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经济学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老金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养老金经济学大体上包括两个流派。第一个流派可以称为政治经济学派,它着重研究养老金制度的变迁,强调非经济的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在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在方法上以经验描述为主。第二个流派则可称为新古典学派,它基本上是在新古典主义理论的框架之内,运用严格的新古典主义的方法,对各种养老金制度安排的经济绩效进行研究;它不研究养老金制度的变迁,而是把着重点放在不同的养老金制度对于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上。从地域上看,政治经济学派在欧洲大陆具有较大的影响,而新古典学派则主要流行于英美等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从时间上看,本世纪80年代以前是政治经济学派主导养老金研究的时代,大约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新古典主义学派开始取代前者的主导地位。
一、政治经济学派的兴衰
直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还没有适当的理论用以研究养老问题。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主要是一批受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比较大的政治学家,倾向于从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的社会学家或社会工作者,以及一批专门研究养老金制度史的学者。因此,他们就没有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出发,通过个体消费者行为理论对养老金制度进行研究。他们更为关注的是养老金制度的宏观层面,主要是公共(国家)养老金制度的起因、制度的社会性绩效等。他们多是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分析既有的国家福利制度,但是最终却没有提出什么系统的政策主张。
正如我们所广泛认识到的一样,公平和效率之间的替换,几乎是任何一个养老金制度都无法回避的矛盾。在这个基本的问题上,政治经济学派更倾向于从社会公平的视角上进行分析。他们认为,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以现收现付制为基本结构的福利制度,在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他们在政策主张上又不同意对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而是倾向于对原有的制度进行以增强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公平性为目的的程度有限的改革。他们认为,再分配是社会保险的基本组成部分,必须有国家参与,而这样一来,再分配的扩展就不可避免地要取决于各个利益集团的政治取向。但是,事实上由国家管理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却没有做到公平的再分配。政治经济学派对于现收现付制的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分配效果有着多层面的考察。在代际层面上,他们认为,现收现付制是一种依靠当前工作一代人的收入来为退休一代人提供养老金收入,它把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负担强加到了工作人口的身上。现收现付制有两种融资来源,一是依靠税收,一是依靠交费。但是,税收融资的问题在于,社会保障税加上其他征税,使纳税人总的税负增加,这样,政治选举中的多数集团就会设法逃避国家对于养老金制度本来的许诺,削减退休者的收益。就交费融资而言,要保证获得长期稳定的养老金收益,关键要依赖于交费者和受益者之间的结构关系能够长期保持不变。如果由于失业率的增加而使交费者减少,而有资格领取养老金的受益者的数量又保持不变,那么,养老金制度就会出现短期的困难;而如果失业者保有领取养老金的资格,那么,养老金制度在长期内也会发生困难。
政治经济学派反对采用基金制的改革。一些人认为,基金制有三个缺点,一是当收入增长不稳定时,基金也会不稳定;二是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的转轨会减少正处于转轨时期的一代人的福利;三是即使采取基金制也不足以提高国民储蓄率。因此,他们更加倾向于采取一种现收现付的部分积累制。另一些反对意见认为,原因是,第一,完全改变制度意味着必须建立巨大的储备,这足以改变经济的形态,而且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第二,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的改革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还是工作的人养活不工作的人。因此,仅仅从分配的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用社会改革,尤其是用新的就业形式加以解决,如增加妇女就业、提高退休年龄等。
