家族史、高BMI(≥25.0kg/m2)以及H.pylori感染可能是高发区居民贲门癌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仅使用既往流行病学研究常用的第一口温度指标不能准确评价摄入烫热饮食时的真实热暴露。未来流行病学研究应注意同时测量摄入温度和摄入量暴露信息。本研究制定的精准测量方案具有可行性,可供使用。2.RNH1、TERA、ATAD2、ROBO4、RAC1、ICAM1、GBP4 和 REG3A 等 8个蛋白可能为贲门癌或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但尚需进一步验证。3.萎缩性贲门炎/肠上皮化生、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长期贲门癌癌变风险逐级升高,是贲门癌的癌前病变。4.基于前瞻性验证的宏观危险因素和贲门粘膜病理诊断指标,初步构建的贲门癌风险预测预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在高发区人群筛查初筛和分流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李贺[7](2020)在《人群食管癌高危风险评估方案的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依托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专项---淮河流域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利用多中心社区人群食管癌筛查队列数据,评价项目当前使用的食管癌高危人群评估方案(即初筛分流方案)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建立适用于我国人群食管癌筛查的风险评估模型,为优化我国人群食管癌筛查方案提供适宜技术。材料与方法1.食管癌高危人群评估方案的效果评价:以2007-2010年间,河南省西平县、江苏省金湖县及山东省滕州区参加淮河流域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的40-69岁居民为目标人群。从筛查项目数据库中提取研究人群基线流行病学数据和高危风险评估结果,通过主动随访及与当地人群肿瘤登记数据匹配,获取全队列人群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食管癌发病信息。以食管鳞癌为第一结局指标,以食管癌、上消化道癌为第二结局指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人群食管鳞癌、食管癌及上消化道癌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倾向评分配比法及多因素回归及综合分析食管癌初筛方案在分流高危人群中的效果。2.食管鳞癌高危人群评估模型的构建及验证:训练集数据来源于2007-2012年淮河流域食管癌筛查队列,以基线入组后3年内被确诊的食管鳞癌为结局事件。综述食管鳞癌在人口学、行为及饮食方式、疾病史、癌症家族史等方面的相关危险因素,将其作为模型构建的候选变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模型预测变量并获得每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并以系数最小的β值为基数,以各预测变量与之相比的倍数为各预测变量的风险分值,进而构建食管鳞癌发病风险评分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及Hosmer-Lemeshow卡方(H-Lχ2)检验评价模型的整体预测效能;采用留一法交叉验证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利用甘肃省武威市一项上消化道癌筛查随机对照试验的筛查组基线数据完成模型外部验证。综合高危人群比例、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等指标选择高危人群分层的cut-off值,为优化人群食管癌筛查方案提供依据。研究结果1.本部分研究共计纳入调查对象43,875名,其中,18,341人评估为高危人群,高危人群比例为41.80%。在240672.67人年的随访期间(中位随访时间为5.5年),食管鳞癌共计235例,其中高危人群组169例(发病密度为173.90/10万),非高危人群组66例(发病密度为46.00/10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危人群组食管鳞癌、食管癌及上消化道癌的累积发病率均高于非高危人群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及BMI后,高危人群食管鳞癌、食管癌及上消化道癌的发病风险分别是非高危人群的 3.11 倍(HR=3.11,95%CI:2.33-4.14)、3.30 倍(HR=3.30,95%CI:2.51-4.33)和 3.03 倍(HR=3.03,95%CI:2.43-3.76)。2.训练集共计纳入研究对象86,745名,在中位随访时间为4.66年的随访期间,基线后3年内被确诊的食管鳞癌患者共计298例;外部验证集共计纳入研究对象9,626人,内镜筛查确诊的食管鳞癌患者共计18人。本研究所构建的食管鳞癌风险评分模型为:Y=5.5×年龄(50-59岁)/8.0×年龄(60-69岁)+1.5×性别(男性)+2.5×上消化道癌家族史(有)+1.5×吸烟(<30包年)/2.5×吸烟(≥30包年)+1.5×腌制食物摄入频率≥1次/周(是)+1.0×新鲜水果摄入频率≥1次/周(否)+2.5×食管临床症状(是)+1.5×上消化道相关疾病史(是),系统的评分范围为0-21分。该评分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模型AUROC=0.80(95%CI:0.80-0.82),H-L检验结果为χ2=6.19(P=0.63);留一法交叉验证以及外部人群的模型AUROC分别为0.78(95%CI:0.76-0.81)和0.86(95%CI:0.79-0.92)。约登指数最佳对应的评分临界值为9分,此时,高危人群比例为32.69%,预测个体3年内发生食管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 78.2%和 67.5%,NNS 为 122,AUROC 为 0.73(95%CI:0.70-0.75)。与淮河流域食管癌筛查项目现行高危人群评估方案比,该方案可以在不增加高危人群比例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灵敏度(13.76%)与特异度(2.56%)、减少NNS,可进一步提高筛查效率。研究结论1.淮河流域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目前采用的高危人群风险评估方案可以有效区分人群的食管癌患病风险。但是,该方案对个体风险预测不能量化、评估条目及相应的赋分以及高危人群评估界值的选定等主要问题有待细化。2.本研究基于性别、年龄等8个非遗传因素构建的食管鳞癌发病风险评分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该评分模型所推荐的高危人群分界值可优化食管癌初筛方案,提高筛查效能。

