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地名事业的发展——地名标准化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名论文,中国论文,试论论文,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地名事业的进程,是以国际地名标准化为契机,以大规模开展地名普查为前奏,以适应改革开放形势而深化,以服务于经济建设为宗旨。在整个过程中的举措是,以国内地名标准化为纲,以地名管理、地名编纂、地名标志、地名科研等为目。纲举目张,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强有力地推动了地名工作全面发展,国内地名标准化取得了卓著的成效。
一、地名标准化的契机
地名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进步,而逐步地加深认识。古人云:“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这就是说地名是为了用而产生、而积累起来的。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设立地名职官是舜开始的。“虞”为掌山泽之官〔1〕。 《周礼·夏官》记载“山师掌山林之名”,“合方氏掌天下道路,至于四畿”等,可谓是地名管理的最初尝试。至封建割据时期,地名出现了混乱。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地名规范化创造了条件,实际上体现了地名标准化的萌芽。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地名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发出整顿地名的通知,且侧重于对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地名,或“混淆不清”的地名,或有损民族尊严的地名进行更改。随后国务院设立了地名审改小组,着重对县市以上地名进行管理,以制约地名的混乱,试图从实践中探索一条地名标准化的道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我国第一个地名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开创了中国地名事业发展的新纪元。根据凡联合国成员国必须成立地名委员会的精神,1977年成立了中国地名委员会,地方各级相应设立地名机构。这样组织上有了保证。业务上明确了地名国际标准化是旨在通过国家标准化和(或)确定不同书写系统间相互转写的国际协议,使地球上的每个地名和太阳系其他星球上地名的书写形式获得最大限度的单一性。它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各国采用一种书写形式使国内地名标准化,采用罗马字母拼写地名作为国际标准,非罗马字母语言的国家要提供一种罗马字母的拼写形式;制订一套国际公认的不同书写系统的转写法,以便将地名从一种语言转写成另一种语言〔2〕。对于国家地名标准化, 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地名标准化会议认为。“国家地名标准化是地名国际标准化的基础。采用本国官方语言或其它语言统一本国地名的书写形式,即是国家地名标准化”。认识到地名标准化的重大意义,不仅使部分地名拨乱反正,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尤其社会发展进入商品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今天,提供标准化地名能为改革开放中的经济流通,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的方便。而这一点也成了我国全面实施地名标准化和开展地名科研继往开来的契机。
二、地名标准化的前奏
197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阐明了我国地名标准化的要求,概括为五句话,即健康的含义,标准的读音,规范的书写,科学的命名、更名,以及法定的审批程序。1980年中国地名委员会发布了《全国地名普查若干规定》,于是中国开展了大规模地名普查。就浙江省而言,约有12万名干部参加地名普查和地名标准化处理,投资几百万元,历时二年多,取得了近30万条地名的表、卡、文、图的丰硕成果。据统计,全国共普查地名550万条, 经标准化处理的地名13万条,新命名地名7万条〔3〕。基本摸清了我国几千年来地名的家底和现状,为地名标准化奠定了基础,并创造了必须的条件和依据,改变了历史遗留的含义不妥,用字不当,读音不准,一名多写,一地多名,一名多地,有地无名,有名无地等混乱局面。实施《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采用“威妥玛”法造成的混乱时代。我国行政区划和居民点名称类地名,率先初步实现了地名标准化。可见,地名普查是实现地名标准化的前奏。
三、地名标准化的深化与效益
为了有效地进行地名管理,完善地名档案资料,及时向社会提供各类标准地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总结地名普查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对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名称名胜古迹和其它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以及行政区划和居民点名称,进一步全面实现地名标准化,又做了如下大量工作。
