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锚索地梁的设计理论及工程应用

预应力锚索地梁的设计理论及工程应用

夏雄[1]2002年在《预应力锚索地梁的设计理论及工程应用》文中提出预应力锚索地梁结构是一种极其有效且正推广应用于各工程部门的支挡防护体系。该结构由预应力锚索和地梁共同组成。这种组合结构能充分挖掘岩土体自身潜力,并产生强大的挡护作用;加之其结构简单,自重较轻,节省材料,有良好的经济技术价值。但是对其作用的理论分析和工程设计,目前尚不够完善,理论研究大大落后于工程应用。本文结合交通部重点工程的科研项目《京珠北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病害预防及防治技术研究》,开展了预应力锚索地梁设计计算理论的研究工作。 为了合理的进行工程设计,本文按弹塑性理论对预应力锚索锚固段的黏结剪应力进行了分析,将锚固段划分为塑性变形区段和弹性受力区段两部分,认为锚固段黏结剪应力为非均匀分布,前段剪应力为均匀折减应力,后段剪应力为寸旨数变化应力,由此提出了相应的锚固段长度计算公式。结合东坪工点的预应力锚索使用情况进行了有限元计算,验证了理论计算公式的合理性。对地梁的内力计算提出按Winkler弹性地基梁理论进行分析。对框架型地梁按不考虑扭矩条件下的变形协调十字交叉梁法进行受力分配,拆解为单根地梁,按单梁方法进行计算。本文还对东坪工点的预应力锚索地梁进行了现场试验,测试了锚索外锚力,地梁土压力以及梁内钢筋拉力,并绘制成相关数据表和相应曲线图。理论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预应力锚索地梁的设计计算是合理可行的。文中所获得的成果,对工程中预应力锚索地梁的计算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深入研究预应力锚索地梁结构的作用机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曹兴松[2]2006年在《碎裂岩体路堑高边坡失稳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碎裂状岩体路堑高边坡的稳定性目前已成为工程界非常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该问题尤其突出。目前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设计和施工期间的稳定性分析和加固防护措施,而对于工后特别是复杂山区路堑边坡的工后滑坡失稳机理的研究工作做得较少,相应的成果不多,技术储备不够。为此本论文结合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川藏公路前龙段滑坡机理及整治技术研究》,以川藏公路为依托工程开展碎裂岩体路堑边坡失稳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研究成果除直接应用于川藏公路路堑边坡的病害防治工程外,对于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工后病害防治也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碎裂岩体路堑高边坡病害进行广泛调查,按照工程地质特征对病害模式进行分类,找出各类边坡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川藏公路前碉桥~龙胆溪病害工点,利用地质学、岩土力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研究典型工点的滑坡失稳机理。同时利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分析方法对失稳机理加以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总结出了碎裂岩体路堑高边坡的病害类型及其相互转换关系。 这些病害中危害较大的是滑坡与错落、坍塌,分析了这些病害的特征和相互间的区别,指出了崩塌、错落、坍塌转变成滑坡的可能性和条件。影响碎裂岩质高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较多,其中坡体结构对边坡病害的控制性、水的作用和工程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大。 2.提出了碎裂岩体路堑高边坡失稳机理、发生原因和演变过程。 以川藏公路前龙段1~#滑坡为典型实例,研究了1~#滑坡的生成的原因主要是该工点坡体高而陡峭(自然坡度大于40°),岩体破碎,强度低、变形大。加上雨水渗透、龙胆溪下切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最终造成坡体失稳。失稳机理可概括为:龙胆溪下切→导致山体产生错落→在错落带内孕育了老滑坡的滑动带→老滑带贯通后产生滑坡趋势→老滑坡滑动后趋于稳定→在暴雨及泥石流的影响下老滑坡局部复活→产生1~#滑坡。该碎裂岩体边坡造成的病害原因是,错落在前,滑动在后,滑坡是由错落转换而成。滑体依附于错落体,滑动带依附于错落带。其演变过程如图3-4所示。1~#滑坡先后经历了蠕动变形→加速滑动→间歇性运动→压密固结等几个发展过程。

