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的扩容与一体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2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区。这是“长三角”经济圈概念的最早雏形:以上海为中心,包括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10城市。
1997年,原上海经济区城市经协办牵头,成立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1996年新成立的地级市泰州市加入),长三角经济圈概念第一次被明确提出。2003年在南京召开的第四次会议上,浙江台州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使“长三角”城市由传统的15个扩展为16个,首次突破长三角地理概念,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圈概念。
对温州、盐城、连云港、芜湖、马鞍山、合肥、铜陵纳入长三角城镇群规划,有关人士称,虽然长三角“俱乐部”扩容尚未得到官方消息的证实,但7市纳入长三角城镇群整体规划的事实说明,长三角实质意义上的扩容已经出现。
扩容显疲态
长三角城镇群规划专家组成员、伦敦经济学院区域规划学博士沈玉芳分析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化的背景下,长三角主要依靠投资扩张、高消耗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长三角面临资源瓶颈、土地瓶颈、产业能级瓶颈的严重约束,亟待进行产业重构和区域的调整。这是长三角扩容的内在需求。
地荒是困扰长三角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浙江的工业用地已接近用完,而按照“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上海的工业用地缺口达7.4万亩。在长三角,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出现向欠发达地区购买土地指标的情况。
根据区际交通设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实际情况与长三角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将温州、盐城、连云港、芜湖、马鞍山、合肥、铜陵7市纳入长三角城镇群规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长三角的经济活动空间,给长三角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和腾挪创造更大的空间和周转余地。
温州的资本,马鞍山、铜陵的矿产资源,盐城的土地、人力资源,连云港对上海——宁波港群的功能延伸作用等,“虽然新纳入城市的经济总量能级相对于长三角原有16市欠优势,但它们对原有城市的功能补缺作用却十分突出。”沈玉芳说。
据透露,长三角城镇群规划将更注重解决人口、产业与城镇发展的协同关系及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注重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规划的这一特点,将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长三角突破发展“瓶颈”起到重要作用。
长三角扩容的最大意义可能在于长江三角洲资源配置空间的扩大与经济功能区域趋于更加完整两个方面,但对于安徽和苏北胶南而言,可能意味着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出现。
富的帮穷的
长三角经济区的提出,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城市间的行政区划,要让富的地区拉动穷的地区,尽量减小区域内的发展梯度。
“江苏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苏北。”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常说的一句话道出了苏北目前面临的尴尬处境:土地面积、人口数量超过或接近全省一半,但GDP总量只占全省的1/5,人均GDP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2。有关专家称,从地理区位以及现有基础看,苏北崛起首先应该是连云港和盐城的崛起。2005年,连云港生产总值达455.97亿元,盐城生产总值达1011.36亿元,在苏北一带已经初显锋芒。
而在安徽,政府方面的意见相当明确:“安徽崛起,沿江率先,马、芜、铜、宜(合肥)要成为第一方阵,挑大梁,当先锋。”2005年,合肥生产总值853.57亿元,芜湖400.65亿元,马鞍山371.35亿元,铜陵170.12亿元。皖东沿江的马芜铜宜地区与长三角地区地域相连,经济发展在安徽本省也居于前列。对安徽而言,民间创业活力相对较强,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优势,多项人均指标在安徽全省居先。
有报道称,2005年长三角16市在经济总量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五个经济实力层次。其中第一层次是GDP超9000亿元的上海,第二层次是GDP超4000亿元的苏州,第三层次是GDP超2000亿元的南京、杭州、无锡和宁波,第四层次是GDP超1000亿元的南通、绍兴、常州、台州和嘉兴,第五层次是GDP低于1000亿元的扬州、镇江、泰州、湖州和舟山。
2005年,温州、盐城、连云港、芜湖、铜陵7市,除温州、盐城GDP超过1000亿元之外,其余5市均在1000亿元以下。
挤进图什么
那些近长三角的城市,为什么非要“挤”进长三角城市经协组织不可?
“在衢州做保姆是600元/月,去义乌能赚900元/月!再远一点儿到上海要赚到1200元/月呢!”对此,龙游县衢州保姆模环培训中心的王老师形象地说。
而衢州市统计局企调队选择了40家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工业企业,开展与长三角经济关联度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三成企业其原材料供应和生产线配置在“长三角”实现;半数以上企业表示同行业中主要企业基本分布在“长三角”;近60%企业表示与其有业务联系的上游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近70%企业表示与其有业务联系的下游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
“把衢州的农产品卖到长三角去,让老百姓赚到更多的钱,把衢州的‘三宝’推销出去,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困难,这是加入长三角的主要动因。”衢州市经济协作办公室副主任方长青说。
“以前金华企业的产品要出口,必须在当地报关查验,然后还要在出口地上海或者南京、宁波再报关查验,实现长三角通关一体化后,手续变成了可以在金华报关,上海直接验货出口,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会带来巨大的便利。”杭州海关物流监控科科长陈辉则说出了另一个原因。
少报一道关就少付一道钱,“报关查验一个集装箱,最高的费用估计要到1600元左右,你算算10个集装箱能省下多少。”金华海关办公室主任称斌替企业算了简单的账。
温州加盟长三角,意图何在?“上海是长三角的经济龙头,不论房地产还是各个行业都异常发达,温州资本能在这个平台上运作,自然能得到良好的回报。目前温州企业外迁,首选地就是上海。”
“加盟之后,温州可以借助这个广阔平台,在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发展。长三角也需要温州这支巨大的民间资本大军,为未来发展提供动力。”温州市经济协作办公室协作处副处长王延说,长三角接纳温州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尚难一体化
已经连续开了六年的长三角城市峰会,从一开始的15城市联络感情,如今已渐渐转入16城市商讨会作的务实阶段。2006年长三角区域合作将在港口、通关等切实利害的领域尝试突破。
尽管一些物流畅通的案例被视为长三角通关一体化改革的典范,但行政区划造就的地域壁垒,仍将成为长三角区域大融合面临的最大难题。随着长三角区域大融合越来越向纵深方向发展,这样的体制障碍就开始成为绕也绕不过去的坎,真正的区域一体化也就迟迟难以破题。
正如几年前的峰会,“一些无关利益的务虚协作,前几年的峰会都已经讨论并实践了,接下来要探讨的,都是涉及各级地方政府实质利益的举措,难度很大。”上海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郁鸿胜认为,行政区划造就的地域壁垒,将成为长三角区域大融合面临的最大难题。“虽然苏、浙、沪三地已经在峰会的基础上,形成了定期商榷的机制,但实际的问题往往是,无利益的可以谈,涉及利益的就没法谈;远景可以谈,但当下问题没法谈。”
这一说法得到了政府官员的认同,苏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徐伟荣就曾公开对媒体表示:“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是以行政区域管辖的地区经济,而不是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形成的区域经济。”
同样的道理,三地在具体的区域产业定位这样事关经济命脉的要害问题上丝毫没有让步。
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选择汽车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产业的有9个城市,选择电子信息业的有12个城市。在食品饮料、纺织、印刷、塑料、办公机械设备等产业方面,三地的产业同构率高达80%以上。正如郁鸿胜所言:“目前各地都是什么对当地经济增长有利就发展什么,什么对GDP的拉动最大,就发展什么产业。”
这样的产业布局,就连长三角的龙头大上海也没能免俗。一直处在二、三产业的摇摆中的上海,至今也未能真正的实现做大做强第三产业的最终目标。“说到底,是上海的GDP发展离不开第二产业,至少目前还是这样。”
这样的利益主导型发展模式,最终导致的是长三角市场3省16城市的产业结构过于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