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经验与展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论文

变迁、经验与展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论文

变迁、经验与展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

冯永光 李 羿 陶志勇

(中华全国总工会,北京 100865)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继开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开辟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70年来,我国工运事业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前进,在党的领导下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全国各级工会始终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围绕党的纲领和不同历史时期确立的中心任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发展历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对于做好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工运事业;工会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1]在1921年我们党的第一个决议中,就专门列出一条规定,工会组织的研究机构应研究工人运动史,应特别注意中国工人运动问题。[2]新中国成立以来,相继开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开辟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70年来,中国工运事业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前进,在党的领导下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全国各级工会始终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围绕党的纲领和不同历史时期确立的中心任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笔者通过系统回顾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7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以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工人运动的光荣传统,为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提供历史借鉴。

一、70年来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历史变迁

70年来,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历史阶段,中国工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政治上、组织上的高度团结统一,确定了工会的性质与职能、地位与作用、方针与任务以及工会的组织领导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运行机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的工会理论体系,确立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工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曲折前进、蓬勃向上的发展之路。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但老师教的如何、学生掌握的如何,以及学生对各项运动项目的掌握已经达到什么等级,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标准》的出台,有效解决了如何评价体育运动技能掌握情况,一是让政策落地实施,找到了可靠的抓手,进而使政策发挥出效力;二是打破了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界限,以政策为指导,使实践焕发无限活力!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基本方针、组织原则、组织体系等不断确立和完善,对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产生深远影响。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根本任务的论述,为工会组织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提出新的要求。

1.工人运动面临全新的历史机遇

政治上,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成为国家和企业的主人。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是由工人阶级先进性决定的,党和国家性质的根本逻辑起点都是建立在工人阶级领导阶级基础之上。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地位和任务的变化,工人阶级的角色定位也发生变化,即由打碎旧世界的革命者转变为新世界的建设者。工人阶级如何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积极投入新中国建设中,如何接管城市进行经济建设,如何建立自己的组织并开展工会工作,都是建国初期工人运动面临的主要问题。

②⑤Wrzesniewski,A.& Dutton,J.E.,“Crafting a Job:Revisioning Employees as Active Crafters of Their Work”,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2),pp.179 ~201.

经济上,工人阶级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通过用工制度改革解决了失业问题,通过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同时,《劳动保险条例》等一系列劳动和安全生产条例出台,明确了劳动保险事业托交工会统一管理,职工集体福利事业普遍开展,一种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劳动用工制度逐步形成。

面授答疑。与传统的课程内容设置不同,我们将阅读教育贯穿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始终。每次课固定留出部分时间进行阅读教育。在大学语文的阅读教育中,我们不主张教师为课堂主体,进行过多的讲授,但需要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和交流者,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2.工会工作方针的确立及发展

1978年10月,中国工会九大召开,邓小平同志向大会致祝词,强调了工会的本质属性和维权职能,要求工会组织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让工人信得过、能替工人说话、为工人办事,为中国工人运动发展指明了方向。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针对新时期工人阶级构成情况,强调全党要大力加强工会工作。1988年,中国工会十一大进一步明确了工会的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社会职能。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进一步强调各级党委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高度重视工会工作;党对工会实行统一领导;支持工会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等。在此后的20多年间,这个文件一直是工会等党的群团组织开展工作的重要遵循。

3.工会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工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是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新秩序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6月全国工会工作会议提出“要在一年左右,基本上把全国工人阶级组织起来”的要求,8月,党中央发出《关于贯彻全国工会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工会工作的指示》,支持工会有步骤地建立和发展组织。新中国成立后,很快形成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的、地方工会和产业工会相结合的全国工会组织体系,从而把全国职工组织团结起来。这是中国工会最大的组织优势。1957年9月召开的中国工会八大通过新的工会章程,对工会组织原则作了重大修改,将按照产业原则组织起来的中国工会修改为“中国工会是按照产业和地区相结合的原则组织起来的”。1958年3月党中央在成都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历史性地确定了工会实行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工会双重领导、以同级党组织领导为主的原则,为更好发挥工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奠定了组织基础。

