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人道组织的服务管理改革与对策——基于人性假设学说和需要层次理论的分析论文_陈爽

新时代我国人道组织的服务管理改革与对策——基于人性假设学说和需要层次理论的分析论文_陈爽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管理哲学专业,北京)

摘要:红十字会作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应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历史判断,转变以募集和分发款物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服务模式,借鉴管理哲学中人性假设学说和需要层次理论,在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关怀人、尊重人、帮助人的基础上,科学洞察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需求,找准红十字组织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不断提升自身开展人道服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人道;管理;人性假设

一、红十字人道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

(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可见,人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趋多元,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更高层次的人道需要均对我国人道组织的服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从行政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国家政权与公民社会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随之做出调整。

新形势下,改变一元的政府管理模式,建设多元的社会治理体系,需要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从而形成一个由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网络。同时,实现治理手段由单一化、平面化向立体化、复合化转变,即,社会所需的公共服务,有的由政府通过行政或借助市场手段提供,有的由社会组织通过社会动员的方式提供,形成互补。

(三)红十字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广阔空间。红十字会作为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得力助手,应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红十字会依法履行“开展救援、救灾,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援体系;在突发事件中提供紧急救援和人道救助;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应急救护和防灾避险知识;参与推动无偿献血、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参与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组织红十字志愿服务、青少年工作;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协助政府开展其他人道主义服务”等法定职责,必然成为政府在人道领域的有益补充。

二、人道服务管理的相关理论

(一)人性假设学说及历史演变

所谓人性假设[1],是指人们对于人的本性和共性行为模式的基本认识与判断,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概念。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兴起,学界先后从人的社会属性的不同侧面对人性进行概括,出现了“经济人”、“社会人”和“文化人”等几种假设,后经过深入研究又出现了X理论、Y理论和“复杂人”假设。每一种人性假设的提出,都推动着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的重大变革。

如“经济人”假设认为,社会由一群无组织的个人组成,在思想和行动上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收入,人是“经济的人”。美国的科学管理理论就是以这一理论作为其核心理念。后来,美国管理学家梅奥[2]等人通过实验发现,经济因素仅位居第二,人们活动的积极性同追求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希望被人尊重、获得认可等社会性需求有关。他们认为人是“社会中的人”,且人与人之间以社会情感为纽带自发形成的有自己的规范和维持规范方法的“非正式组织”,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在20世纪60至70年代,著名管理学者孔茨又研究提出了“复杂人”假设[3]。认为人不单纯是理性的、经济的或社会的,人作为一种负责任的生物,极具不确定性,需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认识和把握。其他行为心理学家也认为,一个国家中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文化在教育人、引导人和推进组织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彰显,有学者开始对组织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文化人”假设应运而生。该学说认为,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和群体的行为都受到价值观的支配,具有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及种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化是人类的产物,人更是文化的载体。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人类激励理论》的论文[4]中提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这就是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当一个人在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乃至社交上的需要均属于低一级的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即可满足;而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属于高级需求,必须通过个人的内在认同方能实现,且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无止境的。而且,在同一时期,居于支配地位的主要需要对人的行为起决定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红十字组织应加强人道组织理论应用

上述学说和理论均是20世纪中后期“人本主义组织理论”的集中体现。“人本主义组织理论”也称为“人道主义组织理论”,是以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为依据,对组织中的人的社会心理、行为动机、个人生活、激励方法等进行的研究。其中,“社会人”假设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5]的提出对推动当代组织管理方法和服务方式等实践转变注入了十分重要的人道元素。

红十字会作为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尊严,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建立友谊和加强合作的人道组织,应该在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关怀人、尊重人、帮扶人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各种人性理念,寻求人道实践的理论指南。

我国各级红十字会作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得力助手,更应紧密结合我国进入新时代的现实要求,转变旧有以募集和分发款物为主要方式的人道服务模式,借鉴各种人性假设学说和需要层次理论提升认知,充分认识到人不是抽象的凝固物,人是社会中的人;人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创造者;人们各不相同,每一个人的需求时时处处也不尽相似。这些差异和需求正是红十字组织进行人道管理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所在。

三、红十字组织人道服务管理的改革与对策

当前,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因此,红十字组织应在依法履职,坚持七项基本原则,优先救济困难最紧迫、满足最易受损群体需要的同时,积极推进人道服务管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起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广覆盖的人道资源管理和社会治理服务新格局。

(一)充分发挥人文关爱和桥梁纽带作用

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贫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民众对隐私、尊严等权益的认识程度不断提高。很多人在接受人道救助的同时,不愿意让他人知道、干涉甚至侵入自己的个人生活和私人领域,而是希望有尊严和体面的得到帮助,甚至还有部分群体已不再满足于物质层面的帮扶。因此,传统的直接向贫困对象捐赠款物的工作模式将不再占据主导。

对此,红十字会应在充分尊重和保护受助者权益的基础上,运用“社会人”假设学说和需要层次理论,了解和掌握民众的社会需要和心理需求,充分考量个体在追求安全机制、融入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治理中的潜能与愿望,构建桥梁,搭建平台,鼓励个人通过互助、合作等方式获得生命安全知识和社会公益认识,促进自身抗灾力、复原力、自信心和获得感的大幅提升。

(二)大力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文化

红十字会作为历史悠久的国际性组织,先天具有以人道主义为价值基准的独特组织文化,其“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像一面旗帜,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红十字运动。在我国,红十字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高度契合,已成为社会民众认知公益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人类学家梅尔福特∙E∙斯皮罗[6]认为,由于文化主要是一种符号系统,所以人必须有能力发明创造、流传和获得文化符号,而在这种情况下,符号的作用将被看成人性的第二特征,包含着可塑性。因此,人与文化密不可分,红十字标志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文化符号。于此,红十字会更应以“文化人”假设为前提,识别并吸纳各方认同红十字组织文化的社会成员,促使其在参与红十字志愿服务等社会工作中将人道、博爱、奉献的文化精神广泛传播。

(三)深入挖掘募集潜在的人道社会资源

当前,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他们有能力、有愿望、有热心参与公益事业,能够通过捐款、捐物等形式为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增添人道资源,并渴望通过“做慈善”等行为回馈社会,达成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

对此,红十字会应结合“复杂人”假设学说的对应方法,并适当运用权变理论,充分挖掘社会的潜在资源,将上述社会群体转变为捐赠主体,为其参与公益提供平台,满足其实现社会价值、体现社会责任的高层次人道需求,同时,也可为红十字组织开展人道服务募集更多的人道资源。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世界的很多国家和地区,人道主义危机仍然存在;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也没有改变,很多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尚未完全实现覆盖的均等化水平,仍有7000多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因此,无论服务管理的方式如何转变,“努力防止并减轻人们的疾苦,改善最易受损群体的境遇”将始终是红十字组织砥砺前行的初心使命和履职尽责的基本内容。

参考文献

[1][美]麦格雷戈.《企业的人性面》[M].李宙.章雅倩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7.(3)

[2][美]乔治∙埃尔顿∙梅奥.《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M].时勘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4)

[3][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张晓君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

[4]A.H.Maslow.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43

[5][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9)

[6][美]梅尔福特∙斯皮罗.《文化与人性》[M].徐俊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陈爽(1983.11-),女,北京市人,当前职务:办公室主任,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社会学。

论文作者:陈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1

标签:;  ;  ;  ;  ;  ;  ;  ;  

新时代我国人道组织的服务管理改革与对策——基于人性假设学说和需要层次理论的分析论文_陈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