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贡献论文,理论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06)06—0008—06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特别是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在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邃的思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人们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认识。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最终集中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上。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理论概括,是他长期思考和研究社会主义问题的科学结晶,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历史性飞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探索。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初,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创造性地回答了要把我们的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且从根本上回答了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1.突出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反复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仅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而且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一条。江泽民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抓住经济这个中心不放的理论,根据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新趋势、新特征,从坚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江泽民的这一重要思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实基础上,具有新的理论高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根本的矛盾,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会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循环往复地代替落后的生产力,进而带动生产关系以至整个上层建筑发展变化的过程。为此,江泽民进一步强调指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坚持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坚持人是“首要的生产力”,必须把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作为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坚持“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努力实现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江泽民提出的这些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

2.强调建设先进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非常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面对近年来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新情况,江泽民提出了“党要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具有特别深远的现实意义。先进文化是由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同时,迫切需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 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还特别强调指出,必须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进行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等。所有这些,都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重大意义、特点规律和实现途径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历史作用,体现了建设先进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目标。

3.明确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五句话中,最重要的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句。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4] 而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其中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成果的享受者。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致力于发展和繁荣先进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江泽民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和阐发,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进一步丰富。

4.“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革命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能否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评价社会制度是否先进与落后的最高标准。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人为本的制度。社会主义只有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才能真正超越资本主义,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对于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作出了高度评价,但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并没有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中止步,而是继续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进行大胆探索与实践。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 并强调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江泽民对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诚实践与理论贡献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忠诚实践邓小平理论,并对新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理论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和观点,深化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客观依据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著作,也不是照搬别国模式,而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不断进行再认识的理论升华。对国情进行科学的认识,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重要经验。江泽民不仅坚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思想,在党的十四大上把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写进党章修正案,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成为全党必须遵循和贯彻的理论原则,而且结合新的实际,在党的十五大重新强调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江泽民明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6]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不仅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长期性,而且还首次详尽、系统、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发展进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并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从而大大拓展和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2.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新命题,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

1992年初,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考察,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十年后,江泽民根据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又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新命题。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的发展观,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第一,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突出了发展的地位,突出了发展与执政、兴国与执政的内在联系。强调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明确了执政的目的要着眼于发展,执政的任务要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要围绕着发展,执政的成效要用发展来检验。第二,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突出了发展的中心和发展的内容。强调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的发展是第一位的发展。发展的内容要全面: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第三,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突出了发展的动力。江泽民强调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此,他还精辟地论述了涉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若干重大关系,其中首要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突出了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江泽民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论断,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性,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第五,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突出了发展的主体力量。江泽民根据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党的任务的变化,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强大力量的根本要求出发,强调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明确指出,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支重要的新力量。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群众路线和根本宗旨所赋予的新的时代内容。

3.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上取得了新突破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在党的十四大上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的重大突破。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将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纲领的重要内容。他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7]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实践上也取得了许多新成果。第一,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方面,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对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作了新的界定,提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在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形式方面,继续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制度,提出按劳分配必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和规范。第三,在健全国家宏观调控方面,提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第四,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方面,提出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五,在对外开放方面,反复强调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新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一贯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建设,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江泽民在世纪之交,在面对我国改革攻坚艰巨任务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的新条件下,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深刻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8]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战略部署,并把它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些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安邦治国的基本方略的精辟概括,丰富和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推进我国新世纪改革、发展、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5.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战略思想和对外工作的方针,开拓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思想,深刻洞察和科学地分析了当今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新特征,提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发展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等一系列外交战略思想和对外工作的方针,开拓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充分显示了驾驭复杂外交和国际事务的卓越能力。同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邓小平“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科学设想,强调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并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解决台湾问题,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思想。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建党理论有重大发展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能否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全面加强自身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否实现的关键。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针对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即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21世纪来临之际,江泽民将自己长期思考的战略问题,以更加集中的形式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概括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时代课题,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任务作出了新概括,涵盖了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贯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它不仅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内涵,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为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而且提供了衡量我们党执政兴衰成败的标准,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对建党理论的新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与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始于毛泽东探索的、由邓小平开创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在世界上显示了它的勃勃生机。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已经发生了令世人瞩目的变化。

1.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提高

从1978年到2005年,27年间GDP年均增长9.6%,是新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其中2003至2005年GDP年均增长超过10%,居世界经济增长榜首。特别是1998—2002年,我国先后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及全球经济环境趋于不景气的两次外部冲击,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发展。这五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7%,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5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高出6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高出3.5个百分点,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一枝独秀。

2.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历史时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贫困走向温饱,九十年代由温饱总体上达到小康。1978年中国农村有2.49亿贫困人口,2005年下降到2365万人;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4元,2005年增加到3255元;农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也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45.5%。目前我国平均人口预期寿命为71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2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以企业为主体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初步形成;市场体系已经建立,正在规范和完善中;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政府宏观调控正在走向成熟;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

4.在对外开放中走向世界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经济潮流,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并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一是对外贸易迅速增长。2005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已达到1.42万亿美元,是1978年的68.9倍,跃居世界第三位。二是吸收外资连年创新高。27年前,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项目基本没有,2003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并连续11年成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三是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长。1979年中国外汇储备仅为1.67亿美元,2005年已达到8189亿美元,目前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发展战略任务,进一步扩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丰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主题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标签:;  ;  ;  ;  ;  ;  ;  ;  ;  ;  ;  ;  

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