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共同体”(CoP):一种后现代教育语境中的学习理论
王逊,张艺凡
(华中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摘 要: “实践共同体”理论是新世纪以来教育科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系统性理论概念之一,被研究者评价为组织学习研究领域具有革新性的创见。它主张以一种综合性、开放化、普遍化的眼光来看待“学习”,将之从封闭的课堂、教室、校园、考试、成绩中解放出来,后现代教育语境中的学习存在于一切社会实践参与之中。“相互卷入”、“合作事业”和“共享智库”被界定为实践共同体理论模型中的三大要素,是构成实践共同体的必要充分条件,也是衡量相关概念的重要判断指标。三要素共同体指向了一种强调情境化、协作性和自组织性的集体智慧生产过程,而这也正是后现代学习观的真正意旨。
关键词: 实践共同体;合法的边缘参与;后现代教育;后现代课程观
“实践共同体”(Community of Practice,简称CoP)理论是新世纪以来教育科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系统性理论概念之一,被研究者评价为组织学习研究领域具有革新性的创见。CoP 理论的开创者人类学家莱芙(Jean Lave)与教育学家温格(Etienne Wenger)将传统社会学领域“共同体”概念运用到教育理论研究之中,既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观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之后,创建性地提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sociocultural learning),改变了传统教育理论对“知识”、“学习”、“学习者”等关键性术语的界定框架。此后,CoP 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延伸出大量近似概念,包括学习共同体、公益共同体、研究共同体等等。
一 “实践共同体”理论起源
“实践共同体”(Community of Practice,简称CoP)理论是新世纪以来教育科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系统性理论概念之一,被研究者评价为组织学习研究领域具有革新性的创见。在1990 年出版的《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书中,人类学家莱芙(Jean Lave)与教育学家温格(Etienne Wenger)首次提出了CoP 概念,将传统社会学领域“共同体”概念运用到教育理论研究之中,既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观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之后,创建性地提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sociocultural learning),改变了传统教育理论对“知识”、“学习”、“学习者”等关键性术语的界定框架。在莱芙和温格看来,学习是一种情境性活动,它存在于合作性参与过程中而非个人的头脑中,通过对助产士、超市屠夫等五个不同的行业组织的田野研究,莱芙和温格将刚入行的手工业学徒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浓缩为“在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这一经典表述。具体来讲,新手必须先获得进入实践共同体的合法资格,再通过观察、聆听、陪伴、打杂、协助、尝试来学习本职业相关的各类技能性知识(knowledgeable skill)并逐渐变得熟练。随着时间流逝,参与者从边缘性参与慢慢过渡到全面性参与,身份也从新手转变为老手[1]。在此书中,CoP 概念类似于布尔迪厄的“场域”概念,泛指一切实体或抽象的人类群体以及人类活动系统。
图1 “学习”的组成要素(参考温格2018:3)
1998 年,温格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完成了著作《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进一步发展了在前书中对概念粗略且模糊的表述,以详尽、系统的论证搭建起“实践共同体”完整的阐释框架。CoP 理论主张以一种综合性、开放化、普遍化的眼光来看待“学习”,将之从封闭的课堂、教室、校园、考试、成绩中解放出来,并从四个维度扩展了“学习”的本体含义(图1)。学习与实践结合,可被理解为“实操性学习”。学习与共同体结合,生成了学习的“归属”功能并促使学习与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结构产生关联。学习与意义结合,可视为人对生活世界的“体验式学习”。学习与身份相结合,学习被诠释为一种人的“成长”过程。基于这种整合性的理论视角,温格重新界定了后现代教育语境中的学习概念——学习是一种社会实践参与。对个体而言,学习意味着人需要被卷入到实践共同体中并为之做出贡献;对共同体而言,学习是自身的循环生长和不断的实践创造;对于更大规模的社会组织而言,学习意味着要长期且恒久地维护组织内部的各类实践共同体的良性运作,让它发展为更有效用和价值的结构[2]。
CoP 理论最初来源于对手工业学徒制的研究,因此该理论是否适用于传统的学校教育体制,学界对此颇多争议。《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用严密的逻辑论证扩展了CoP 理论的适用范围,将其推而广之到广泛的人类生活世界。不仅如此,温格在书中进一步聚焦中观层面,研究关注的重点更多落在了各类正式组织(公司、学校等等)情境中的实践共同体之上,将其视为组织中共同学习、解决问题、生产意义的重要手段,被指出了具体的培育路径。此后,CoP 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延伸出大量近似概念,包括学习共同体、公益共同体、研究共同体等等。
