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删诗说考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孔子论文,删诗说考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诗经》是否经孔子删定,至今仍无定论。本文从五方面加以考辨,以说明孔子删诗说之可信。1.有较早较多的史料赞成孔子删诗说;2.否定孔子删诗说者的主要根据不足以服人;3.孔子有必要也有能力删诗;4.从《诗经》本身可以看出孔子删诗的迹象;5.现存先秦文献中,亦有孔子删诗的痕迹。
关键词 孔子 《诗经》 考辨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在先秦时期只称《诗》或《诗三百》,后来儒家把它尊为经典,故称《诗经》。《诗经》是否经孔子删定,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略作考辨,以说明孔子删诗说之可信。
第一,有较早较多的史料赞成孔子删诗说,比较可信。孔子删诗说最早见于《史记》。《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度。故曰《关睢》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自古以来被人称为“实录”,且去孔子未远。既然《史记》称孔子将古诗三千余篇删定为305篇,这应该是可信的。
《史记》之后,自汉至隋,学者们对《史记》所载的孔子删诗说均无异议,而且还从不同角度肯定和补充了这一说法。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云:“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王充《论衡·正说篇》云:“《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去复重,正而存三百篇。”赵岐《孟子题辞解》云:“孔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乃删《诗》定《书》,系《周易》,作《春秋》。”郑玄《六艺论·诗论》云:“鲁僖间,《商颂》不在数矣。孔子删诗,录此五章。”晋代孔安国《尚书序》云:“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者之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秦”句晋杜预注云:“《诗》第十一,后仲尼删定,故不同。”汉晋学者,去古未远,或许有其它典籍史料可作凭依。他们对孔子删诗说皆深信不疑,也应该是可信的。
初唐以后史料多有散失,因而陆续有人对孔子删诗说提出怀疑,但多数学者仍深信之,并对否定论者多有驳难。《晋书·儒林传》、《隋书·经籍志》、《旧唐书·文苑传》等史书,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宋朱熹《论语序说》、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周子醇《乐府拾遗》、郑樵《通志·乐略》、王应麟《困学纪闻》、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赵翼《陔余丛考》、赵坦《瓦璧斋文集》、王松《说纬》等学术著作,皆主孔子删诗说。有这么多著作和学者考证答疑,辨说驳难,亦当有可信处。
第二,否定孔子删诗说者的主要根据不足以服人。最早对孔子删诗说提出怀疑的是初唐学者孔颖达。孔颖达《毛诗正义》在疏解郑玄《诗谱序》时说:“《史记·孔子世家》云‘古时诗本三千余篇,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三百五篇’,是《诗三百》者,孔子定之。如取《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孔颖达只是怀疑古诗没有三千余篇,后世有些学者则进而怀疑和否定孔子删诗说,例如宋朱鉴《文公诗传遗说》、叶适《习学记言》、明黄淳耀《诗札》、朱彝尊《曝书亭集》、清崔述《洙泗考信录》、李醇《群经识小》等。近人蒋伯潜著《十三经概论》,在“孔子删诗说未可信”条目下,总括前人论述,归纳了四条理由。他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曰:‘书传所引之诗,见存者多,亡逸者少,同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迁言未可信也。’此其一。《论语》记孔子言,两云‘诗三百’,前已引之。孔子言诗,辄云三百,则其素所诵习,似止此数,非所自删。此其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吴季札适鲁,观乐于鲁太师,其事在孔子前,而所歌之风,无出今十五国风之外者,同时诸侯岂仅此数?则季札时以之合乐亦仅此矣。此其三。后儒以《论语》记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故谓孔子删诗,以贞淫为标准。但《郑风》、《卫风》中言情之作,固仍在也。不但郑、卫,首篇《关睢》又何尝非言情之作?……此其四。”这四条理由看似有理,实则不足以服人。
首先,认为先秦古籍所引之诗,见于今本《诗经》者多,属于逸诗者少,不相信古诗有三千多篇,因而否定孔子删诗说,这种理由实在站不住脚。一是因为先秦典籍佚失者甚多,仅凭现存先秦典籍所引逸诗较少,就断定古诗没有三千多首,实属武断。二是能入选《诗经》者必是时人公认的名篇,是人们平时所常歌咏引用者,而未选的逸诗篇目虽多,但思想艺术上必是稍差一些,属时人不常歌咏引用者。所以现存先秦典籍所引之诗,见于今本《诗经》者多,属于逸者少。三是现存先秦典籍所引既有逸诗,就说明了《诗经》的确是当时的诗歌选本,必是经人删削过的。四是司马迁称古诗有三千余篇,也只是约略估计。实际上,以理推之,从西周初年至孔子所处的春秋中叶,历经了500多年,其间又是诗风大盛时期,封国献诗,朝廷采诗,民间传诗,保存至孔子时有3000余篇,实不为多。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十六就曾指出:“以予考之,迁说然也。何以知之?今诗传所引逸诗,何可数也。以郑康成《图谱》推之,有更十君而取其一篇者,又有二十余君而取其一篇者。由是言之,何啻乎三千?”
