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_倪晓丹

浅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_倪晓丹

(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行张家港支行)

摘要:由于金融的全球化渗透,我国商业银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挑战。信用风险管理较之其他风险,更是银行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为此就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最古老、最重要的风险形式之一。信用风险影响着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所包含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与经济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到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国有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绝大多数国外商业银行同样面临的经营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更面临着一些特有的风险,如资本充足率偏低的风险,不平等竞争的风险等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1.银行业市场结构垄断性强,市场份额集中

在我国,四大商业银行占据垄断地位。截止2011年底,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都占银行业的47%左右,虽然市场份额在逐年减少,但在我国金融市场中扔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资产和负债的高度集中显示了我国银行业的高垄断性特点。

在此种市场结构下,大型商行的兴衰会直接受制于其贷款客户自身的管理水平、信用度高低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影响。一旦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降低,损失的概率增加,投资风险无法分散,投资政策固化等,就可能推动大型商行的信用风险的增加,进而威胁到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2.不良贷款相关指标呈上升趋势

中国银监会从2014年1月1日起将贷款分为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及损失类五种,开始全面实施贷款的五级分类制度,其中后三种总称为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指标是商行信用风险高低的重要测量指标,是指不良贷款额占总贷款额的比重。

3.银行贷款集中度呈攀升态势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较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贷款客户的集中度较高。通过对成本收益分析以及资产质量等的考量,虽然国家一直提倡信贷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但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商业银行仍会将信贷资金集中投给国有大型客户。2010年的数据显示,银行业新增人民币贷款7.95万亿元,其中大中型企业贷款占比78.4%,而中小企业贷款仅占21.6%。垒大户现象在我国商行中十分明显,资金的分布非常不均。

(2)贷款投向的行业、区域集中度较高。我国商行信贷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差异明显。一方面,在行业选择上,商行长期信贷流向主要为包括国家基础设施行业、房产业、能源、交通、烟草、电力等垄断性行业。另一方面,在地区选择上,商行的贷款大部分流向东部沿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过高的行业和区域贷款集中,会影响信用风险的分散。一旦行业或者地区出现经济危机,势必导致银行贷款违约率提高,进而使得商行的信用风险也相应增加。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以上对我国当前信用风险管理手段的分析及与国外银行的对比,我们可知:信用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银行界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上都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国外银行较为成熟、先进的管理方法相比,仍旧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A.信用风险识别与衡量技术落后

(一)数据不统一、准确性差

制约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识别能力提高的“瓶颈”首先在于数据基础,而数据基础建设又是银行整个信息系统建设的有机组成。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国内商业银行在信息技术开发上的投入力度都很大,但成效却不甚理想。不同口径的数据的一致性很差,不但无法提高工作效率,反而增加了许多工作量,工作量的增加反过来又使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切实保证,而基础数据的统一和准确性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不仅高层次的风险分析(信贷资产组合分析)根本无法展开,即使是简单的分析工具也因为数据质量差而使分析结果缺乏可信度。

(二)客户评级体系不完善

对客户的信用评级分为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对于改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参考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构对商业银行内部评定结果进行修正,增加评级标准的前瞻性和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对贷款后期的风险控制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企业外部评级机构刚刚开始建立,运作还不规范,规模小,不可能对我国大多数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己做出的评级数据也缺乏可信性。国外评级机构仅对国有企业进行过评级,大部分客户没有外部评级。要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评,完善外部评级是当务之急。

在外部评级缺乏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近年来逐步建立起内部信用评级系统,但与发达国家银行相比,无论是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检验等方面都存在相当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

(三)信用风险衡量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信用分析和信用风险计量技术仍处于传统的比率分析阶段,主要是使用专家分析和计算贷款风险度的方法进行信用风险计量。这风险计量方法对我国银行制定信贷政策、调整信贷结构及防范风险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方法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指标和权重的确定主观性太强,各银行对权数的确定不一致,难以进行风险的横向比较;以静态的资料作为分析基础,难以及时反映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状况;风险度指标体系过于简单;只是从单一贷款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资产组合的集中风险。因此,这种方法难以适应现代银行要求全面和动态风险管理的需要。

