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成效_卡斯特罗论文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成效_卡斯特罗论文

若干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及成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效论文,社会主义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以来,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些国家纷纷开始进行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面就朝鲜、越南、老挝、古巴等4个国家的改革近况作一介绍。

一、朝鲜推出改革开放新举措

苏联东欧剧变前,朝鲜一直高举朝鲜式的社会主义,即坚持主体思想和三大革命。主体思想是1965年4月金日成首先提出来的, 并把它归结为“思想上的主体、政治上的自主、经济上的自立、国防上的自卫。”它在苏联东欧剧变前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一直没有提出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也是避而不谈。

苏联东欧剧变以后,朝鲜仍然认为自己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金正日1989年10月和1992年初分别指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势下,朝鲜更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主体思想,坚持朝鲜式的社会主义。但是,在苏联东欧剧变后,朝鲜面对国内经济困难的现实,在政策上还是进行了一些调整,由重轻农的经济发展战略开始提出“农业第一主义”,下决心解决提高粮食产量问题,并把1992年定为“大兴农业之年”,组织了约200万干部、学生、军人等下乡支农。 同时还进行“轻工业革命”,从韩国等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的服装生产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改革开放大潮的影响下,朝鲜不断提出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一是制定自由经济贸易区的发展规划。1991年12月,朝鲜政府作出关于建立自由经济贸易区的决定,面积为621平方公里, 地点在处于东北部的罗津市和先锋郡。贸易区向联合国工业开发机构递交了申请报告,请该机构提供8000万美元的投资,以建设电子、化工、冶金等合资项目。二是金融上对外开放。1991年与香港红宝石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成立国际银行的协议书。这是朝鲜的第一家国际银行,资本共计3000万美元,其中朝资占49%。此外,朝鲜还加入了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三是贸易上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开放。过去贸易是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现在转向亚洲,并以日本、香港为主。朝鲜同日本之间已开辟直接通航和直接通讯网,同香港建立合资餐厅、商店、来料加工、服装等,同南韩的贸易也由间接到事实上的直接贸易。四是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保证对外开放的法规。朝鲜陆续制定和颁布了《自由经济贸易法》、《外国投资企业和外国人税法》、《外汇管理法》等。1992年10月又公布了《外国人投资法》、《外国独资企业法》和《合作法》,以鼓励外商在朝境内兴办三资企业,推动和扩大引进外资。新法律规定投资领域由原来的部分工业行业扩大到各个工业行业,并新增了农业、邮电、通讯、科学技术、金融等领域。外商投资方式由单一的合资经营扩展到合作和独资。朝对外国来境投资者,简化入境手续,给予优先提供贷款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这些法规都为吸引外资创造了条件。

1994年和1995年,朝鲜主要领导人金日成和吴振宇先后逝世,金正日担任了朝鲜的主要领导,朝鲜在对外开放方面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1994年4月金正日指出:朝鲜乐于将一切都对外开放,将向世界开放,但将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开放。这年12月,朝鲜向世界各国开放了领空。1995年1月开始允许美国商品进口和美国船只进入朝鲜港口,并同荷兰签订建立合资银行的合同。这以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及韩国等大公司竞相同朝鲜协商、洽谈投资事宜。当然,虽然朝鲜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经济体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毕竟进行了一些改革、对外开放的尝试。

二、越南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80年代后期,越南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既加大革新开放的力度,又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这是越共十分关心的问题,正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才使越共在苏联东欧剧变中顶住了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冲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使革新开放的步伐健康向前发展并取得巨大成绩。

(一)革新开放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越南共产党自提出革新开放的路线以来,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作为党的大事来考虑,1986年12月,越南共产党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革新开放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路线。1988年越共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革新开放的五项基本原则:一是改革不能脱离社会主义;二是改革必须依靠马列主义理论;三是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五是改革对外关系时,爱国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社会国际主义相结合。1991年6月越共召开七大, 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等基本原则。越共七大还把“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确定为今后的“政治定向。”这样在苏联东欧剧变越南国内也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化冲击的情况下,既遏制住了反社会主义势力要求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和对社会主义的进攻,又坚持了革新开放。1992年4月, 越南国会通过了自1945年独立以来的第四部宪法,宪法重申越南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力量”,坚持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反对多党制。1992年6月, 越共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革新和整顿党的决定,1993年1 月七届四中全会又集中讨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问题,号召全党朝着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文明的目标奋斗。1996 年6月28日~7月1日越共召开的八大,充分肯定了越共革新开放路线的正确性,提出将进一步革新开放,特别是要采取积极的步骤改进国有企业,使之更有效地开展经营活动,增加国有资本。越共八大同时还强调采取更有力的行动遏制腐败、拜金主义和不平等现象,要提高警惕,“保卫党和社会主义政权,防止并粉碎一切和平演变、反叛和颠覆的企图。”从越南共产党1986年以来党的一系列会议和作出的决定看,越共既抓了革新开放,又抓了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政治稳定,这就保证了越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革新开放的顺利实施,也保证了越南“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政治定向”。

