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发展的问题与趋势_农业论文

我国粮食发展的问题与趋势_农业论文

中国粮食发展的问题与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粮食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拥有近十二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问题始终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近来国内学者按照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需求进行了预测,认为到2000年中国粮食可以再增产1000亿斤,实现年产1万亿斤的产量目标,实现平稳跨世纪。 一些外国学者却发表预见,认为未来的中国将是世界缺粮和进口粮食的大国。如何看待粮食问题、发展趋势、能否平稳跨世纪?笔者想谈一些意见,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如何看待粮食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国内有多种意见,大致可为以下几种:

(一)投入决定说:认为我国粮食问题主要是投入不足。其理论依据是:粮食生产实际上是一个物质能量平衡与循环的过程。土地生产出粮食以后,销往城市及产区以外,实际是能量的大流失,要维持生产和扩大生产,就要进行物质能量的补偿和投入。分析我国粮食,1949年总产量为1132亿公斤、1993年为4564亿公斤产量增产了3倍, 而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却没有增加。造成粮食后劲不足,抗灾力减弱。1992年和1978年相比,受灾面积大致相同,而成灾面积扩大,成灾率由42%上升到50%。

(二)科技决定说:认为我国粮食的问题主要在于科学技术无突破性进展和科技水平低所致。从良种更新换代看,自杂交玉米、杂交水稻、远绿杂交小麦小偃六号问世以后,能覆盖全国的震动性高产良种至今没有出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也江河日下,1994年全国农技推广费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44 %的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费被缩减或者取消,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十分艰难。另一方面的分析认为,我国目前粮食生产水平已和世界水平接近。再高产只有依靠科学技术上的突破性进展。

(三)规模决定说:认为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障碍是农户的经营规模太小。目前全国有2.2亿个农户、每户经营耕地仅为6.7亩。被世界农经学者称之为“超小型”经济。如此小的规模,即使单产水平再提高,其农户所获得的粮食总量,在扣除自身消费所需之后也所剩无几。同时过小的规模,不利于生产效率提高,不利于科学技术推广,是粮食生产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市场扭曲说:认为中国的粮食问题主要是市场价格扭曲所致。目前粮食实际上执行的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交错的混合经济模式。价格并不完全反映供求关系。第一、中国的实情是9 亿农民创造粮食和2亿多城市居民交换,粮食市场往往表现为买方市场, 粮价受需求制约大。第二、粮食价格提得过高,会对工业生产成本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产生负面影响,决策者往往是牺牲农业利益保工业照顾城市居民。第三:粮食市场是小生产、大市场,单个农户的粮食商品量很小只能被动的从属于市场。第四、我国粮食市场以地方集贸市场为主,狭小而区域性很强的地方性市场价格,最易受外来产品的集中投放和外地客商大量集中采购的冲击。

(五)制度障碍说 认为中国粮食问题发生在生产组织、土地经营、户籍、产品流通等一系列制度安排方面。从生产组织制度看,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有利于增强生产经营者的责任心,但也有相当的弊端,如技术封闭、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低、致使粮食生产的土地整体效应不能发挥。从土地制度看,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国有民营。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农民对土地经营易于产生掠夺式经营和短期行为,不利于土地综合生产力的提高,不利于土地在农户间的合理流动和实现规模经营。从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看,阻碍了劳动力的非农化。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结果是对粮食生产进行兼业化经营,把它作为从事非农业收入的一种补偿,从根本上降低了粮食的生产力。

(六)结构失衡说,认为我国粮食生产系统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结构失衡问题、致使供求矛盾时有发生。首先表现为土地利用结构失衡,原先是以粮为纲,单一从事粮食生产。现在是粮食受到经济作物和林果园艺作物的排斥,面积下降很猛,从优等地向劣等地转移。其次是粮食的品种结构失衡,大米、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产量构成比例和消费需求结构不吻合,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并存。再次是口粮和饲料粮的结构失衡,饲料粮短缺每年要拿出500亿公斤原粮转作饲料。 再次是粮食的区域结构失衡。因全国性的统一大市场没有形成,区域性过剩和区域性短缺并存。再次是粮食生产发展和工业生产发展,大农业内部的名特优产品发展速度失衡,表现为粮食排徊,其它产业高速前进。

(七)资源危机说:认为粮食发展的问题主要是耕地和水资源不足。就耕地而言:(1)随着人口增加,转移劳动力的压力逐年增大, 而转移劳动力要建造工厂、以牺牲耕地为代价。(2 )要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工业化必然要在空间上对耕地资源提出要求,耕地非农化难以阻挡。(3)人民收入水平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 必然要求交通居住条件得到改善,道路和住房都要占用大量的耕地。(4 )中国传统农业的发祥国、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5 )因水土流失和过度灌溉带来的渍生盐碱化,使耕地损失和质量下降。就水资源而言:(1 )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农用灌溉用水被转移为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2)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 进而使农田灌溉面积扩大受阻。全国家不田灌溉面积扩大由1950—1978年间的每年扩大120 万公顷,降为80年代以后的每年仅能扩大19万公顷。(3) 大气污染,全球气温变暖。降雨量减少,干旱程度加重,使水的自然循环受阻。天然补偿能力减弱,分析认为,资源和粮食需求的逆向发展是未来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