HPLC法同时测定桑菊感冒颗粒中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崔佰吉等(12):1609

4.工会为创建新政权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做出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在工会的组织下,工人阶级积极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协助政府接管城市和官僚资本企业,支援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农村土地改革和“三反”“五反”运动,进行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开展清仓查库和献纳器材运动,巩固新生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政权;支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参加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建设;团结、教育、组织广大职工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全面建设,为实现“一五”计划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和群众性技术革新运动,在物质条件非常匮乏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为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发现使用20 mL塑料注射器优于长颈瓶和投药器。该药呈糊状,每只山羊15~20 mL,如用长颈瓶灌服,洒落和粘在瓶壁的很多,灌进羊口腔内的仅有一半。而投药器有弯管,实际操作速度较慢,装药也麻烦。塑料注射器口径小,在灌服投药时,将羊的舌头压住,推入会厌部,又快又精准[3]。

自1957年起,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工会积极组织和推动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等各项群众生产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据统计,仅1959年,全国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就有近30万个,先进生产者达300多万人。[3]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协助政府克服困难、组织职工搞好生产,帮助职工渡过难关。其中开展的“工业学大庆”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生产领域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学习先进活动和群众生产运动,有力推动了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全面掀起,工会工作一度在曲折中发展,甚至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过“工会消亡风”,“文化大革命”时期走入低谷,工人运动遭到空前破坏。粉碎“四人帮”后,工会组织工人阶级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为向改革开放时期转变奠定了基础。

1.改革开放新时期工运方针的确定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工会的性质、地位、作用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成为中国工会理论与实践中珍贵的思想财富。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鲜明地提出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解决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依靠谁”的问题,他还提出工会应把大多数工人组织起来的重要原则。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借鉴苏联经验,强调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作为企业管理和开展技术革新的方针,并称之为中国工人阶级创造的“鞍钢宪法”。关于维护职工权益、解决工会组织脱离群众、工会与党和行政关系等问题,刘少奇及李立三、赖若愚等工会领导同志也做出深入思考和有益探讨,很多观点现在看来仍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今年以来跌幅超过20%的基金还有华夏大中华企业精选、华宝海外中国成长、交银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等24只基金。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1978-201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5.工会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1948年8月,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确定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总方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工会的指导方针。1950年6月颁布的《工会法》,是新中国最早实施的三部基本法律之一,确定了中国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953年5月召开的中国工会七大,是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工会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以生产为中心,生产、生活、教育三位一体”的工会工作方针,对发挥工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美国工程木协会(Engineered Wood Association,APA)已经适应了人造板行业的变化,同时坚持其核心原则。

3.工运事业不断在创新中蓬勃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形成

本部分控制契约弹性系统α、β为常量,令p0+a(μH-Q)+g-v-cr-cd-λ1>0.当市场需求增大时,根据公式(29),供应链期望收益表达式为

2.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会工作

现代建筑在设计时除保证建筑的安全性、舒适度、智能化和生态环境因素外,还应注重能源的有效使用和节约,减小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强化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构造。

这一时期,全国各级工会紧跟党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积极开展主题劳动竞赛、创建“工人先锋号”、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等群众性建功立业活动,热情支持、积极参与、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此基础上,确立进一步突出工会维护职能的工会工作总体思路,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利益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促进职工特别是一线工人工资收入的提高,建立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深入开展送温暖活动,把维护职工权益贯穿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同时,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积极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确立“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树立“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工会维权观,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企业工会工作原则,坚持把农民工作为职工队伍的新生力量,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队伍也发生明显变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力市场形成。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和所处地位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从内部结构来看,与过去“大一统”的利益格局相比,出现了多元化、异质化、离散化的趋向,在就业状况、收入分配、产权和财富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不同地区、不同来源、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岗位和不同工种的职工之间出现较为明显的群体分化,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从所处地位来看,新形势下工人阶级的地位呈现出整体地位没有变、局部地位有变化,制度地位没有变、现实地位有变化,绝对地位没有变、相对地位有变化,客观地位没有变、主观地位有变化等特征。中国工会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工作方式、活动载体等方面,进行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体现工会性质的有益探索,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履行职能、协调稳定劳动关系、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体制和制度体系架构。1992年4月,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正式颁布实施,为发挥工会组织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供了法律保障。1994年,《劳动法》颁布,逐步形成了以《劳动法》《工会法》为主体、《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多层次法律法规并存的劳动法律体系。