宋从军[3]2004年在《路堑高边坡开挖变形理论及控制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北段(小塘至甘塘段)路堑高边坡工程为依托,从坡体结构入手,提出了建立坡体结构的方法,并通过对依托工程中大量路堑高边坡的地质情况和坡体结构调查和总结,从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意义的4类(厚层砂岩节理倾向临空面、煤系地层断层破碎带、红土地层顺坡坡体及残坡积层)路堑高边坡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相应的坡体结构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路堑高边坡开挖变形理论及控制措施研究,通过理论研究、数值分析、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和对现场测试结果的分析,取得了如下主要结论和成果: 1、通过对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北段144处路堑高边坡的大量地质调查,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各坡体的主要地质特征和影响开挖失稳的主要控制因素,并进行了分类研究。提出了坡体结构的概念,给出了建立坡体结构的方法,以及按坡体结构建立坡体地质力学模型进行开挖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坡体结构和开挖施工工艺的稳定性分析方法,为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的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高边坡稳定性分析的一种新方法和正确的研究思路。 2、从分析坡体开挖卸荷作用产生的应力场与位移场出发,给出了坡体的开挖影响范围,指出在坡体开挖影响范围内,不同的稳定系数对应不同的松动区;搜索一定稳定系数下开挖坡体潜在滑面,实际上是判断该稳定系数下坡体开挖松动区。提出了均质边坡开挖松动区可以用弹性理论中的楔形体理论进行分析,应用平面应变问题基本理论解析了坡体分步开挖过程中的松动区范围,给出了分析步骤,并进行了算例分析。 3、研究了确定路堑高边坡开挖松动区范围的数值分析方法,通过工程实例阐述采用应力分析法和位移分析法搜索确定开挖松动区范围的过程,并给出所选4类坡体结构代表性工点的数值分析结果。 4、通过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了K98工点路堑高边坡开挖松动区范围,经比较,由试验结果得出的开挖坡体的变形规律与相应的理论和数值分析结果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采用本文方法确定路堑高边坡开挖松动区范围的理论和数值方法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 5、总结出控制开挖变形的综合施工技术(包括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原则、施工方法的优化、信息施工技术、预加固工程技术等),并列举了信息施工技术成功应用在依托工程中的实例。 6、整理分析了现场试验工点中多个路堑高边坡开挖施工现场测试获取的大第n页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量实测数据,包括锚索受力、桩身主筋应力、桩背应力、深孔测斜和位移观测等现场测试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现场测试作为信息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及时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对加固效果进行验证,还能将测试所取得的成果及时反馈给设计和施工,以便修改完善设计和及时指导施工。 7、提出了确定抗滑桩的合理间距的计算方法。该方法从抛物线形土拱效应分析出发,综合考虑土拱强度条件(包括土拱跨中及拱脚处截面的强度条件)和桩间静力平衡条件。该方法已应用于依托工程具体工点的实例,可以较好地考虑若干最不利状况的组合,计算结果与工程实际情况比较符合。 8、提出了预应力锚索地梁(包括单片型和框架型)的内力分析方法,指出地梁内力应该区分锚索张拉阶段与锚索工作阶段分别进行计算,取二者的最不利组合作为地梁设计的依据,并通过工程实例较详细地说明了单片型和框架型地梁的计算过程。 在张拉阶段,对于单片型地梁,可采用温克尔假定计算破碎软弱岩体上的地梁内力,可按弹性半无限体地基计算有较好弹性性质地层.的地梁内力;对于框架型地梁,计算时宜拆成单片梁的形式分别计算,可按温克尔地基模型计算各单片梁的内力。 在工作阶段,单片型和框架型地梁均可按照受分布力作用下倒置于坡面上的连续梁来计算地梁内力。 9、分析了路堑高边坡中最下一级坡通常采用的悬臂式抗滑桩结构的一些弊端,提出可在桩前适当地保留部分岩土体而形成埋入式抗滑桩结构,以改善桩身受力状况。对比分析了埋入式抗滑桩与悬臂式抗滑桩的优缺点,阐明埋入式抗滑桩应用的经济合理性,并以工程实例进行具体比较和说明。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北段路堑高边坡工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及时地指导了设计和施工,确保众多路堑高边坡的安全稳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具有较新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关键词:路堑高边坡;松动区;加固支挡结构;信息施工技术;抗滑桩;地梁