1.开展海域地名普查,拓宽地名标准化的领域。遵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有关文件精神,浙江省于1984—1985年进行了海域地名普查,在当地海军的大力支持下,地名工作者共查明地名5561条,并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其中群岛、群礁53条,岛屿2143条,礁2070条,沙28 条, 滩217条,岬角554条,洋19条,海湾、港湾255条,水道209条,河口13条〔4〕。据笔者所知, 这是沿海各省历史上第一次拥有如此丰富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填补了海域标准地名史料的空白。
2.开展地名补查与资料更新,进一步完善地名标准化成果。1988年民政部、中国地名委员发出《关于开展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工作的通知》,浙江省采取搞第二次地名普查和建立第二代地名档案的要求与方法,地名补、更任务显得十分繁重。例如地处西南部山区的云和县,制作成果表1642张,其中属补查的1169条,包括原建表未建卡的756条, 新命名167条,补漏246条,尤其自然地理实体数量几乎增加一倍。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毕竟促进了各类地名标准化的深化。全国地名补更工作也完成得十分圆满〔5〕。
3.开展地名图书的编纂,有利于地名标准化成果的巩固与使用。把标准化地名的资料,经过进一步加工,使之系统、完善和提高,编成地名工具书,作为科学成果服务于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编成地名史志,成为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造福于后代。浙江省已出版地名图书11种,计142部,其中省级有《浙江乡镇村名手册》、《浙江省海域地名录》、 《浙江地名简志》、《浙江古今地名词典》等。全国更为可观,已出版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10个分卷、《中国地名词典》、《中国分省市县大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录》等大型地名工具书,以及2000多个市县的志、录、图等,此外还有省级通讯、文集、论稿、研究、手册、谈丛、揽胜、探源、扎记、索引、汇释、趣谈等等,品种繁多,不胜枚举,其印量之巨,实难统计,成为我国标准化地名资料编纂的鼎盛时期。
4.开展地名管理与地名标志设置,旨在将地名标准化工作纳入法律的轨道,使之深入持久地发展。运用设置地名标志的手段,向全社会有效地推广使用标准名称。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加快,全国各地,尤其是城镇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扩建。一批街巷地名在消亡,一批新的街巷和新的住宅区等待命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出现许多较大规模的新市场,全国仅就开发区就有8000多个需要命名;随着加强行政区划的管理,浙江等省进行了大面积的撤区扩镇并乡的政区调整。这样在社会大变革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有名无地,有地无名,随意造名,用字不当等新的混乱。因此强化地名管理势所必然。根据城镇发展变化快,地名使用频率高的规律和特点,中国地名机构提出了以城镇地名管理为重点。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指明了地名管理的方向,强调了地名标准化的要求。为贯彻《条例》精神,中国地名委员会在江苏召开了全国地名管理工作座谈会,拉开了加强全国地名管理的序幕。继而华东六省一市,在浙江召开了首次城市地名管理研讨会,在广泛交流经验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管理的八个问题:(1)强化地名机构体制;(2)地名管理的立法;(3)地名标准化的监督;(4)地名命名、更名的方法;(5)地名标志的设置、维护;(6)开展应用地名学研究;(7)加强地名工作的宣传;(8)提高地名工作者的素质〔6〕。从而,将各地自发的地名管理纳入了《条例》所规定的 序列,结合当地实际,相应地制定公布省市县的地名管理办法或细则等行政性法规。使法制化管理原则、科学化管理原则、标准化管理原则、服从于和服务于社会的管理原则,以及分部门、分行业和分级管理原则〔7〕。诸如鞍山市运用法律的手段推行标准地名, 市政府制发“地名监理徽章”这一创举,使市内1500多条地名得到纠正;沈阳市率先实现了标准化、层次化、序列化〔8〕; 四川丰都县通过强化地名管理,全县实现了标准地名社会化〔9〕。设置地名标志, 就是给地名这一社会现象,设置有形的直观标志,即路名有路牌,巷名有巷牌,门有地名与序号的门牌,村名有村牌,此外离公路较远的山村,设置必要的指路牌,以及重要的地方设置路巷碑或村镇碑,或接近公海的岛碑。
