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轴离心粉碎机耗电量的确定

立轴离心粉碎机耗电量的确定

一、竖轴式离心粉碎机的功耗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牛国梁[1](2021)在《机采棉立式秸秆粉碎还田机关键部件优化设计与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处理棉花秸秆主要采用秸秆沤制和就地焚烧的方式,存在效率低、劳动力大、成本高、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秸秆粉碎还田机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现有的秸秆粉碎还田机存在稳定性差、粉碎质量不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新疆机采棉种植模式的立式秸秆粉碎还田机,本文主要是对其机架和粉碎装置的研究。设计了机架结构,为了避免共振发生,对机架进行了有限元和试验模态分析,完成了对机架的优化改进;设计了粉碎装置,并对其进行了静应力分析;对粉碎室内流场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提高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和秸秆平均留茬高度为目标,对机具进行了工作参数优化。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实地调研棉花秸秆粉碎还田机作业环境,根据新疆机采棉种植模式、农业机械机架设计准则和机架设计的一般要求设计了一种机架。为了避免机具作业过程中产生共振而导致机架疲劳损坏导致粉碎效果降低等问题,运用ANSYS Workbench对机架进行了有限元模态分析,并对机架进行模态试验验证了有限元模态的准确性;通过分析机具作业过程中各零部件产生的振动频率,对机架进行优化改进;最后对机架进行了静应力分析,得出设计的机架符合设计要求。(2)对现有秸秆粉碎刀进行了理论分析、实地考察新疆棉花种植模式和棉花秸秆粉碎要求,设计了一种秸秆粉碎还田机粉碎装置;确定了粉碎刀的基本尺寸、大刀盘转速、小刀盘转速和回转半径;并对大小刀轴进行了模态分析和静力学分析,确定设计的粉碎装置的合理性。(3)使用Solid Works建立了机具粉碎室模型,利用Fluent对其进行了流场分析,再次验证了设计的机架结构入口处空气质量流量更高,促进流体流入;设计的粉碎刀排列方式使粉碎室内湍流动能更高,扭矩更小,提高剪切效率和湍流强度;粉碎刀盘与地面夹角为3°时更有利于流体流入粉碎室内,从而提高秸秆粉碎率。(4)根据秸秆粉碎还田机作业性能要求,确定以机具前进速度、大刀盘转速、刀尖离地间隙为试验因素,以秸秆留茬平均高度和粉碎长度合格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三因素三水平二次回归正交组合田间试验设计。利用Design-Expert V8.0.6.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响应曲面和显着性分析,得出最优作业参数组合,优化后的机具作业性能满足标准要求。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机采棉立式秸秆粉碎还田机作业质量提供参考。

侯守印[2](2020)在《垄作原位免耕播种机侧向多级残茬处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文中提出耕地土壤质量是保证粮食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耕地长期高负荷产出,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土壤侵蚀速度加剧,水土流失面积逐年扩大,粮食产量增长出现瓶颈。保护性耕作是以土壤质量为核心的新型农业耕作制度和技术体系,目标是保护、改善并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意义上的农业可持续生产。残茬地表覆盖还田是保护性耕作技术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抗旱、蓄水保墒能力,降低风蚀水蚀,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等优点。残茬地表覆盖还田核心是技术模式和机具装备。针对黑龙江省特有的寒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特点和规模化、化集约化生产现状,研制一种适合玉米残茬全覆盖条件,配套宽幅原位免耕播种施肥装置实现残茬地表覆盖还田和免耕播种施肥功能的残茬处理装置对于土壤保护和粮食增产至关重要。在黑龙江省垄作玉米残茬全覆盖条件下,以实现高速、宽幅、原位免耕播种,残茬垄间覆盖还田为原则,对侧向多级残茬处理关键技术及装置进行研究,包括秸秆清理技术、根茬清除技术、残茬侧向多级运移技术和残茬破碎抛撒调控技术等,采用理论分析、数学建模、动力学仿真、离散元仿真等方法对残茬处理关键机理进行深入探究,在其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试验、正交试验、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残茬处理装置及关键零部件的结构与工作参数进行优化组合试验,为残茬处理装置设计奠定理论与试验基础。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包括:(1)侧向多级残茬处理技术方案设计针对黑龙江省地区春播季玉米残茬全覆盖条件下免耕播种和残茬地表覆盖还田作业,设计一种与宽幅原位免耕播种施肥装置配套的侧向多级残茬处理技术方案,实现垄作玉米茬地的清秸、除茬、残茬侧向运移、残茬适度破碎及整幅宽垄间残茬覆盖还田等功能,为播种装置将种子播种在无残茬、湿润、通透性良好的土壤中创造条件,形成“下实上虚”的种床结构,解决寒区春季玉米残茬全量地表覆盖还田阻碍地温回升,导致作物产量降低问题,并与现有宽幅播种施肥装置配套实现10.8 km/h高速复式作业。(2)定轴式种床构建装置研究设计一种在玉米残茬全覆盖条件下,能够完成清秸、除茬和残茬侧向输送功能的定轴式种床构建装置,探明清秸、除茬机理,对影响工作性能的结构与工作参数进行试验研究。为探索侧向清秸刀对机组作业过程中秸秆缠绕度、振动强度、功耗和覆秸均匀度的影响,对侧向清秸刀清秸机理进行了分析,建立滑切面工作曲线数学模型,完成滑切面工作曲线设计,确定影响侧向清秸刀工作性能的关键结构与工作参数。应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法,选取初始半径、起始滑切角、刀辊角速度和机组作业速度为影响因素,秸秆缠绕度、振动强度、当量功耗和覆秸均匀度为评价指标,对影响侧向清秸刀作业性能的结构和工作参数组合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初始半径200 mm、起始滑切角30°、刀辊角速度42 rad/s、机组作业速度7.2 km/h条件下,无秸秆缠绕,振动强度为159 m/s2,当量功耗为4.9 k W,覆秸均匀度为0.075,对比现有侧向清秸刀振动强度降低46.5%,当量功耗降低29.6%,工作过程中未出现堵塞现象;针对原位免耕播种施肥作业过程中残留玉米根茬和须根导致播种施肥触土部件堵塞、播种质量降低问题,设计一种玉米根茬清除用侧向清茬刀,对侧向清茬刀清茬、输送、抛扔等作业过程进行分析,建立正切刃曲线数学模型,完成侧向清茬刀结构及正切刃工作曲线设计,确定影响其作业性能的关键结构与工作参数。应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选取清茬弯角、正切刃宽度、侧向清茬刀角速度为影响因素,根茬清除率、土壤扰动率、当量功耗为性能指标,对影响作业性能的侧向清茬刀结构和工作参数组合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作业速度7.2 km/h条件下,清茬弯角0.86 rad、正切刃宽度50 mm、侧向清茬刀角速度52 rad/s时,根茬清除率为94.3%,土壤扰动率为54.3%,当量功耗为3.4 k W。