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以人为本”_科学论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以人为本”_科学论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技术论文,第一生产力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正在逐步转化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伟大力量。但是,人们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并不是没有困难的,有些同志还处于困惑之中。困惑的原因之一,是来自马克思和列宁的这样两个论断:马克思说:“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60页)列宁说:“全人类的第一个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列宁全集》第29卷第327页)有同志把马克思和列宁的上述论断表述为“人的因素第一”。那么,这两个第一(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关系是怎样的呢?在这个问题没搞清楚之前,困惑总是难免的。

关于对这两个“第一”的关系,理论界不同理解可大体归纳为三大基本观点:第一,认为两个“第一”不能相互否完或排斥,二者可以并存;第二,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到现代,已经成为超过任何因素(包括人的因素)的“第一生产力”;第三,认为两个“第一”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究竟谁真正第一,应作具体分析(参见《光明日报》1992年5月18日第三版)。这三类基本观点谁也没能完全说服谁。从局部讲,三类观点各有各的根据和道理;从全局讲,三类观点都是不全面的,都需要再深入一步。

本文认为,两个“第一”是统一的。但是,要真正理解二者的统一,必须来一个哲学视角的大转变——从“解释世界”转变到“改变世界”。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一语千钧地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以下简称《选集》)第一卷第19页)

科学是什么?技术又是什么?对这两个问题,从“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不同视角来看,所作出的回答是很不相同的。而对科学、技术是什么的不同回答,又与上述两个“第一”之间的关系有着直接联系。要弄清这两个“第一”之间的关系,科学是什么,技术又是什么的问题,就不可回避。

科学是什么?《辞海》中写道: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746页)《哲学知识全书》中写道:“科学是客观事物规律性的反映”。(《哲学知识全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4页)类似的“科学”定义,还可以从不少《辞典》、教科书中看到。这类定义代表了19世纪以来的传统看法,有其深刻和合理之处,长期以来已为多数人所接受。但从本质上讲,这类定义是从“解释世界”的视角看待科学的。

首先对这类定义提出挑战的是英国著名科学家“科学学”的创始人之一贝尔纳(J.D.Bernal)。(参见贝尔纳著《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页),我国学者刘大椿教授也指出,科学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活动,“在本质上是精神的、智力的活动。”(刘大椿著《科学活动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科学本身的发展,科学学和科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为从“改变世界”的视角看待科学提供了可能。那么,从“改变世界”的视角看,科学究竟是什么呢?

万物之中,能改变世界者只有人。“改变世界”的视角必须以人为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选集》第一卷,第30页)。那么,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与其他物种相比,最大、最本质的特点又是什么呢?答曰:是智能。这里的智能就是中年马克思称之为“创造天赋”的能力,就是中年毛泽称之为“自觉的能动性”的能力,就是由塔朗排称之为“创造符号宇宙的能力”、也就是从人的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人脑处理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创造能力。

正因为从生物本能中升华(进化)出了智能,人类才能创造出科学技术。一般动物之所以不可能创造出科学技术,不是因为没有需要和体力,而是因为没有智能。

从“改变世界”的视角看,科学不是别的,而是人类智能的信息化形态。

这是什么意思呢?

哥白尼的名著《天体运行论》,标志着严格意义的科学的诞生,让我们以它为倒来加以说明:

假若您阅读六卷《天体运行论》,您所虱到的是什么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信息———行是绕日的太阳系结构的信息。

当然,行星绕日的太阳系结构是客观的,在哥白尼之前早已存在。但却一直未被人们正确认识。相反,“地心说”长期歪曲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地球和太阳的关系,需要人们进一步提高智能。

哥白尼通过长期的观测研究,把自己的智能与太阳系结构的客观规律统一起来,并结晶为《天体运行论》。作为科学的《天体运行论》,是哥白尼智能的结晶品,是哥白尼内在的本质力量(智力)在外在化(具体这里而言就是信息化),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哥白尼“本质的对象化”。

马克思认为,“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的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第42卷第126页)马克思又说,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对人说来成为他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而这就是说,对象成了他自身。!(《全集》第42页第125页)正是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对象成他自身的意义上,马克思赞誉黑格尔,“抓住一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全集》第42卷第163页)正是在同样的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哥白尼通过长期的研究(智力劳动)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为《天体运行论》,《天体运行论》成了对象性的、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哥白尼;马克思通过长期的研究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为《资本论》,《资本论》成了对象性的、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马克思;科学家通过研究,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为自己的科学发现,有了科学发现的科学家,才是现实的、真正的科学家,等等。

《天体运行论》中的信息,是哥白尼的智能通过研究和写作对象化过来的。没有哥白尼的智能,便没有《天体运动论》;没有《天体运行论》作为信息载体,后人也无从知道哥白尼的智能。所以,作为科学的《天体运动论》,是哥白尼智能的信息化形态。同理,《资本论》是马克思智能的信息化形态;《控制论》是维纳智能的信息化形态;一言以蔽之,科学是人类智能的信息化形态。

那么,这一结论怎样与“科学是客观规律的反映”相协调、相统一呢?神密还是在智能。

“智能”并不是脱离客观环境(自然、社会环境)的纯粹孤立的个人所能形成的能力,而是在人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挥的能力。人类智能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特点是能够认识客观规律(环境中客观事物的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进而运用规律改造世界(客观环境),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动物(包括高度哺乳动物)的本能一概没有这种能力。

