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氨双唑钠对鼻咽癌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及毒副反应研究论文_吴聪冲,赵蕾(通讯作者)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3)

【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甘氨双唑钠对鼻咽癌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及毒副反应。方法:抽取我院于2015年9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患有鼻咽癌的46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比例设为1:1。试验组医治时予以甘氨双唑钠与放射治疗联合的方法,对照组则予以放射治疗的方法。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组间患者的不良反应未见显著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鼻咽癌的患者采用甘氨双唑钠与放射治疗联合治疗,近期的临床效果理想,并没有使毒副作用提高,应用前景广。

【关键词】甘氨双唑钠;放射治疗;鼻咽癌;增敏作用;毒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1-0090-02

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进展及综合治疗手段的进步,鼻咽癌的放疗长期疗效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经根治性放疗后仍有35%~55%出现鼻咽和/或颈部复发[1]。为了评价甘氨双唑钠与放射治疗联合治疗鼻咽癌的临床效果,我院对其开展了深入探究,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于2015年9月—2016年3月间收治的患有鼻咽癌的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区间23~7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组,共分两组:试验组共有23例患者,其中男患者15例,女患者8例,平均年龄是(42.13±2.34)岁。对照组共有23例患者,其中男患者19例,女患者4例,平均年龄是(38.06±4.52)岁。所有患者的上述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1)病理确诊的鼻咽癌首程根治性放射治疗后完全缓解1年局部复发患者[2]。(2)患者的肿瘤大小可以测量。排除标准:有神经系统病变、不能清楚诉说治疗反应者,如脑转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3]。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放射治疗的方法。使用6MVX的线进行照射,应用适形的档铅技术与中心照射相同,每次使用的剂量在1.8与2.0Gy之间,一周的次数为5次,总量在63与70Gy之间。试验组:采用甘氨双唑钠(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与放射治疗联合的方法。首先将每平方米0.8g的药品使用0.1l的生理盐水将其稀释与溶解,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需在30分钟以内完成,约1小时内再实施放射治疗,具体操作与对照组相同。每周进行3次,用药的时间为开始放疗直至结束放疗。

1.3 疗效评判标准

(1)完全缓解: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发现其机体内肿瘤全部消失。(2)部分缓解: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发现机体内肿瘤部分缩小,程度大于1/2。没有新的病灶发现。(3)无变化: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发现其机体内肿瘤未见明显缩小,程度小于1/2。(4)疾病进展:肿瘤增大或出现新的病变。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表示形式是x-±s,用t-test,计数资料选取卡方检验。P<0.05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结果

2.1 患者治疗有效率情况

经过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95.65%、60.87%,P<0.05,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详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有效率情况[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组间患者的放射剂量以及放射增敏的比值

对组间患者放射增敏的比值(SER)进行比较,肿瘤部分缓解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值为1.04,P>0.05,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肿瘤完全缓解时,SER的值为1.13,P<0.05,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3.讨论

放射治疗的效果好坏主要和存在与肿瘤组织中的乏氧细胞有关。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实体瘤中乏氧细胞的比例为10%~15%,乏氧细胞比例与瘤体大小呈正相关的关系,据此较多学者一致认为,放射治疗联合放射增敏剂可以增强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从而提高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同时还可减少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降低不良反应[4]。

甘氨双唑钠药物主要由郑秀龙等合成的一种新型的硝基咪唑类放射增敏剂,可以从分子水平提高乏氧细胞的放射敏感性[5],其药物作用机理主要包括:(1)其具有较强的与电子结合的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已突变成肿瘤的细胞的死亡。(2)其可使得DNA修复酶的功能与活性大幅度降低,若肿瘤细胞内DNA分子被损伤,其不能较好的完成修复的过程。(3)甘氨双唑钠在机体中可以被代谢成甲硝唑,其代谢物与原型药的主要排出途径为通过胆汁及尿,因此其对机体的正常组织而言,其并不会出现放射增敏的效应。

本次研究证明,在经过治疗以后,对组间患者有效率进行比较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有效率较高,P<0.05;对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两组患者未见明显差异,P<0.05;且在肿瘤完全缓解的状态下,SER的值为1.13,P<0.05,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综上所述,将甘氨双唑钠与放射治疗联合应用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能起到增敏的作用,同时并不使得患者的不良反应升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秋梅,杨洪斌.甘氨双唑钠对复发性鼻咽癌再放疗增敏作用的临床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2,20(9):1828-1830.

[2]桂岩,陈小婉,张小兵.甘氨双唑钠联合放疗治疗鼻咽癌Meta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4,21(17):1383-1388.

[3]黄素宁,王仁生,梁菲菲,等.局部晚期鼻咽癌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的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3,20(8):614-617.

[4]刘玉猛.甘氨双唑钠对鼻咽癌放射治疗增敏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21(1):88-91.

[5]胡光维.甘氨双唑钠对中晚期鼻咽癌放射治疗增敏的临床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4):65-66.

论文作者:吴聪冲,赵蕾(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7

标签:;  ;  ;  ;  ;  ;  ;  ;  

甘氨双唑钠对鼻咽癌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及毒副反应研究论文_吴聪冲,赵蕾(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