(3)残茬单级运移机理分析及整流装置研究针对玉米残茬侧向多级运移过程滞留,影响播种施肥区间清秸率,制约机具工作质量和作业效率提升的问题。探明玉米残茬单级运移机理,设计玉米残茬侧向运移整流装置,确定影响整流装置工作性能的关键结构参数。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试验方法,在EDEM软件中构建的玉米残茬侧向运移整流装置试验平台上,以进入角、整流包角、整流半径为试验因素,清秸率、行间清秸一致性为性能评价指标进行虚拟仿真参数组合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进入角60°、整流包角105°、整流半径425 mm,此时清秸率为92.4%,行间清秸一致性为93.2%。根据虚拟仿真优化参数组合进行整流装置加工和田间验证试验,清秸率为93.1%,行间清秸一致性为92.5%,与虚拟仿真试验结果基本吻合。(4)基于侧向清秸原理的残茬破碎抛撒装置研究针对玉米残茬侧向多级运移宽幅作业,提出一种玉米残茬适度破碎复合抛撒垄间地表还田方案,设计一种残茬破碎抛撒装置,能够完成玉米残茬的捡拾、破碎、抛撒等作业工序。对残茬捡拾、破碎和抛撒机理进行探究,建立相关数学模型,确定影响残茬捡拾率的主要因素为破碎长刀回转直径和破茬长刀旋转角速度,影响残茬破碎率的主要因素为破碎长刀长度、破碎长刀质量、破碎长刀刃角、破碎长刀刃口厚度、破碎长刀质心位置、刀座回转半径和破碎长刀旋转角速度,影响残茬抛撒的主要因素为破碎长刀回转直径、破茬长刀旋转角速度、负压叶片长度、负压叶片宽度和负压叶片倾角。针对影响残茬破碎性能的关键结构与工作参数进行离散元仿真试验,以破碎长刀刃角、破碎长刀刃口厚度、破碎长刀质量、破碎长刀转速为试验因素,残茬捡拾率、残茬破碎率、功耗为性能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试验,最优参数组合为:破碎长刀刃角15°~18°、破碎长刀刃口厚度0.51~0.62 mm、破碎长刀质量0.3 kg、破碎长刀转速1415 r/min时,残茬捡拾率大于80%、残茬破碎率大于80%,功耗小于7 k W。采用CFD-DEM耦合仿真方法,对残茬破碎抛撒装置内玉米残茬颗粒群的运动特性进行分析,明晰负压叶片可提高残茬捡拾、输送和抛撒效率,能够实现玉米残茬垄间地表覆盖还田。为探究残茬破碎抛撒装置负压叶片结构参数对残茬捡拾率、垄间覆秸一致性和功耗的影响,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试验方法,以负压叶片长度、负压叶片宽度、负压叶片倾角为试验因素,残茬捡拾率、垄间覆秸一致性、功耗为性能评价指标进行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负压叶片宽度为27.5~41.0 mm、负压叶片倾角为121°~127°、负压叶片长度为53 mm时,残茬捡拾率大于85%、残垄间覆秸一致性大于75%,功耗小于7.6 k W。(5)残茬覆盖技术对土壤物理结构和产量影响为探究残茬覆盖技术对黑龙江地区耕层土壤结构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2017~2019年在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北联乡新兴村(第三积温带)实施连续3年大田定位对比试验,设置垄间残茬覆盖免耕(MRNT)、秸秆离田免耕(SONT)、秸秆归行免耕(SRNT)、秸秆覆盖条耕(SCST)和翻耙整地(CK)5个处理,分析5种耕作技术模式对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对0~25 cm土层土壤容重影响,MRNT、SRNT、SCST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与SONT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对25~50 cm土层土壤容重影响,MRNT、SONT、SRNT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与SCST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MRNT、SONT、SRNT、SCST与CK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对50~75 cm土层土壤容重影响,MRNT、SONT、SRNT、SCST之间无显着性差异,SONT、SRNT、SCST与CK之间无显着性差异,MRNT与CK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对0~25 cm土层土壤孔隙度的影响,MRNT、SRNT、SCST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而与SONT、CK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SONT与CK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对25~75 cm土层土壤孔隙度的影响,MRNT、SONT、SRNT、SCST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而与CK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对0~5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MRNT、SRNT、SCST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而与SONT、CK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SONT与CK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对50~75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MRNT、SONT、SRNT、SCST、CK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各残茬地表覆盖还田耕种模式随耕种年份对0~50 cm土层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具有不同程度影响,MRNT和SRNT对改良土壤结构效果较好,MRNT、SRNT、SCST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效果较好。MRNT、SRNT耕种模式增产效果显着,2017年MRNT、SRNT与SONT、SCST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MRNT与SRNT之间无显着性差异,MRNT、SRNT比CK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2.6%、10.6%;2018年MRNT、SRNT、SCST与SONT、CK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MRNT、SRNT比CK大豆产量分别增加7.6%、7.2%;2019年MRNT、SRNT与SONT、CK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MRNT、SRNT比CK玉米产量分别增加9.2%、10.4%。

