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技术的发展对精神交往方式的影响论文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精神交往方式的影响论文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精神交往方式的影响

徐鸿晟

摘 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以历史与实践为准则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同时指出了人类社会的两大交往实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精神交往是人类社会思想发展和意识形态重要基础,同时人类社会有精神交往就离不开媒介技术的支撑,人类社会想要更好地完成思想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建构,就必须理解不同的媒介技术的信息传播性质。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下理解“媒介即讯息”的理论,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才能达到精神交往的高度。

关键词: 媒介技术;精神交往;媒介即讯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归结于历史的发展中,人类社会交往的两大方式就是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1]从这段表述中就可以看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对于民族意识、社会形态的架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物质交往的完成更多借助于道路、运输、货币等“泛媒介”的作用,精神交往则更多地需要依托媒介技术,媒介技术是人类社会精神交往必不可少的中介物。在人类社会精神交往中,精神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交往的延伸主要通过媒介技术表现出来。坦尼·哈斯在《公共新闻研究:理论、实践与批评》一书中指出:“传播的目的就在于按照社会阶层的变化和现实力量的对比关系来营造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合法性。”[2]对于媒介技术来说,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消费者,正如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只有认识不同时代的媒介技术,人们才能更好地掌握媒介技术所传播的信息,才能理解和认识人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让我们融入这个社会时代所提供的精神文化生活,最终形成符合当下的精神交往。

由表3还可以看出,防晒剂EHS、HMS均出现了5例1级不良反应,比PBSA、BP3低。应用单一防晒组分时,不会引起高刺激性,复配多种防晒剂,由于量的累积则会造成较高的刺激性,因此设计防晒配方时需要考虑防晒剂量的叠加刺激性。对比之下,其他几种防晒剂对人体皮肤无不良反应,刺激性较低,产品配方师设计防晒配方时,可以优选搭配刺激性低的防晒组分。

定义5(访问请求(IR))用户a和用户b是好友,用户b请求访问用户a发布的消息,我们用如下三元组来表示:irba=(b,m,a)。

1 媒介技术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传播这个纽带,传播则离不开媒介技术的依托。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经历了不同的社会时代,每一次旧社会形态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停滞,伴随而来的都是新的社会形态的到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代联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的中介物都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技术。从最早的人类制作壁画、陶罐、巨石雕塑这些“泛媒介”开始,到现在的“大数据”时代,媒介技术就始终没有离开过人和人所创建的社会。媒介技术是沟通和连接人与社会的中介物,同时也是传播意识形态和文化的中介物。

1.1 “泛媒介”与印刷媒介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人类最早出现的壁画、彩陶是原始社会人类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媒介,记录着当时人们最简单原始的生活方式,为后世留下了他们的信息。在四大文明发源地的埃及,巨石文化的代表作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还传播着意识形态。加拿大传播学家哈罗德·伊尼斯在著作《传播的偏向》中写到:“传播媒介的性质往往在文明中产生一种偏向,这种偏向或有利于时间观念,或有利于空间概念。”[3]这些巨石堆砌的金字塔使古埃及文明在纵向上得以传播的同时也是对于法老君权神授的媒介延伸。

电视媒介技术的发展则是经历了从机械化到电子化的发展过程,最早的机械电视技术是基于电和磁相互转换,依托同一时期的电报、电话和广播技术得以实现信息传播。随着人们对于光电效应的研究不断深化,电视媒介技术最终还是走向了电子化发展道路。电荷耦合器件的发明和使用,使得电视媒介技术快速普及和发展,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重要媒介渠道。

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不同时代的社会交往方式和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和理解,与此同时,媒介技术也是人类社会精神交往的强大依托,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同样有什么样的媒介技术传播手段,人类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精神交往方式。

1.2 电子媒介技术的发明与兴起

不同的媒介技术有着不同的信息传播特点,马歇尔·麦克卢汉就将媒介分为“冷”“热”两种不同的媒介技术。麦克卢汉认为:“热媒介只是延伸一种感觉,具有‘高清晰度’,受众参与度较低;冷媒介则是具有‘低清晰度’,受众参与度较高。”[5]36

1930年左右出现的电子管技术改变了收音机技术的发展,这是收音机技术的重要里程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晶体管技术的出现和大量使用使得广播媒介技术的发展有了革命性的突破。新世纪,随着电子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官博媒介具备了高度灵敏性、选择多样性和抗干扰的能力。

以上文献主要从企业的内、外部特征进行了关于小微企业的信贷约束及信贷可获得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但未涉及银行信任可能对小微企业融资约束及信贷可获得性的影响,而与此有关的理论和实证证据正在不断丰富。