夏雄[4]2006年在《桩锚结构设计理论及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桩锚结构是边坡治理工程措施之一,它是在抗滑桩和锚索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概念借助于锚索所提供的锚固力和抗滑桩所提供的阻滑力并由二者组成的桩—锚支挡体系共同阻挡边坡的下滑,在当前工程中使用日益广泛,但其设计计算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工程应用,特别是在长期稳定性和工程结构安全性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很少。因此,加强设计理论研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有鉴于此,本论文结合《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北段路堑高边坡病害预防及防治措施研究》,《川藏公路前龙段滑坡机理与整治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相关行业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结合典型边坡工程的实际情况,从研究坡体压力出发,分析当前桩锚结构设计理论,对其设计方法进行改进,结合锚索锚固机理的研究,进行桩锚结构长期稳定性分析和工程结构安全性评价,以期求得较为符合实际的计算分析理论,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更好的为工程建设服务。通过较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结论与成果: (1) 坡体与桩锚结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了抗滑桩土拱力学效应,分析了桩土应力分担比,讨论了坡体压力、土体性质以及桩土接触面性质等影响因素对土拱效应性态的影响。据此,提出了一种考虑土拱效应折减的桩土相互作用的位移模型,与现有计算模型相比,该模型能考虑滑坡推力随桩体变形、桩周岩土体变形而不断调整自身的分布,且将土拱效应引入到力学计算模型中,得出了桩后滑体系统位移为平动时抗滑桩求解的微分方程式,较之将滑坡推力设定为一固定的分布形式的现有计算方法,更符合工程实际。 (2) 考虑到工程实际中锚固段的黏结应力为非均匀分布,提出按照锚固段黏结剪应力非均匀分布的理想弹塑性模型的锚索设计理论进行该问题的分析。给出了锚索与浆体之间,以及围岩与浆体之间的黏结受力区长度解析公式,并进行了算例分析。 (3) 总结了9种影响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因素,即锚索材料松弛、地层岩土蠕变、锚头夹具回缩、张拉系统摩阻、混凝土收缩与蠕变、爆破与地震作用、张拉顺序、设计荷载以及雨水入渗。针对不同影响因素的特性规律,提出应力补偿措施。

姜少涛[5]2012年在《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在边坡支护中的综合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多的交通基础设施、矿山、水电等的建设很多都对原来的地质结构产生破坏,在无法避免山体的时候,人工开挖形成了大量的边坡,这些边坡的治理如果不当,就会产生严重的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高边坡支护加固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各种边坡防护中,主要适用于坡体表面岩土体松散破碎的滑坡。由于理论研究落后于工程实践的使用,论文结合九华山花台索道路一边坡防护工程的具体实例,采用理论分析和有限元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预应力锚索的受力状态、地梁的内力计算、土压力的计算、地梁下土体在预应力锚索地梁作用下的应力场的变化。在锚索的设计和受力分析中讨论了安设角、锚固段长度、锚索间距等的计算方法,并使用有限元模拟其剪应力的分布特点。地梁的设计中,着重讨论了土压力和地梁内力的计算方法, Winkler弹性地基梁法计算地梁内力比较简单,且能满足工程需要,是目前计算地梁内力的较好方法,并指出内力计算要分锚索张拉阶段和长期工作阶段。最后针对九华山花台索道路B1崩塌段的边坡防护工程,给出具体设计方案,且使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加固后的效果进行模拟,给出边坡加固后的稳定系数,验证其设计的合理性。最后通过总结以上分析,得出对工程实践有参考意义的建议或意见。