(二)改革起步晚、力度大、成绩显著

越南的改革起步比较晚,1986年越共六大正式提出革新开放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路线。在改革过程中,力度大,措施果断,对政府机构的改革大刀阔斧,10多年来经济政治改革取得的成绩引人注目。

1.经济体制改革。越南经济体制改革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全面改革时期(1986年6月~1991年6月)越共六大确定了全面改革的路线和方针:越南处于社会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必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方面;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针,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确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首要地位,要求集中力量发展粮食、食品、日用消费品和出口商品;扩大对外经济联系,更多地吸引外资等。第二阶段,深化改革阶段(1991年6月至今)越共七大、 八大提出党的总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项原则,加快改革步伐,建设有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会制定了到2000年的发展战略,2000年国内总产值比1990年翻一番,改变越南贫困落后面貌。越共八大肯定了革新开放路线的正确性,加大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和步骤,政治上遏制腐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保卫党和社会主义政权。

经济体制改革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其一,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对家庭经济采取倾斜政策。1986年以后,越南初步建立了国营、集体、个体、外资或合资、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份。国家允许所有的人发展家庭经济,对家庭经济实行免税政策。其二,推行农业承包制。1989年农业承包到户,承包面积10~15年不变,鼓励专业分工,废除指令性生产指标,农民有权处理剩余产品。1993年7 月越南国会通过法律,规定农民种植的一年生植物耕地使用期为20年,种植多年生植物耕地使用期为50年,期满后可以延期。土地所有权属国家,但有权转让、交换、租赁和继承他们使用的土地,还有权以土地作抵押在银行获得贷款。以上政策就把农业搞活了。其三,对工业管理体制实行改革,将国营企业推向市场。1988年越南决定彻底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把国营企业推向市场。放开物价,最大限度地取消指令性计划,扩大企业自主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决议还鼓励国营企业同国内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发生直接联系,与私人企业一道参与竞争。到1994年,国营企业因转换机制所带来的阵痛已基本过去,大部分企业开始逐步适应市场,活力增强,效益提高,生产趋于稳定发展。其四,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实行浮动利率,允许商业银行在国家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主决定贷款利率,但规定利率必须高于通货膨胀率,以免居民遭受损失;初步建立黄金市场,允许黄金自由买卖;1992年实行汇率并轨,基本放开国家对汇率的直接管制,让汇率在市场流动中形成,结果效果不错,外汇储备增加,汇率基本稳定;其五,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资。越南实行多元化的对外关系,在贸易投资政策上更为灵活,鼓励出口。几经修改的外国在越投资法被称为亚洲最开明的投资法。1991~1992年两年间,外商在越南投资平均每个项目为1000万美元。1993年最大的投资项目为6亿美元。

2.政治体制改革。80年代中期越南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但越共非常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渐进性和稳妥性。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接受多元化、多党制,发扬独立自主和创新精神,制定符合越南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是精简机构。1991年行政机构精简5%,1992 年又进一步削减。二是强调干部队伍的阶梯化、年轻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越共六大、七大都强调领导班子在年龄问题上要阶梯化、年轻化,把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干部吸收到各级领导班子中去。同时,鼓励年事已高的中央级领导干部退居二线。三是积极惩治腐败,努力改善党群关系。多年来越南党和政府颁布了许多惩治腐败的文件,但收效不大。对此,人民群众极为不满,痛斥腐败现象为“国难”、“国祸”。为重振党风,越共于1992年11月成立了专门的反腐机构,全面开展反腐肃贪活动。1993年该机构,全面开展反腐肃贪活动。1993年该机构查获了经济案件5434件,其中包含中央直接处理的13件大案。1994年3 月越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加强反官僚、反贪污腐化的“双反”斗争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把开展“双反”斗争作为一项重要的和紧迫的任务来抓,不断强化斗争力度,努力改善党的形象,密切党群关系。四是强调革新与整顿党组织,加强党的建设。越共强调革新与整顿党的目的是纯洁党的队伍,确保党在改革事业中的领导作用。