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学派也不主张削弱国家对养老金计划的管理,即削弱公共养老金计划在整个养老金体系中的作用。他们认为,要想依靠私人养老金计划向所有的工人提供一个安全的和有保障的退休收入体系,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此,就不能将国家管理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推向私有化。但他们同时也认为,国家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是需要在某些方面进行改革。比如说,增加收入关联的养老金计划,对受益者进行必要的财富审查,以便使再分配能够更加公平。显然,要做到这一点,便意味着要进一步强化国家对养老金的管理。
就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政策主张而言,最能集中体现政治经济学派观点的还是国际劳工组织的有关主张。这个组织从欧洲大陆多数国家的角度出发,认为养老金制度可以在过去的现收现付制的框架内进行内部结构上的调整,以此来适应人口老化的趋势。他们不同意采用完全基金制的方式,认为这样做的成本太高,负担太重,而是主张可以有限度地引入部分积累制的方式,并在交费率上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做出不同的规定,另一方面还要为临近退休的老年工人提供比较宽松的工作条件和不同于年轻工人的工资计发方法,实行一个有弹性的过渡退休制度。他们还主张,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必须以以下四个基本原则为指导:一是养老金政策在任何一个时间内都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公民;二是相关的资源要以能够保证分配给最需要受到这个政策保护的那些人士的方式来进行配置;三是养老金成本在未来各代中的分布也要尽可能地平等;四是对于老年人的社会保护制度要放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当中来考虑,而不应该把它们分割开来。
二、新古典主义的养老金经济学
新古典主义学派与政治经济学派不同,首先,它对养老金问题的研究是从人的生命周期的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出发的,具有比较坚固的理论基础和比较明确的方法体系;其次,由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关注的中心是市场制度,因此,它自然也就比较注重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考察公共养老金制度的起源这个问题;第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传统使得养老金经济学中的这一学派倾向于分析养老金的制度安排和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是养老金和退休收入的来源、劳动力行为、个人和国民储蓄、金融市场以及财政预算这几个方面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最后,同样是出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传统,这一学派在其政策主张上相对政治经济学派而言更加注重养老金制度的效率,即它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新古典学派的理论基础
在莫迪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i )的生命周期假说出现以前的新古典主义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储蓄理论,并未能有效地为研究养老问题提供理论上的可能性。直到凯恩斯为止,关于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假定都是一个追求即期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凯恩斯虽然意识到了消费行为中包含着长期性因素,但是,他并未打算就这些长期因素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产生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之后的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同样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真正把跨时消费引入新古典经济学当中的,还是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1954年和1979年,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格(Richard Brumberg)合作,先后发表了《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对横截面数据的一种解释》和《效用分析和消费函数:统一解释的一个尝试》两篇论文,奠定了生命周期假说的基础。生命周期假说的出发点是,一个典型的理性消费者,追求的是其生命周期内的一生的效用的最大化,而其预算约束为生命周期内的收入与消费支出的持平。由此出发得出的结论是,消费者在其任何年龄上的消费支出与即期收入完全无关,而是要依赖于其一生的全部收入(劳动收入加继承遗产)。因此,个人的消费支出在其生命期的各个年龄上,都要选择一个稳定的、接近于他(她)所预期的平均消费率进行消费。也就是说,跨时的消费是平滑的;由于储蓄=收入-消费,而消费支出又是由一生收入所决定的,所以,短期的储蓄由即期收入和一生平均收入之差决定。