魏文强,沈洪兵[8](2019)在《中国癌症防控历史、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癌症防控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卫生战略重点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癌症防控逐步探索出切合我国实际的癌症防控道路,产生了许多具有我国特色的癌症防治研究成果,在世界癌症防治研究领域彰显了中国影响。本文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癌症防控重大历史性事件,梳理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癌症防控现状,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展望。

王立东,宋昕,赵学科,韩文莉,周福有,高社干,秦艳茹,常志伟,王启鸣,李爱丽,李吉林,李学民,冯笑山,任景丽,李秀敏,裘宋良[9](2019)在《河南省食管癌高发现场防治和实验室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1959年,河南省委和省政府指派河南医学院等河南多家医疗单位的教学、科研和医务人员组成了河南医疗队[河南省林县食管癌防治研究协作组(后文简称协作组)]进驻林县(现改名为林州市)开展食管癌防治现场研究工作,至2019年已60年[1-2]。期间,河南数代学者立足河南食管癌高发现场研究基地,围绕食管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

魏文强[10](2016)在《从林州食管癌高发现场看中国恶性肿瘤高发现场的历史作用与新时期发展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发现场防治研究工作是中国恶性肿瘤防控的特色与优势,不仅惠及群众,而且产生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恶性肿瘤防治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中国恶性肿瘤和慢性病的防控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世界恶性肿瘤防治研究中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文章对林州等恶性肿瘤高发现场在中国恶性肿瘤防控工作中的发展历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初步论述了中国新时期恶性肿瘤高发现场的发展方向和定位。

二、食管癌高发现场的综合防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癌高发现场的综合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肿瘤登记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肿瘤登记萌芽建立期(1957—1972年)
2 中国肿瘤登记起步发展期(1973—1986年)
3 中国肿瘤登记项目维持期(1986—2001年)
4 中国肿瘤登记快速发展期(2002年至今)
4 展望

(2)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重点
    四、数据来源及文献利用说明
    五、研究方法
    六、概念界定
    七、消化系统癌症发展分期说明
第一章 头十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概述
    第一节 发病率及频次分析
        一、发病率分析
        二、频次分析
    第二节 高发病种高发地区分析
        一、高发病种地域分析
        二、高发病种城乡差异分析
    第三节 高发人群分析
        一、年龄分析
        二、性别分析
    第四节 高发病种危险因素分析
        一、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二、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三、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二章 中期二十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概述
    第一节 发病率及频次分析
        一、发病率分析
        二、频次分析
    第二节 高发病种高发地区分析
        一、高发病种地域分析
        二、高发病种城乡差异分析
    第三节 高发人群分析
        一、年龄分析
        二、性别分析
    第四节 高发病种危险因素分析
        一、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二、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三、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三章 近十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概述
    第一节 发病率及频次分析
        一、发病率分析
        二、频次分析
    第二节 高发病种高发地区分析
        一、高发病种地域分析
        二、高发病种城乡差异分析
    第三节 高发人群分析
        一、年龄分析
        二、性别分析
    第四节 高发病种危险因素分析
        一、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二、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三、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四章 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发病状况分析
    第一节 食管癌发病状况分析
        一、发病率、频次分析
        二、地域分析
        三、人群分析
    第二节 胃癌发病状况分析
        一、发病率、频次分析
        二、地域分析
        三、人群分析
    第三节 肝癌发病状况分析
        一、发病率、频次分析
        二、地域分析
        三、人群分析
    第四节 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发病状况总结
        一、消化系统癌症高发病种
        二、消化系统高发癌症的高发地区
        三、消化系统高发癌症的高危人群
第五章 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危险因素分析
    第一节 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二节 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三节 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四节 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危险因素总结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落实癌症防控行动 重在夯实基层建设——林州食管癌防治现场60年历史回顾和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林州食管癌防治现场60年历程和对我国肿瘤防治的历史性贡献
    1.1 坚持以政府主导的原则,全面推进食管癌的防治工作
    1.2 摸清情况的关键在于加强肿瘤登记系统建设,做好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流行趋势分析
    1.3 政府充分利用病因学的研究成果,在全人群中开展食管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1.4 充分利用高发现场的资源优势,开展食管癌二级预防研究
    1.5 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2新时期林州食管癌防治现场的艰难探索
        2.1 积极推进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工作
        2.2 积极提升优质服务水平,规范肿瘤治疗行为,最大程度提高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3 肿瘤防治现场面临的困惑

