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中国逻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首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综述_逻辑学论文

开创中国逻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首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综述_逻辑学论文

共创中华逻辑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首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首次论文,学术会议论文,中华论文,两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8862(2002)12-0014-04

2002年6月28~30日,由台湾大学哲学系和中正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在台湾大学举行。大陆学者10人、香港学者4人和台湾逻辑学界50余位学者应邀出席会议。正如主办方撰写的“会议计划书”所言:“两岸逻辑教学与研究,向来各行其是,鲜有来往。而两岸之逻辑教学与研究,无论在品质、数量、方法、经验,以及与中国语文和文化的会通上,均有其独到而特殊之处”,因此亟须交流与沟通。尽管近年来已陆续有学者个人到对方访问与讲学,但无法达到较大规模的专题学术会议“汇集群贤以集思广益”之功效。与会学者围绕两岸三地逻辑教学与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前景,以及各位学者近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一 关于逻辑教学现代化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讨论

两岸学者就逻辑教学上的既有经验与成就展开交流,是本次会议的主要议程之一,不仅有多项专题演讲和论文报告涉及教学问题,还专门安排了“两岸逻辑教学经验报告”主题讨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家龙教授在题为“大陆地区逻辑教学与研究”的主题演讲中,全面回顾了中国大陆50余年来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逻辑教学情况,说明经过改革开放后20余年的努力,大陆各大学哲学系本科的逻辑教学从总体上“已初步实现了现代化,实现了从传统逻辑的教学模式向现代逻辑的教学模式的转变”,非哲学专业逻辑教学也有程度不同的发展。他还提出普通逻辑教学“发展模式可以多样化,各种不同的模式都可以探索与试验”的意见。台湾大学杨金穆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王启义博士则在主题讨论中分别介绍了台湾和香港的逻辑教学情况。在台大哲学系开设一学年的必修课程“基本逻辑”中,学生可以接受一阶逻辑和模态逻辑的系统训练,高年级选修课“中阶逻辑”,则教授逻辑语形学、语义学的一些具有相当深度的内容,在“当代英美哲学”、“心灵哲学”等课程中,也涉及到现代逻辑与逻辑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此外,开设的全校逻辑学公选(通识)课也一直有着重要影响。台湾逻辑教学的另一重镇是1993年成立的中正大学哲学系。该系以成为“亚洲分析哲学重镇”为基本目标,组建了一批具有扎实深厚的现代逻辑功底的中青年教师队伍。该系本科阶段除开设“基础逻辑”和“批判思考”两门必修逻辑课程外,还在“逻辑与科学哲学”、“形而上学与知识论”和“法政哲学与伦理学”三大学群中设立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逻辑学及相关选修课程。该系所有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笔试科目均为英文与逻辑,这在两岸三地的哲学研究生教育中是独树一帜的。台湾其他高校亦有程度不等的逻辑教学,但存在与大陆高校类似的不平衡现象。总体上看,台湾逻辑教学现代化进展与大陆基本同步,所存在的问题也有诸多类同之处。香港比较系统的现代逻辑教学集中在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开设有初阶逻辑和中高等逻辑课程,浸会大学和岭南大学开设有初阶逻辑课程,而香港几乎所有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都开设有类似于大陆普通逻辑的思想方法论课程,但更强调语理分析、谬误分析的训练,这构成香港逻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

在进行各自教学情况介绍与交流的同时,与会学者还就多层次逻辑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展开了颇具深度的研讨。台湾大学数学系洪成完教授亦提出,在逻辑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清楚地告诉学生形式逻辑的一些限制,在普及逻辑教育之过程中,不应忽视来自纯逻辑之外的背景知识,及逻辑在其他领域内可有瞻望性、趣味性的应用。他还对台湾高校中对中级以上逻辑理论有志趣的学生寥寥可数的现象感到忧虑,指出由于这个原因,逻辑与科学哲学中一些不可或缺的重大概念未能普及,使得不少人对模型、实在、理论、思维研究中一些现代成果均有诸多误视与错解。香港岭南大学卢杰雄博士以“论证评估问题:‘非形式逻辑’对现行逻辑教学的挑战”为题的报告,引起了热烈的争论。他认为,在学时有限(只有一学期)的情况下,与其花大半个学期教授演绎逻辑,不如把教学内容主要放在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考方法部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论证评估之中。台大林正弘教授等学者指出,系统地接受符号逻辑(至少是带等词的一阶逻辑)的训练,对于优化文科学生(尤其是哲学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因此,不应开倒车放弃符号逻辑基础教学,而应努力研讨在各自实际情境中如何教好符号逻辑。笔者亦在讨论发言中提出,任何逻辑基础教学都应体现出演绎逻辑本位和现代逻辑观念,应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了解现代演绎逻辑系统的基本面貌,避免支离破碎。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的确有其重要意义,但不应以压缩甚至排挤演绎逻辑教学为代价,而应争取扩展逻辑教学空间。

