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立医院 215000
【摘 要】目的 探讨家属同步教育的延续性护理对喉癌术后气管造瘘口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 将喉癌术后气管造瘘口带气管套管出院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出院时给予出院健康教育,指导常规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家属同步教育的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出院后1个月内气管造瘘口管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两组家属对喉癌术后气管造瘘口管理的认知水平。结果 干预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家属疾病认知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 家庭同步教育的延续性护理能够降低喉癌术后气管造瘘口管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家属对喉癌疾病的认知水平,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家庭同步护理;延续护理;喉癌;气管造瘘口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08-02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5.7%—9.6%,占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的11%—22%,全喉切除术或喉部分切除术是治疗喉癌的一种有效的方法[1]。行全喉切除术或喉部分切除术后,气管造瘘是保证患者呼吸通畅的唯一通道,人工气道在保证患者生命的同时也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受到了影响。由于受到床位周转和医疗费用的影响,多数喉癌术后行气管造瘘患者需带气管套管出院居家进行康复。病人家属由于医学知识缺乏,很难对患者的气管造瘘口管路实施正确的护理。延续护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设计,以确保患者在不同的健康照护场所(如从医院到家庭)及同一健康照护场所(如医院的不同科室)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与连续性的照护,通常是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包括由医院制订的出院计划、转诊、患者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连续随访与指导。护士单纯的电话随访不能全面直观了解患者的整体恢复情况,家属同步教育的延续性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及时、有效地解决出院后出现的问题,在家属的监督和协助下促进患者早期更好的适应造口生活。笔者通过对喉癌术后气管造瘘口患者实施家属同步教育的延续性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耳鼻咽喉科住院的喉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入选标准:①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喉癌,且行全喉或喉部分切除或全喉+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且治疗后预计生存时间 > 1年者;②意识清楚;③无认知障碍;④了解疾病诊断,无需保护性医疗;⑤至少有一位长期照顾者,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精神疾病史,临终患者;②伴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者;③没有固定照顾者的患者。共纳入符合以上标准的喉癌术后气管造瘘口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手术部位与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住院期间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采取集中式宣教。床位护士将当天新入院患者、次日手术患者及家属召集到会议室进行统一的入院宣教及术前宣教,将喉癌的相关知识、住院期间饮食、康复锻炼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等以PPT的形式展现给患者及家属。术后由床位护士进行床旁指导,包括饮食、口腔护理、用药、留置管路的注意事项以及详细的专科护理指导。出院前1天由主管医生及床位护士对患者进行常规口头及书面出院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气管造瘘口管路的相关知识指导,保留联系方式,告知患者术后2周、1个月、3个月、1年门诊复查,1年后每半年门诊复查。出院后1个月由护理组长电话随访1次。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属同步教育的延续性护理,具体如下:
1.2.1 成立延续护理小组:由6名医护人员组成,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1名,负责部分并发症的判别与制定治疗方案;护理组长1名和4名成员,组长为科室护士长,主要负责培训和指导其他成员对家属同步教育的延续性护理工作的实施;10年以上及3到5年具有耳鼻咽喉科护理经验的床位护士各2名,负责住院期间对病人的评估、指导、评价和出院后的延续护理、随访等。所有成员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和表达能力,在实施干预前均经过学习延续护理的方法及相关知识,考试合格后准许上岗。
1.2.2 建立延续护理档案 出院前由床位护士向患者家属介绍延续性护理的目的、具体内容,使患者及家属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登记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址、联系电话、入院日期、出院日期、手术方式,表明复查和随访的具体日期,建立家属QQ群,便于出院后上传图片、文本、视频等康复资料,征得同意建立患者个人档案,根据患者情况对患者及家属行健康教育,制定个性化出院护理计划。