付建伟[3](2020)在《双通道全喂入式再生稻收获机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再生稻是通过特有栽培管理措施使割过的稻茬继续萌发生长成穗而再次收获的一种水稻种植模式,具有一种两收、省工省种、能充分利用光温资源、实现增产增收且稻米品质好等优点。头季机收碾压率高是目前制约再生稻发展的主要瓶颈。针对再生稻头季稻机械化收获和低碾压率收获需要,本文根据再生稻头季机收农艺要求和成熟期头季再生稻生物学特性及物理特性,研制了一种宽幅双通道全喂入式再生稻收获机。针对宽幅割台茎秆输送距离长易出现缠绕堵塞的问题,设计了具有分流功能的双通道割台;针对收获机尾部排草覆盖留茬影响再生穗头萌发问题,设计了一种碎草抛撒装置,并开展了整机田间性能测试。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完成了收获期头季再生稻生物学特性及机械物理特性研究。以黄华占、福e优6981、丰两优香1号三个典型再生稻品种为研究对象,统计结果表明再生稻头季栽插株距多为300mm,行距150mm;成熟期头季再生稻株高1100mm左右,茎秆含水率均值70.45%,籽粒含水率均值22.61%,留茬350mm以上茎秆外径均值3.72mm。茎秆弯曲载荷、剪切力、拉力随着茎秆部位的上升而减小,最大平均弯曲载荷4.64N、最大平均剪切力142.84N、最大平均拉力201.54N;茎秆最大平均弯曲强度12.38MPa、最大平均剪切强度8.62MPa、最大平均拉伸强度24.67MPa、弹性模量均值25.45MPa。此部分数据为再生稻收获机工作部件设计、再生稻茎秆建模及仿真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参数依据。(2)确定了双通道全喂入式再生稻收获机总体结构方案。根据再生稻头季机收农艺要求,分析确定了一种由履带式底盘、割台、2套左右对称布置的脱粒清选装置和碎草抛撒装置、粮仓及动力与传动系统等组成的双通道全喂入式再生稻收获机结构方案。整机总体参数为喂入量4.0kg/s、割幅3000mm、底盘轨距1500mm、履带接地长度1800mm、履带宽度400mm、理论直行碾压率26.7%。选用65k W新柴498BZT发动机为整机动力并设计了整机机械和液压传动系统。(3)研制了一种双通道割台。为缩短茎秆输送距离,有效平衡搅龙、拨禾轮、割刀动力传递,并避免单侧动力不足,研制了一种双通道割台,对其双向螺旋搅龙输送物料速度与受力进行了分析,参照再生稻头季收获留茬高度要求确定其内径250mm、螺旋叶片高度65mm、外径380mm、螺距260mm、搅龙中部两螺旋长叶片起始位置周向夹角180°。此外,确定了伸缩拨指传动布置方式,根据拨禾轮拨送水稻过程确定拨禾轮直径700mm、转速45r/min、拨禾轮轴相对割刀安装高度为600mm。(4)完成了双通道全喂入式再生稻收获机底盘机架强度分析与结构优化。按照整机结构布局设计机架并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发现其薄弱部位主要在粮仓安装位悬臂梁处、脱粒清选装置安装位悬臂梁处、割台升降油缸支撑梁处。对上述薄弱部位进行结构优化,优化后机架最大应力为213.93MPa,最大变形量仅为1.8mm,满足设计需求。对脱粒清选装置进行了结构和参数设计,采用杆齿式纵轴流脱粒滚筒、风扇+振动筛清选方式及链耙式输送槽,粮仓有效容积设计为1.5m3。(5)设计了一种与再生稻头季机收秸秆抛撒要求配套的碎草抛撒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主箱体、导草尾板、动刀辊、定刀组等部件,可将脱粒滚筒甩出的茎秆粉碎并抛撒到碾压区。将粉碎抛撒过程分为茎秆粉碎过程和碎秸抛撒过程,对茎秆粉碎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确定了影响茎秆粉碎效果的主要因素;根据碎秸离开刀片时的空间位置不同,将碎秸抛撒分为上抛、平抛、下抛三种形式,分别对三种抛撒情况下的碎秸空间轨迹进行运动学分析,发现碎秸抛撒特性受秸秆初始位置、初始角度、初速度影响。对导草尾板导草性能进行动力学分析,发现导草尾板的角度和尺寸对碎秸的抛撒性能影响较大。(6)完成了碎草装置结构参数设计与仿真分析。再生稻茎秆粗壮青湿、秸秆量大,为保证茎秆粉碎质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设定碎草刀辊转速2800r/min,刀辊上动刀采用双螺旋线排列方式。左右两套碎草装置刀辊旋向相反。基于EDEM对碎秸抛撒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导草尾板最优参数组合为导草盖板与垂直方向夹角45°、导草盖板尾部与排草口高度差200mm、内侧板倾角0°、外侧板倾角35°,抛撒合格率为72.2%。台架试验结果显示碎秸抛撒合格率达到93.6%,田间试验综合碎秸抛撒合格率达95.2%,粉碎长度合格率91.6%,满足再生季头季收获需求。(7)完成了双通道全喂入式再生稻收获机田间性能试验。田间试验表明其作业速度可达0.83m/s,喂入量检测值为4.6kg/s,总损失率2.1%,含杂率0.4%,破碎率0.2%,符合标准规定指标要求。与普通收获机开展对照试验,双通道全喂入式再生稻收获机粉碎后碎秸能抛撒到履带碾压区,抛撒合格率达95.2%,而对照组收获机碎秸处理方式为均匀抛撒,留茬上覆盖大量碎秸,对再生季生长有不良影响。双通道全喂入式再生稻收获机比对照组收获机收获后有效留茬面积大,两台收获机直行碾压率分别为26.7%、45%。即双通道全喂入式再生稻收获机可降低碾压率18.3%,优势显着,满足预期设计要求。再生季测产结果表明:双通道全喂入式再生稻收获机示范区再生季亩产高达401.1kg,普通收获机收获区再生季亩产为323.8kg,双通道全喂入式再生稻收获机可比普通收获机收获后再生季每亩增产77.3kg,增幅约23.9%。

钱义[4](2020)在《锤片式粉碎机转子结构优化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锤片式饲料粉碎机在国内外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因其运转平稳、操作方便、粉碎效率高、适应范围广,成为粉碎行业使用最广泛的设备之一。转子结构是锤片式饲料粉碎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直接影响粉碎性能和作业效果。本文针对CPS-420型锤片式饲料粉碎机作业过程中存在的振动、噪音和粉碎效率低等问题,对粉碎机转子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理论力学、动能定理和流体力学等相关理论,分析了物料在粉碎室内粉碎过程,并结合物料粉碎的动力学特点,提出折线式V型锤片结构的设计方案,该锤片主要由V型锤头和带倾角的锤身组成。2.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新型锤片进行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新型锤片的应力变化区间为0.0145~26.37 MPa,最大应力集中在与销轴配合的圆孔处,最大变形发生在锤片末端,其值为31.91 μm;模态分析结果表明,其一阶固有频率为7.566 Hz,与粉碎机的激振频率相差较大,不会发生共振,有较好的动态特性。3.在对锤片架板结构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锤片架板结构拓扑优化分析,结果表明,锤片架板的应力变化区间为0.089~167.41 MPa,与销轴配合的销孔边缘为应力集中的危险截面区域:锤片架板的最大变形发生在销孔附近,总变形量为24.65μm;锤片架板有较好的动态特性;拓扑优化后的锤片架板结构,性能稳定,材料节约35%。4.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锤片倾角、锤头角度和倾角距离为因素,以生产率和功耗为指标,对锤片式粉碎机粉碎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锤片的倾角最佳参数范围为150°~160°,锤头角度最佳参数范围为100°~120°,倾角距离最佳参数范围为24~30 mm;影响粉碎性能的因素主次顺序及最佳参数组合为:锤头角度(150°)、倾角(110°)和倾角距离(24 mm)。本研究可为锤片式饲料粉碎机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