事实上,生命周期假说在其本身的产生过程当中,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老年期的消费问题。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格提出,由于消费者在现在和未来的收入与他(她)所希望的消费不完全相符,因此,他(她)在其生命周期的任一时期都会有正(或负)的储蓄。消费者将把他(她)的收入在其生命余年中按均匀的速度进行消费,这就是消费的平滑(consumption smoothing)。如果消费者在老年期没有收入,那么其生命余年的平滑消费就必须依靠工作期的储蓄来实现。这样,生命周期理论就为研究养老金计划和总储蓄的关系奠定了一个微观的理论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自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在基本理论上的发展成果,也在新古典养老金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例如,预期效用假说的提出,解决了不确定性存在情况下的消费者选择问题,为资本市场分析和保险市场分析提供了基本理论工具,因此也为横跨这两个领域的养老金经济学建立了理论依据。随着养老金研究的深入以及养老金制度本身的变迁,它又把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一些内容逐步地引入了自己的分析。例如,由于养老金基金向资本市场的投资变得越来越普遍,因而使新古典经济学中的风险理论以及资本市场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应用;同时,养老金基金的管理和基金投资管理的分离,也使养老金经济学同样遇到了委托—代理问题。而就养老金制度本身而言,其内部也大量地存在着诸如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可以说,研究养老金问题的方法,几乎涉及到了当代新古典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所有前沿。
(二)新古典养老金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新古典养老金经济学,是围绕着各种不同的养老金制度安排和一些经济变量,主要是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展开的。它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养老金制度安排或计划的融资、它们和退休收入的供给、劳动力市场及行为、个人及国民储蓄、资本市场和财政及税收的关系。
1.养老金计划的融资。从融资的方式上讲,养老金计划存在两个大的制度安排,一个是现收现付制,另一个是基金制。现收现付制的融资对养老金不做任何积累,一般是通过征收收入税的方式来为养老金受益者进行融资,而收入税则是从雇主的毛收入当中扣除的,所以,这就等于是雇主为其雇员支付了一笔净税收。相反,基金制则是通过雇主(通常也包括雇员)在雇员的工作期间交费的方式,建立一个专门的延迟支付的养老金基金,从雇员退休的时候开始支付,一直到其死亡为止。由于现收现付制一般是以税收作为其融资来源的,所以,它也就成为国家管理的公共养老金制度一种基本安排。然而公认的是,它是以当前工作的一代人的收入,来为当前退休的一代人的生活提供资助的一种融资方式。所以,新古典养老金经济学首先注意到的就是这种融资方式的代际分配及其效率问题。当然,现收现付制的分配效应及效率,是和基金制相比较而言的。
2.养老金计划和退休收入的供给。影响退休收入的第一个变量是受益标准。从受益标准上讲,养老金计划也可以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规定交费的计划,另一类是规定受益的计划。在规定交费的计划中,雇主(通常也包括雇员)提供交费,记到为雇员设立的个人帐户上。双方的交费是免税的,其投资的回报也不纳税。雇员退休以后的受益大小,取决于其个人退休帐户上积累的基金的多少。在规定受益的计划中,雇员的养老金受益是根据一个公式发放的,这个公式通常是根据雇员为雇主提供的服务,大多数情况下是根据他(她)的工资或薪金来制定的。一些研究是从这两种受益标准的绩效对比上进行的。从受益者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受益标准各有其优缺点。例如,规定受益计划看上去似乎是为雇员提供了一个更加完整的收入保险,但是,它却为那些想要在工作期内改变工作的雇员带来了问题,他们有可能由于受益标准的改变而蒙受损失,而且更糟糕的是,规定受益计划还不能自动避免通货膨胀的损失。规定交费的计划,由于受益与交费的精算平衡,因而在再分配问题上作用甚微。
3.养老金计划和劳动力市场。养老金计划和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一般是从不同计划对劳动力的价格、数量和质量所产生的影响开始进行研究的。在一个即时交易的劳动力市场中,当养老金是劳动力补偿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假定生产能力不变,那么,较高的养老金增殖将被较低的工资所抵消。但也有一些论者认为,就业关系更象是一个长期合约,在这个合约的每一个时期,工人都在积累一种反映他的延迟支付的预期价值的养老金“期权”,而这种“期权”的预期价值将依照工人在未来的工作过程和收入情况而定。因此,在多大程度上把养老金看作是即时交易的劳动力市场或一个长期的劳动合约中的一部分,将决定它和工资的替换率。另外,养老金在决定就业劳动力的数量方面的作用,也必须通过长期就业的结果来观察。养老金和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有着密切关系。总的来说,养老金不仅影响到退休工人的流动性,也与年轻工人减少对新的工作机会的选择有关。由于养老金收益、特别是规定受益制的养老金计划的覆盖面与工人的资历正相关,所以,养老金一般是减少劳动力市场中的流动性。养老金对于劳动力的质量发挥影响的第二个方面是它所具有的工作激励的作用。养老金计划是补偿工人在其生命周期的生产能力的整个计划的一部分,它可以通过迫使老工人及时退休的方式,以消除他们的业已降低的生产能力的影响。
