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部长项怀诚:以优异成绩为新世纪开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部论文,新世纪论文,开局论文,优异论文,部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太特殊了,经济乏力,就好像开汽车,脚在油门板上使劲踩,就是不上去。出口急剧下降,零增长。内需不足。
积极财政政策开始执行的时候,我并不是那么乐观。那年我思想压力比较大,实实在在的比较大,不像现在笑口常开。当时一看搞的都是基础设施项目。社会效益没问题,但是经济效益如何,我心中没底:我这个做财政工作的,天天和孔方兄打交道,往往算死账。现在看来,这两年对我一个重要的教育就是社会效益背后带来经济效益。
这三年我是一年比一年信心增加。
去年工资增长幅度30%。下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基本保障费、失业职工的失业救济费,城市最低生活费标准统统提高30%。老百姓手里钱多了就敢消费。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三年来一共发行了3600亿国债,包括银行的贷款和其它资金,形成的工作量15100亿,实际项目6000多个。这6000多个项目的总投资需要多少呢?2万多亿。已经干了15000亿了,还差9000个亿。如果把这些项目都停了,先不做了行不行?把这个都变成半拉子工程?不行。搞建设是“金上马银下马”,上马得花钱,下马也得花钱。“宜将剩勇追穷寇”,一定要跟上来。撤火,国民经济一定出问题。不要看到稍微有点儿转变,马上就调整政策。
我希望今年大家的收入更好一点儿,能够给群众多办几件实事:涨点儿工资啦,办点儿好事啦,搞点造福子孙万代的工程。
“九五”:财政收支增长迅速
回顾“九五”期间的财政工作,我们适时调整财政政策方向和力度,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针对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从1998年起,连续三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九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16.4%,年均增加1420亿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近一个百分点,宏观调控能力逐年增强;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支持了各项改革和重点事业发展。“九五”期间,国家财政支出预计完成57099.5亿元,是“八五”时期的2.3倍,在推动国企改革、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促进科教、农业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政府收入的分配关系,规范了财政管理,强化了财政监督,健全了财政职能。
“十五”开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001年的财政工作将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政策手段,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税制,加强征管,努力增加财政收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的需要;推进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以“比例适当,集散有度,收支合理,使用得当”的十六字方针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坚持依法行政,强化财政监督,规范财经秩序;确保圆满完成财政预算,以优异成绩为新世纪开好局,起好步。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一是继续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国债;二是发行特种国债,以支持西部开发;三是适当改善居民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加强税费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认真落实中央统一的工资政策,保证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
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努力保证重点支出。
当前,财政支出安排压力很大,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确保工资性支出;二是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重,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按时足额发放,支持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三是要努力保障国家政权建设、科技、教育、文化等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出需要;四是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体系建设,支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和防沙治沙工程,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加大扶贫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努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
切实加强财政监督,整顿财经秩序。
加快改革:构建公共财政框架
当前,我们面临建立公共财政的改革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和支持,中纪委也将实行部门预算、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多项财政改革,作为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二是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为推动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对改革的支持程度和承受能力普遍增强,财政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为继续深化财政改革积累了经验;四是财政部门内设机构和人民的调整,为推动和深化财政改革提供了组织保证。
推进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这是提高财政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它是2001年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改革的重点。
一是加快实行部门预算的改革步伐。扩大编制和报送部门预算的范围;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抓紧修订定额标准和试行项目预算。推进政府收动分类改革,建立部门分类、功能分类、经济分类等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
二是开展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试点工作。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
三是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制度。要加快制定《政府采购法》,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和政府采购计划的基础上,在中央预算单位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工作,明确集中采购和财政直接支付的项目范围。
加快税费改革步伐。要积极稳妥地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为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国务院决定,中央财政每年拿出200亿元用于对地方转移支付,解决改革后出现的基层经费的正常开支缺口。各地要切实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保证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专款专用,落实到基层,防止截留挪用。同时,各省级财政部门也要按照管理的原则,在综合考虑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的基础上,参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办法,制定省对县转移支付方案。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下决心精简机构、裁减人员,切实减轻机构和人员膨胀给财政带来的支出压力,大力调整支出结构,挤出钱来支持改革。只有确保农民减轻负担、确保基层政权组织正常运转、确保规范农村税费关系,才能确保改革的成功。
加快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步伐。1月1日车辆购置税实施后,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要继续清理涉及交通和车辆的乱收费,落实已取消的收费项目,切实减轻社会各方面的负担。
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支持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要逐步将目前的“三条保障线”转化为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两条保障线”。进一步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当缩小个人账户规模,全部由职工个人缴费,用于养老金积累,并与社会统筹账户资金分别核算,分别管理。对职工养老其金要实行全额缴拨和社会化发放。要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药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收费管理制度。
二是建立稳定、可靠、多渠道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
要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方式,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筹资主渠道。同时,要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渠道。要规范社会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发行管理办法,改进发行机制,扩大发行规模,用于补充社会保障基金。
三是促进建立健全事权清晰、责任明确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
四是进一步完善税制,优化税制结构。根据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新形势和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优化税制、扩大税基、合理分权”的指导思想,对现行税制进行补充完善。
要改进和完善消费税;完善个人所得税;根据加入WTO的要求,公平企业税收负担;清理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部门要从过去重分配轻管理、重审批轻监督、重微观轻宏观的传统理财模式,向强化宏观调控、宏观管理和财政监督转变。推行部门预算以后,财政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总预算的平衡、定额的确定等基础性管理;监督检查预算执行,开展效绩评价及综合分析工作等。转变财政职能,要改革过去的一些习惯和传统做法,减少行政审批,采用市场机制运作方式。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批权,要进行科学分解,建立部门之间、各工作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的审批程序,审批的程序和结果要接受监督。要逐步减少对下级财政的各种专项拨款,增加规范的转移支付资金。要规范上下级财政之间的结算事项,对一些不规范的补助项目,要逐步纳入规范的转移支付范围。要加快财政内设机构调整,这是转变财政职能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