刘维岗[5](2019)在《秸秆粉碎特性分析及其粉碎设备结构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秸秆是农业生产中最大的可再生资源,有着广泛的用途。秸秆还田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利用途径,该方法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强蓄水保墒能力,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烟秆作为秸秆中的一个重要类别,自身携带病原体不适合直接粉碎还田,所以需要将烟秆粉碎加工后综合利用其生物质价值。目前我国烟草种植量很大,大量烟秆需要回收、粉碎后进行综合处理。但是当下关于秸秆和烟秆粉碎的理论尚不成熟,各种粉碎机层次不齐。因此,本课题选择烟秆为粉碎对象,在其组织结构及力学特性研究基础上,对现有粉碎设备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其适用于烟秆这类硬质秸秆的粉碎;然后通过试验对优化后的烟秆粉碎机进行工作参数的优化,提高粉碎机的粉碎粒径合格率,降低粉碎功耗。通过研究形成的烟秆的相关技术和设备也可推动玉米、高粱等秸秆破碎技术和设备的形成。首先,测量了烟秆的外观尺寸,分析了鲜烟秆的组织结构,采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对烟秆的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包括烟秆的压缩、弯曲及剪切等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得到了烟秆的力学性能参数,为粉碎机喂料机构与切割机构的优化提供了参考,并获得了EDEM中建立烟秆模型所需的参数。其次,针对现有秸秆粉碎机工作时存在的卡秆、打滑、振动幅度大、切割功耗高等问题,结合烟秆特性对粉碎机的关键零部件进行了理论分析及优化设计,包括喂料机构的优化设计、烟秆切断装置的优化设计、锤片的分布设计及受力分析。然后,采用FLUENT对粉碎室内的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不同转速下粉碎室内压力场和速度场的分布云图,通过对流场特性的对比分析得出了转子转速对粉碎室内负压特性及气流流速的影响规律;根据烟秆的组织结构特性及力学特性,建立了烟秆的BPM粘结模型,采用EDEM离散元软件对粉碎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了不同转速下粉碎机的粉碎效果与排料效果。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粉碎室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包括粉碎腔结构优化、梯形齿板的布置、出料口筛网的设计及出料通道的优化等,将优化后的仿真结果与优化前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优化后粉碎室内物料-气流的环流现象明显减弱,使得排料更加顺畅,提高了粉碎效果。最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和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运用响应面分析法分析了喂料速度、转子转速、筛孔直径对粉碎粒径合格率及度电产量的综合影响,并对粉碎机的工作参数进行了多目标优化,得到了一组最优的工作参数,通过试验验证了优化结果是正确可行的。

田阳[6](2019)在《气力式秸秆深埋还田机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秸秆还田可以有效利用秸秆资源,杜绝秸秆资源浪费和焚烧现象,但是由于秸秆不易腐烂,留在地表影响播种质量和出苗率,也会导致土壤病菌增加,作物病害增加等不良现象。东北棕壤土区耕地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模式和长期高强度开发,导致土壤耕层出现了“浅、实、少”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相关专家提出结合秸秆还田和构建合理耕层结构的秸秆深埋还田。秸秆深埋还田既能培肥地力又能提供良好的播种环境,形成结构合理、深厚、肥沃的耕层提高耕作环境本课题来源于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旱地合理耕层构建技术指标研究(201503116)”针对东北棕壤土区耕层构建障碍性问题,在对国内外秸秆还田机及其关键部件和关键技术深入分析研究基础上,通过力学分析、运动学分析、气固耦合仿真、离散元仿真和田间试验等理论研究方法对气力式秸秆深埋还田机的捡拾粉碎装置、输送装置、开沟分土装置等关键部件进行了研究,研制了气力式秸秆深埋还田机并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依据东北平原棕壤土区合理耕层技术指标要求,结合秸秆深埋还田的农业技术要求,确定了实现秸秆深埋还田的工艺流程和整机设计方案。(2)论文完成了捡拾粉碎装置的参数设计,采用甩刀式刀辊和动定刀支撑的方式实现秸秆的捡拾粉碎。当作业速度为3~4km/h,要求捡拾率和粉碎率都大于90%时合理的转速范围为1900~2100 r/min。(3)通过对气力输送装置输送过程的理论分析,应用气固两相流体力学和CFD-DEM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秸秆和气流在气力输送装置内的运动规律。利用Fluent和EDEM软件模拟分析了改变转速、叶片弯角和输送管结构对输送性能影响。当风机转速为1 800 r/min、叶片为30°弯角、输送管1和输送管2的边径比分别为0.2和0.125弯管型输送管2时输送装置的输送性能最好。气力输送装置正交试验表明,风机转速参数最优组合为叶片弯角30°,秸秆覆盖量为1.2 kg/m2,风机转速为1 800 r/min。(4)利用偏心圆设计方法以滑切特性为基础设计了逆旋开沟刀,其主要结构参数包括:刃口曲线偏心系数e为1.2、ra为284 mm、αa为65°、rb为335 mm、αb为56°的圆弧,侧切刃长度为70mm;动态滑切角τk由36°~41°递增;耕幅为102mm;折弯角度为70°,折弯半径为55 mm隙角为5°。基于离散元理论方法,采用EDEM软件,进行开沟装置的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隙角、弯折角度和弯折半径;开沟后沟内土壤颗粒残留数量为6%,同时沟壁、沟底平整保证了开沟质量。田间试验表明开沟分土装置作业速度的增加和刀具转速的降低,都会降低开沟深度,但对开沟宽度影响不大。当作业速度为3~4km/h,刀盘合理的转速范围为215~245 r/min。(5)对气力式秸秆深埋还田机进行试验研究,采用3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对回归方程进行了优化求解。结果表明作业速度为3km/h时深埋合格率为93.2%,开沟深度为268.7 mm秸秆粉碎合格率为92.5%。作业速度为4km/h时深埋合格率为90.4%,开沟深度为264.7mm秸秆粉碎合格率为91.9%。