(4)筑牢基层防癌阵线 惠及百姓砥砺前行(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登记跃上国际舞台
2 癌症筛查覆盖人群60万,早诊早治深得民心
3 提升能力建设,践行初心使命砥砺前行

(5)阳城县上消化道癌内镜筛查前瞻性队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人群选择
    1.2 筛查方法
    1.3 筛查程序
    1.4 治疗及随访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上消化道癌累积发病和死亡情况
        2.2.1 食管癌
        2.2.2 贲门癌
        2.2.3 胃癌
    2.3 全部恶性肿瘤累积发病和死亡情况
3 讨论

(6)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目标
技术路线图
第1章 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横断面探索研究
    第1节 宏观危险因素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关系的探索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和内镜检查
        2.4. 质量控制
        2.5. 危险因素的定义和分类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内镜筛查依从性
        3.2. 研究对象调查特征分布
        3.3. 宏观危险因素与贲门癌及各级癌前病变的关系
        4. 讨论
        5. 小结
    第2节 烫热饮食热暴露情况精准调查方案的探索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
        2.4. 烫热饮食摄入温度和摄入量测量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和自我报告的烫热饮食热暴露特征
        3.2. 调查对象烫热饮食摄入过程特征
        3.3. 调查对象烫热饮食客观测量的热暴露特征
        4. 讨论
        5. 小结
    第3节 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关系的探索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
        2.4. ~(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
        2.5. 内镜筛查与病理诊断
        2.6. 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贲门各级粘膜病变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2. H.pylori感染与未感染对象基本特征
        3.3. H.pylori感染与贲门各级粘膜病变的关系
        4. 讨论
        5. 小结
    第4节 基于DIA(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质谱蛋白质组学定量技术的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血浆蛋白标志物的探索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血液样本的采集、处理和保存
        2.4. 实验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
        2.6.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2. 贲门各级病变研究对象血浆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3.3. 潜在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蛋白标志物筛选
        4. 讨论
        5. 小结
第2章 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及预测预警模型构建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基线流行病学调查、内镜筛查与病理诊断
        2.4. 队列随访及结局
        2.5. 质量控制
        2.6. 危险因素的定义和分类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宏观危险因素与贲门癌发病风险关系
        3.2. 贲门各级粘膜病变与贲门癌发病风险关系
        3.3. 贲门癌风险预测预警模型构建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文章
文献综述 Ghrelin基因主要产物与上消化道癌发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人群食管癌高危风险评估方案的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综述
第二章 研究目标
    1. 总目标
    2. 阶段目标
第三章 食管癌高危人群评估方案的效果评价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人群
        1.3 食管癌相关危险因素调查与高危因素风险评估
        1.4 队列监测
        1.5 结局事件的定义
        1.6 质量控制
        1.7 评价指标与统计分析
        1.8 人群食管癌初筛技术方案评价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队列人群基线信息描述
        2.2 队列人群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
        2.3 基线初筛评估结果与食管癌发生的关联
        2.4 敏感性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5. 小结
第四章 食管癌高危评估模型的构建及验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人群及定义
        1.2 获取结局事件的定义与数据收集方式
        1.3 食管鳞癌发病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2. 研究结果
        2.1 模型训练集人群特征
        2.2 模型预测变量及赋分
        2.3 模型预测效果评价
        2.4 模型在人群食管癌筛查中的应用
    3. 讨论
    4.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资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文章
致谢
个人简历