从上述还不难明白,人类智能至少可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认识客观规律的智能;另一类是运用已被认识的客观规律进而改造世界的智能。

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积累起来,以文字符号等记载起来,就成为科学论文或科学著作等,就成为科学。所以,科学并不神密,它是以科学论文、科学著作等作为信息载体的。科学论著既是科学家智能的结晶,同时又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论著以信息形态联结着、统一着科学家的智能和客观规律,在这个统一中,人(主体)的智能与环境(客体)的规律是相辅相成的——主体智能与(对象化了的)客体的规律相一致,而客体的规律又通过认识和实践过程,内化为主体的智能,内化为主体改造世界的知识力量。

如果某一本书中提供的信息,并不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那么这本书就不是真正的科学著作,写这本书所耗费的脑力也并非真正的智能。

从智能的分类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明确,“科学是人类智能的信息化形态”中的“智能”二字,指的是人类能够认识客观规律的那和类智能,而不是利用规律改造世界的那一类智能。所以严格地讲,科学应是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智能的信息化形态。显然,这一定义把“解释世界”的科学定义(科学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于自身之中了。

自然界中没有产生出《天体运行论》、《资本论》、《控制论》……,科学不仅反映着世界,还改变着世界、创造着世界。没有智能也可以有反映(但,没有智能却永远不会有科学!难道不是这样吗?

那么,技术又是什么呢?

《辞海》中写道“技术“泛指飘扬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广义地讲,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辞海》缩印本第669页)

这还不是“改变世界”的技术定义。这样定义“技术”,就把人的作用模糊化、淡化了。

从“改变世界”的视角看,技术是人类智能的物质化形态。为什么呢?

人类是从创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中与猿类揖别的。人类出现之后,人的本质力量也是通过工具的创造和使用而得到显化、得到发展的。工具的创造的使用,使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地超越自身的生理局限,也不断突破客体的局限,从而不断向微观和宏观的新领域拓展。从原始人的石器,到现代人的自动化机器,工具的发展与劳动的发展,与劳动者(人)的发展是同步的。具体工具的创造和使用就是具体的技术,技术的发展是以工具的发展为标志的:蒸汽机是“蒸汽技术”的标志,发电机和电动机是“电气技术”的标志,电脑和通讯卫星是“信息技术”的枝志……。工具是技术水平的物质指示器。

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全集》第46卷(下)第219页),可见,在马克思看来,以工具为其标志的技术,是物化的知识力量。本质而言,技术(以工具为其标志)是人类智能的物质化形态。比如,蒸汽机实质上就是瓦特等人智能的物质化形态;发电机和电动机就是法拉第等人智能的物质化形态;……诚然,没有瓦特、法拉第,人类也终归会发明蒸汽机、发电机,但总不会被白痴发明,离开了智能,永远不会的科技发明!具体机器(工具)不论是由谁发明的,都必然是智力劳动的结果。作为技术标志的一切工具(机器)都是其发明者智能的物质化形态,没有发明者智能的物质化,就没有工具的发明。

难道不是这样吗?

“技术是人类智能的物质化形态”中的“智能”二字,指的是人在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那类智能。所以,严格地讲,技术应是人类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智能的物质化形态。

人类的智能并不是这种或那种实体,但也不是空洞的虚无,而是一种潜在于人体结构(大脑结构)之中的内在的性质或功能,当它显化(发挥)出来时,就可信息化为科学,物质化为技术……。

所以,只要把哲学视角从“解释世界”转换为“改变世界”,只要切切实实地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出发点,就不难看到,科学技术并不是与人绝缘的、纯粹的自然存在,而是地道的人类智能活动的产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就标志着人类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智能水平。那么,从“改变世界”的视角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质上就可以理解为,人类认识客观规律进而改造世界的智能是第一生产力。这里所说的智能,当然是人的因素,所以,这样理解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人的因素第一”当然就统一起来了。

那么,这样理解是否符合邓小平同志的意思呢?人们不会忘记,早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说:“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37页)1978年,他又指出“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85页)可见,在他看来,科学技术因素与人的因素,是结合着的、是统一的。

还需要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新情况而作出的论断。这一时期,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已和马克思时代、列宁时代不同了。马克思作出“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的论断时是1847年;列宁作出:“全人类的第一个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的论断时是1919年。在1947和1919年,工人阶级的内部,智能工人的数量还处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位。而现代,智力工人(即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的数量已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发达国家(如美国),白领工人在数量上早已超过蓝领工人。在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智力工人(通常称知识分子)的数量已达几千万。据统计,上海的“白领”人数约占全部就业人数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参见《青年报》1994年9月20日)随着现代科技和教育的发展,随着经济建设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的转移,中国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必将发生变化:智力工人的比例必将增大,而体力工人的比例必将减少。就世界范围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无人车间”、“无人工厂”、“太空工厂”等的出现和发展,生产将逐步自动化、智能化,这种趋势内在地要求着、也推动着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知识化、智能化。智能工人阶级的发展,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代表着工人阶级自身结构演变的方向。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与马克思、列宁的上述论断相比,更加体现了智力因素(知识、人才等)在生产力中重要地位,更加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力的时代特征。

标签:;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以人为本”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