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图式”的解析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从理论界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式论文,理论界论文,两种论文,资本主义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理论界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概括起来可以用“两种图式”来加以说明。一种是:当代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新阶段,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生产力有长足的发展,社会经过几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已经进入“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或者“后工业化”的时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面临战后最好的时期,这是理论界对当代资本主义解说的一种强势语言;另一种是:资本主义虽然经过发展,生产关系经过多次变革,科学技术革命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其内部矛盾重重,由此引发的世界冲突此起彼伏,全球资本主义到处潜伏危机,正面临破产和四处碰壁的境地,这是理论界对资本主义解说的一种弱势语言。“两种图式”中哪一种是真正的当代资本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如何面对当代资本主义?对此,笔者借助对“两种图式”的解析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两种图式”的内涵以及理论界存在的认识趋向
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这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在我们的改革开放经过20年实践并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在我们满怀信心地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推向21世纪的关键时刻,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极其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正面临当代资本主义日益严峻的挑战。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两种图式”的认识和概括,正是在这样的客观背景下出现的。
第一种图式是指当代资本主义正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和内在潜力极其巨大的阶段。这种解析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侧面的阐述:
一是当代资本主义进入了“后工业化”或者说是“后资本主义”社会。战后新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就是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让位于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例如,美国三大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第一产业从1950年的6%下降到1995年的2 %, 第二产业从1950年的28%下降到1995年的18%,第三产业从1950 年的58 %上升到1995年的72%。
二是当代资本主义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的一些论述,我们的媒体将现代经济中知识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概括为“知识经济”。据说正是因为“知识经济”,美国才保持了连续7年的经济增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万亿美元,通胀下降,就业上升,收入提高,现在是美国经济近30多年来最好的时期。
三是当代资本主义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进程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进,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发达国家在信息、通讯、交通等技术上的进步。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入“知识经济”,由于高速、互动、共享的信息网络将全世界联成一体,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避免了一些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的打击。在一些第二、第三世界国家面临严重金融危机,经济复苏非常缓慢之时,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却“一片光明”。
这一图式的揭示,有这样几点启示:(1 )这一图式是一种较为单纯的经济图式的展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充分的描述。(2)这一图式的展示, 似乎可以得出两种并不确定的理解:一种是资本主义并不像一些人所想像的那样行将就木,到了日薄西山的程度;一种是提醒我们注意社会主义正面临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发展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这一图式的揭示,还存在这样的隐含命题,即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够率先进入后工业化、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这就提示我们,不能用过去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当代资本主义。但是,这种图式的揭示,没有解决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如何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问题。
第二种图式是指当代资本主义仍然面临深刻的危机和不可摆脱的矛盾。这种解析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极其丑陋的一面:
一是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是腐朽和垂死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依然在发生作用。例如, 美国经济从1988 年到1993年曾基本上处于危机和停滞状态。据统计,今天美国每个劳动人口所平均拥有的物质产品和劳动条件,包括家庭生活的消费品、社会基础设施、铁路和发电设备、农业和制造业的资本设备等等,仅仅相当于25年前的一半。也就是说,尽管今天美国人的货币收入更多,但实际购买力却下降了一半。
二是当代资本主义的高科技和信息化繁荣的表面,掩盖不了其金融投机和泡沫经济的本质。随着国际战略从冷战转向缓和,西方国家日趋放弃以前的经济政策,转向所谓“新自由主义”、“后工业化社会”的政策,目的在于掠夺工业和社会基础部门的资源,制造金融泡沫以牟取投机暴利,巩固其在国内和全球的支配地位。例如,美国的物质部门正日益衰败,在过去的30年中下降了大约50%。
三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是一把悬在发展中国家头上的利剑。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贸易、投资、金融等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目前,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是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都控制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经济全球化使它们处于支配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支配地位。于是,全球化到达哪里,那里的经济差距就越来越大,贫富两极分化在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普遍化和深刻化。
这一图式的揭示,也提供了一些启示:(1 )这一图式仍然是较为单一的经济方面的分析,只是远远没有第一种图式那么美好。(2 )这一图式同样以事实和数字为依据,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批判。(3)这一图式的揭示,出发点是为了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但是, 对于如何建设优越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仍然缺乏说服力。
从上述两种图式的解析来看,只要客观、科学、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公正评价是可以得出的。但是,理论界存在的认识趋向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选择来说是不利的,即第一种图式成为强势语言,成为某种宣传和理论研究立论的基础。特别是那些对当代资本主义图式的中性化展示,模糊了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区别,甚至一味将西方一些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所津津乐道的名词术语作广告式的宣传,这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面临的挑战。