3.越南改革以来取得的显著成就为其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进入21世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越南改革起步较晚,1986年提出,1988年见效,以后成就越来越显著。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方法对,步子稳,采取了渐进性和稳妥性的方针。改革非常明确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反对多元化、多党制,保持了政治稳定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取得显著成绩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经济体制改革成绩突出,引人注目。一是农业体制改革成绩巨大。包产到户和农民使用耕地长期不变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越南由原来的粮食进口国一跃成为粮食出口国。1997年大米出口仅次于泰国居世界第二位。二是工业管理体制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从总体来看,工业生产处于稳定发展的态势。三是对外经济关系的改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投资者。到1994年,外国在越南的投资已累积近100 亿美元。其中台湾是越南最大的投资者,总额为19亿美元;香港为15.5亿美元,是第二大投资者。新加坡仅1994年就有投资项目29个,总金额6 亿美元。此外,越南的外贸也取得明显成绩,到1994年,越南已同9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进出口总额增加到80多亿美元。四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1993年与1990年相比,人均年收入由180美元提高到250美元。

综上所述,由于越南在越共中央正确领导下结合本国实际制定了正确路线,在经济、政治、外贸体制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10多年来,越南社会政局基本稳定,经济高增长低通胀,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这样就保证了越南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把革新的路线推向21世纪。

三、老挝开始社会主义改革新阶段

1976年老挝人民党总书记凯山·丰威汉宣布:老挝自建立共和国制度以来,“已经结束民族民主革命”并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纪元”。1986年老挝人民党四大提出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1988年经济改革全面铺开,政治体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80年代末,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系列变化对老挝政治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但老挝仍然坚持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方针。1989年10月党的四届八中全会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列主义是党的思想基础等6项基本原则。1991 年老挝党五大重申1989年提出的当前老挝是“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1996年3月18日~20日,老挝人民党召开六大, 大会对五大以来的革新开放作了总结,继续坚持五大提出的“有原则的全面革新路线。”党的政治报告指出:“党领导全国人民进入革命的新阶段,即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建设人民民主制度阶段。”这次大会被老挝党称为:“具有跨世纪重要历史意义的大会”,“是老挝党发展壮大的新标志。”

老挝自1988年全面进行经济改革以来,为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断调整完善各项经济政策,出台一些新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一,农业实行家庭承包制。鼓励农民发展家庭经济和集约化经营,逐步把自给自足的生产变为商品生产。其二,改革国营企业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除国家重点企业外,原国营企业大多数实行承包、联营或租赁。其三,扩大非国有制经济。国家有计划地在农林、建筑、信贷、交通等部门组建股份合作社。在首都万象,除航空、银行、邮电外,商店大多由私人开办,如日用百货、金银首饰、服装、餐馆乃至钢筋建材、汽车、摩托车等都是私人经营。其四,积极谋求同外国的经济合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988年7月, 老挝颁布了《外国在老挝投资法》,这一法律规定政府不没收外资企业,不干涉外资企业事务,允许汇出利润并有5年免税等优惠条件。这一法律颁布后, 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到1994年12月底,先后有30个国家和地区向老挝投资,申请的项目已近千项,经批准的外国独资、合资、合作和联营项目已达544项,已批准的总投资额达到11.709亿美元。

老挝通过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农业连续增长,粮食可以自给,工业产品增加,市场活跃,外资增多,经济稳定增长。1993年老挝经济增长率为6%。通货膨胀控制在10%以下,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湄公河两岸的平原地区,大部分家庭拥有电视机、摩托车的数量比前两年翻了一番,社会稳定。当然,老挝由于基础薄弱,现在仍然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是只要老挝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列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道路,老挝的政治经济状况一定会一天天好起来。

四、经受严峻考验的古巴社会主义

苏联东欧剧变后,古巴大量外援中断,石油供应大幅度减少,外汇来源濒于枯竭,加之美国运用各种手段多方面向古巴施加压力,企图一举搞垮古巴的社会主义政权,古巴遇到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困难,陷入极其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在政治稳定方面,由于美国的唆使和苏联东欧局势的影响,有10多个非法组织纷纷出笼,他们利用古巴的经济困难和群众的不满情绪,煽动一些群众反对政府。在美国的古巴流亡者猖狂地叫嚣要尽快打回古巴去。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古巴共产党并没有被吓倒,他们重申誓死捍卫社会主义,同时调整内外政策,加速改革开放,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1991年提出改革开放,1993年提出建立“不脱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不排斥私有制形式及大量外资参与的市场经济。”1995年底,卡斯特罗访问中国、越南之后,表示要向中越两国学习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建立自己独创的市场社会主义。