5.开展地名科研与人才培养,提高地名标准化的质量。地名学,是以研究地名的起源、语词特征、含义、演变、分布规律、地名标准化,及地名管理等为内容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历史、地理、语言、民族、测绘、考古等学科知识,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可见,唯有加强地名学研究和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才能适应地名工作的需要。尤其地名标准化方面,反应出来的正名、正字、正音、命名、改名等问题,都有待从地名学的理论高度来加以指导。地名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有描述法、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法等等〔10〕。十五年来地名学研究成果累累,已出版发行的,诸如全国性的《地名学文集》、《地名学论稿》、《地名学概论》、《地名管理研究文集》、《地名图录典志编纂论文集》、《城市地名学文集》等等。从中地办到省地办,经出版署(局)批准的刊物有16家,为地名学的研究与地名工作经验交流开辟了极好的园地。其中有两家刊物尤为著名,一是山西省创办的以陈公善先生为创始人的《地名知识》,为普及全国地名知识与沟通国际之间地名学术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转刊为全国性的《中国方域》双月刊;一是辽宁省创办的以邱洪章先生为创始人的《地名丛刊》,越办越好,升格为全国性的《中国地名》双月刊,被辽宁省出版局评为优秀刊物,《中国地名》杂志还列为我国中文核心期刊。通过地名工作实践的长期磨炼,通过地名刊物发表与交流,造就了一支过硬的地名队伍。为巩固、发展、提高这支队伍,继福建省、浙江省以后,许多省直至全国成立了地名学会或研究会,约有近万名的会员(其中中研会会员500多名)遍及全国各地,成为地名事业的中坚力量。 学会成了“智力集团”,“人才宝库”。经过全国四期地名干部培训班和省级培训,特别是南京大学创办地名专业班,两届毕业生已走上了工作岗位,培养与输送了一批人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多层次、多样化地开展地名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涌现了一批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地名专家。
四、地名标准化的展望
地名标准化是地名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使标准化地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求。当前全国正处机构大变革时期,地名机构也不例外地有大的变化,面对新形势,地名标准化工作如何继往开来!分四点展望如下。
展望之一,要正确认识地名机构历史性的变革。对于中国地名委员会的撤销,有的感到不可理解,有的感到大为失望。有人说这种变,表面上似乎削弱了,实质上是加强了,是有一定道理的。十五年来风风雨雨的突击性工作结束了,为地名事业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实现了国内地名标准化,基本满足了经济建设的需要,转入了地名工作的正常管理,在这样的前提下,撤销虚设的地名委员会,将机构、编制、任务纳入民政部的行政职能序列,使动荡的机构转向稳定,更具生命力。这样的改革举措是适时而正确的。
展望之二,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发展地名事业。如曾世英先生最近就关于地名的标准化问题指出:“地名工作及其作用有许多方面。地名的标准化既是原则的,又是具体的。在国际标准上首先要体现国家的尊严和领土主权。再则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发布一批具体的、类别分明的、方位明确的标准化地名。”〔11〕这个建议是非常及时而正确的。
展望之三,要充分发挥各级地名学会的社团作用,尤其在地名委员会撤销的情况下,学会是跨行业的群众性的学术团体,争取承担起协调的功能和沟通地名信息,指导、推广标准化地名的作用。同时要加强自身的建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展望之四,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地名科学体系,同时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有如下几个方面是值得借鉴的:为避免工作的重复,应使地名、普查数据库和制图活动一体化〔12〕。并使与遥感、测绘、地图制图和地名标准化方面的技术合作〔13〕。爱沙尼亚地名法的起草工作正在进行〔14〕。建立地名检索自动化。克福特女士重申了微机处理地名数据库发展的重要性〔15〕。此外,受到国外地名标准化的启示,结合国情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地名工作的宣传,开展《标准化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地名标准化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为主题的大讨论,以提高全社会的地名意识。二是将行政区划和重要居民点的命名、更名,各类开发区的命名,分期在《中国方域》或《中国地名》杂志上公布。三是引进地名科技新知识,如《数字化地名词典》〔16〕、加拿大编辑的《地名教材》、地名《术语汇编》等均可引入,以扩大我国地名工作者的视野。
总之,我国地名标准化的前景是光明的,并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持久、深入地开展,命名方面将更层次化,序列化,规范化;编纂方面分类系列化,整体系统化;标志方面现代化、艺术化、多样化;培训方面专题化、正规化;管理方面法规化、科学化、自动化;科研方面时代化、完善化,形成中国特色的地名科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