二、“两种图式”的实质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成功和困境
第一种图式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别是在生产力和科技革命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和我国发展的挑战。但这种认识是表面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幻想和美化。第二种图式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的丑恶一面,特别是看到了在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和变化面前,资本主义极力维护其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本质。但是,它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为什么当代资本主义能够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为什么它能够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使自己具有生机和活力?对这些问题,第二种图式的说明显然还很不够。
事实上,在我们的理论界将当代资本主义的第一种图式作为强势语言,而第二种图式对资本主义的抨击处于弱势地位的同时,西方也有一些学者在探索关于当今资本主义的出路问题。
在当代资本主义繁荣表象的背后,是否仍然还是繁荣?1996年,两位德国学者在《全球化陷阱》一书中这样判断:苏联解体和资本主义获胜以后,世界没有达到北美哲学家弗朗西斯·福山所宣称的“历史的终点”,相反,“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时代转折正在开始。不是繁荣和福利,而是衰落、生态摧毁、文化蜕化,明显地决定着人类大多数的日常生活”(注:[德]马丁、舒曼:《全球化陷阱》,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美国学者拉鲁什认为可以从外贸额与对外交易额的比例看出问题。1966年,在美国全部外汇交易额中,商品进出口的比重占80%以上,到70年代下降为23%,而1981年则下降为5 %,1992年更下降到2%以下。目前, 全世界每天的贸易总额甚至不到金融交易额的1%。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货币和金融体系已经与实质经济“隔离”,它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建立在增加值的货币单位估计的基础上。由于货币金融体系已经同实质经济隔离,即使统计过程是真实的,但这两个数字已相应地同实质经济分离了。这也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内过度金融投机和泡沫经济的实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金融家乔治·索罗斯在《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中的分析是入木三分的。他认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主要就是追求货币则为一个事实”,“因为有很多经济的经理人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所以目前全球资本主义的标记和使其与以前版本不同的特质,就是普遍的成功,就是牟利动机的强化。……为了解目前全球资本主义与以前的有何不同,我们必须知道货币做为固有价值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说金钱比以往任何时期更紧密控制人的生活,一点也不夸张”(注:[美]索罗斯:《全球资本主义危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124页。)。因此,他的所谓全球资本主义危机理论,实质就是资本主义价值目标的危机。
联系到价值观与今天的资本主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在《资本主义的未来》一书中更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价值观或偏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洞,正是这种价值观造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更加短视的时代。他在书中列举以下事实加以论证。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储蓄水平持续下降,私营部门和政府用于科研开发、教育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不断减少,各种开支体制均鼓励人们的当下消费,媒体也在竭力劝导人们使用新的消费品,而对全球变暖和臭氧层被破坏这类长远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从未采取什么认真的对策,等等。所以,资本主义陷入了极其矛盾的价值观与经济目标的冲突之中。于是瑟罗指出:“如果资本主义要长期成功,它就必须为人类社会长远的私利而不是特定个人的当即私利进行投资。一种极端的短期个人主义的学说怎样去强调长期的群体利益?”(注:[美]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303页。)
美国著名政治家布热津斯基从更加广阔的视野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层面进行了分析。他全景式地展现了当代美国极其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矛盾。诸如庞大的债务、贸易赤字、低储蓄率和投资、日益加深的种族和贫困问题、广泛的犯罪和暴力行为、大规模吸毒现象的蔓延、潜在的制造分裂的多元文化主义抬头、政治制度出现上下脱节现象、日益弥漫的精神空虚感,等等。他认为,这些矛盾和问题“对美国全球卓越地位的危险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个基本上由缺少较深刻的人类价值观念的、追求物质享受思想所支配的社会形象,总会削弱美国社会模式的全球吸引力,特别是作为自由象征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这一形象总会在全世界多数贫困的广大群众中引起过于夸大的物质期望,这类期望无法得到满足是可以理解的,但期望落空就必然会加剧他们对全球不平等的愤慨”(注:[美]布热津斯基:《大失败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当代西方学者的这类分析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列出不少。从总体上看,他们在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问题和矛盾中,透过了我们一般所看到的现象化的表面,对他们所生活和体验中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们的认识,也给我们一种启示: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两种图式的揭示,仍是表象性的和缺乏深刻体验的一般概括。第一种图式无疑比较肤浅,第二种图式也不够深刻。笔者认为,这两种图式实际上只是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的成功和困境的两面,而上述西方学者的分析则显示了针对新自由主义困境寻找出路时的矛盾和困惑。
新自由主义有成功的一面,我们一些学者看到的当代资本主义的所谓第一种图式反映了这一点。二战以后,新自由主义依托着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卷土重来。5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生活方面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以微电子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发生,这场技术革命把世界推向一个新阶段。对此,西方资本主义一方面推进这种科技革命的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另一方面在80年代初进行经济政治信条的改弦更张,推行以贸易的自由化、国家的非控制化、经济的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政策。西方掌权的市场激进派把供求规律美化为最好的制度原则,扩大自由贸易成为目的本身,通过彻底开放国际间的外汇交易和资本交易,使西方民主政治对经济制度实行的最激进的手术得以畅行无阻。
新自由主义同样陷入困境,这种困境在第二种图式中也有充分的反映。法国左翼学者伊西奥·拉莫内指出,在新自由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中存在严重的矛盾:一是金融经济和现实经济之间形成了不协调的局面,全世界每天现金流量高达15000亿美元, 但是真正用于创造物质财富的只占1%;二是从60年代兴起的分子生物技术和信息科学, 不但把以往的技术体系搞得支离破碎,而且危及到人们的伦理观念;三是贫富不均的现象变得惊人严重,最富的美国竟有6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的富人占有的财富等于美国全部财富的39%; 四是竞争的逻辑正在上升为社会的天然准则,使“共同利益”、“共同生活”成为毫无意义的空话,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更加倒向资本家一边。因此,他认为,面对这些变化,一切有良知的人们日益意识到,历史前进的车轮已经失去控制,一切由市场主宰的世界正变得愈加不人道和愈加让人无法生活下去。(注:参见《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第4期,第17—18页。 )总之,新自由主义并不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人间天堂!