1.3 网络媒介技术与“大数据”的兴起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正在经历经济大萧条,为了得到美国民众对政府的支持,缓解萧条,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利用当时最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收音机,进行了至少21次著名的“炉边谈话”。罗斯福依托“热媒介”的收音机为当时的深处迷茫中的美国民众提供了较为清晰的信息传播,他的谈话不仅鼓舞了美国人民,坚定了人民的信心,同时得到了人民对于他的社会改革的支持,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尊重,也对美国政府渡过难关、缓解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网络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终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信息的储存和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大数据”的信息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开始改变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大数据还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6]“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从报道新闻改变为“预测”新闻的信息传播模式。

唐朝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到北宋庆历年间由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445年德国人约翰内斯·谷登堡使用铅活字制作技术发明了第一代印刷机,这宣告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机械印刷时代。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写到:“15世纪40年代初,一些印制文献在欧洲面世;大约在1456年,谷登堡印制的《圣经》问世,这两个年代作为庆祝大众媒介产生的年代是恰如其分的。”[4]随着印刷机的不断发明,报纸成为电子媒介出现之前最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

2 媒介技术特征与精神交往方式

在媒介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媒介生态系统”里,很多媒介技术由于自身的缺陷或可替代性最终消失,而有些媒介技术则凭借自身的传播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在“媒介生态系统”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这也符合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提出的“适者生存”法则。只有理解、掌握这些没有被淘汰的媒介技术信息传播特点,才能更好地去完成人类社会的精神交往。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写到:“人的任何一种延伸,无论是肌肤还是手脚的延伸,对整个心理的和社会的复合体都产生了影响。”[5]4电子媒介技术的发明与兴起就是对类器官的延伸,广播不仅延伸了人们的听力同时还解放了人们的双手,电视则打破了人类的视力局限。

计算机技术的发明是人类社会智能化的开端,从最早用于军事领域的电子计算机诞生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试验开始,人类就在不断缩小计算机的体积。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依托计算机的网络媒介技术由此出现,人类社会也进入了全新的信息传播时代。快速、便捷、准确成为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特点,马歇尔·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在这一时代得以实现。

不难看出,不同的媒介技术在不同的社会时代中扮演的信息传播角色各不相同,只有在理解和认识媒介技术特征的基础上,人类社会才能找到最适合的信息传播媒介,完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精神交往。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在1960年总统大选电视辩论中击败了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电视转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尼克松阳光帅气的形象,符合当时美国民众心目中的总统形象。鲍德里亚说:“为了构成消费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8]正是由于电视媒介技术在传播声音的同时,还将画面信息传播给受众,让尼克松的形象作为一种视觉象征符号出现,从而对他赢得选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电视媒介技术具有“冷媒介”的性质,尼克松在传播自己的形象的同时给美国民众留下了信息参与度较大的空间。

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成长,快递企业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难题与挑战,快递企业的发展速度服务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等各种因素已经成为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索电子商务环境下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对于促进电商物流的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世界文化与价值具有多样性。在消费经济、符号经济的时代,受众当然首先是多样性的,不同的受众对于媒介技术的理解和需求各不相同,但是人类社会的精神交往需求始终存在。无论是从原始状态为了生存进行的简单信息传播,到社会分工所带来的物质、精神交往,还是当下网络信息传播、“大数据”信息传播对于精神交往更高的要求,都让人们在更好地理解“媒介即讯息”的基础上完成精神交往活动。

3 结语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在历史发展的视野下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才能分析出人类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实质。无论是物质交往还是精神交往,人类社会都离不开传播这一基本纽带,无论是物质交往中的社会分工还是精神交往中的思想表达,传播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有传播产生的地方就有媒介技术的出现,每一项媒介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兴盛或衰败都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2.审查权的制度安排。目前,对地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主要有内部审查机制、同级人大备案审查机制和司法审查。但由于内部审查是制定机关自我审查,审查难以突破自身利益的藩篱,同级人大备案审查亦有其局限性,司法审查则更加被动,诉讼程序冗长。因此,异议审查的审查权应当安排给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所在部门的上一级垂直领导部门的法制机构。审查的内容不仅包括地方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亦应当审查合理性和合目的性。

马歇尔·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即讯息”概念,表达了媒介技术特性对于信息传播所带来的诸多影响,由于媒介技术的诸多信息传播性质,所带来的影响就是受众该如何去理解信息,从而完成施拉姆-奥斯古德所提出的:编码-释码-译码的双向传播过程,以此达到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从而满足最后的人类社会的精神交往需求。历史唯物主义中精神交往是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精神交往是一个以媒介技术为基础、传播信息内容为纽带的复杂的信息传播和交往模式,人类社会的精神交往的不断发展离不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对于媒介技术信息传播特性的不断探索和理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中共中央著作翻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

[2]坦尼·哈斯.公共新闻研究:理论、实践与批评[M].曹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1.

[3]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河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

[4]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4.

[5]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河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4.

[6]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9.

[7]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威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78.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

作者简介: 徐鸿晟(1988—),男,汉族,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媒介技术。

标签:;  ;  ;  ;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精神交往方式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