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文明社区创建力度提高社区两个文明建设水平——创建文明社区专题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区论文,研讨会论文,创建文明论文,力度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从实际出发,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活动,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在1997年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市委领导提出:“要加强研究和指导,逐步形成文明社区科学的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创建方法。”为此,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把“从文明小区建设到文明社区建设”的研讨,作为1997年度的重点课题,与各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联手,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在明确分工、设立分课题、分头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同时,市政研会日前在卢湾区五里桥街道召开了各区创建文明社区试点街道书记、主任座谈会;与普陀区委宣传部、区政研会联合召开了有专家学者和街道干部参加的专题研讨会。围绕创建文明社区与创建文明小区的关系、创建文明社区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创建文明社区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以及创建文明社区的载体和途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共有50多位同志参加了两次专题研讨会。现将讨论的情况综述如下:
一、围绕“两提高工程”目标,从上海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高度,充分认识创建文明社区的现实意义。
在研讨会上,与会同志一致认为,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是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市委、市府在深化文明小区创建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活动,将对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乃至两个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带来深远的影响。大家认为,去年市委、市府召开的上海市城区工作会议,对加强社区工作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市委书记黄菊同志在讲话中对加强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要求进行了全面阐述,是开展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对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不能就事论事,不能简单化,要从深化经济改革需要、加强城市现代化管理需要、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和维护社会稳定需要的角度,从上海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和实现“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进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规划、落实措施,努力把文明社区的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与会者认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重要的是使广大社区工作者和方方面面的干部群众进一步明确创建文明社区的目的,把握创建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一、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两提高工程”。从美化生活环境、优化社区服务、融洽人际关系着手,用良好的文明氛围熏陶人,形成人人为大家、共建文明家园的良好风尚,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意识和文明素质;同时,通过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引导更多的居民自觉投身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形成人与环境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二、要从广大居民安居乐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精神文明建设要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原则,努力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以群众的需要作为追求,就要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把工作做到居民群众需要的“点”上。三、以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主要标准,做居民群众希望做的事,干居民群众要求干的工作。要摆正创建工作与评比工作的关系,从创建文明社区的本意出发,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要防止出现为了评比而搞创建的倾向,少一点花架子,多一点实实在在,少一点形式主义,多一点真抓实干,使创建工作能够得到居民群众的真心欢迎,从而吸引更多的人自觉投身到创建工作中来。四、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和社区的实际能力出发,确立阶段性目标,规划创建任务;要清醒地认识到文明社区的建设工作是一个过程,当前的重点是夯实基础、建立机制、完善工作、初见成果;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通过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创建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向深入。
二、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文明小区建设成果,从加强上海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角度,确立文明社区建设的整体思路。
参加研讨会的同志,对上海广泛开展的建设文明小区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大家认为,连续6年的文明小区创建活动, 不仅使上海评出了168个市级文明小区、400多个区县级文明小区,形成多模式、多层次的创建局面,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批“环境整洁优美、社会秩序安定、社会服务全面、邻里关系和睦、文化生活丰富”的生活小区,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对提高社区文明、城区文明乃至城市文明的程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讨论中,不少同志在肯定文明小区地位作用的同时,认为上海城市文明是一个发展“链”,从文明小区建设走向文明社区建设,是城市文明建设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家一致认为,在创建文明小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社区创建活动,是市委、市府加大上海城市文明建设力度的重要举措,是上海面向21世纪构筑城市文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不仅要在战略上高度重视,也要在战术上予以充分的研究。
文明社区与文明小区是怎样的关系?与会者围绕这个题目进行了热烈讨论。
许多同志从异与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两者的对象、创建目标、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是基本相同的,都是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同时,两者又有明显的差别:一是地域的不同。文明小区建设的范围是楼组、街坊或里弄;社区则包含整个街道区域,创建的范围更大。二是构成要素的不同。文明小区突出的是与居民起居生活直接相关的内容;文明社区在重视这些方面的同时,还注重教育文化、服务功能等综合层面上的内容,创建的层次更高。三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文明小区的资源配置项目少,回旋余地小,主要是人力资源的利用;文明社区在资源配置上项目多,手段多,包括人、财、物以及各种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开发,资源共享的目的更明确。四是创建主体的不同。文明小区建设主要依靠社区基层工作者的努力;文明社区建设是条与块、点与面和方方面面的共同任务,创建的协调性更严密。还有同志从功能发挥、创建动因、作用领域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两者间的不同点。