张桂霞[7](2019)在《新型钎焊金刚石锤片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锤片是粉碎机的核心工作部件,在粉碎物料的过程中,由于与物料直接接触并相互作用,锤片本身遭受着严重的磨损而极易失效,从而影响粉碎机的生产效率和使用寿命。为了提高锤片的粉碎效果及抗磨损性能,本文采用钎焊的方法在常用不锈钢锤片工作部位表面固结单层有序排布的金刚石磨粒,利用金刚石磨粒的高硬度在有效粉碎物料的同时抵抗物料对锤片的磨损。通过对玉米粒进行粉碎,研究了金刚石磨粒的有序排布方式、粒度、排布密度等对玉米粉碎粒度及锤片磨损量的影响,并与常用不锈钢锤片进行对比,分析了钎焊金刚石锤片的磨损特征、规律及机理;此外,研究了钎焊金刚石锤片对葛根、生物秸秆类物料的粉碎适应性,并探讨了物料的破碎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金刚石磨粒有序错位排布钎焊金刚石锤片的粉碎性能较好,玉米粉碎粒度是直线均匀排布锤片的70%,而直线均匀排布锤片的耐磨性更好,是有序错位排布锤片的1.35倍。金刚石粒度小的锤片的粉碎性能更好,35/40锤片的粉碎粒度是25/30锤片的89.9%,金刚石粒度大的锤片耐磨性能更好,25/30锤片比35/40锤片提高2倍;金刚石磨粒排布密度小的锤片粉碎效果更好,粉碎粒度是排布密度大的锤片的95.7%;排布密度大的锤片耐磨性能更好,比排布密度小的锤片提高1.4倍。钎焊金刚石锤片的粉碎性能和耐磨性能明显优于不锈钢锤片,锤片的耐磨性提高了7倍,物料粉碎粒度更细小均匀。钎焊金刚石锤片工作面上金刚石磨粒磨损特征为完整、微观破碎和宏观破碎;钎焊金刚石锤片顶面边缘处宏观破碎多于近中心部位和正中心部位,靠近粉碎室进料口的锤片顶端磨损严重,锤片的磨损沿着粉碎室宽度方向上分布且不均匀。钎焊金刚石锤片在物料的不断正面撞击和偏心摩擦作用下逐渐磨损,金刚石磨粒受到物料反复冲击和搓、滑擦的反作用力出现微破碎,随着时间增加,在锤片受力最大的部位处出现局部宏观破碎。钎焊金刚石锤片具有较好的物料适应性,尤其是对玉米和葛根的粉碎效果显着且自身的抗磨损性能突出。玉米粉末平均粒度可达30.1?m,锤片磨损量仅为0.35 g,葛根粉末平均粒度达38.8?m,锤片的磨损量仅0.04 g;在对花生、玉米和水稻秸秆的粉碎研究发现,花生秸秆的粉碎粒度最小,水稻秸秆的粒度最大,是花生秸秆的2.15倍,是玉米秸秆的1.98倍。钎焊金刚石锤片对物料的正面打击力和搓擦力达到打破物料自身的内聚力时物料被破碎,玉米颗粒较大时主要为钎焊金刚石锤片正面打击和玉米颗粒撞击齿板及筛片粉碎,随着玉米颗粒体积的不断减小,磨擦粉碎形式成为主要的粉碎形式,玉米整粒的破碎是无规则的。葛根主要是钎焊金刚石锤片的搓擦剥离和剪切作用下破碎,随着粉碎时间的增加,葛根不断被剥离成细条状,在锤片及齿板的搓擦及剪切综合作用下完全粉碎,葛根的破碎形式表现为纤维状整条剥离。

杨国林[8](2019)在《机制集料的破碎机理及颗粒形状快速连续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机制集料是借助于破碎机械设备,经过不同的加工工艺破碎而成,是道路结构中主要组成部分。影响路面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有集料颗粒形态和级配比例等,当集料中针片状颗粒含量较多时会严重降低路面的抗压强度、抗车辙和水稳定等性能。在碾压作业时,针片状颗粒含量过多会导致混合料发生显着的破裂凹陷现象,造成沥青路面出现坍塌凹坑。针片状是由加工设备生产时所产生,传统针片状颗粒为人工检测,该方法效率低且检测结果容易受到试验人员主观操作的影响,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对集料颗粒形状进行快速采集和分析,能够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本文基于机械破碎理论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破碎集料形状快速连续检测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完成以下工作:(1)通过对集料及其力学特性、机制集料的破碎机理、加工工艺分析,对路面工程常用破碎机械构造及其工作原理进行研究与分析之后,并对加工工艺与设备的选型及关键参数选取理论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出基于运动状态的相机选取原理曲线,完成工业相机的型号选取及参数求解,以及外界逆向光源对物体成像影响因素研究及函数拟合关系式求解。完成室内模拟集料下落的图像采集设备的设计制作,并建立基于双目相机的图像采集系统。(2)基于双目相机采集系统,提出能够对下落机制集料的图像进行连续快速采集和数字图像处理的算法技术。完成集料颗粒的二维平面图像尺寸计算,以及对集料颗粒的三维立体尺寸的重建。并结合人工测量的集料尺寸基础上,对集料颗粒图像的尺寸计算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得到本文图像处理算法结果的误差。(3)提出针片状颗粒含量的图像计算法,选取累计针片状颗粒含量作为评价指标,能够连续快速的对集料的质量作出评价。并通过累计针片状颗粒含量计算和误差分析,完成图像计算结果与人工测量的误差计算,验证其精度满足情况。(4)利用Matlab完成颗粒形状快速连续评价系统的搭建,完成基于三维尺寸的集料颗粒数字图像形状采集和处理技术研究,并完成对集料颗粒形状连续快速评价方法及检测系统建立;主要从系统的准确性、精确性和时效性等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评价,提出各评价指标的计算公式,完成本文系统性能的分析。最后基于云南省交通厅项目,选取500颗机制集料作为试验样本,应用双目相机集料颗粒快速连续检测系统进行试验。得到集料颗粒样本的针片状含量,为机制集料工程加工工艺及破碎机械选取提供参考。

宋雅婷[9](2016)在《1XHJ-1600型卧式香蕉假茎粉碎还田机关键部件的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香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亚热带地区得到了广泛种植,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随着香蕉种植面积的增加,废弃香蕉假茎处理也成了制约香蕉产业发展的瓶颈。香蕉假茎粉碎还田技术为这一难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避免因废弃和整株堆放带来的生态危害。对其粉碎后还田能有效改善土壤特性、提高下一季作物根系活力、降低农田碳排放、增加作物产量,实现环保增收。由于香蕉假茎粗壮的特点和南方热区对粉碎还田的研究起步较晚的原因,针对香蕉假茎研发的复合型还田机少之又少。当前的香蕉假茎整株还田处理需要多机具配套,多次进地作业,工作效率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香蕉假茎为研究对象,结合对香蕉假茎特性和粉碎还田机理的分析,在1XHJ-1600型卧式香蕉假茎粉碎还田机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设计。香蕉假茎粉碎刀辊、除根灭茬刀辊、镇压装置是影响还田机工作效果的关键部件,为本文优化设计的重点。优化内容如下:(1)香蕉假茎粉碎刀辊上刀座按单螺旋线排列,每一对刀座以刀端朝外呈八字形铰接一对左弯L型甩刀和右弯L型甩刀,粉碎效果良好,未见明显缠绕。香蕉假茎粉碎刀辊回转半径设计为365mm。(2)运行Solidworks中Simulation 插件分析粉碎刀辊辊轴的前四阶模态以避免共振损害。(3)每个除根灭茬刀盘上均匀分布四把除根灭茬刀,左旋和右旋交替安装。除根灭茬刀辊上的刀具为人字型排列,两种类型的除根刀相继交替作业,可以有效完成香蕉根茬的粉碎,刀辊所受力和扭矩也能达到基本平衡。除根灭茬刀辊刀盘半径为180mm,刀辊的回转半径350mm。(4)将原来的镇压辊改进为弹簧调节式多边形镇压辊。弹簧连接杆上的压缩弹簧通过限位销调节弹簧长度以适应不同的灭茬深度和镇压力。连接轴通过两端的耳板用螺栓连接在壳体后方,镇压辊可绕其转动适应不同的高度。多边形辊的每一面都嵌有一对肋板,使机身与地面处于相对平行。弹簧调节式镇压装置浮动式的设计一方面可以灵活调节除根刀的入土深度,另外可以在日常放置时当支架,以避免除根灭茬刀辊遭到损坏。该装置结构简单,高度可调节,对不同含水率的土壤都能得到比较满意的地表压实效果。取镇压辊中心到多边形的距离为100mm,每个辊幅宽为400mm,三个多边形镇压辊等间距分布在镇压连接轴上。