B.信用风险处理手段缺乏

(一)风险补偿机制有待完善

风险管理的意义是将风险控制在银行所能接受的范围内,获取最大的利润。风险补偿机制成为银行承担风险并能维持正常经营的最后保障。常见的风险补偿机制方式有:提取呆帐准备金、补充资本金等。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呆帐准备金提取不足、呆坏帐不能及时得到核销以及资本金补充渠道不畅、资本充足率不达标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得银行信用过度膨胀,一旦出现呆坏帐,自身化解能力不足,带来了严重的信用风险。

(二)信用保障政策效果不尽人意

抵押或担保是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及转移信贷风险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执行中的不规范,会出现企业间相互担保、多头担保、或担而不保的现象。因此银行转移风险的同时,又承担了担保人信用风险。近几年,银行逐渐增加了抵押贷款,但在实际操作中,办理抵押贷款难度很大,一是抵押手续繁琐,抵押登记滞后;二是对于一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来说,办理财产抵押所缴纳的费用大;三是由于国内市场不健全,抵押物的处理难以实施。因此,抵押或担保贷款虽然在贷款中起到一定的防范和转移风险的功效,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效果未能尽人意、分散风险和规避风险的手段缺乏。

C.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一)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不完善

巴塞尔银行风险管理委员会认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包括五个相关的因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督与管理。我国银行在这五个方面都不尽完善。在控制方面,重业务扩张,缺乏有效的审贷机制,忽视风险控制,内部控制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在风险评估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对各种风险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估;在控制活动环节上,控制系统没有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分散授信,多头授信,导致授信失控,总分行制的运行系统,对分行的管理和监督失控;在信息交流方面,相互之间交流渠道不顺畅,由于分支机构过多,信息交流漏损严重;在监督管理方面,内部稽核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没有发挥其对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进行评价和监督的作用。

(二)外部监管存在的问题

我国银行经营风险的监管才刚刚起步,银监会监管偏重于机构审批,对如何有效地监管日常营运活动则注意不够,稽核监督也仅限于合规性检查,对不合规行为只是象征性地罚款,监管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监会不仅要监管表内业务,也要关注表外业务的发展,才能控制风险,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银监会对表外业务监管不力,尤其是对以市场创新为主的银行业务发展管理跟不上,带来信用风险上的风险很大。

当前,对银行监管主要的方式是现场检查,但主要是侧重合规检查,对风险监控不足,而且监管的手段方法落后,导致效能低下,失去了“防患未然”的作用。此外,非现场检查还不完善,尚未形成非现场监督体系,无法有效地发挥非现场监督作用。

在人员素质方面,现有监管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与银行监管目标的高标准合监管任务的艰巨性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外部交易制度不完善

银行在通常的情况下根据风险高低确定贷款合约的条款,一般说来风险较高则提高利率,采用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提高利率可使高风险者退出市场,也是一种惩罚措施,对企业有着激励作用。不同的贷款者对贷款利率、抵质押和担保信号的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策分析

1.培养信用风险的管理文化

对于各个企业文化都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作为特殊企业也不在例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在经营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一种管理理念和银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信用风险的统一认识,那么在处理信用风险问题上自然会得到更好的效果。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银行工作人员都树立起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经信用风险意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就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

2.完善风险测量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针对我国现行的贷款体系风险系数的确定,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确定,很大依赖认为因素。我国应该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风险指标,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客观的分析,运用数学模型、金融工程技术对这些指标系数得出科学的计算公式,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贷款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缺乏专业评级机构,商业银行自身要设立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不管对外对内企业,都要用自身的内部评级体系去评定。我国现行的评级体系不全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

3.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

在信用风险现状中,有的企业就制造一些假的资料来蒙蔽银行而造成信用风险提高。信用评级主要就是根据企业公开的信息资料来评定的。企业制造的一些假账、假会计凭证等必然会影响大到评级的结果。所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是很必要的。制定制度保证银行能得到企业的全部真实信息,银行自身也要培养人才去辨别真伪、取精弃粕,提高评级水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王静雅.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现代商业,2007:

[2]马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J].财税金融,2011(5)

[3]张坤: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与有效防范[J].经济导航,2011(1).

作者简介:倪晓丹(1992.04-),女,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人,201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财经大学,现居张家港,在职研究生专业是经济学。



论文作者:倪晓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浅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_倪晓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