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管状小叶癌八例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论文_张德洋

张德洋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 河南 南阳 473000)

【摘要】 目的:对乳腺管状小叶癌八例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予以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8例乳腺管状小叶癌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理资料,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对雌激素受体(ER)、CK8、HER2、孕激素受体(PR)、CK34βE12、p53等的表达方式予以检测。结果:乳腺B超检查显示低回声结节呈现不规则形态,边缘有较多毛刺存在;镜下小管状是由均匀一致的小细胞交织排列形成,在导管周围侵润纤维性小叶间质呈现环靶状排列,周边伴有低、中级别上皮肿瘤,与细胞形态比较相似,主要有导管内乳头状癌、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等;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其中7例患者存在ER表达,8例患者存在PR表达,所有患者均不表达HER2、p53,条索状结构、管状结构:其中7例患者存在E-cadherin表达,5例患者存在CK34βE12表达,8例患者存在CK8表达;8例患者中,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有2例,术后28-75个月随访,7例患者身体明显好转,术后60个月,1例患者对侧乳腺出现新生肿瘤。结论:乳腺管状小叶癌属于侵润性乳腺癌,其病理特征兼具小叶癌与小管癌,比较少见,而免疫组织化学均能一致表达出雌激素受体(ER)、CK8、HER2、孕激素受体(PR)等,以便及时、准确的对乳腺管状小叶癌做出病理诊断。

【关键词】 乳腺管状小叶癌;侵润性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9-0095-02

乳腺管状小叶癌属于侵润性乳腺癌,其病理特征兼具小叶癌与小管癌,比较少见,但两者之间联系紧密,均有侵润性癌穿插,其鉴别点在于小叶癌两种成分之间的分界,两种成分相互混杂,常会对正常小叶产生侵润作用,且在免疫表型及病理形态方面,病理特点比较鲜明,因此,此种侵润性乳腺癌具有特殊性,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8例乳腺管状小叶癌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理资料,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对雌激素受体(ER)、CK8、HER2、孕激素受体(PR)、CK34βE12、p53等的表达方式予以检测,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8例乳腺管状小叶癌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理资料,患者年龄为45-77岁,乳腺肿物直径为2cm左右,有黄豆大小,其中位于乳头后上方由1例患者,术后同时发现2例患者表现为同侧导管内癌、乳腺囊肿,曾有乳腺肿物切除史患者有3例,如表1所示为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1.2 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8例乳腺管状小叶癌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理资料,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对雌激素受体(ER)、CK8、HER2、孕激素受体(PR)、CK34βE12、p53等的表达方式予以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使用4%中性甲醇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固定,采用石蜡对切片进行包埋,仪器:Bench Mark XT染色仪,染色项目为E-cadherin、HER2;仪器:Link 48自动染色仪,染色项目为CK34βE12、PR、ER[1-2]。

2.结果

乳腺B超检查显示低回声结节呈现不规则形态,边缘有较多毛刺存在;镜下小管状是由均匀一致的小细胞交织排列形成,在导管周围侵润纤维性小叶间质呈现环靶状排列,周边伴有低、中级别上皮肿瘤,与细胞形态比较相似,主要有导管内乳头状癌、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等;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其中7例患者存在ER表达,8例患者存在PR表达,所有患者均不表达HER2、p53,条索状结构、管状结构:其中7例患者存在E-cadherin表达,5例患者存在CK34βE12表达,8例患者存在CK8表达;8例患者中,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有2例,术后28-75个月随访,7例患者身体明显好转,术后60个月,1例患者对侧乳腺出现新生肿瘤。

3.讨论

病理学特点: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多数肿瘤呈现星状瘢痕样,增生的纤维间质处于中间位置,肿瘤细胞排列成松散弥漫的单个细胞、单排线条索状结构,且有不均匀的管状结构参杂其中,侵润范围为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分布,边缘呈现蟹足状,管状结构多为小腺腔,呈现尖角或圆形,且有单层立方形肿瘤细胞衬覆在内,少数也扩张成大腺腔,呈卵圆形[3];管状结构常常与单个散在细胞及单排条索状结构相互交织,形成侵润纤维性间质,主要围绕在残存导管周围,与经典小叶癌的侵润方式极为相似,对于多数肿瘤而言,周边小管成分越多,单个散在细胞及夹杂的单排条索细胞不断延伸至邻近脂肪与小叶内;高倍镜下观察:虽然多数肿瘤细胞组织结构存在差异,而细胞形态基本没有区别,多为较为均为的小细胞,细胞核呈现多角状与圆形,其中染色质比较细,细胞质比较少,不能清楚看见细胞边界[4]。

与单纯小叶癌与小管癌相比,TLC在条索状结构与管状结构方面,具有导管分化特征的标志物E-cadherin均可100%表达,其中CK34βE12表达率高达93%,在多数小叶癌肿瘤中,如果E-cadherin失去表达特性,此标志物具有导管分化特征,而在部分导管癌中,少量分化差也会出现失表达,有研究发现,在小叶性肿瘤中,如果发现E-cadherin、CK34βE12表达,此侵润性小叶癌中多呈阳性表达为CK34βE12,呈阴性表达的为E-cadherin,两者联合标染,对小叶分化肿瘤具有较好的鉴别作用[5-6]。

总之,乳腺管状小叶癌属于侵润性乳腺癌,其病理特征兼具小叶癌与小管癌,比较少见,而免疫组织化学均能一致表达出雌激素受体(ER)、CK8、HER2、孕激素受体(PR)等,以便及时、准确的对乳腺管状小叶癌做出病理诊断。

【参考文献】

[1]皋岚湘,刘光,李琳,蔺会云,金华,程涓,金木兰,丁华野.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形态和亚型[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4,40(8):991-992.

[2]宋琦,方铣华,詹颖瑛,钱江虹.乳腺微腺性腺病伴产基质的癌的临床病理分析[J].肿瘤学杂志, 2014,20(4):151-152.

[3]胡家永,张海威,周永华,朱丽萍,薛羽,张倜然.乳腺髓样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比较[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4,24(7):109-110.

[4]翟震,郝晓甍,田秀芳,尼杰,只向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对照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4,26(12):441-442.

[5]吕赤,张忻平,李瑾,张成,蒋会勇,张雪峰.乳腺导管/小叶混合型癌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4,7(5):551-552.

[6]尹洪芳,李挺,张虹,张爽.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鉴别诊断的探讨[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4,38(10):209-210.

论文作者:张德洋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3

标签:;  ;  ;  ;  ;  ;  ;  ;  

乳腺管状小叶癌八例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论文_张德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