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思维空间的辩证思考——兼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序性和无序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序性论文,思想政治论文,创新思维论文,课教学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教育报,2002)。“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特别是要“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本文将结合思想政治课的特点,以其教学的有序性与无序性为切入点,探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拓创新思维空间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规律。
一
“二十世纪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信息论的形成,都是创新思维的成果。正是基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的突破性进展,人类创造了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所谓“创新思维”,指的是一种个体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它是多种思维方式平衡发展、复合作用的结果。从思维方式看,辐合性思维加工和辐散性思维加工则是其运动的基本形式。(注: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施方良,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辐合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固定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的答案;而辐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它的“目的不在于求正确,而在于求有效”(注:Do Bono.E.Lateral Thinking:Creativity Step by Step.New York:Harper and Ros.1973)。可见,辐合思维是把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都考虑了之后,再寻一个最佳答案;而辐散思维则是围绕着问题四处寻求符合。辐合思维强调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运用,因而是已有信息的产物;而辐散思维则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像和假设,很大程度上是“新信息的形成”。辐合思维,是创新和变革的条件和基础;而辐散思维,需要思维空间,是创新和变革的想像基础和动机。辐合思维和辐散思维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交互发展,有机结合,构成了创新思维的基础。由此可知,开拓创新思维空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必要前提,而创新思维的培养又正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
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课长期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空间的挖掘,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陷入了过分注重考试成绩的“贝多芬”(能背就多得分)的境地。为片面追求高分数,老师滔滔不绝,照本宣科,一手包办;学生死记硬背,机械照搬。在这样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没有给学生以任何的活动空间,妨碍了学生的活泼发展;也没有给学生以任何的思维空间,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没有给学生以创新的空间,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正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斯所说,“学校本应是赏识和培养创造性才能的场所,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可能过分注重学业上的表现,尤其是过分注重了考试成绩,“以致教育机构不仅混淆了潜在的创造才能,而且压制了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注:W.盖泽尔斯.创造力和人类发展.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这样,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就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减弱。事实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思想政治课程本身内在的要求,这是因为:
1.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思想政治概念本身应有之义
“思想”就是指动脑子进行思维,尤其是进行创新思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无不是创新思维的结果。“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鉴赏力、政治敏锐性”(注:江泽民.关于讲政治.求是,1996.13)。而政治鉴赏力、敏锐性需要创新思维才能获得。
2.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提高思想教育实效的保证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育人即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武装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是僵化的教条,它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核心就是创新。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让学生采取以模仿、训练和背诵为主要特征的维持性学习,而应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它的育人效果。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增强思想政治课内在吸引力的关键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注重“说教”,学生则习惯于重复和背诵,而恰恰忽略了关键的“思想”二字。从而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课没什么可学,平日不必花时间,考试时背一背就行了。因为学生根本就没有享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维训练的益处,所以也就无法从中体验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乐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开拓创新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一空间里自由翱翔,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的灵感,才能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也只有这样,才是增强思想政治课内在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二
既然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思想政治课的内在要求,就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必须注意有序性和无序性的有机结合。
所谓有序性,不仅指不变性、稳定性、规律性、重复性,而且指规定性、约束性、因果性、必然性,是使现象服从支配它们的规律;更深层次讲,有序性意味着和谐、逻辑上的一致性、进行演绎或归纳因而进行预见的可能性(注:[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序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管理、程序、秩序和纪律,即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的严格分类,教师按课本条理清晰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在期中和期末通过试卷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进行的单向静态评估等等。所谓无序性,包含了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包含着无规律性、易变性、不稳定性、动荡、耗散、碰撞、不测变故等概念;二是具有随机性或偶然性。(注:[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无序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的分类与合作,师生或学生之间思想因素的交流与“碰撞”,对学生学习和思想情况的双向或多向动态评估和评估模式的多元化等等,导致教学的管理、程序、秩序、纪律等偏离常轨,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表现出易变性、无规律性和偶然性。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空间,必须注意其教学的有序性和无序性的有机结合这一科学的教学法。