4.养老金计划和储蓄。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模型把个人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消费—储蓄行为划分为工作期的储蓄和退休期的反储蓄两大阶段。如果老年人能够得到养老金或社会保障金,那么他(她)的反储蓄行为将会进一步加强。这样一个微观的消费者行为所带来的总量效用是:第一,在一个停滞的经济中将不存在净储蓄,工作期的家庭储蓄正好被退休家庭的反储蓄所抵消。第二,一个稳定增长的经济中存在着巨大的净储蓄——如果人口是增长的来源,则经济中存在着一个称为“内瑟效应”的促进储蓄的机制;如果生产力是增长的来源,则经济中会产生被称为“本策尔效应”的促进储蓄的机制。第三,退休期的长短能够影响到储蓄,一个较长的退休期将提早和提高财富的高峰,增大财富和储蓄率。
5.养老金和资本市场的关系。现收现付制一般是通过税收来融资的,通常不会与资本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所以,养老金和资本市场的关系,主要是指养老金基金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养老金基金的投资对于资本市场的效应、基金投资风险、基金负债和基金投资的管理、投资策略、资产组合以及政府管制等几个方面展开的。显然,有些内容已经超出了基本理论的范围。关于养老金基金投资对于资本市场的效应,一般的共识认为,养老金基金能够强化资本市场中的长期性投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并引导金融结构的创新和市场结构的现代化。但是,另外一方面,它也有可能导致资本市场的超载,刺激大公司的短期行为,损害小公司的利益。鉴于它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预计养老金基金之类的机构投资者今后对现行的银行制度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6.养老金计划和财政及税收的关系。对于养老金计划和财政及税收的关系,较多的文献着眼于经验分析,描述公共养老金制度所造成的过重的财政负担。林德曼和乌特戈夫(D.C.Lindeman和K.P.Utgoff,1992)曾经指出,只要个人纳税的税基仍然是其个人收入而不是消费,那么,对以延迟的养老金收益为形式的补偿支付所实行的税收优惠就必然会带来财政收入上的损失。他们认为,这个损失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延迟的价值,第二部分则与其较低的税率有关,而这个低税率既可以看作是税收优惠的一部分,也可以看作是对生命周期的收入进行平滑的一个部分。在这个问题上,一致性的结论是在经验研究的领域内得出的。有关各个国家的个案研究都表明,二战后的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在各国的财政支出中占着越来越大的份额,并且越来越妨害经济增长。这终于导致他们提出了改革养老金制度的主张。
(三)新古典学派的政策主张
新古典学派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以现收现付制为主、以税收为筹资手段的公共养老金计划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不是无法有效防止老年人口的贫困,便是造成很大的财政负担,因而妨害了长期的经济增长。有鉴于此,对于二战以后形成的这种社会福利制度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改革的重点首先应是养老保障体系应发挥的三个功能——储蓄、再分配和保险。为了有足够的储蓄以应付未来的老龄化问题,养老金计划应该是基金制的,以防止国家无力承担足够的养老费用支出,防止发生跨越数代人的巨额转移,并可以将基金用于投资,以投资的回报增加养老金的收益。与此相应的是,为了实现资本的最佳配置和储蓄的最大收益,必须对养老金基金进行分散化的管理,而政府的作用则仅限于两个方面:一是为此而提供一个完备的规章制度;二是建立一个在作用上等同于公共养老金计划的公共支持体系,由国家进行管理,通过税收进行融资,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最低限度的养老金担保,但是,这个计划将不会是统一受益率的,而是要收入相关的。除了上述两个层次之外,还要辅之以一个自愿性的个人储蓄计划,以供那些希望在老年获得更多收入的人选用。这样的一个三层次的养老金体系,可以说是新古典学派对于解决养老问题的一个最为完整的方案设计。
新古典学派的这些政策主张,其实质可以归结成两条,一是要通过削减养老金计划的税收融资和实行养老金计划的私人管理,把国家在养老保障制度中的直接干预减少到最低的限度;二是扩大竞争性的市场机制在这一领域的作用,试图以基金制的形式来提高养老金计划对于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支持。这表明,相比之下,新古典学派更加注重养老金计划相对于经济增长的效率。
由于新古典学派的这种政策主张顺乎了老龄化比例越来越大的发达国家意图摆脱越来越重的财政负担的需要,因而在80年代以来逐步取得了主导地位,不仅如此,这一学派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标签:养老金论文; 现收现付制论文; 经济学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增加养老金论文; 养老金调整论文; 法定退休年龄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融资论文; 养老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