中国工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它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会工作路数,也迥异于西方工会发展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科学回答了“走什么样的工会发展道路、建设什么样的工会、工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的重大时代课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道路强调坚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持工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坚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劳动法律体系、坚持推动形成国际工运新秩序、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其核心是坚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根本是坚持工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关键是坚持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深刻反映了中国工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2012以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确立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

中国工会十六大明确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中国工会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牢牢把握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以主人翁姿态建功新时代。2013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六届领导班子成员的集体谈话,充分肯定中国工会十六大确定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工人运动时代主题,强调工会要牢牢抓住这个主题,把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中心任务,把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切实维护职工群众权益,不断焕发工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2018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七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我国广大职工要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梦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党和国家确立的发展目标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以不懈奋斗书写新时代华章,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这既是对我国工人阶级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动员,又是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开展党的职工群众工作的指针。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提供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和重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领导召开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指导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和《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等,亲临全国总工会机关与劳模代表座谈、给劳模学员回信,每到一地考察都深入基层看望劳模、慰问职工,围绕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工会工作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及实践要求,科学回答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其基本内涵包括: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坚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坚持高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旗帜,坚持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工会改革方向,坚持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在我国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伟大实践中产生的科学理论,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深刻的指导作用、磅礴的实践伟力,其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根本是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重点是维护职工权益、服务职工群众。这一重要论述涵盖了工会工作各领域、各方面,意涵深刻、内容丰富,系统完备、科学辩证,把我们党对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和工运学说的传承和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70年来,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在探索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值得倍加珍惜。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各级工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工运时代主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聚焦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深化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广泛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在职工群众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建功立业。同时,以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为重点群体,以维护职工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权益为重点领域,扎实开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服务职工工作,推动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做出了新贡献。通过把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作为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开展基层工会建设调研,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难点,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加强基层工会和服务一线职工,在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上展现了新作为。通过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群团改革的决策部署,完成全国总工会机关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深化工会系统改革,坚持以发挥全国总工会党组领导作用为保证,增强了工会系统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以整合机构优化职能为突破口,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广泛性、代表性;以改进干部管理方式为关键点,激发了机关干部的动力、活力;以增强基层活力发挥作用为着力点,推动了工会工作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以创新工作载体机制为切入点,提升了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以建设“互联网+”工会工作新格局为手段,实现了服务职工群众全方位、全天候;以实行工会工作社会化为抓手,拓展了联系职工的新途径、新方式;以推进全国改革试点为引领,促进了各级工会改起来、强起来。通过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工会系统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工会工作法治化水平,工会组织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影响越来越广泛。

二、70年来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经验启示

3.工会工作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创新发展

(一)工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目标一致性

工运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工会与党的关系产生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工会与党不仅拥有工人阶级这一共同的阶级基础,同时还具有马克思主义这一统一的思想理论基础。这两大基础及各自的性质决定了党与工会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不仅具有历史必然性,同时具有目标一致性。从中国工会七大报告到十七大报告,都旗帜鲜明地突出坚持党的领导这个主题。习近平总书记用“众星拱月”来形象比喻党与工会的关系,“月”就是党,“众星”就是包括工会组织在内的党领导下的各种社会组织。因此,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根本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保证。工会所有工作最终都要体现到引导职工群众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上来,体现到团结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上来。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让党的领导具体而深入地落实到职工群众中去,是工会组织的政治责任。