1.2.3 家属参与的同步出院宣教 至少选择1位与患者长期共同居住的家属参与教育指导,并确保每次复诊时至少有1名接受过教育的家属陪同,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家属和患者提供疾病相关的信息、饮食及日常生活指导,示范气管金属套管、内套管的清洗、消毒和安装,湿化液的配制、滴入方法及量,更换造瘘口敷料及套管口覆盖湿化纱布等的操作在讲解之后让家属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多次练习确保家属完全掌握。向家属讲解QQ群的使用方法。护士长在患者出院后1天、出院后1周、出院后2周、出院后1个月通过QQ群上传患者居家护理的相关内容,时间为18:00到19:00,在这段时间内,护士与家属,家属与家属之间可以相互沟通,解除家属在居家护理患者的顾虑。
1.2.4 阶段性电话随访 在患者出院72小时进行第1次电话随访,出院后1个月后每周1次,以后每月电话随访1次,每次10到15分钟,并填写患者电话记录单。
1.2.5 家庭随访 出院后第1周对患者进行家庭随访,填写随访记录单。通过家庭随访对患者气管套管及造瘘口护理方式、语言交流训练、家庭环境、饮食及运动进行评估和指导,同时对家属再次进行健康教育,帮助家属进一步掌握护理知识和技能,主动协助患者定期来院门诊复查。
1.2.6 门诊随访 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由门诊医生和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门诊随访,向患者及家属了解居家照护的执行情况及出现的问题。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
1.3 评价方法
①统计1个月内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和判断两组病人相关信息及汇总,统计两组病人气管造瘘口1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其并发症如:瘘口感染、气道堵塞、套管脱出、误咽及进食呛咳、呼吸道感染,作为观察项目进行列表[2],每个病人1份记录。瘘口感染:瘘口周围皮肤红肿热痛,伴体温升高;气道堵塞:因气道内痰痂或血瘕形成堵塞气管引起的呼吸困难。
②家属对喉癌术后气管造瘘口管理的认知水平,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测试,包括喉癌相关知识30分,并发症预防20分,术后康复护理知识50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认知水平越高。出院后1个月,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后3个月,评估两组患者家属对喉癌术后气管造瘘口管理的认知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技术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 两组病人气管造瘘口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两组比较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
2.2 出院后3个月两组患者家属对喉癌术后气管造瘘口管理的疾病认知水平比较:出院后3个月干预组家属对喉癌术后气管造瘘口管理的疾病认知水平评分为(97.3±1.8)分,对照组为(94.8±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213,P < 0.01)。
3.讨论:
癌症患者出院后只能通过回院复查来获取相关信息,其健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3],尤其是喉癌术后气管造瘘口患者出院后家属缺乏相应的照护专业知识,不能对患者实施正确的照护。由此可见,喉癌患者术后未能接受连续的康复治疗和正确的照护导致患者出院后的康复状况令人堪忧。家属的团队作用是患者居家康复的有力资源,如何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帮助患者缩短康复时间是当前护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研究表明家人的支持是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支持越好的患者,康复效果越好[4]。本研究中对家属同步教育的延续性护理通过QQ群、阶段性电话随访、家庭随访、门诊随访建立一条有效沟通的途径,及时传递康复信息,满足患者对康复信息的需求。
目前家属同步健康教育已被列入各种疾病的延续护理,家属同步教育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患者和家属同步接受疾病知识宣教及康复指导。通过对家属实施同步健康教育,提高家属照护患者的能力,不仅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还能增进患者与家属的关系[4],更能提高家属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关心和监督患者,发挥家庭功能的积极作用。
4.小结
家属同步教育的延续性护理加大了护理人员对患者居家康复情况的关注,促进了护理人员、患者及家属三者之间的沟通,共同为患者的康复努力,同时降低了喉癌患者术后气管造瘘口管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了家庭和医院的医疗成本,深化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燕梅,蒋维连,全喉切除患者术后早期社会关系质量与希望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6,12(3): 169-170。
[2]黄丽静,全喉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2: 3-4。
[3]郭红丽,郭晶,对喉癌术后患者实施延续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5,29(5): 323-324。
[4]冷佳俪,高凤辉,家属同步教育的延续性护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5,30(24): 82-84。
论文作者:曹亚君,陆春华,代淑影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9
标签:患者论文; 家属论文; 气管论文; 术后论文; 延续性论文; 喉癌论文; 并发症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