(8)中国癌症防控历史、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癌症防控历史性事件
2 中国癌症防控现状
    2.1 癌症防控政策
    2.2 主要阶段成果
3 前景与展望

(9)河南省食管癌高发现场防治和实验室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林县 (现林州市) 食管癌高发现场防治和实验室研究历史回顾
    1.1 林县食管癌独特发病模式
    1.2 河南医疗队
    1.3 北京医疗队
    1.4 食管癌防治国际合作研究
2 河南食管癌研究的传承和主要成果
    2.1 河南师徒三代食管癌病理学研究团队
    2.2 新老学者食管癌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的联系和区别
    2.3 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临床诊疗、病理和随访信息大数据库和生物样品库的建设及应用
    2.4 食管癌病因学研究最新进展
    2.5 食管癌发生分子机制、高危人群分子分型和早期发现研究进展
        2.5.1 食管鳞状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的分子基础及其与环境致癌因素的交互作用
        2.5.2 发现中国人群主要致病因素核黄素、维生素A和叶酸体内利用障碍和环境暴露亚硝胺导致DNA烷基化损伤修复缺陷的分子基础, 并据此提出个体化预防的新见解
        2.5.3 发现导致食管癌前病变进展的重要分子事件, 阐明食管癌前病变双向发展不稳定特性的分子机制
        2.5.4 p53-Rb信号传导通路变异是中国人食管鳞状上皮癌变极早期阶段的关键分子改变, 亦是导致早期轻度病变持续向癌发展的主要分子机制
        2.5.5 预测食管癌前病变的血清自身抗体的甄别和高危人群分子分型的分子靶标的建立
3 河南食管癌研究大事记
4 食管癌研究重要科学问题和展望
    4.1 食管癌防治研究背景和林县高发现场防治研究的认识
        4.1.1 食管癌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恶性肿瘤
        4.1.2 食管癌研究重要科学问题
        4.1.3 食管癌高危人群界定标准的变化
    4.2 癌前病变进展精准预测
        4.2.1 分子分型和靶向治疗
        4.2.2 复发转移、放化疗敏感性和预后关键分子标志物
    4.3 食管癌防治研究领域发展趋势和前景
        4.3.1 基于生物计算的智能医学研究将是食管癌防治领域新趋势
        4.3.2“高发区人群-实验室-高发区人群”的循环研究策略
        4.3.3化学预防
        4.3.4 细胞与基因治疗和靶向药物治疗
5 小结

四、食管癌高发现场的综合防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肿瘤登记发展历程[J]. 魏文强,张思维,李敏娟. 中国肿瘤, 2021(09)
  • [2]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D]. 孙晓琨.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3]落实癌症防控行动 重在夯实基层建设——林州食管癌防治现场60年历史回顾和思考[J]. 郭贵周,刘志才. 中国肿瘤, 2020(11)
  • [4]筑牢基层防癌阵线 惠及百姓砥砺前行[J]. 宋国慧,高志光,孟凡书. 中国肿瘤, 2020(11)
  • [5]阳城县上消化道癌内镜筛查前瞻性队列效果分析[J]. 王新正,崔王飞,陈茹,魏文强,王贵齐,张永贞.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20(18)
  • [6]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D]. 谢双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7]人群食管癌高危风险评估方案的评价与优化研究[D]. 李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8]中国癌症防控历史、现状与展望[J]. 魏文强,沈洪兵.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9(10)
  • [9]河南省食管癌高发现场防治和实验室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J]. 王立东,宋昕,赵学科,韩文莉,周福有,高社干,秦艳茹,常志伟,王启鸣,李爱丽,李吉林,李学民,冯笑山,任景丽,李秀敏,裘宋良.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2)
  • [10]从林州食管癌高发现场看中国恶性肿瘤高发现场的历史作用与新时期发展方向[J]. 魏文强. 中华肿瘤杂志, 2016(09)

标签:;  ;  ;  ;  ;  

食管癌高发部位综合防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