三、“两种图式”对建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启示
解析“两种图式”,剖析当今西方一些严肃的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目的是为了发展和建构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这种解析,一方面说明进一步建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必要性,另一方面对建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也有一定的启示。
第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必须高度重视当代社会主义所面临的挑战和考验。
首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面临强大的资本主义的挑战。第一种图式的概括,虽然不全面、准确,但它毕竟不是一种虚构出来的当代资本主义图景。“后工业化”、“信息化”、“知识经济”等等,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一个侧面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它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都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如果从这些层面上来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无论从理论建构还是从实践上,都面临回避不了的严峻挑战。说严重一点,这种挑战并不亚于上世纪中叶中国所面临的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挑战。
其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还面临如何科学地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否定性的理论挑战。第二种图式的概括以及当今西方一些严肃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抨击,同样客观地展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步入困境的情景。但是,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罗列以及社会问题的深层揭示,远远不是我们已有的理论知识所能够加以说明和解释的。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必须与每一个时代的发展和具体环境的变化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它真正具有永恒性。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与几十年前、一百多年前相比,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令人难以想像的变化。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所必须正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第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必须高度重视研究当代世界的各种思潮。
“两种图式”的概括,无论是强势语言还是弱势语言,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客观性。其共同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将当代世界的思潮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联系起来。
首先,“两种图式”的概括都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但是,如果仅仅从第一种图式,即“后工业化”、“信息化”、“知识经济”等等表象来作当代资本主义的展示,那么,当代资本主义无疑比社会主义还要优越,新自由主义无疑是优越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必须臣服于新自由主义理论;如果仅仅从第二种图式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那么,当代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力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内在联系,同样难以得到科学理性的说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回答当代资本主义“是什么”的问题。然而,仅仅从现象上是难以作出科学回答的,必须认真研究当代世界的各种思潮,特别是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自由主义思潮。
其次,解析当代资本主义,同样必须高度重视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当代资本主义的所谓成功,除了它的新自由主义以外,从反面来看,离不开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蓬勃发展。一方面,自从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肌体内产生了社会主义思潮,它就一直给资本主义以强大的舆论压力,成为对资本主义的毫不妥协的社会批判力量。资本主义的一切所谓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这些压力和批判力量让步的结果。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从它诞生的那天起,社会公正、自由平等、民主富裕就是它内在的固有的价值目标。资本主义的所谓成功,不是对这些原则的违背,恰恰是对这些原则的借鉴。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强大生命力。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回顾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时指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将有助于促进民主、自由、正义和平等,并能够同仅仅促进富豪权贵利益的保守思潮相抗衡。只要巨大的阶级不平等、人类痛苦和压迫还存在,就有必要存在马克思主义这样的批判理论和它的社会变革思想。”(注:[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终结》,转引自《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第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在价值目标的建构上,必须重视两个方面。
一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中,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这个价值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所要解决的首要的问题,这一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第一种图式所描述的当代资本主义的图景,为我们确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提供了毫不动摇的坚定信念。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同样必须高度重视另一类价值目标,即社会发展中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公正、公平观念和机制的建立,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协调性。这一类价值目标必须具有不亚于发展生产力的同等重要性。当然,这两者之间也是互相促进和相互支持的。在第二种图式的揭示和西方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困境的批判中,这类价值目标的重要性被十分突出地显示出来。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莫里斯·迈斯纳在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时指出:“我认为,物质的进步是人类进步和历史进步的基本条件,高度的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前提。当然还应当补充指出,高度的物质文明只是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马克思谴责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因为资本主义没有‘解放生产力’,而是因为资本主义没有解放生产者,因为资本主义确实用新的更加不人道的制度奴役生产者。”(注:[美]莫里斯·迈纳斯:《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转引自《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4、202页。)事实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已经日益将这类价值目标越来越突出地提到实践的面前。
总之,对于“两种图式”本身,应该进行价值辨析。对第一种图式,重视它肯定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应该进行价值批判,即批判其平面地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表象的肯定;对第二种图式,在否定其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大发展重视不够的同时,应该进行价值吸收,即吸收其对当代资本主义在社会其他方面的种种价值偏向的批判。
标签:新自由主义论文; 全球化论文; 美国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理论界论文; 知识经济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