目前,我国特色农产品在进行英语标准化翻译时,不仅直译过多,而且得不到企业应有的重视,导致该问题始终得不到及时解决。研究发现,很多农产品企业并不关注英语标准化翻译问题,他们更为重视特色农产品外包装的设计,包括商标的图像、颜色等。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企业认为外包装的新颖设计更能够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②很多农产品企业认为对于农产品的标准化翻译相当复杂,且企业缺乏相关人才,要提高翻译质量,就要增加这方面的人力和资金投入,这是一项较大的费用支出,因而大多数企业不重视农产品的英语标准化翻译[3]。
二 “实践共同体”的三要素
CoP 所涉及的实践指真实世界中活生生存在的各类社会性活动,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交流、互动、协商,彼此间生成多元的社会关系。换句话说,具体参与到CoP 的实践活动之中,这标志着参与者获得了成为CoP 一份子的资格,它关注过程胜于关注结果。“卷入”在这里指涉的是一种更深度的参与,也暗喻一种更密切的人际关系,以及更强的共同体向心力。因此促进“相互卷入”的形成并加深其程度,是每一个CoP 组织维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持新鲜及活力,共同体会吸纳来源广泛且多样的成员,他们站在不同的起点,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兴趣,对实践活动能够做出的贡献也各不相同。对共同事业的追求使不同的人聚到一起组成CoP,而多层次的参与(participation at multiple levels)是维系成员关系所必需的。相互卷入既涉及到个体自身的能力,也涉及个体之外的其他成员的能力,个体要知晓和利用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努力连接他们的能力并为己所用。
(一) 相互卷入(mutual engagement)
尽管温格表示实践共同体和学习均无处不在,但不是所有的共同体都能被理解为CoP,例如某一楼盘中的住户构成了一个“共同体”,大量学生一起参加考试是一种集体实践,但两者通常并不能被视作实践共同体。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性也不一定会催生实践共同体,例如一群人坐在图书馆中自习。CoP 绝不只是一些具有特征的人的简单集合。为了进一步明确CoP 的界限,温格提出了理论模型的三大要素,这被视为构成CoP 的必要充分条件以及衡量相关概念的判断指标,图2。
Q:雅昌的成名不仅体现在印刷界,也表现在文化艺术领域,无论技术还是商业模式均有很多特色,对此您可以介绍一下吗?
在CoP 对合作事业的追求过程中,成员们持续性地进行各类意义协商,并创造出丰富的智力资源(intellectual resource),包括术语、概念、工具、惯例、符号、处事方式,甚至空间布置、流程秩序等等,这些能够在共同体内被共同享用的资源合集称为“共享智库”,它是具体实践行为的物化产物(reification engaged in practice)。温格提出共享智库具有参与历史性和意义模糊性两重属性,既映射人们共同参与实践并创造智库的历史,也会在接下来不间断的使用中被重新、更改甚至完全替代,还能用来产出新的资源。
(二) 合作事业(a joint enterprise)
在温格看来,“合作事业”包括三层意思,它首先在成员们共同追求它的过程中得到界定,其次可被理解为是成员们集体协商的结果。此外,合作事业还在成员之间创造出相互问责(mutual accountability)价值,让他们彼此牵绊,通过相互协作去完成自己认为是真实且有价值的事物。
图2 CoP 理论模型的三要素(参考温格2018:68)
本文通过选择2008年9月至2018年9月我训练基地参与视觉训练和建档未参与训练的285位 (3-15岁)青少年屈光不正(斜视、近视、远视、弱视、散光、眼颤)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就双眼合像仪(视觉训练仪)对以上人群的视觉发育情况及裸视提升的情况展开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界定合作事业不是指在建立CoP 初期就按照某些协议或规定达成某种目标一致性。诚然,让不同的人聚在一起肯定会存在某些原初理由,但合作事业的具体形态绝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修正、自我健全,同时它也受制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构成的宏观大环境的流变。事实上,任何CoP 所追求的事业都不是无中生有、凭空生造的,从时间维度来看,它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从社会维度来看,它存在于广泛的社会系统之中,也受到各种社会制度的普遍制约。为了解决共同体运作中的问题,成员们会开发出各种适用于具体语境的本地策略和实用智慧,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情境化使用。而协商喻指了一种你来我往的拉锯以及求同存异的调和,而不是简单的口头上取得一致性。合作事业的形成让CoP 本身有了生命,让它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断演化发展。
(三) 共享智库(a shared repertoire)
