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窗效应”看家庭教育_破窗效应论文

从“破窗效应”看家庭教育_破窗效应论文

从“破窗效应”看家庭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辛巴多曾做过一项实验:他把两辆同型号的轿车故意丢弃在斯坦福市两个不同的社区,其中一个社区是斯坦福市较为富裕的A社区,另一个则是斯坦福市区相对比较贫困的B社区。因身处不同的境地,这两辆车有了不同的遭遇:丢弃在A社区的车一周过去都完好无损,而丢弃在B社区的车,没过几分钟时间,车内物件就遭人偷窃。之后,辛巴多又将遗弃在A社区的车玻璃故意打碎,还把车牌摘掉,结果其命运和停放在B社区的车一样,很快就遭到他人的破坏。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威尔森和乔治·凯林因这件事受到启发,提出了著名的“破窗效应”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一栋房子的窗户被打破,而这扇被打破的窗户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维修,别人就会从这些破窗中受到打破更多窗户的暗示,结果在杂乱无序、麻木不仁的氛围中,违法犯罪的行为会滋生、蔓延。

“破窗效应”会产生不良影响

“破窗效应”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存在。比如当孩子第一次骂人,第一次打架,第一次偷了人家东西,等等,对孩子的这些不好的言行,父母都能及时察觉并科学引导,积极纠正了吗?我们每一个人都难免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特别是孩子,还处于懵懂无知,天真无邪的幼年阶段,犯一点小错误也是正常的,关键是犯了小错误,家长要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补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以为然,甚至麻木不仁,孩子会不假思索地认为其行为是正确的、可取的。这种认同将会使孩子受到强烈的心理暗示和诱导,在潜意识里不自觉地便接受这种行为和思想。长此以往,定会养成坏习惯。

有的孩子在父母及其祖辈的溺爱下,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的自尊心脆弱,自理能力不强,自制力更是匮乏,同时,由于父母过分溺爱,很多孩子养成了傲慢与偏见的不良作风。生活漫无目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整天游手好闲。有的家长认为现在孩子还小,等长大了就自然而然地懂事讲道理了。殊不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孩子自身暴露出来的不良习性,往往都是在向人们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不良的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处理和遏制,就会使其扩展开去。比如有的孩子随地乱扔果皮、纸屑,不讲究卫生;对长辈没有礼貌,不懂规矩,如果父母对此现象熟视无睹,那都是在纵容“孩子去打破更多窗户的玻璃”。这些看似微小的、偶然的不良行为习惯是一些孩子成年后走上违法犯罪之路的隐患。父母不能像古代蔡桓公那样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帮助孩子把那些不良行为习惯消除在萌芽状态。

避免“破窗效应”的几点建议

1.学会以科学、理智、人性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

父母要多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体察孩子内心世界,加强对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教育引导。比如当孩子不注意饮食卫生,不经洗手就去抓饭团、点心时,父母要告诉他,不讲究卫生会使人不舒服,肚子痛、发烧,最后就得到医院打针、吃药。不讲究公共卫生,美好的环境就要遭到破坏,人们就不能再在美好的环境里散步、看书、观风景……通过教育引导,让孩子具体地了解不讲究卫生带来的各种不良后果,给孩子以比较强烈的警示。通过对孩子“教育认同接受习惯”的过程,从而实现教育目的。教育孩子时,切忌采取打骂等暴力式的“破坏性教育”。不能认为教训孩子、命令孩子才是教育。

2.为孩子树立表率模范的形象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给过父母诸多忠告:“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孩子在情感意识中,对父母没有任何防备和抵制意识,父母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会使孩子耳濡目染,乃至不自觉地模仿。孩子一般都会认为父母做的永远都是对的,也愿意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自身做不到“自查、自省、自检、自律、自改”的话,那教育孩子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还要与孩子在课堂上接受到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否则会让孩子分不清方向,辨不明真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自我反省,在孩子面前自己是不是“第一个打破窗户”的人?在陪孩子逛街时,自己有没有闯红灯?有没有乱扔瓜皮纸屑?公共场合是否做到了不随地吐痰?与人交往是否文明礼貌?要教育好孩子,首先从自我做起,自己不做“破窗”之人,发现问题及时“补窗”,给孩子树立榜样。

3.做孩子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过滤器

古代“孟母三迁”,孟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揖让进退的礼仪。我们的孩子如果同样身处孟子的境遇,他们的举动会不会和孟子如出一辙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孩子带着纯真来到世间,对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而孩子天生就具备超强的直观模仿能力,对存在的一切事物都不假思索地去触摸,去尝试,因而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极为重要。社会环境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个体的意识、行为举止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家长却可以进行过滤筛选,帮助孩子选择静谧、和谐、优雅、舒适的社会环境,远离那些充满阴暗、暴力、色情、恐怖的社会环境,使孩子能分清好坏,抵御媚俗与庸俗,培养出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标签:;  ;  ;  ;  ;  

从“破窗效应”看家庭教育_破窗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