总览众家之言,我认为有两个问题是公认和可以肯定的。第一,中国的粮食问题不在生产者和生产系统本身,主要是外部环境系统的问题,无论是投入问题、科技问题、规模问题、还是制度问题、市场问题及资源问题,都不能靠粮食生产者和粮食系统自身来解决,都有待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改革和发展,有待于外部条件的改善。第二,中国的粮食问题不在现在而在将来。是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肉蛋奶需求增加以后形成的粮食缺口如何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增产1000亿斤粮食,实现年产1万亿斤粮而平稳跨世纪的问题。

二、当今粮食发展的趋势。

(一)区域自保趋势。据资料统计,1993年我国已建成的362 个商品粮基地县,粮食总产为1327.5亿公斤,出售商品粮571亿公斤。 其耕地面积占不到全国的1/5,而粮食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60%,明显成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这些产区牺牲了自身调整农村结构和地区产业布局,发展农村其它经济产业和工业等机会,义无反顾地长期担负了维持国家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和保证粮食稳定供应的重任。他们不顾因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产区与销区不能平等议价交换所形成的商品粮交换中的价值流失,粮食加工或转化增值中的价值流失,及购进工业品和生产资料时的价值再流失,承担了极大的生产风险政策。风险,使地方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随着改革的深化,在产销区利益平等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和中央明确提出“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的环境条件下,粮食生产区大多开始以粮食自保为目标,大幅度的调整种植业结构,压缩粮食生产面积,转移资源投入重心,向自我平衡的方向靠近。对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来说,区域自保可能会导向两个结果,一是增加以工补农的力度,对区内粮食生产实行倾斜扶持和保护,使区域内的粮食得到恢复和发展,二是加速发展二、三产业,增加经济实力,扩大区外粮食入量,依靠调入和进口来解决粮食问题,使区域内的粮食生产进一步萎缩。对于经济欠发达、粮食生产条件差,目前还不能自保的地区来说,区域自保相当于区域封锁,给其带来的压力将是十分严重的。

(二)生产区位转移趋势。据调查统计,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南粮北调”已被“北粮南调”所替代。南方过去的商品粮基地县不少已经变成了粮食净调入区。而北方的一些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都演变为新的商品粮生产区。粮食生产区位转移趋势十分明显。其原因是(1 )粮食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条件有了较大的提高和改观,使原来的一些难以从事粮食生产土地变成了可以生产粮食的土地。一些一年一熟的地方因利用地膜技术变成了二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使粮食变种指数提高,播种面积扩大,生产效益增加。(2 )在种植业内部种植粮食效益低和计划控制产量指标松动的情况下,农民利用劣等地种粮,腾出优等地生产高值经济园艺作物而获得更多的收益,是一种经济的理性选择。(3)经济发达地区都是二、 三产业发达和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粮食生产乃至农业生产的收益一般都在农户收入中占的比重很小,而经济次发达地区一般技术进步慢,农户在农外就业和获得收入的机会少,除了选择粮食生产农业生产以外别无选择,环境迫使农户从事粮食生产和发展粮食生产,成为粮食生产的中心。(4 )经济越发达,工业化程度越高,土地的空间布局结构越紧张,农耕地的非农化机会和收入越多,但是粮食的需求绝不因其耕地非农化而减少,要满足需求,就要寻求新的生产基地,这就使粮食生产发达区向欠发达区推进,从平原向山区推进,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的粮食生产有三个增长中心,近期的增产中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中期的增长中心在黄淮海平原和三江平原,远期的增产中心在西北黄土高原,增长中心也是一个转移的趋势。

(三)产业化、一体化经营趋势。粮食生产的特征是两头在外,即生产资料从外部购入,销售加工在外部进行,这就使得粮食生产具有了明显的效益外在性的社会公益性。在生产、加工、销售三方利益分配不均一时难以平衡的情况下,为了阻止粮食生产者的利益流失,提高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向前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对粮食生产实行产业化、一体化经营。所谓产业化,一体化经营,是指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粮食生产基地为基础,融粮食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联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粮食生产新格局,以便克服农户和粮食主产区出售原粮、利益分层流失的弊端。同时,为了克服实行生产责任制时,小规模分散经营带来的弊端,农场化规模经济趋势也已渐露端。一些地区通过家庭农场、村办农场、站办农场、厂办农场等多种形式扩大了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平衡了经营农业和经营非农产生劳动者之间的收益,稳定和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实行农场化规模经营,在平衡工农业比较利益上的差异,促进粮食生产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经济较发达、农民在非农产业部门大量就业目收入稳定的地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一条新路子,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发展趋势。

综上分析,对我国的粮食问题我有一个基本判断: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将表现一种挖潜发展和增长的趋势,农场化规模经营,将使经济发达区的粮食生产滑坡得到扼制;产业化、一体化经营和效益目标的强化,将使中度发达地区和传统粮食生产区的粮食发展获得生机,原有生产能力得到恢复,新的生产潜力得到挖掘,区位转移和区域自保、将迫使欠发达地区充分挖掘内部粮食生产潜力,达到自保平衡。故我国能增产粮食、平稳的跨入21世纪。我们对待粮食问题既不要掉以轻心,也不必惊慌失措,对待粮食生产要热反应,对待粮食问题要冷处理。相信我国完全能够平稳跨入21世纪。

标签:;  ;  ;  ;  ;  ;  ;  

我国粮食发展的问题与趋势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