由于相互卷入而缔结出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比依照原生共性(比如血缘、地缘等)或社会类别的抽象性联结(比如同为中产阶级)更加深刻和紧密,这源于一种“在一起做事情”的共同经历。虽然其中必然存在矛盾、竞争、对抗等局面,但这些同时也证明了共享实践是多样和复杂的过程,会在人与人之间建构起复杂的关系,这是日常关系的真实样态,也让CoP 成为一个内部连接非常紧密、彼此关系非常混杂的“人际关系节点”。
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共享智库由大量意义符号构成,而符号本身的模糊性和情境性是无法完全消除的自在属性。因此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任一个CoP,包括那些已经拥有成百上千年历史和完整的建制的,仍然会遇到资源误用或者是成员对资源的理解不相匹配的情况。换句话说,共享智库是CoP 的结果,也是继续实践的资源,更是实践过程的物化产出。
三 “实践共同体”对后现代学习观的呼应
伴随着世界文化思潮的转向,人类步入后现代社会,强调开放、动态、变化并且拥护复杂性、情境性、游戏性以及不可言喻性的后现代教育观,逐步打破了现代教育的桎梏,在字时代展现出强盛的生命力。小威廉姆斯·多尔认为后现代教育观念是对兴起于16世纪的现代主义思想的反叛,现代主义所强调的二元对立、理性、科学、逻辑、效率、序列性、统一性等意义或概念,都是后现代教育观的拥护者们所想要努力打破的[3]。郝德永将这种教育思想的后现代转向概括为“从本质主义到生成性思维”的变迁,是对现代主义肯定性课程观的质疑、批判与解构[4]。而上世纪90 年代,根植于后现代教育语境的CoP 理论的提出,延承了多尔反传统的教育思想,充分尊重学习的自组织性和交互性,从看似混沌无序中通过交流及协作自发生成有序结构;突出默会知识的重要性,让“能力之知”(know how)从长期被命题性知识(know that)遮蔽和挤压的地位中凸现出来[5]。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卿大夫争权,士民争利,陷入礼崩乐坏的乱局。但是周公的“明德慎罚论”仍然有广泛的影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充分继承了这种思想,倡导“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用政令和刑罚进行统治,人民只知道避免犯罪,却不知道犯罪可耻;而用教化和礼仪进行统治,人民有羞耻之心,从内心遵从法律。他不仅明确了德与刑的主从地位,还分辨了德与刑的先后顺序,主张“先礼后刑”,反对“不教而杀”。[4]而对刑罚的轻重,孔子秉持中庸之道,宣扬“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以是和”,[5]这与吕侯的“世轻世重”理论有颇多相似之处。
四 结语
CoP 理论所倡导一种普遍化的“学习”论,将学习从学校、教室、传统师生关系的局限中解放出来;认为任何知识都存在于文化实践和社会实践之中,因此学习是通过参与实践而得以产生。这种颠覆传统刻板的课堂教育的全新的学习理论,其对情境性学习、组织学习、集体智慧的强调,对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更为专业实践类学生自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路径上的指导[6]。
参考文献
[1] Lave, J., & Wenger, E.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美]J·莱芙,E·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Wenger, 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美]埃蒂纳·温格.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M].李茂荣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
[3] 小威廉姆·E·多尔,王红宇.后现代思想与后现代课程观[J].全球教育展望,2001,30(2):42-45.
[4] 郝德永.从本质主义到生成性思维——课程探究逻辑的后现代转换[J].高等教育研究,2005(5):71-75.
[5] [美]小威廉姆斯·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 刘智芳.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实践共同体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7,4(24):68-70.
本文引用格式: 王逊,张艺凡.“实践共同体”(CoP):一种后现代教育语境中的学习理论[J].教育现代化,2019,6(58):110-112.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8.052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 年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制+工作室:广电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系统性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708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逊(1981-),女,汉,四川成都,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公益传播,实践教育,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
标签:实践共同体论文; 合法的边缘参与论文; 后现代教育论文; 后现代课程观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