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困境_就近入学论文

教育改革的困境_就近入学论文

教育改革中的两难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改革是当今教育界最热门的一个话题,从教育制度到学校管理,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各种各样的新举措、新观念不断涌现。这一现象向人们清楚表明,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中,教育再也无法象过去那样维持高度封闭、集中和统一的办学模式了,唯有改革才能使教育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然而,在教育改革的声浪中,我们却常常遇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改革措施是否应该大面积推广,颇使人踌躇不定。原因是这些措施与过去的做法相比,很难说更为尽善尽美,也就是说原来的陈规和现在的新习都各有利弊。这种现象使人想起医学界常用的一句格言:“是药都有三分毒。”改还是不改的两难问题,深深困扰着教育界的每一个人。以下就是近年来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几个两难问题。

能力分班还是常态分班

过去,很多中学采用能力分班的做法,即从某一阶段开始,通过某一次的考试,然后根据成绩好坏,将学生分成快班或慢班,以实施所谓“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现在,一些地区鉴于能力分班的种种不足,开始倡导常态分班,由此引发能力分班与常态分班得失利弊的两难问题。

能力分班之利在于班级学生程度整齐,有利于教材的选择和教学进度的把握,施教较为容易;快班的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课程,慢班的学生心理压力也有所减轻;学生管理较方便;教师及快班学生的家长较欢迎;教育质量高,符合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原则。

能力分班之弊在于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理念落空,快班的学生因以升学率为唯一奋斗目标,学习压力大大增加;慢班的学生由于各方期望值不高,容易导致自暴自弃,失去学习动力;学校资源(包括师资、教学设备)向快班倾斜,形成分配上的不合理;家长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游说,试图将子女送入快班,为学校行政工作带来不必要的烦恼,不符合“面向大多数”的教育原则。

常态分班之利在于符合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资源分配较合理;学生之间竞争压力减少,容易形成互帮互学的风气,有利于差生的进步。

常态分班之弊在于好中差学生聚集一堂,施教困难;影响升学率,教学标准降低;好学生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差生实际上也照顾不到;教学评估难度加大。

百分制记分还是等级制记分

最近一个时期,烟台、鞍山、上海等地区的部分学校纷纷摒弃百分制记分法,改用等级制记分。一些人认为,采用等级制记分,可以防止学生片面追求分数,避免学生的失败情绪。两种记分法孰优孰劣,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百分制记分之利在于评价制度上较客观公正,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学生;教师较容易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一定作用;校领导对教学的监控功能较能得到发挥。

百分制记分之弊在于评分方法过于严格精细,客观上导致认识领域的评价比重过大,其他非认知领域的评价成为点缀;容易形成分数竞争,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发展;某些层次段的评价不够科学,如60分和59分的差别在统计学上并无多大意义,但确实可以决定升级或升学命运;批分烦琐,占用时间太多。

等级制记分之利在于扭转了单纯评价知识水平的倾向,有助于推广素质教育;为学生行为习惯、情感、个性发展等方面的评价创造了条件;较易操作,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淡化了分数竞争,学生对考试的心理负担减轻。

等级制记分之弊在于评分方法过于粗糙,难以精确反映学生的学习缺陷;在升学考试中无法选拔学生;容易导致学生动力不足;班级间和校际间的横向比较难以进行。

小学升中学择校入学还是就近入学

在各种教育改革的新举措中,小学升中学一律废除择校入学,实行就近入学,应该算是比较大胆的举措了。围绕这一改革的争论也是此起彼伏,很有点使人左右为难的感觉。

择校入学之利在于考试择校一般家长能接受,认为较为公平,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由于择校往往需交纳部分费用,客观上弥补了教育经费之不足;进入中学后学生程度较整齐,有利于中学教学;重点中学的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

择校入学之弊在于分数挂帅,升学第一,助长了应试教育;一张试卷定命运,评价方法上有缺陷;加重了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不符合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薄弱学校本来条件就差,再加上生源差,质量更无法保障。

就近入学之利在于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有利于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较能体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

就近入学之弊在于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不平衡,好的和差的学校反差过大;家长为使孩子进好学校,采用“迁户口”、“托关系”等种种非正常手段,客观上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进中学后学生程度不一,给中学教学带来不便;重点学校的教育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初、高中挂钩还是脱钩

解放后,我国是一直允许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并存的。到了80年代中期,有些地方将部分中学,尤其是重点中学的初、高中脱钩,然而实行了一段时期后,不少已脱钩的高级中学又重新恢复招收初中生。近几年,上海等地的教育部门通过行政手段,规定重点中学初、高中一律脱钩,办成清一色的高中。几经反复,于是又引发了一个两难问题,初、高中挂钩好还是脱钩好。

