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君
〔摘要〕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和评价作用,因此研究新课程和新课程教学,就不能不研究新课程的习题设计。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习题对比新课程改革,教材习题无论是在题型设计方面、还是在内容的选取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放着教材习题不用,用一些粗制滥造的教辅资料作为课后作业。
要明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必须了解新教材习题的特征,分析制约其使用的因素。
1 新、旧教材习题的比较
说明:① 旧教材的14 个实验中包括非习题的5 个家庭小实验。②旧教材中的判断题、推断题等,根据其内容不同,分别并入实验题和简答题。③含有实验的综合性习题,根据其偏重考查的内容不同,分别划归实验题、填充题等。
2 制约新教材习题使用的因素通过新旧教材使用对比,我们了解到限制新课程习题使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题量太少,难以满足课后练习的需要。
表2 新尧旧教材课后习题平均每课时习题量比较
表2 是人教版必修化学1 和化学2 与人教版旧教材高一全一册平均课时习题数的比较。可以看出,新教材的每课时平均习题数比旧教材还要少。以课标要求的每模块18 周、36 个课时为标准(实际课时数远多于36 课时)。
表3 新尧旧教材课后习题的层级结构比较
由表3 可以看出,新教材的习题呈现仍以节为单位,由于每节教学含多个课时,习题的呈现不是以课时为顺序,而是以选择题、填空题等习题类型为顺序,加之试题的综合性增强,有些试题只能学完整节后才能做,有些试题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难度过大,这些都限制了习题作为课时作业的使用。
2.2 收交、批改不方便。由于习题附在每节后面,如果作为课后作业,要么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把整个课本收上来批改;要么让学生把习题抄到作业本上再做。前者带来的问题是收交、批改不方便,还会影响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后者则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尤其是新教材习题综合性强、题型大,抄题显然不现实。
2.3 教学评价方式的影响。实践性、开放性习题是本次新教材习题改革的最大亮点,但也是使用率最低的一类。导致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现行教学评价的方式。由于当前教学评价仍然以纸笔测试为主,试题多为唯一的标准答案,这就使广大师生认为实践性习题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没有多大帮助,且实践性习题工作量大、耗时多,得不偿失。
3 几点建议3.1 关于习题设计的建议。
3.1.1 准确定位,适当调整课后习题的内容和难度。准确定位,就是要明确课后习题的地位和作用,是用作课堂练习,还是用作课时作业。作为课堂练习,习题应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适当降低习题的综合性;作为课时作业,则习题中不能出现后面才能学到的知识。涉及整节课的多个知识点、综合性强的习题应安排在本节练习的最后,试题难度应由课时练习到单元测试逐渐增加。
3.1.2 调整习题呈现顺序,增强习题的针对性。改变现有的以试题类型为顺序的呈现方式,改成以课时为单位,按教学顺序进行呈现。
3.1.3 适当增加习题量,改进习题编制方式。适当增加每课时的习题量,保持课时之间习题量的基本均衡。为了方便使用,最好将习题从教材中独立出来,集中到教材的最后部分。也可以将习题部分完全从教材中分离出来,单独编制成配套作业本。
3.2 关于教材习题使用的建议。
3.2.1 充分发挥新教材习题的优势,灵活使用课后习题。如前所述,新教材的习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多优势。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如可以对习题进行适当的改编,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实验设计性的习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实验室进行,开展实验研究;实践性活动也可以与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等结合起来。
3.2.2 转变教育评价观,实行多元评价。虽然当前教育评价仍然以纸笔测试为主,但是新课程的改革必然会带动高考评价方式和学校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教学评价必定会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因此,教师要高瞻远瞩,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改变过分强调以答案为标准“以分数论英雄”的终结性评价观念,将创新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变化纳入教学评价范围,采取更加开放的、动态的评价方式,如活动表现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等。
3.2.3 创造一切条件,积极落实实践性习题。虽然现行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会给新课程实践性习题的实施带来一定困难,但这不等于教师只能无所作为。
教师可以征求学校领导的同意、争取学校团委、学生会等有关部门的协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在老师的统一组织下安排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也可以将一些实践性习题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去完成。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
论文作者:谢玉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3
标签:习题论文; 课时论文; 教材论文; 评价论文; 课后论文; 新教材论文; 作业论文; 《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2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