通过澄迈县的大拉香蕉园实地试验,对机具进行了田间试验验证。试验对香蕉假茎粉碎合格率、根茬粉碎率都进行了测定,机具香蕉假茎平均粉碎率为88.6%、香蕉假茎平均除根灭茬率为88.9%,满足了相应国家标准和农艺要求。另外以拖拉机行进速度、香蕉假茎粉碎刀辊转速及除根灭茬刀辊转速为变量设计了三因子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以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为辅助,得出影响香蕉假茎粉碎合格率和根茬粉碎率的显着性次序和最优组合。综合各个因素考虑,一般选择方案02(粉碎刀辊旋转速度1000r/min)、P2(除根灭茬刀辊旋转速度300r/min)、Q2(拖拉机行进速度为2m/s)。改进后的1XHJ-1600型卧式香蕉假茎粉碎还田多功能作业机采用了联合作业,能够一次完成香蕉假茎及根茬的粉碎还田作业,减少了进地次数,降低了作业强度。改进后结构和参数更为合理,整机在工作过程中稳定性高,可以持续进行还田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能耗,易被推广。

祁晓敏[10](2016)在《多功能牧草粉碎机关键机构的设计及制造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牧草产品作为物质基础奠定了其在资源中不可替代的角色。欧美国家对畜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将其看作是“绿色黄金”产业,当作“立国之本”,荷兰人用2/3的耕地种草来发展草业,视其为“生命之本”。相比之下,我国牧草产业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直到90年代中后期才涌现出一些牧草种植和加工企业。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关注程度的提高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我国牧草产业逐步兴起并已成为保障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新疆具有较为丰富的牧草资源,可以广泛的运用在畜牧产业作为饲料,而且在引种、育种等方面都有着不小的贡献。虽说新疆有多种多样的牧草类型,牧草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在粉碎过程中,粉碎效率、机械功耗以及适应性方面都有待提高。目前使用的粉碎机在适应的物料上较为单一,使用寿命、粉碎效率、机械功耗等方面没有针对性的进行合理的设计及优化。本课题对粉碎机整机结构、粉碎效率、工作能耗、关键部件的使用性能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牧草、芦苇、秸秆等粗纤维特性,进一步设计并制造出一种多功能牧草粉碎机。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多功能牧草粉碎机,粉碎对象主要为牧草、芦苇、秸秆等粗纤维资源。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粉碎对象各项特性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实际生产需要,确定粉碎机的粉碎效果,进一步完善粉碎机的设计方案与原则。(2)以粉碎机整体设计方案与原则为基础,进一步对转子总成、喂料装置、粉碎室等关键零部件进行设计。详细研究了锤片等部件的性能及工作过程,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和计算,确定了多功能牧草粉碎机关键部件的组成、安装、相关参数和具体尺寸。(3)运用软件,对主轴、锤片进行有限元分析,证明了其设计参数能够满足实际工作要求;运用软件对转子总成进行了动平衡分析,证明了本粉碎机转子总成的设计,在高速平稳运行时处于动平衡状态。(4)对粉碎机关键部件的结构做出进一步研究,分析其制造难点及加工技术要求,确定加工工艺方案,确定工艺顺序安排、加工具体参数以及设备的选择。

二、竖轴式离心粉碎机的功耗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竖轴式离心粉碎机的功耗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机采棉立式秸秆粉碎还田机关键部件优化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秸秆粉碎还田机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 秸秆粉碎还田机刀具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2.3 秸秆粉碎还田机机架振动分析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机采棉秸秆粉碎还田机的发展趋势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机采棉立式秸秆粉碎还田机机架设计及优化
    2.1 秸秆粉碎还田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2.1.1 整机结构
        2.1.2 工作原理与技术参数
    2.2 立式秸秆粉碎还田机机架设计
        2.2.1 机架设计准则
        2.2.2 机架设计的一般要求
        2.2.3 机架材料的选择
        2.2.4 机架结构的确定
    2.3 立式秸秆粉碎还田机机架的优化
        2.3.1 机架的计算模态分析
        2.3.2 机架的试验模态分析
        2.3.3 外部激励频率分析与结构优化
        2.3.4 机架的静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采棉立式秸秆粉碎还田机粉碎装置的设计
    3.1 立式秸秆粉碎还田机粉碎刀设计
        3.1.1 现有粉碎刀类型分析
        3.1.2 粉碎刀的结构参数设计
        3.1.3 粉碎刀数量与排列方式
    3.2 立式秸秆粉碎还田机刀轴的设计
        3.2.1 粉碎刀粉碎速度
        3.2.2 粉碎刀粉碎加速度
    3.3 立式秸秆粉碎还田机刀轴模态分析
        3.3.1 刀轴模型的建立
        3.3.2 粉碎刀轴计算模态分析结果
    3.4 立式秸秆粉碎还田机粉碎刀静力学分析
        3.4.1 粉碎刀模型的建立
        3.4.2 粉碎刀静应力求解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FD的立式秸秆粉碎还田机粉碎室内流场分析
    4.1 流场分析理论
        4.1.1 流体流动控制方程
        4.1.2 粉碎室流体计算区域和网格划分
        4.1.3 边界条件
    4.2 粉碎室内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2.1 机架结构的影响
        4.2.2 粉碎刀组数的影响
        4.2.3 粉碎刀盘与地面夹角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采棉立式秸秆粉碎还田机试验研究
    5.1 试验材料及设备
        5.1.1 样机试制
        5.1.2 试验材料
    5.2 试验设计及试验指标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回归模型与显着性检验
        5.3.2 响应面分析
