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技术转移成功之路——我国技术转移机制发育状况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论文,成功之路论文,状况论文,机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两年来,我们先后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对我国技术转移机制发育状况进行了调查。
我们在这次调查中,结合使用了问卷调查与现场案例调查访谈两种方式。问卷样本包括300个不同类型企业和200所不同类型大学与研究所。
一、改革对企业和科研机构技术转移追求的影响程度
(1)企业调查
我们向被调查企业开列了六项对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构成影响的因素,请企业依据其处境进行优先性排序。
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已有了很大的提高,被排在了仅次于“改善管理”的第二位,但仍不是企业的首选因素。制约企业发展首选因素仍是管理问题。但交叉分析显示,对于不同性质的企业,上述排序并不一致,除国有企业将技术因素排第三位外,其余类型企业“改进技术”都被选作第一位(因国有企业占样本60%因而对加总结果有较大影响)。而除国有企业将管理排第一位外,其余企业则分别将其排在第二位(合资、股份制)和第三位(集体企业),在管理问题未得到解决之前,现有技术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创新需求自然不强。对管理排序与企业性质,特别是与产权性质有关,它暗示存在于国有企业的管理问题的边际成本要高于其他性质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显然是降低管理边际成本,进而降低技术创新机会成本的前提。
(2)研究开发部门的市场依存度调查
科技体制改革目标之一,是提高研究开发部门的市场依存度。本次研究开发部门市场依存调查主要包括研究开发部门经费来源及构成。
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开发部门经费来源中,直接与市场有关的部分超过了总经费的半数,达54.1%,与政府有关的只占45.1%。如果考虑到政府委托项目,经费性质不同于行政拨款与科研基金,是科研单位依靠竞争获得的政府技术采购支付,具有半市场性质,则市场依存度接近70%。
调查结果说明,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仅就市场依存度而言,研究开发部门改革已大致就位,市场已成为它们生存与发展的主要资源来源。
二、目前供需双方交易地位及技术市场性质
这方面的调查包括有如下两方面的内容,即交易价格的确定依据和履约纠纷的解决方式。
(1)交易价格确定依据
该项调查结果显示:1.研究机构与企业在考虑价格影响因素时,最看重的是特定技术的成本与收益,这与几年前供需双方都把技术交易希望寄托于国家确定普适性价格形成原则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2.仅从调查问卷看,研究机构对技术开发成本与企业对市场收益的强调可能与他们各自对技术转移成败影响因素的不同见解有关。但现场访谈显示,情况并不如此单纯。在实际交易中,由于排序不仅影响交易价格本身,而且它同时表示着交易方式的选择倾向。交易如按研究机构排序,不仅意味着价格不能低于成本,而且意味着交易应一次性完成。企业应在获得技术权利的同时,即全部支付不低于成本的资金,而相反,如交易按企业排序成约,则不仅意味着最后的实际成交价格不能保证不低于开发成本,而且,与之对应,支付方式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按知识资本化过程分期支付。全部交易完成要在企业获得市场回报,即赢利后才向技术供方支付全部协议金额。它在如下两方面具有供方歧视特征,即A、需方对交易后的商业风险不独立承担,而供方必须对产权交易后的非技术性风险承担附加责任;B、在供方无法对需方进行有效财务监督的情况下,需方盈亏状况信息由需方垄断,大量资料显示,需方多采用隐瞒技术盈利信息方式拒付后期协议金额而使供方处于不利地位。可见,研究机构以成本定价姿态,显示的是一种避免负收益交易的弱势谈判地位。
(2)交易纠纷处理方式选择
为了进一步确定双方交易地位和技术市场性质,我们调查了供需双方在发生利益纠纷时对协调方式的选择倾向。供需双方选择的方式包括:双方协调、诉诸法律、诉诸上级主管部门、耐心等待对方让步、终止合作等五项。
调查结果显示,双方都把协商列为首选,而双方差异最大的是对“诉诸司法”的选择倾向。现场访谈显示,研究机构对此持冷淡和消极姿态的原因在于,诉讼成本过高,无力承受;周期过长,影响技术时效。与之相比,他们宁可去另寻合作对象。显然,一旦发生纠纷,研究机构处于不利地位。类似的情况可从国家产学研协调办公室的调查中获得印证,在他们的调查中,供方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中,较之技术吸收能力等与技术转移有着更实质意义的因素,更倾向于选择具有长期合作历史,具有共同上级主管部门和具有个人信任关系的企业合作。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到,目前技术市场中,交易双方地位并不平等,技术市场具有买方垄断特征。
三、我国技术转移社会基础支持结构质量调查
(1)技术转移资金获得方式、成本调查
此问题分两项进行,第一项是目前企业用于技术转移资金获得渠道。调查显示,较之外源资金,技术转移主要依靠企业自有资金进行。而在外源资金来源中,政府无偿资金占主要地位,有偿资金居次要位置。但上述结果主要反映国有企业情况,非国有企业除第一位与国有企业一致外,第二、第三正好与之相反。排在第二位的是银行贷款,政府经费来源被排在第三位,而且加权平均数相差很大。显然,非国有企业技术转移成本较之国有重点企业为高。
第二项意在调查影响企业从银行获得技术转移经费支持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在获贷可能性中,近期获利可能性与企业资信占重要地位。这是导致企业创新利用外源有偿资金比例不高的原因。此外,传统上政府负责人的态度和人际关系等影响信贷因素已退居次要地位,显示了改革的成效。调查中得知,非国有企业列入国家专项计划项目外,按规定不能从国有银行获贷,他们的信贷只能从城市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获得,而由于目前非国有金融机构贷利率高于国有银行,这进一步提高了非国有企业资金获得和技术创新成本,同时,也显示了非国有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成本承受能力。
(2)技术转移信息获得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改革以来,中国信息获得渠道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研究所都大大拓宽了,出版物对企业与对研究所重要性不同可能与中国目前反映科研成果的出版物多于反映企业技术需求有关。较之向研究所反映企业需求,更多的是向企业传播科研单位技术开发动态。交叉分析显示,不同企业信息获得渠道并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由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召开的专业会议,它对国有企业最为重要。而集体企业由于没有参加这类会议的资格,因此,更依赖非正式人际交往和来自研究机构的顾问。可见不同类型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及参与技术开发计划的机会也不平等。
四、几点结论
中国技术转移经过十多年改革,伴随着市场机制的引进与发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这一转移的效率和质量仍然不高,突出的表现是,技术转移界面位置下游偏向趋势始终没有扭转。根本原因在于,迄今为止的改革,未能有效地降低作为技术用户企业的技术创新机会成本。
其次,如前所述,这种下游倾向的长期维持,是以作为国家技术供给综合能力形成基础的研究发展资源的消耗为代价,它将对国家的国际技术竞争能力和长远发展构成威胁,而且,它是以大量新增投资为条件,这种技术进步不仅不提高内涵收益,相反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外延的依赖,从而从根本上改变技术进步追求的初衷。
第三,划清市场与政府职能边界,提高对不同机制的整合力度,是保持知识产权,使新技术产业避免因市场分割导致的无效竞争,获得规模收益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企业创新动机,降低创新机会成本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