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你有论文,没有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法国读书的一位中国留学生,每个星期四晚上都有课,下课后必须跑步赶地铁回家,否则就得在车站空等一个小时。某天晚上赶到地铁站,见车已进站,他急忙在打票机上打了票,并且清楚地听到了“咔嚓”一声。车到终点站时遇上查票员,他取出票来顿时傻了眼,刚才那台打票机并没有在他的车票上留下任何印记。查票员不容辩解便对他以逃票处置,罚款150法郎。他大喊冤枉,因为他确实打了票,一定是打票机出了故障。查票员打电话询问那个车站,结果不出他所料,有一台打票机的油墨干了。可是查票员对他说:“打票机坏了是车站的责任,但您该问问自己有没有责任。”他说:“奇怪,我有什么责任?我只是为了赶车,打票后没多看一眼而已。”查票员说:“这就是您的错,因为站台上有4台打票机,而另外3台是正常的。当时您完全可以避免这个错误,但是现在您必须为这个小小的错误付出代价——罚款。”
还有一次,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与同学去爬山,见山顶上有一座异常豪华的城堡,城堡的大门敞开着,受好奇心驱使,一行人便走进了属于城堡的花园。这时整座城堡警铃大作,一群法国军人冲过来将他们团团包围,他们被要求出示身份证件并不许离开城堡。他和大伙一起表示抗议,理由是他们不知道这儿属于军事区域,也没有看到城堡外面那块“闲人禁止入内”的牌子。一个士兵说:“那块牌子已经挂了很多年,也许以后应该换块看上去更醒目的,但是请问你们各位有没有错?并不是所有上山的人都会闯进城堡来的。”于是他们几个被“囚禁”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查清了每个人的身份后才被允许下山。
这就是法国人的“自我检错法”。在法国很少听到诸如学生因考试迟到而抱怨天气或堵车的辩解。法国人认为碰上了不愉快的事再去强调客观已于事无补,而这时应该扪心自问有没有错或怎样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旅法多年,从未见过法国人在公共场合吵架,看来这个民族长期奉行的自我检错习惯,真不啻是一种润滑剂,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际交往中的摩擦。
法国人的这一自我检错习惯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如上述这位留学生一次去法国朋友家做客,吃饭时朋友8岁的孩子用一小块面包逗小狗玩,狗玩起来撞翻了他手中的盘子,盘子碎成几块。男孩对父母说:“你们看见了,是小狗打碎了盘子,不是我的错。”母亲说盘子确实是小狗撞翻的,可是你有没有错?男孩大叫:“是小狗的错,不是我的错。”父亲过来叫男孩离开餐桌到他自己的房间里去,想想自己究竟有没有错。十几分钟后男孩走出房间说:“小狗有错,我也有错,我不该在吃饭时逗狗,这是你们多次对我说过的。”父亲笑了:“那么今天你就该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收拾餐桌,并拿出零用钱赔这只盘子。”男孩同意了。
相比之下,我们就没有这种“自我检错”的习惯。君不见,无论是大错,还是小错,无论是生活方面的错,还是工作上的错,几乎都要强调客观因素,能推则推,能赖就赖。有的甚至在事实面前也还要百般抵赖,不认账。更可悲的是,我们似乎还有一种怂恿、鼓励推卸责任的环境,甚至还有表扬、嘉奖推卸责任的。于是乎,一错再错,错上加错,包括一次次地“付学费”成了司空见惯的事。
实事求是地说,法国人的“自我检错”,不仅仅是一种润滑剂,不仅仅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际交往中的摩擦,它的更大作用在于少犯或不犯同样的错误,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我想,如果我们能汲取法兰西民族这一长处和优点将会获益匪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