徐磊[6]2006年在《预应力锚索地梁设计及其内力影响分析》文中提出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愈来愈大。在铁道、公路等土木工程的滑坡治理中,开始广泛地采用预应力锚索地梁,实践证明这种支挡结构效果良好。另一方面,与应用现状相比,预应力锚索地梁理论的研究工作却很滞后,至今没有完全一致的认识,目前国内预应力锚索地梁的常规计算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严重制约了这类方法的发展和完善。 随着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开始用数值法分析地梁的受力状态,为地梁的设计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数值法可以把梁与土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切合实际模拟地梁与土体的相互作用状态,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的依据。为了加强预应力锚索地梁的研究,本文利用数值法对预应力锚索地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文中首先介绍了预应力锚索地梁的研究状况,总结了预应力锚索地梁的设计计算方法,简要地介绍了差分法的基本理论和有限元程序,按梁土共同作用的原理,采用数值分析程序FLAC3D建立叁维计算模型,分析预应力锚索地梁在预应力作用下的内力情况,讨论了各种因素对预应力锚索地梁内力的影响,并对锚固力所引起的土体附加应力作了分析,讨论了各种因素对锚固力所引起的土体附加应力的影响,得出了一些很有实用价值的结论,可以对工程实践起理论指导作用,并且为预应力锚索地梁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高鹏[7]2007年在《预应力锚索地梁内力计算方法及荷载传递规律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索预应力锚索地梁内力计算方法及其荷载传递的规律以便能更好的指导设计,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现场实验以及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对预应力锚索地梁内力计算方法以及锚索预应力通过地梁在被加固岩土体中的传递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其主要工作与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利用弹性地基上的双参数地基模型理论对传统的地梁内力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并结合结构力学中梁的挠曲线微分方程推导出梁任意截面挠度、转角、弯矩和剪力计算公式的表达式,为地梁结构设计以及进一步研究锚索预应力的力学分布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2.通过利用弹性力学的空间半无限体理论以及推导求出的理论结果,对预应力锚索地梁加载后荷载在岩土体中的传递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推导出了被加固岩土体中任意一点应力及位移分布的表达式,并作出图形得到其分布规律,为地梁间距的设计方法提供了依据。3.通过现场实验对被加固岩土体中应变进行了监测,并把监测结果与理论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证了预应力锚索地梁力学分布规律理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4.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预应力锚索地梁力学分布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进一步论证了预应力锚索地梁力学分布规律理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5.利用理论分析结果对传统地梁内力计算方法以及地梁间距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一种关于地梁结构设计、地梁间距设计以及应力松弛区加固设计计算的新方法。