与会者认为,从两者的相同点中,可以看到文明社区与文明小区的内在联系。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发展;巩固和拓展创建文明小区的成果,有利于夯实创建文明社区所必备的基础。大家感到,当前形势下加强文明小区建设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从现实看还是从长远看,创建文明小区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参照上海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全局,在总量上文明小区还仅仅是少数,在质量上与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还存在着差距。因此,必须加大文明小区的创建力度,拓展创建的广度,进而为文明社区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文明社区与文明小区的差异,使与会者清楚认识到,创建文明社区决不是文明小区在数量上的简单积累,地域上的简单扩大;创建文明社区在内容上是对文明小区创建的涵盖和拓展,在工作层次和性质上是更深层次的突破和新的层面上的飞跃。因此,创建文明社区应该从提高城市文明程序的总体目标和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社区、文明城市的系统工程出发,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确立整体的创建思路。通过扎扎实实的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居民的素质,提高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水平,提高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进而为加强文明社区建设夯实基础,推动上海迈上文明城市新台阶。
三、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以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为重点,科学把握创建文明社区的主要内容和评估体系。
研讨会上,与会的同志认为,创建文明社区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反映了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社区这一细胞层面上的具体要求。从本质上说,创建文明社区包含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内容。有几位学者认为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社区意志、社区精神与时代发展要求的高度一致;二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内在统一;三是城市高效管理、多功能服务和社会团体、市民自觉参与的有机结合;四是精神文明生活和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步提高。大家认为,文明社区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要求整个创建活动既要注重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又要着眼于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既要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又要放眼于未来的发展,从全面提高社区建设和管理总体水平的角度,对创建文明社区的工作进行科学定位。
在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文明社区建设的物质条件进行了深入探讨。概括地说,文明社区的物质条件是指一系列能够满足居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性设施,包括道路交通、住宅建筑、绿化环境、卫生状况以及商业网点、文化体育设施等一系列硬件建设。讨论中一部分同志认为,面向21世纪,上海要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创建文明社区的硬件标准一定要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缺乏相应硬件设施的社区不能创建文明社区,认为在“做饭靠煤炉、方便靠马桶”的条件下,无论怎么改善环境,都难以符合文明的起码条件。一部分同志认为,上海城市建设中硬件设施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在短期内也不可能一下子都得到解决,如果以此为否决条件,显然是有失公允,创建文明社区不应该纠缠于硬件设施上,而要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还有部分同志认为,在研究探讨中,有必要把创建工作和评比工作作适当分离,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对于文明社区的创建来说,硬件设施的完备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因为社区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不仅要考虑国情,还有一个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问题,否则就体现不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应有形象。但是从具体的评估考核来说,硬件设施又不是唯一的标准,应该体现综合指标,体现居民素质的提高,让更多的街道积极参与到创建文明社区的活动中。
从硬件建设的话题中,与会者更多地看到了文明社区建设中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参加研讨的同志有一个共同观点:硬件设施是外在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才是最根本的。创建文明社区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只重视硬件设施建设不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创建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上,认真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形成新型的人际关系。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要借鉴和吸取发达国家社区管理的经验与教训,要看到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形成的现代社会结构以及激烈无情的市场竞争给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来的影响。在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疏远化倾向在加剧,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严重侵蚀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道德意识淡薄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精神危机。社会主义中国,加强社区建设应该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塑造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特征的社会价值取向和新型人际关系。因此,社区作为非功利性的社会共同体和维系社会稳定的结构性力量,不应该以经济利益为纽带,而要通过引导教育等一系列手段,形成社区内的居民对共同利益、公共领域的自觉认同,树立对社会公益精神、奉献精神、慈善精神、互助精神的自觉追求意识,培养“社区是我家,人人为大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真正实现提高市民素质的目的。
在讨论中,也有部分同志提出,文明社区除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外,还有一个组织制度和运作机制层面,这方面的工作是基础和保证,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与会者围绕黄菊同志提出的“到2000年,初步形成安定安全的社区治安秩序、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网络、团结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并为建成配套设施齐全、环境舒适优雅、管理规范有序、保障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社区奠定基础”的上海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奋斗目标,结合文明社区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的共识是:创建文明社区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应以黄菊同志提出的奋斗目标为依据,结合现阶段社区建设的实际,进行适当的细化、量化。从总体上来说,指标宜粗不宜细,应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考虑现阶段各区县街道具体情况的千差万别,不能搞“一刀切”的统一标准。在严格要求、严格把关的前提下,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各种具体情况,重点进行分类指导和分类考核:1、 硬件设施上主要考察社区为改善物质条件所作出的努力,包括硬件设施的配置是否适应社区的实际需要,满足社区居民最迫切、最基本、最广泛的需求,要考核硬件设施的实际利用率和居民受益程度,防止和克服那种片面追求豪华、盲目攀比水平的形式主义倾向;2、 创建文明社区要与创建文明小区和文明单位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社区所拥有的一定量的文明小区数和社区所在企事业单位中一定比例的文明单位数为重要基础条件之一,通过创建文明社区进一步促进文明小区和文明单位的创建活动;3、 既要看重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更要注重社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参与程度,这是创建文明社区的根本动因,只有群众的主动参与,才可能在活动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熏陶。要把群众参与和社区资源共享的内容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关街道,都是本市创建文明社区的试点单位,在规划创建文明社区工作的同时,几乎都制定了自己的评估体系和考核标准。会上大家作了这方面的交流。