    5.4 参数优化与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2)垄作原位免耕播种机侧向多级残茬处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残茬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侧向多级残茬处理技术方案设计
    2.1 设计原则
        2.1.1 种床构建
        2.1.2 宽幅高速作业
    2.2 残茬处理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
    2.3 关键参数确定
    2.4 本章小结
3 定轴式种床构建装置研究
    3.1 总体设计
        3.1.1 结构组成
        3.1.2 工作原理
    3.2 侧向清秸刀设计与试验研究
        3.2.1 侧向清秸工作分析与滑切曲线设计
        3.2.2 清秸性能影响规律分析与参数优化试验
    3.3 侧向清茬刀设计与试验研究
        3.3.1 侧向清茬刀工作分析
        3.3.2 侧向清茬刀正切刃设计
        3.3.3 清茬性能影响规律分析与参数优化试验
        3.3.4 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3.4 基于离散元法结构参数组合优化仿真试验
        3.4.1 秸秆覆盖土壤离散元模型建立
        3.4.2 仿真试验方案
        3.4.3 性能指标测定方法
        3.4.4 仿真试验结果与分析
        3.4.5 参数组合优化与验证试验
    3.5 本章小结
4 残茬单级运移机理分析及整流装置研究
    4.1 整流装置的设计
        4.1.1 结构及工作原理
        4.1.2 残茬单级运移机理分析与结构参数设计
    4.2 离散元仿真试验研究
        4.2.1 系统模型构建
        4.2.2 接触模型与本征参数
        4.2.3 仿真试验方案
        4.2.4 性能评价指标测定方法
    4.3 仿真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各因素对性能评价指标影响规律分析
        4.3.2 参数组合优化
    4.4 田间试验
        4.4.1 验证试验
        4.4.2 对比试验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侧向清秸原理的残茬破碎抛撒装置研究
    5.1 设计原则
    5.2 结构及工作原理
        5.2.1 结构组成
        5.2.2 工作原理
    5.3 关键部件设计
        5.3.1 破碎抛撒刀轴设计
        5.3.2 抛撒调控蜗壳设计
    5.4 残茬破碎抛撒装置工作过程分析
        5.4.1 残茬捡拾过程分析
        5.4.2 残茬破碎过程分析
        5.4.3 残茬抛撒过程分析
    5.5 基于EDEM残茬颗破碎特性分析
        5.5.1 系统模型构建
        5.5.2 接触模型与本征参数
        5.5.3 仿真试验方案
        5.5.4 仿真试验结果与分析
        5.5.5 参数组合优化
    5.6 基于CFD-DEM残茬颗粒群运动特性分析
        5.6.1 系统模型构建
        5.6.2 耦合仿真参数
        5.6.3 仿真试验方案
        5.6.4 仿真试验结果与分析
        5.6.5 参数组合优化
    5.7 田间试验
    5.8 本章小结
6 残茬覆盖技术对土壤结构和作物产量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条件
        6.1.2 试验材料
        6.1.3 试验方案
    6.2 评价指标测定
        6.2.1 土壤容重
        6.2.2 土壤孔隙度
        6.2.3 土壤有机质含量
        6.2.4 作物产量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各处理对土壤容重的影响分析
        6.3.2 各处理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分析
        6.3.3 各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分析
        6.3.4 各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双通道全喂入式再生稻收获机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再生稻头季收获模式与农艺特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水稻收获机械发展现状
        1.3.2 再生稻头季收获技术与装备研究现状
        1.3.3 前期研究基础
        1.3.4 碎草抛撒装置研究现状
        1.3.5 割台及其关键部件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收获期头季再生稻生物学特性及机械物理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3 收获期头季再生稻生物学特性统计与分析
    2.4 收获期头季再生稻机械物理特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2.4.1 茎秆物理参数
        2.4.2 茎秆弯曲物理特性
        2.4.3 茎秆剪切物理特性
        2.4.4 茎秆拉伸物理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生稻收获机总体设计与分析
    3.1 引言
    3.2 总体布局与参数设计
        3.2.1 技术方案提出
        3.2.2 整机总体结构布局
        3.2.3 整体参数确定
    3.3 工作过程与工艺路线
    3.4 功率匹配
    3.5 传动系统设计
        3.5.1 机械传动系统
        3.5.2 液压传动系统
    3.6 整机装配与加工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作业部件设计与分析
    4.1 引言
    4.2 双通道割台设计与分析
        4.2.1 结构设计与功能分析
        4.2.2 双向螺旋搅龙设计与分析
        4.2.3 拨禾轮参数匹配设计
    4.3 履带式底盘设计与分析
        4.3.1 行走系
        4.3.2 传动系
        4.3.3 机架结构设计与受力仿真分析
    4.4 脱粒清选装置设计与分析
        4.4.1 结构与工作原理
        4.4.2 脱粒滚筒设计与分析
        4.4.3 清选筛设计与分析
    4.5 输送槽
    4.6 粮仓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碎草抛撒装置设计与分析
    5.1 引言
    5.2 结构与工作原理
    5.3 茎秆粉碎与抛撒过程动力学分析
        5.3.1 茎秆粉碎过程
        5.3.2 碎秸抛撒过程
        5.3.3 导草尾板导草性能分析
    5.4 粉碎装置设计
        5.4.1 粉碎刀组设计
        5.4.2 刀辊回转半径与转速
        5.4.3 动刀排列方式
    5.5 刀辊模态分析