周应华[8]2006年在《红层路堑边坡失稳机理及加固防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南渝、安楚高速公路的典型红层路堑边坡的研究对象,在广泛的地质资料调研和工程地质特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理论研究、数值分析和大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对红层路堑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稳定性分析及加固防护措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同时利用大量岩样的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研究了红层岩体力学参数的选取原则。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和研究成果如下: (1)根据红层路堑边坡的工程地质特征,按坡体结构将边坡分为近水平、倾斜和上覆堆积层叁大类。按岩性组合和结构体特征又将近水平边坡细分为软质泥岩为主的岩体结构、砂泥岩互层的软硬相间的岩体结构、巨厚层砂岩为主的岩体结构,不同岩性组合的近水平边坡破坏机理共有8种;根据岩层倾向和边坡倾向的关系将倾斜边坡岩体结构进一步划分为为顺层、反倾和斜交边坡叁个亚类,其中的顺层边坡破坏机制主要为完全平面顺层—滑移型、滑移—拉裂型和滑移—弯曲型叁种,反倾边坡的失稳过程分为弯曲—倾倒—滑移叁个阶段,斜交红层边坡的破坏形式可分为阶梯状顺层滑塌、阶梯状顺节理滑塌和楔形滑塌叁种。 (2)提出了红层岩体力学参数选取原则。①通过对试验结果和收集的资料分析,对红层岩石、结构面的力学性质、水理及风化特性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②系统阐述了利用H-B公式计算节理岩体力学参数,研究了BQ指标与RMR指标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利用BQ指标估算岩体弹性模量的经验公式。③结合红层边坡坡体结构和红层的特殊力学性质,提出了红层岩体力学参数的选取方法。边坡岩体所含结构面在4组以下者,主要根据不同地区岩块和结构面力学参数试验值的随机模糊统计结果来选取;而边坡岩体中结构面组数在4组以上者,则应用Hoek-Brown经验强度准则来确定整个节理岩体的综合力学参数。 (3)近水平红层路堑边坡稳定性研究。用数值方法对近水平红层中砂泥岩软硬互层边坡开挖变形机理进行分析;对拉裂崩塌破坏采用岩石的抗拉强度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对后缘陡倾节理发育的平推式滑坡的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当节理里面充满水时,裂缝位于坡项线的位置时边坡具有最小的稳定性系数的结论。 (4)倾斜红层路堑边坡稳定性研究。建议先用赤平投影图对倾斜红层边