四、加强各级政府的组织、管理职能,发挥、拓展各种社会团体和各方力量的参与作用,形成群策群力共建文明社区的新局面。
如何创建文明社区,这是研讨会上的热门话题。与会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1、要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大家一致认为,市委、 市府提出和实行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体制,为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提供了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上的保证。实践证明,实行新体制以来,街道的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许多街道在工作中积极探索、认真实践,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如“街道工作社区化”的思路,“条包块管,以块为主”的做法,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活动以党建促进街道工作的经验;还有的街道通过与社区企事业单位、驻军的联建共建,得以资源共享,形成开展社区两个文明建设活动的合力。大家表示,要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体制下,更好地承担起街道党政组织在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工作中的主管职能和应尽责任,积极工作,认真实践,把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要进一步发挥社区企事业单位、 社区群众性团体和广大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社区姓“社”,它是一个以居住和生活区域为天然纽带的、结构松散的组织形式;同它的名字一样,它的构成又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所有这些,决定了社区工作的特殊性和建设文明社区活动的共创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流动的加剧,人们对社区的“依赖度”将会相应提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会日益强烈。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建设面临着一个极好的机遇。因此,创建文明社区,更要注重发挥社会团体和居民群众的自治管理功能,充分运用社区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齐心协力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研讨中,专家学者更多地关注社会功能的开发。认为政府的资源和企事业单位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政府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所有的事都包下来;只有居民群众真正行动起来,从旁观者成为建设者,社区的资源才算真正得到开发。因此,要教育居民群众,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享受的权利是以参与的义务为前提的,创建文明社区人人有责。专家建议,通过完善和强化现阶段物业管理中的业主委员会的功能,通过加强社区自愿者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社区意识、参与意识和公益意识,让群众在参与创建活动的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研讨中,街道的同志普遍认为,居民中的党团员是加强社区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一些街道在创建工作中形成了发挥在职党团员参与社区工作的具体制度和有效做法,引起与会同志的关注。
3、从居民群众最为关心、最为需要的事情做起。 这是上海创建文明小区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开展文明社区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上海的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从根本上说是办了老百姓想要办的事、亟需办的事,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认可。因此,文明社区的创建活动同样要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下工夫,而且要办得更多、更好。与会者注意到,服务居民群众,不仅有一个质量问题,也有一个引导问题。要广泛宣传和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引导居民改变和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生活陋习,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居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品位和物质生活的质量,进而提高人的素质。
4、体制、机制、法制联动,引导、启迪、熏陶并举。 与会者建议,要深入研究社区工作及其方法上的特殊性。在“理顺体制,发挥功能;严格执法,强化管理;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社区组织形式的松散性。要看到街道管理部门和居委会无论对于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还是对广大的居民群众都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创建活动不能以行政命令和组织制约的方式进行,而要以创建活动的自身感染力来吸引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群众的参与。大家认为,一方面要重视建立社区内各个单位协调行动的相应制度,如文明社区创建委员会或社区发展委员会等,通过定期召开的联席会议等制度,实现工作联动、资源共享、同创共建。另一方面,要重视形成对居民群众进行有效教育的形式。社区教育不能取代企业教育、学校教育,也不能照搬照抄企业教育、学校教育的具体形式。社区教育更要注重教育形式的创新和突破,运用环境影响、示范引导、活动熏陶、自我教育等一系列非正规性、灌输性的手段,达到激励人、凝聚人、引导人的目的。
研讨会上,与会者还分析了创建文明社区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概括起来有这样几条:
一是与飞速发展的形势和创建文明社区工作的高要求相比照,现有的社区工作队伍的素质还不能完全相适应。长期以来,以退休人员为骨干的社区基层工作队伍是一支严重老化的队伍。近年来虽然从企事业单位补充了新鲜血液,但由于缺乏社区工作的实践和经验,需要有摸索和熟悉的过程,需要一个从事新的职业所必需经历的职业适应期,这就与创建文明社区亟需创造性地开展社区工作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是与创建文明社区需要方方面面的主动配合、协同作战的现实要求相比照,社区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创建文明社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街道、居委会的任务,也是各条线、各企事业单位和各个社会成员的共同任务。现行的体制突出了“以块为主”的责任机制,却未授予块对条相应的协调权、监督权和工作评估权、“为主”常常会变成“唯一”,千头万绪的工作别人可以“装聋作哑”,唯有街道事事有,而且都是高难度、不易处理的事,令街道干部疲于奔命、难以应付。参加研讨的街道同志认为,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把条的优势和块的优势融为一体,形成创建合力,关键要有体制和机制上的保证,该谁管的谁就要管好,该谁负责的谁就要真正负起责任来。
三是街道经济的实际实力和发展能力与创建文明社区所需要的投入相比照,缺口较大、后劲不足。创建文明社区需要投入,队伍扩大带来了“人头费”的增加,硬件设施的完善需要大量的基建资金,各类创建活动的成本费用也越来越高,而街道经济增长受到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街道经济发展滞缓。当前在一些街道,投入不足已经影响到创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参加研讨的同志认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创建文明社区的工作确实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和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积极实践、努力探索,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正确处理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就一定能够化解矛盾,推进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把上海的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上海的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有一个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