尽管有诸多争议,但与会学者在如下观点上显示出高度一致:不应追求逻辑教学的单一模式,而应鼓励多层面逻辑教学的多样化探索。

二 关于逻辑科学研究成果的回顾与交流

张家龙教授在前述主题演讲中,全面介绍了大陆哲学社会科学界逻辑学者多年来在经典逻辑演算、逻辑语义学、认知逻辑、条件句逻辑、问句逻辑、无穷逻辑、弗协调逻辑、时态逻辑、道义逻辑、多值逻辑、归纳逻辑、自然语言逻辑、中外逻辑史、逻辑哲学、辩证逻辑和科学逻辑等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并简要介绍了大陆数学界和计算机科学界在可计算性理论、模型论、公理集合论、数理逻辑及其在计算机理论与人工智能中的应用等方面的成果,受到与会港台学者的高度关注与称赞。

与国际逻辑科学研究前沿领域相呼应,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研究是与会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台湾大学林照田教授以“古典逻辑够用吗?正确吗”为题,讨论了古典逻辑所面临的13个难题,并认为由其所建构的“检证逻辑”(Confirmation Logic)可以悉数解决这些难题。东吴大学米建国博士的报告“论可能世界概念”,系统探讨了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多层面含义与作用。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壮虎教授在以“学习与交流——双主体认知逻辑研究”为题的报告中,构造并研究了双主体认知逻辑的若干系统,讨论了交流系统与学习系统的区别与关联,显示出认知可能世界(主体认知命题所依赖的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特异性质。张家龙教授所作“论罗素的逻辑主义”报告,系统论述了罗素的逻辑主义理论和类型论的主要内容、其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指出逻辑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猜想或假说,揭示了逻辑演算是数学形式系统的基础,对数学和逻辑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在以“逻辑悖论研究的三个不同层面”为题的报告中,运用经系统塑述的RZH标准,说明了20世纪纷然杂陈的“逻辑悖论研究”中三个不同层面的区别与关联,并表明在重视悖论研究的语用学转向的同时,应特别关注其一般方法论面向。洪成完教授所作关于“辩证思考/辩证过程之模型”的报告,以资讯(信息)处理观点下的推理观为基础,表明研究“正、反、合”的辩证过程,对于“塑造更高层次理论以解决理论遇到的困难”的必要性,并给出了这种辩证过程的一种“回馈模型”。这是台湾学者突破辩证法与形式逻辑不相容的思维定势,开始探索辩证法与辩证逻辑的有正面启发价值的一项标志性成果。

中国逻辑思想史研究是与会学者关注的另一重点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培育教授在以“中国逻辑史研究述评”为题的报告中,系统评述了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80年代以来大陆学界中国逻辑史研究状况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并介绍了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近百年来中国逻辑史研究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不同观点及其争论。香港浸会大学陈强立博士讨论了“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问题,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仍在于逻辑观的妥当把握。他试图通过“思考方法学”构架澄清有关争论。辅仁大学邱建硕博士以“中国逻辑思维的‘形式’与‘情境’”为题的报告,试图通过中国古代逻辑思维的特征,为当前的逻辑研究带来新的领域。他通过分析《墨经》中的选择判断表明,剖析“情境”因素对于理解墨辩思想是不可或缺的。

自然语言逻辑研究也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关注。南开大学王左立博士在关于“情境与意义”的报告中,评述了情境语义学的基本理论,讨论了作为“由主体选择或区分的高度组织起来的世界的一部分”的“情境”在当代意义理论与信息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 关于逻辑的功能与作用的探讨

在充分肯定近年来两岸逻辑研究长足进展的同时,与会学者普遍认为,现在两岸均存在逻辑学之生态环境不佳,严重制约其今后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两岸逻辑学界共同加强逻辑的功能与作用的研究与传播,以改善逻辑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崔清田教授在以“逻辑与文化”为题的报告中,论述了逻辑在文化诸要素中的地位、意义及其对文化的实际影响,探讨了文化对逻辑发展的制约机制。他呼吁学界应对文化的研究与建设给予逻辑的关怀,对逻辑的研究与分析亦应注意文化的诠释;逻辑的应用应介入人文学科,介入现代文化建设,而不只是介入高科技领域。这个见解引起了与会学者广泛共鸣。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林义正教授指出,要培养具有高度文化素养而品质优异的现代公民,必须先训练公民具有从事深度思考的能力,在现代中华文化语境中,逻辑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会给文化发展带来新的方向。笔者亦就此议题作了“真正重视‘逻先生’”的发言,提出要全面认识逻辑的功能作用,需认清逻辑学具有基础学科、工具学科与人文学科三重学科性质,这是逻辑学在当代科学体系中的独具特征。而问题的关键是应使全社会(至少在学术文化界)认识到,逻辑精神既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也是民主法治精神的基本要素,换言之,“逻先生”是“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共同支柱,因而逻辑学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功能。这个认识得到了许多与会学者的认同与讨论。

标签:;  ;  ;  ;  

开创中国逻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首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综述_逻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