(二)以理论创新推动全面创新是工会工作的基本经验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列宁指出,工人运动本身不能自发产生革命理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4]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才能使工人阶级从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才能为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提供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70年来,中国工会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际和新的发展,加强理论研究,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不断深化对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发展规律、工人阶级队伍发展规律、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出新概括、明确新思路、提出新举措,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新时代做好工会工作,必须适应党的理论创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回答和解决工会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使工会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华杨大队在60-80年代修建了五个小型水库、一个水电站和一座桥。九队和十队由于无河流经过,所以没有水库。但在1967年左右,十队与九队合资,在流经两队的水沟下游,修建了一个水碾房。以方便附近的村民碾米和增加两队副业收入。这样就需要一个人来专职看管水碾房,所以会计在在账本中记录着:“1969年8月21日,收许某睇(看)水碾谷工资:15.5元”。[注]华杨大队账本资料:《十队会计总账(1967-1972)》。

(三)工会的改革是工人运动发展的一条主线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人运动发展历程表明,中国工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始终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坚持改革创新。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工会改革的基本设想》到党的十八大之后的《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工会一直没有停下改革创新的步伐。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工会改革的重要方面,包括领导体制、组织设置、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工作方法等各方面。只有站在时代前列,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自觉运用改革精神谋划工会工作,才能把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工运事业才能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同步前进。

(四)工会法治化是工运事业的必然发展方向

法治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开展工会工作、实现职工利益的有力保障。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要自觉融入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必须在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充分发挥作用。通过积极主动代表广大职工参与立法,反映职工群众愿望和诉求,推动形成完备的劳动法律规范体系,加强群众性劳动法律监督,推动劳动法律贯彻落实。通过坚持在职工群众中普遍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职工群众增强法治意识,坚定法治信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依法表达利益诉求,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群众基础。同时,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开展工会工作,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为遵循,做到依法建会、依法管会、依法履职、依法维权。

(五)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是工会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

改革创新的伟大力量蕴藏在基层和广大职工群众中。70年来,各地工会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做了大量可贵的尝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关于联合制和代表制的常州经验、潍坊经验;20世纪90年代突出维权的蛇口模式,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工会网络的宝安经验,以“立足全局、突出维护、心系职工、有为有位”为核心的城市工会葫芦岛经验,以“强化自身,突出维护,服务大局,有为有位”为特色的县级工会梨树经验;新世纪新阶段义乌“党委领导、政府支持、部门配合、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社会化维权经验,成都等多个城市构建的工会城际维权联动机制,威海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阳泉“双措并举、二次覆盖”推进工会组建,浙江传化集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北京市工会三级服务体系建设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总结推广了上海顾村非公有制企业工会改革、宁波北仑完善“小三级”工会组织网络等经验做法。坚持工会改革创新,必须及时将地方和基层的带有普遍性、前瞻性的典型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上升为制度和体制。

这一次的相聚是一池的悲伤,林丹的妻子不停打来电话,好像知道了些什么,他躲在阳台上遮遮掩掩的语气伤了她。“分了吧。”她说。他搂住她,不说话。见不到他不开心,见到他也不开心,两个人像无助的孩子,迷了路。

(六)借鉴国外工运有益经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工人运动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和趋势。中华全国总工会1925年成立之时,就在章程中明确规定,全国总工会的职责之一是代表全国工人与国际工人谋密切之配合。各国的工人运动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深刻的教训,我们应当充分借鉴、汲取。改革开放前,中国工会对外交往领域主要局限在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工会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工会。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会主动适应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坚持独立自主、广泛联系的方针,积极扩大对外交往,发展同各国及国际工会组织的交流,实现了从封闭条件下的工会向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工会的历史性转变。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工会的本质特征,从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职工利益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决不照搬西方工会发展模式,同时注意把握国际工运新趋势新特点,以开放的姿态、战略的视野、宽广的胸怀,加强与各国工会的对话交流、沟通合作,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工会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有鉴别、有取舍,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增强中国工会的国际影响力。

(七)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工会干部队伍是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坚强保证