(一)在政治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威武不屈

古巴对苏联东欧的倒退是有一定警惕性的。1989年春天,当东欧出现剧变时,卡斯特罗就提醒古巴人民对东欧的社会主义可能倒退到资本主义要有所准备。同年4月戈尔巴乔夫访问古巴时, 卡斯特罗强调要相互尊重对方的选择。东欧剧变后,卡斯特罗等古巴共产党领导人强调古巴不仅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且把坚持社会主义与坚持古巴民族独立紧密结合起来。1989年12月7日卡斯特罗在讲话中提出,要拯救祖国、 拯救革命、拯救社会主义,要为捍卫社会主义“流尽最后一滴血。”1990年6月卡斯特罗在接见工人代表时说:“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古巴的独立、主权和未来。社会主义是我们革命的实质。”1991年苏联“8·19”事件后,叶利钦上台后表示要与卡斯特罗政府合作, 使古巴“能够回归世界文明的道路”,并且以断绝军事援助、减少军事援助相威胁。对此,古巴政府毫不退让,8月29日声明:“宁愿灭亡, 也不放弃(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信仰。”苏联东欧剧变后卡斯特罗又强调:“即使我们的岛沉没了,我们也不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经济上进行改革和对外开放

古巴为克服苏联东欧剧变和美国经济封锁所造成的空前严重的困难,求得生存和发展,开始进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正如1995年初卡斯特罗会见墨西哥记者时所说的:“古巴的问题是如何对付因社会主义大家庭消失和苏联解体对古巴带来的灾难。古巴经受住了考验。”又说:“为了能够在这个单极世界特殊环境下生存和发展下去”,“我们不得不适应这一形势,进行改革,作出努力和巨大牺牲。”

古巴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其一,改革农业体制,发展自主经济。古巴农业一直是国有成份占绝大部分(82%),合作社和私人占的比重很小(8%或10%)。为克服国营农场经营不善和效益低下的问题,1993年9月,政府决定把原来占农业产值32%的国营农场缩小, 成立农业合作基层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到1994年下半年,糖业部下属的全部甘蔗国营农场普遍建立了这种合作社组织,总数已达1500多个。其二,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1993年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规定,以下几种人可以从事个体经济:一是国营部门中遵守劳动纪律的工作人员可以从事第二职业;二是国营企业因裁员而失去工作的劳动力;三是退休人员、残疾人员和家庭妇女。到1994年下半年,已有153 个行业对个体经营者开放。其三,采取机动灵活的政策吸引外资。1990年以来,古巴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外国资本。卡斯特罗在古共四大上第一次明确指出:外国投资“与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原则并不矛盾。”他还说,古巴给外资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外商投资的头10年不纳所得税,3 年内收回资本。外商在合资贸易企业中所占投资比例可超过49%,达到50%以上。投资形式可灵活多样等。据古巴统计,1994年2月已有40个国家的476家独资、合资企业在古巴经营,欧洲在古巴投资5亿美元。其四, 实行灵活的多元化外交。1990年以来,为适应世界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古巴不断调整外交政策,搞多元化外交。一是把争取拉美地区的支持作为古巴外交的重点,先后同巴西、厄瓜多尔、智利、哥伦比亚等国改善了关系。卡斯特罗同委内瑞拉、墨西哥、哥伦比亚三国首脑开会协商古巴返回拉美大家庭问题,对拉美国家在古巴的投资实行优惠政策;二是古巴重视发展同中国的关系;三是扩大同北欧和加拿大的往来;四是寻求同美国海外子公司的贸易等。古巴通过多元化外交,寻求世界对古巴政治和经济的支持;五是通过调整物价,改变财政状况。允许古巴居民拥有硬通货,1993年夏政府在改革中允许10种类型的古巴人可以合法地拥有外汇,宣布美元可以在国内流通;调整物价,取消部分补贴;发行债券,征收所得税。古巴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促进了货币回笼,从1994年6月到10月已回收16.296亿比索。

古巴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虽然时间不长,但还是取得了明显进展和一定成就。首先,成功地阻止了经济滑坡。1994年古巴国内生产总值自1990年以来首次取得了0.7%的增长,1995年增长2.5%。经济开始恢复,除蔗糖生产外,其他主要经济部门都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增长,制造业增长6.4%,农业增长4.2%。1996 年古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其次,外国投资不断增加。到1995年底,合资企业已增至212 家,外国投资协议总额达21亿美元,实际投资约占50%。再次,财政状况逐步好转。1993年财政预算赤字达50.5亿比索,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5%,1994年减少到14.21亿比索,即减少了72%;1995年进一步减少到7 .75亿比索,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比索的价值有所回升。

古巴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明显进展和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古巴克服因苏联东欧剧变失去支持和美国经济封锁造成的巨大困难创造了条件,也为古巴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保证。

标签:;  ;  ;  ;  ;  ;  ;  ;  ;  ;  ;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成效_卡斯特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