其次,以《论语》记孔子两云‘诗三百’来否定孔子删诗说,亦难令人信服。《论语》确实记载了孔子两次说过“诗三百”的话。《为政篇》云:“子曰:诗三百,一言以弊之,曰思无邪。”《子路篇》云:“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但《论语》并没有记载孔子说这两句话的具体时间。如果孔子是在删诗之前说过这两句话,或许能证明《诗三百》原是旧本;但如果孔子是在删诗后说过这两句话,称“诗三百”岂不是很自然吗?其实,这后一处记载,特别是“虽多亦奚以为”这句话,恰恰透露出了孔子有删诗的动机。他认为学诗重在精读致用,真正能做到精读致用,有三百篇就足够了。如果不能精读致用,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由此看来,他在教授弟子时,选诗作教材,不可能选得过多,定要有所删削。
再次,以《左传》记吴季札适鲁观乐事来否定孔子删诗说,亦值得商榷。《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歌《邶》、《鄘》、《卫》……歌《王》……歌《郑》……歌《齐》……歌《豳》……歌《秦》……歌《魏》……歌《唐》……歌《陈》……有《郐》以下无讥焉。为之歌《小雅》……歌《大雅》……歌《颂》……。”(删节号内为季札对所听之乐的评语,从略。)鲁襄公二十九年,即公元前544年,孔子才八岁。季札到鲁国所观之乐,如果与今本《诗经》正相吻合,则孔子未删诗明矣。问题是《左传》的这段记载与今本《诗经》并不吻合,而有很大的差距。一是篇目的排列次序不完全相同。今本《诗经》的篇目排列次序是《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小雅》、《大雅》、《周颂》、《鲁颂》、《商颂》,与季札所观“周乐”之次序虽大致略同,但有明显差异。且《左传》记季札观乐有“自《郐》以下无讥焉”之语,显然《郐》之后还有多种,而今本《诗经》中《桧风》之后只有《曹风》和《豳风》,且季札所观乐《豳》已排在《秦》之前,只剩下《曹》,显然不符合“自《郐》以下无讥焉”之语意。二是季札对所观之乐的评语与《诗经》的有关内容明显不合。例如季札选《小雅》“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而《诗经·小雅》中却有不少怨刺之诗,并不是什么“怨而不言”;季札选《齐》乐“善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而《诗经·齐风》中专刺文姜兄妹淫乱者就占三篇,哪里可以称得上“美哉”和“表东海者”呢?季札对《周南》、《召南》、《邶》、《鄘》、《卫》、《豳》、《魏》等乐的评语,也都和今本《诗经》的内容相去甚远。另外,《左传》只载季札观乐,并没有明言诗歌具体篇目。古代诗和乐往往互相配合,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观乐毕竟不能等同于观诗。季札所观之乐是按风、雅、颂的顺序排序的,并且国风部分还按所产邦国分类,这和《诗经》的分类与编排大致略同,但这也只可证明《诗经》在分类编排上还是依照季札所观“周乐”的旧例,并不能证明孔子没有删诗。
否定孔子删诗说者还认为孔子“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又骂过“郑声淫”而今《诗经》中多怨诗和情诗,可见未经孔子删削。这种说法实际上误解了孔子。《论语·阳货篇》确实有孔子“恶居下流而讪上者”的话,但也记载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语。“讪上”是指毁谤统治者,怨是指“怨 刺上政”(孔安国注),可见孔子虽然憎恶下级歪曲事实毁谤上级,但并不反对怨刺暴政,并不排斥怨诗。《毛诗序》也说:“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以上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实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这也可见出儒家是不排斥怨刺之诗的。《论语·卫灵公篇》也载有孔子说“郑声淫”的话,但那是说郑国的音乐淫靡,并不是评论郑国的诗歌。朱彝尊《诗义考》卷一百七引顾起元序云:“言郑声淫者,谓郑国作乐之声过于淫,非谓郑诗皆淫也。”明高拱《本语》卷一亦云:“郑声淫者,谓其声淫靡流荡能散人心志而使人懈慢,非谓其词语之淫媒也。”今《诗经·郑风》中虽有不少爱情诗,但都是非常健康的,谈不上是“淫诗”。其实孔子本人也并不象后来道学家们所想象的那样圣洁而不通人情。他曾经支持自己的儿媳再嫁(见《礼记·檀弓》及郑玄注),曾经称赞爱情诗《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见《论语·八佾》),可见他在男女之情上是一个十分开通的人。拿《诗经》中多爱情诗来否定孔子删诗说,是没有说服力的。
第三,孔子有必要也有能力删诗。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代,周室衰微,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因而使古代文献大量地散乱流失。《孟子·离娄下》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史记·孔子世家》亦云:“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可见整理古代文献已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而孔子又是一位以恢复西周礼乐制度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学者,面对当时礼崩乐坏文献散乱的情况,他不可能坐视不问,同时,他还需要用这些古代文献去教授弟子。所以,整理古代文献对孔子来讲是十分必要的。孔子又一向看重诗,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见《论语·季氏》),因此,孔子整理古代文献,不可能不整理诗。孔子整理诗主要是作教材用,因而他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诗全编在一起。他把当时散乱的诗整理为三百○五篇,作为教材是十分适宜的。
