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成因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货膨胀是指市场上流通的纸币数量超过了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量,或是流通的纸币数量稳定,而商品普遍短缺,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不断上涨的一种现象。通货膨胀程度随着流通纸币量与商品量的变化而变化。凡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通货膨胀总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只不过通胀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我国改革开放十几年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困扰。尤其是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幅度持续不下令人堪忧,亟需遏止。本文就我国的通胀成因及遏制通胀的对策提些浅见。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总结通胀的诸因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是价格调整力度增强。我国连续三年放开了粮食、食油价格;基本放开了钢材、煤炭、水泥、原油及制成品等初级产品的价格;提高了住房、水电、煤气、医疗、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商品的价格。这些价格的放开,使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商品的成本有了较大的提高,因而形成了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人们的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
2.是人民币汇率下跌。近些年来,人民币外汇调剂价格几度下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已跌到8元人民币以上,最高达到一美元折合人民币9元。人民币汇率下跌使进口商品、零部件、原材料的价格上扬,对国内总体物价水平实际上起到了拉上作用,使生产支出和生活支出也随之相应增加。
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过量。由于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的力度不够,致使投资决策权下放之后,未建立有效的投资约束机制,对投资决策失误的追究没有具体到决策责任人。因此,全国就普遍染上“投资饥渴症”,在对经济效益能否增加缺乏充分论证情况下,一些省市大办开发区,大上新项目,因定资产投资猛增,基建规模过大,通货膨胀也就接踵而至。例如,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不是由消费需求推动,而是靠固定资产投资无节制增长和工业高速增长带动的。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7.6%,货币投放量增长36.7%,工业生产增长25%。1993年投资势头依然强劲未减,第一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70%,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一年增长50.6%,加上消费基金的膨胀,使货币发行量比上年猛增35.3%,都大大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3.4%的幅度。这不仅使1993年零售物价指数上涨13%,工业品出厂价上涨24%,而且将这种通胀形势转移到了1994年,使今年第一季度通胀率上涨20.1%。今年上半年,虽然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去年有所回落,但依然比去年同期增长25.2%。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过量、基建规模过大的是经济效益不佳。去年国家审计署对1401个更新改造项目的调查表明,有三分之二项目没能按期投产;有40%已竣工的项目未能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有些项目因决策失误被迫停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3年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仅为47.3%,比上年下降18.3%,而且,全国有1/3大中型国有企业亏损,这种局面至今未能根本好转。所有这些严重不利情况必将对94年及以后产生严重影响。
二、遏制通货膨胀的对策
在上述通货膨胀的成因之中,因价格改革和汇率下跌而引起的物价上涨不是我国通胀的根本原因。价格改革之后的物价虽有上涨,但经过一段时期,调整之后的物价水平将会趋于稳定,汇率下跌引发的物价上扬,在汇率并轨之后也将随着汇率的相对合理而趋于稳定。我国通货膨胀的根源是体制乏力情形下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过量,特别是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过猛,超出了社会经济发展能力,而引起能源、原材料、运输等全面紧张,以及社会经济效益底下、成本居高不下,从而导致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遏制我国的通货膨胀应从体制改革和提高经济效益入手。为此,我们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我国的体制改革已进行了多年,其中财政、税收、外汇管理体制以及外贸体制改革的进展较快,也收到了成效。但金融体制改革没有及时跟上,这就影响到对通货膨胀的有效遏制。现在亟待需要对金融体制进行深化改革。资金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血脉,而金融业则是供血的心脏。为有效控制货币量和投资量,银行应实现“资金商品化”,独立地经营存贷业务,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而且,应及时把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开,尽快形成两个独立的、具有不同经营原则的资金运营体系,同时促进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在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分离后,有关部门应特别注意对政策性银行的监管,以免投资失误和投资过猛。为遏制通货膨胀,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是中央银行的职能转变。中央银行应成为独立的最高金融机关,对全国金融业有至高无上的监督权。中央银行应在稳定货币、调整利率和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方面有权威性。只有这样,中央银行才能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起到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作用,切实遏制通货膨胀。
2.改革投资体制。这些年来,国家虽然对投资体制也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依然未能有力地控制“投资饥渴症”。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数量型扩张行为如脱缰之马,造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过量而引发投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为有力地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猛,国家应以全国统一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为依据,迅速建立有法可依的投资监控体制和投资风险责任制度,适当地回收投资管理权,适当抑制如房地产、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投资过热等非生产性投资。对各地“开发区”的建立,国家应实行有力的控制,以避免结构失衡、土地滥用以及能源、原材料的浪费。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投资、遏制通胀。
3.改革现有的企业制度。我国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投入产出比和存销比的水平都不高,其中有三分之一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国家每年还得拿出大量资金维持这些企业,因而通胀率很难缓解。为解决这一矛盾,只有深化企业制度改革。这几年,我国对国有企业实行了诸如放权、让利、承包等改革,现在应根本解决解决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关键在于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把国有企业改造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这样才能把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推向市场,使其成为自负盈亏、风险自担的现代企业经营主体。同时,应实行优胜劣汰,该破产的就让其破产,该关、停、并、转的就立即实行,毫不手软。只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作用。避免决策的重大失误和无效占用资金和能源,从根本上缓解和遏制通货膨胀。
4.提高经济效益。通货膨胀,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其实,从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物价飞涨,我们可以知道通货膨胀并不仅仅是个货币现象,它还与生产效率密切相关。(1)与消耗在单位产品和全部产品中的能源价格上升有关。今天世界上的非再生能源日趋减少,开采费用却与日俱增,工业生产对能源加工利用的各环节所需支出也越来越多。结果是,原材料、能源等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价格都上涨了。(2)固定资产投资过猛、投资失误、能源和其他原材料巨量无效占用。(3)单位产品及全部产品中投入的活劳动量影响着商品的价格。例如,中国目前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为9300万吨,日本居第二为9200万吨。日本每一钢铁工人一年生产500吨钢,中国每一钢铁工人每年只能生产24吨钢。相比之下,中国钢铁工人比日本钢铁工人多20多倍,自然日本工人的劳动效率要高于中国20多倍。不独在钢铁工业方面我国的劳动效率低于先进工业国,就是其他工农业部门,我国的劳动效率也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产品成本高,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自然偏高,生活消费品的价格也就相应提高,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也会居高不下。从上面所述产品中能源消耗量和投入的活劳动量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来看,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对商品价格和通货膨胀有重要影响。今年,美国联邦储备局的一项研究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该报告说,40年来,美国高生产率总是与低通胀率有对应关系。生产率提高三分之二个百分点,通胀率则降低一个百分点,反之亦然。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既可以减少成本,也可以扩大供给,从而降低了商品价格,也就缓解了通货膨胀。劳动生产率与通胀率成反比。因此,我们必须放弃数量效益型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而代之以新科技为龙头的集约效益型经济增长模式。同时,考察经济运行状况绝不能仅以产值为标准,更重要的是看经济效益,看投入产出比率和存销比率,以便切实掌握经济发展的质量。否则,以高投资取得高速度,而经济效益低下,那么物价必将偏高,通胀率也会偏高。
通货膨胀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很难杜绝,只能将通胀率控制在尽可能低的限度内。从国内外抑制通货膨胀的经验来看,我国遏制通胀绝不能以经济震荡和经济停滞为代价,而应当以健全的法律体系和经济体制为保障,经常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严格控制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并不断以新科技为动力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以将通胀率控制在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