初、高中挂钩之利在于中学6年一贯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有一定的连贯性,组织起来较容易;教育质量较高,有利于向大学输送好的生源;教师对学生比较熟悉,利于学生的跟踪培养。

初、高中挂钩之弊在于由于完中条件较好,很多是重点中学,因而助长了“择校生”、“乱收费”的现象的产生,对推广“就近入学”制度不利;普通初级中学与完中的差距难以消除;小学生竞争压力难以缓和,学习负担过重。

初、高中脱钩之利在于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因重点中学制度引发的诸如“择校生”等不良现象;有利于推广就近入学制度,小学生的竞争压力明显减轻;由于政策上不再向重点中学倾斜,客观上有助于改进薄弱学校的工作。

初、高中脱钩之弊在于中学教育质量受到影响,特别是重点中学原有的优势会被削弱;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学校不易形成良好的校风;小学生的竞争压力减缓,但初中生的竞争压力增大;不利于对学生的跟踪培养。

上述问题仅仅是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两难问题中的一部分,类似这样的两难问题还很多,如大到是实行精英教育还是实行大众教育,是保留重点学校还是取消重点学校,是多发展普通高中还是多发展职业高中;小到是取消升学考还是保留升学考,是学校组织集体补课还是取消补课等等。差不多教育上的每一项改革,在其起步的同时,就会立即遇到这类的两难问题。这一现象反映了什么?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改革的一些内在特性。

第一,教育改革并非都是以一种绝对“好”的模式代替另一种绝对“不好”的模式。在很多情况下,是以牺牲原有模式中一些“好”的东西为代价,来换取新模式中另一些“好”的东西的,有时甚至很难说新模式中的“好”就一定胜于旧模式中的“好”。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在一种新措施提出来的同时,为了证明其正确性,就将原有的东西贬得一无是处。正确的态度应是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既看到改革所带来的好处,也要看到改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才能对改革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

第二,教育改革不能光有崇高的理念,还要有实际的条件。崇高的理念与实际的条件之间毕竟有一段距离,把崇高的理念转化为实际可行的方案并不容易。教育机会均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教育理念之一,为了实现这个理念,我们可以提出很多改革措施,如淡化重点中学,学生常态分班,取消升学考试等等。但我们也要看到,重点中学、能力分班、升学考试等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们确实有着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今天依然存在,那么即使有了崇高的教育理念,教育改革的推广仍会困难重重。譬如说,在薄弱学校没有较大改善的情况下,硬要去推行就近入学制度或初、高中脱钩,那么这种改革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改革需要有崇高的理念,但更需要有对实际条件的清醒认识。

第三,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没有绝对完美的教育形式。自古希腊的贤哲们起就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好争执不休,直到今天也讨论不出什么名堂来,这就犹如人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一样,教育的个性也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教育应该允许多种形式存在。不能一提改革,就非搞一刀切不可,似乎不这样改革就不彻底。最好的改革方式不是通过行政手段一刀切,而是允许尝试,自愿选择。一旦新举措的好处明显显示出来,自然就会有更多的学校甘心采纳。一刀切的做法,很可能会引发比改革前更多的矛盾,甚至葬送整个改革的成果。

第四,教育改革宜“稳妥渐进”,不宜“大刀阔斧”。教育改革成功与否,归根结底不是靠各级教育行政官员,不是靠校长,而是靠广大教师。当广大教师尽职尽力按“传统”方式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并没有感到这样做有什么不对的时候,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他们会列举原来做法的许多优点,就象前面所分析的那样,以此抵制新措施的落实。在这种情况下,改革还有多大意义呢?相反,稳妥渐进的改革,耐心的说服教育,配之以改革成果的充分显示,教师中的改革阻力就会大大减少,改革就容易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五,很多的教育改革,理念是对的,政府是支持的,教师也是乐于实行的,但就是推行不下去,即使推行也是障碍重重,最终转了一圈又回到老路。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形,症结很可能是配套措施跟不上。譬如说,要使家长放弃择校要求,政府首先应该改革办学条件,提高一般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尽可能消除学校间的差异。缺少了这一配套措施,就近入学的改革就难以推行。今日的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政治、政策、经济文化、社会舆论、家长传统观念等等。这些因素互相牵制,极大限制了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行。看不到这一点,或是看到了这一点但没有花大力气解决,改革是不可能取得彻底成功的。

世界上没有永远不变的教育制度,为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进行改革。然而,教育的改革又是那么复杂和艰巨,几乎每一项教育新举措的出台,在克服了原有做法不足的同时,又带来了新的不足,由此导致了教育改革中的两难问题。分析这些两难问题,并透过这些问题认识教育改革本身的内在特性,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整个教育改革现象的理解,促使教育改革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标签:;  

教育改革的困境_就近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