孔子不仅有删诗的必要,而且也具有删诗的资格、能力和水平。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问家。其文化水平之高,历史知识之渊博,整理古籍能力之强,对音乐造诣之深,在当时可谓举世无双。孟子曾经说过:“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本人对此也十分自信。他曾经说过:“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见《论语·子罕》)意思是说,自周文王去世之后,一切文化遗产都在我孔丘这里了。天若是要消灭这些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可见孔子是以整理古代文化为己任的。
第四,从《诗经》本身可以见出孔子删诗的迹象。首先是《诗经》的内容与孔子的思想十分合拍。孔子曾称赞《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也就是认为《诗经》的思想内容都是纯正的。《论语·阳货篇》又载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用诗去教授弟子,不仅仅是要让弟子们在外交场合应对酬答,而且还要培养他们处世、为人、治学等多方面的才能,因而他要选编诗歌必然要求具有多方面的思想内容。而现存《诗经》不仅有上层的《雅》、《颂》作品,而且还有列国民歌,举凡祭祀诗、歌颂诗、周史诗、怨刺诗、劳动诗、婚姻诗、爱情诗、征战诗、民俗诗等,无所不有。这样丰富的内容与孔子治诗的指导思想是十分切合的。《论语·述而篇》说:“子不语乱力怪神。”而今《诗经》中基本上没有鬼神迷信的荒诞内容。孔子反对暴政而主张仁政,但也反对犯上作乱,而《诗经》中虽多怨刺诗但很少有反映人民暴动造反的内容。孔子还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见《论语·为政》)孔子排斥异端邪说,而三代以来那些提倡殉葬、暴敛、变制等内容的诗歌,《诗经》中也是一无选录的。《诗经》的内容与孔子的思想如此合拍,难道会仅仅是偶然巧合吗?
其次是《诗经》在形式上也有经过孔子整理的迹象。郭沫若在《简单地谈谈诗经》一文(见《郭沫若文集》十七卷)中,曾从《诗经》的创作年代绵长、产生地域辽阔,并以其形式音韵的统一性作为内证,说明《诗经》曾经过一道总的编订加工。郭老的说法当然是很有道理的。我认为这种形式音韵上的加工整理,与孔子整理文献的指导思想是十分一致的。《论语·述而篇》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言”就是当时中国通用的标准话。孔子对古代文献和各国国风的整理都采用标准话,取得语言文字上的统一。既要统一为通用的“雅言”,对原来的古文献和各国国风,都必然地要进行文字和语法上的加工。《诗经》中十五国风语言文字和音韵上的统一,很有可能就是经过孔子整理加工的结果。《史记·孔子世家》言“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也暗示出了孔子对《诗经》在音韵上的整理。
再次,《诗经》中有《鲁颂》和《商颂》,也能证明《诗经》是由孔子编定的。季札在鲁国所观“周乐”中有《颂》,那显然是指的《周颂》。孔子是鲁国人,鲁国又是周公的封地,因而《诗经》在《周颂》之外有《鲁颂》。至于《商颂》,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一文中指出:“《商颂》许是孔子加上去的,因为《商颂》作者是孔子之祖。”这是有历史根据的。孔子的祖先宋人,而宋是商朝后裔的封地,与周、鲁一样,均为古代文化之邦。因为有这种关系,孔子在《诗经》中为《商颂》安排一席之地。如果《诗经》不是经孔子删定,那其中有《鲁颂》和《商颂》,又该作何解释呢?
另外,从《诗经·曹风·下泉》一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来看,《诗经》最后编定的时间正是孔子时代。《曹风·下泉》是曹人歌咏晋国荀跞纳周敬王于成周的事。据《左传》记载,此事发生于鲁昭公二十二年,即是公元前520年。那么《下泉》一诗必作于公元前520年之后,正是孔子时代。《下泉》一诗被选入《诗经》,证明早于孔子的人都不可能编选《诗经》。而孔子时代,最有资格和能力编选《诗经》的人,舍孔子其谁也?
第五,现存先秦文献中,虽未明言孔子删诗,但亦有孔子删诗的痕迹,尽管这种痕迹比较模糊。首先是《论语》。《论语·子罕篇》说:“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得各其所。”这里虽然孔子只说自己正乐,但能使“《雅》、《颂》各得其所”,想必也会对《雅》、《颂》中的诗篇作些整理。
其次是《墨子》和《庄子》。《墨子·公孟篇》说:“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又说: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庄子·天运篇》也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墨家和庄子学派,他们和儒家都是对立的,但他们都肯定孔子博学爱诗,肯定孔子及其弟子诵诗、弦诗、歌诗、舞诗、治诗,而且从来没有提到过别家他人也精于诗,这就说明了孔子与《诗经》具有特殊的关系,由他来选编《诗经》的可能性最大。
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的考察辨析,笔者认为,孔子删诗说是十分可信的。此结论是否适当,俟方家正之。
标签:孔子论文; 孔子删诗说论文; 论语论文; 先秦文化论文; 国学论文; 诗经论文; 鲁颂论文; 史记论文; 儒家论文; 古诗词论文; 左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