刘小丽[9]2003年在《新型桩锚结构设计计算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抗滑桩尤其是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地梁(包括单梁和框架梁)是近年来较多地应用于抗滑工程的新型桩锚结构,这些结构的设计理论研究大大滞后于工程应用,其设计计算缺乏相应的规范作指导,存在的问题较多。鉴于这些新型抗滑结构在工程中的大量应用,加强设计理论研究,制定相应规范,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本文结合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论文首先对抗滑桩的相关设计计算理论进行了研究,包括抗滑桩与边坡岩土体的相互作用,抗滑桩的力学计算模型以及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内力计算方法;其次对预应力锚索地梁的受力状态、计算模型以及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和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对相关结论进行了分析比较、验证。通过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和成果。 (1)提出滑坡推力计算的基本原则,即滑坡推力的计算方法应尽量与该滑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保持一致,这样计算的滑坡推力才能和相应的稳定系数对应。针对现有滑坡推力计算方法单一、适用性差的特点,将常见的各种类型滑坡按滑动面形式分为5种类型,根据滑坡稳定分析中各极限平衡法的适用条件,分别给出了这5种滑动面形式的滑坡推力计算表达式。 (2)应用土拱理论分析了滑坡推力在抗滑桩和桩间岩土体之间的传递机理,建立了滑坡推力的传递机制模型,得出了抗滑桩上滑坡推力荷载的计算公式。根据岩土体抗压性好、抗拉性差的特点,将桩间土拱的拱形视为合理拱轴线方程,通过分析土拱的力学平衡条件,得出桩间滑坡推力的传递模型,并由此得到抗滑桩上的滑坡推力计算公式,现有抗滑桩上滑坡推力的计算公式只是本文公式的特例。同时根据土拱的应力状态,得出土拱体存在的必要条件,由此给出最大桩间距的确定条件,这些条件既保证了桩间岩土体抗滑能力的充分发挥,又能保证抗滑桩整治工程设计的安全。 (3)建立了滑坡体与抗滑桩相互作用的位移模型。与现有抗滑桩与坡体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相比,该模型不是对桩后滑坡推力分布做出假定,而是根据滑体的位移特性,将滑体位移视为系统允许的某种形式,通过桩与其后滑体的相对变形来计算滑坡推力的分布。文中以线弹性Winkler地基上的抗滑桩为对象,得出了桩后滑体系统位移为平动时抗滑桩求解的微分方程式,编第I!页 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制了结构计算有限元程序。 (4)对抗滑桩的力学计算模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包括弹性双参数地基模型、弹塑性地基模型上抗滑桩计算的具体有限元计算格式,编制了程序;同时应用建立的抗滑桩与坡体相互作用的位移模型,对双排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 (5)提出了改进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计算新方法,编制了计算程序。该法指出在计算锚索预应力作用下的抗滑桩内力时,应考虑抗滑桩后滑坡岩土体的地基反力作用,而这一点恰是现有计算方法中所没有考虑的,研究表明,改进方法的计算结果更接近于锚索抗滑桩的实际受力状态。根据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计算的新方法,对锚索预应力值的确定给出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和有限元计算过程。根据锚索抗滑桩的受力特点提出了设计计算的动态方法。 (6)给出了包括线弹性 Winkler地基模型、双参数线弹性地基模型以及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体地基模型上预应力锚索(框架)地梁有限元力学计算模型,该模型能同时考虑地梁与岩土体的协调变形,各锚索预应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据此编制了计算程序;考虑到锚索地梁的工作特点,提出了锚索地梁的极限状态设计思想,在充分发挥锚索承载力的同时保证了地梁的安全,声给出了其具体计算过程和有限元程序。这些都是现有计算方法所不能考虑的。 (7)运用本文相关研究成果对既有例题、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其正确性和合理性,同时也提出了其中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的方面。通过大型室内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对抗滑结构(锚索抗滑桩和锚索框架地梁)的内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用本文的相应设计计算理论和现有计算理论分别对模型试验中的抗滑结构进行了计算,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了本文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用土拱理论建立了滑坡推力在抗滑桩与坡体之间的传递机制模型,并山此得到了作用于抗滑桩上的滑坡推力计算式以及最大桩间距的确定条件式;建立了抗滑桩与滑坡体相互作用的位移模型,该模型能考虑桩与坡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二者相对位移的影响,避免了人为假设滑坡推力分布形式的缺陷,给出了其适用条件和计算过程:提出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改进计算方法,使得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计算理论更加完善,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合理性;在预应力锚索地梁力学计算模型研究 一的基础上,提出了预应力锚索地梁极限状态设计的新思想,给出了该设计方法的实现途径并编制了有限元计算程序,为锚索地梁合理而安全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刘小丽, 张占民, 邓建辉[10]2004年在《边坡加固中预应力锚索地梁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文中指出根据预应力锚索地梁加固边坡工程的特点,对预应力锚索地梁的不同工作阶段和受力状态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锚索地梁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给出了其具体计算过程。应用该方法对某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当锚索进入极限工作状态时对地梁进行极限状态的设计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预应力锚索地梁的设计理论及工程应用[D]. 夏雄. 西南交通大学. 2002

[2]. 碎裂岩体路堑高边坡失稳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 曹兴松. 西南交通大学. 2006

[3]. 路堑高边坡开挖变形理论及控制措施研究[D]. 宋从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04

[4]. 桩锚结构设计理论及安全性评价[D]. 夏雄. 西南交通大学. 2006

[5].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在边坡支护中的综合应用研究[D]. 姜少涛. 安徽工业大学. 2012

[6]. 预应力锚索地梁设计及其内力影响分析[D]. 徐磊. 四川大学. 2006

[7]. 预应力锚索地梁内力计算方法及荷载传递规律的理论研究[D]. 高鹏. 中南大学. 2007

[8]. 红层路堑边坡失稳机理及加固防护技术研究[D]. 周应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06

[9]. 新型桩锚结构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 刘小丽. 西南交通大学. 2003

[10]. 边坡加固中预应力锚索地梁极限状态设计方法[J]. 刘小丽, 张占民, 邓建辉. 岩土力学. 2004

标签:;  ;  ;  ;  ;  ;  ;  ;  ;  

预应力锚索地梁的设计理论及工程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