1.创新思维本身就是一种有序性和无序性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辐合思维更多的是体现了思维的有序性,而辐散思维则体现了思维的无序性。可见,创新思维本身内在的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必须注意有序性和无序性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只有既注意其教学的有序性,又注意其教学的无序性,才能为学生创新思维开拓空间,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思想政治课要求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有序性与无序性的有机结合
(1)思想政治课本身蕴涵着广博而又丰富的知识内容,广泛涉及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宗教的知识无所不包,哲学的、伦理的、历史的、地理的知识渗透其间。思想政治课的主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问题。现实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在不断运动,运动中系统要素、环境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系统从构成系统的两个要素教与学来看,都同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社会实践,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充满了时代气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反映;接受教育的主体——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在受环境的影响,接受来自环境的信息、能量。可见,只局限在封闭式的有序教学,不把有序性和无序性有机结合起来,显然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系统的开放性是不相适应的,这会压制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压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全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3.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有序性和无序性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科学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有序性和无序性具有不可分离性,没有纯粹的有序性,也没有纯粹的无序性,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有序性更多的是培养辐合思维;而无序性则更多的是培养辐散思维。只有把有序性和无序性有机结合起来,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科学方法。这说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使这一过程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如果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有序性,那么教学就不会有革新,不会有思维空间,也不会有辐散思维,更不会有创新思维,创新型人才也就很难脱颖而出;反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无序性,那么创新思维就缺乏产生的条件和基础,课程教学也无以维系下去。
三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实现有序性和无序性的有机结合,必须对其设置、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深入改革,使其走有序性与无序性相结合的科学之路。
1.思想政治课设置必须与其他课程密切合作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设置不应该只是“平行”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交叉融合的关系。这样,必须淡化思想政治课设置的“刚性”,扩大其“柔性”,从而使思想政治课设置走上有序性和无序性相结合的科学之路;思想政治课设置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不仅要体现在设置和内容的编排上,而且更应该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这样,才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知识的生成、创新过程。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打破知识的平衡性,造成不平衡,变“填鸭式”的消极单向信息传递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边思维撞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以老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和自由发展的时空,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和创造去学习,使师生之间已有的知识信息得以启发互动,并发生碰撞,不断激发出智慧与思想的火花。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课堂是无序中的有序,混乱中的秩序,“不教”之教,是“非指导”的,但又是指导的;教学目的是生成的;教学活动是开放式的;在这样的开放性教学系统中,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教师“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注: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展现的是人格化的真实的自我。
3.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方面,我国曾存在着严重问题
(1)教学评价重分数,轻效果;重结果,轻过程。这样做的结果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围绕着分数转,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没有发挥出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大大减弱。
(2)教学评价重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封闭式评价,轻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开放式评价。这样,学生的思想、品德等情况只能从一个侧面单向度来反映,而不能从多角度、多侧面来全面考查。并且在课程教学的评价过程中,学生的立场又是被确定了的,没有任何选择余地。也就是说,学生的价值观判断过程完全是封闭性的,使学生认为这种价值观是虚幻的,从而会产生逆反心理;同时,由于学校与社会的反差,使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激烈冲突,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得不到培养。
(3)评价重静态评价,轻动态评价,强调评价过程的规范化。这样,就无法考查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就不能适时对其加以引导。
为此,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必须进行改革。一是要全面、整体地对学生进行多维的、互动的指导性评价。在评价范围上,既要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考查其思想品德。能力技能情况;既要考查学生在学校的思想品德情况,又要考查其在家庭、社会的思想品德表现。在评价标准上,要从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相对评价)转向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绝对评价)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既要定量评价,也要定性评价;这样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现实学习、思想品德情况的总结性评价,而且更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思想品德的指导性评价。二是要改变以往的封闭式评价,形成评价主体多样化的互动的开放性评价。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以及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外,还应充分调动学生互评的积极性。这样,学生面对的不再是与自己地位不平等的个体,而是与自己完全平等且朝夕相处的个体,从而能够从不同的立场畅所欲言并真实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及其价值观。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此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思想或价值观的“碰撞”中培养并提高自己内在的道德判断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取得实效性的根本所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核心所在。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注意有序性和无序性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思想政治课的内在要求,是科学的教学法,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