工会干部队伍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素质专业化的工会干部队伍是做好工会工作的关键。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党组织选派了大批优秀干部到工会工作,迅速建立和发展了工会组织。经验告诉我们,工会干部要由知职工群众、懂职工群众、爱职工群众的人来当,要有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和经验,懂得职工群众的语言和习惯,熟悉职工群众的愿望和心声,善于运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坚持从坚定理想信念、履行政治责任,提升能力素质、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加强选拔使用、教育监督管理等各方面同步发力,加强工会干部能力建设,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工会干部队伍,完善工会干部培养、交流和使用制度,注重在基层一线和职工群众中培养工会干部,优化干部成长路径,打造专职为主、兼职挂职相结合、工会积极分子为补充的干部队伍,为工会改革创新发展源源不断提供人才支撑。

三、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前景展望

走进新时代,工会组织要从70年来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成功实践中汲取营养,必须把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作为工会工作的根本标尺和长期任务来抓,做到工会所有工作都要在增强“三性”的要求下来进行,奋力开创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

(一)以政治性为灵魂,担负起团结引导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

列宁指出:“工会要紧紧地靠近党,这是唯一正确的原则。竭力使工会接近党,同党联系起来,应该是我们的政策。”[5]离开了政治性,工会组织就容易产生脱离党的领导的倾向,就会庸俗化,就会成为一般社会组织,甚至会走向邪路。工会必须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把自己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团结联系职工群众同依照《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有机统一起来,坚决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引领,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立体化,让党的领导通过工会组织具体而深入地落实到职工群众中去。

(二)以先进性为重要着力点,担负起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职工全面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重任

中外工运发展史一再证明,工人运动只有将自身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议题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服务社会发展大局,工人运动才会赢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工会组织才能更有力量。工会组织要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自觉成为在职工群众中、在基层一线凝聚人心、坚守前哨、冲锋陷阵的战斗队、工作队,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群众走在时代前列,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要扎实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围绕高质量发展深化劳动和技能竞赛,在全面提升职工素质中发展先进性;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领广大职工群众演绎“劳动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党执政的坚实依靠力量、强大支持力量、深厚社会基础。

(三)以群众性为根本特点,担负起维护职工权益、竭诚服务职工、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责任

列宁指出:“联系群众,也就是联系大多数工人以至全体劳动者,这是工会任何一项工作取得成绩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6]中共二大关于工会运动的决议指出:“工会就是保护工人切身利益和为工人的利益奋斗的机关”,“这个事实,便是真正工会的出发点”。[7]离开了群众性,工会组织就容易走向官僚化、空壳化。工会组织越是为工人阶级说话,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维权服务,就越能够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顺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和职工就业、生活方式变化,进一步扩大工会组织的有效覆盖面,履行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的基本职责,以服务阵地建设为着力点,以项目化推动为切入点,打造系统完善的服务职工体系。同时,参与和加强社会治理,加强对劳动领域风险隐患的研判与排查,做好防范抵御工作,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坚决维护工人阶级的团结和工会组织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8-24.

[2]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53/index.html.

[3]中国工运研究所.新编中国工人运动史(下卷)[M].中国工人出版社,2016:429.

[4]列宁, 斯大林.列宁斯大林论工会[M].工人出版社,1981:22.

[5]林涧青,陈进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工人阶级[M].工人出版社,1986:535.

[6]列宁, 斯大林.列宁斯大林论工会[M].工人出版社,1981:518.

[7]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议决案[E B/OL].http://www.cctb.net/topic/jd90/dfile/erda/201102/t20110217_257059.html.

Change, Experience and Prospect:Labor Course and Trade Union Work in the Seventy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ENG Yongguang, LI Yi & TAO Zhiyong
(All-China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Beijing 100865)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 has opened a new epoch of Chinese history,a new era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created a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Over the past 70 years, China's labor undertakings have been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nd the motherland.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hina's trade unions at all levels have been closely united around the Party and mobilizing the broad masses of workers around the Party's program.Following the key task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 unions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cess of trade union work in the new era by systematically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 cause and trade union work in the 7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earnestly summing up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Key words: 70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abor course; trade union work

[中图分类号] D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6008(2019)05-0017-10

[收稿日期] 2019-08-10

[作者简介] 冯永光,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综合处副处长;李羿,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政策处处长;陶志勇,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副主任。

[编辑:李 梅]

标签:;  ;  ;  ;  

变迁、经验与展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