        5.5.1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5.5.2 结果与分析
    5.6 基于EDEM碎秸抛撒过程仿真分析
        5.6.1 导草尾板参数设计
        5.6.2 仿真模型及参数设定
        5.6.3 仿真试验设计
        5.6.4 交互作用判别
        5.6.5 正交试验表头设计
        5.6.6 结果与分析
    5.7 碎秸抛撒过程仿真试验结果验证
        5.7.1 材料与设备
        5.7.2 试验设计
        5.7.3 结果与分析
    5.8 碎草抛撒装置粉碎与抛撒效果田间试验
        5.8.1 试验设计
        5.8.2 试验方法
        5.8.3 结果与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整机田间性能试验与分析
    6.1 引言
    6.2 整机田间性能试验
        6.2.1 试验条件
        6.2.2 试验方法
        6.2.3 结果与分析
    6.3 头季收获碾压效果试验
        6.3.1 试验条件
        6.3.2 试验方法
        6.3.4 结果与分析
    6.4 再生季测产试验
        6.4.1 材料与方法
        6.4.2 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课题来源
附录2 :注释说明
附录3 :作者简介
致谢

(4)锤片式粉碎机转子结构优化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基金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 锤片式饲料粉碎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锤片式饲料粉碎机关键部件研究现状
        1.2.3 锤片式饲料粉碎机静力学分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锤片结构的优化设计
    2.1 物料粉碎机理分析
    2.2 新型锤片方案设计
        2.2.1 锤片整体结构设计方案
        2.2.2 锤片厚度参数设计
        2.2.3 锤片长度的设计
        2.2.4 锤片参数设计
    2.3 锤片结构静力学分析
    2.4 锤片结构模态分析
3 锤片架板结构拓扑优化研究
    3.1 锤片架板静力学分析
        3.1.1 模型简化与属性设置
        3.1.2 锤片架板结构力学分析
        3.1.3 粉碎机加载时的转子载荷分析
        3.1.4 锤片架板的应力和应变仿真分析
    3.2 粉碎机锤片架板的模态分析
    3.3 锤片架板拓扑优化分析
        3.3.1 锤片架板的拓扑优化
        3.3.2 锤片架板的优化结果分析
4 锤片式粉碎机的粉碎性能试验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 试验指标与方案
        4.2.1 试验指标
        4.2.2 玉米含水率测定
        4.2.3 试验方案与步骤
    4.3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4.3.1 锤片倾角对粉粹机性能的影响
        4.3.2 锤头角度对粉碎机性能的影响
        4.3.3 倾角距离对粉碎机性能的影响
    4.4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秸秆粉碎特性分析及其粉碎设备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秸秆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2 秸秆粉碎设备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烟秆物理特性研究
    2.1 烟秆的结构分析
    2.2 烟秆力学模型建立
    2.3 烟秆力学特性试验
        2.3.1 试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2.3.2 烟秆压缩试验研究
        2.3.3 烟秆弯曲试验研究
        2.3.4 烟秆剪切试验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粉碎机结构优化设计及其运动学分析
    3.1 粉碎机总体结构
    3.2 喂料机构的优化设计
        3.2.1 喂料对辊结构及参数优化
        3.2.2 喂料对辊间距调节装置的优化设计
        3.2.3 喂料口的优化设计
    3.3 烟秆切断装置的设计
        3.3.1 切断装置的工作要求
        3.3.2 烟秆切断方式的分析及选择
        3.3.3 刀具结构分析
    3.4 锤片分布的优化及受力分析
        3.4.1 锤片分布的优化设计
        3.4.2 锤片的受力及运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CFD、DEM的粉碎装置仿真及优化
    4.1 粉碎室模型的建立
        4.1.1 实体模型的建立
        4.1.2 计算区域建模
        4.1.3 网格划分
    4.2 数学模型
    4.3 粉碎室内流场分析
        4.3.1 边界条件设置
        4.3.2 仿真结果分析
    4.4 基于DEM的粉碎过程模拟与研究
        4.4.1 烟秆模型的建立
        4.4.2 相关参数的设置
        4.4.3 仿真结果分析
    4.5 基于流场与粉碎过程仿真分析的结构优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粉碎机的性能试验研究
    5.1 试验目的及方法
        5.1.1 试验目的
        5.1.2 试验方法
    5.2 试验材料及设备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设备
    5.3 评价指标
    5.4 粉碎机的单因素试验研究
        5.4.1 单因素试验方案设计
        5.4.2 喂料对辊转速对粉碎性能的影响
        5.4.3 转子主轴转速对粉碎性能的影响
        5.4.4 出料口筛孔直径对粉碎性能的影响
    5.5 多因素试验研究及工作参数优化
        5.5.1 试验方法的选取及其原理
        5.5.2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方案设计
        5.5.3 数学模型的建立
        5.5.4 各因素对粉碎粒径合格率的影响
        5.5.5 各因素对度电产量的影响
        5.5.6 工作参数优化及试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气力式秸秆深埋还田机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秸秆还田机械研究现状
        1.2.1 国外秸秆还田机研究现状
        1.2.2 国内秸秆还田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3.4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气力式秸秆深埋还田机总体设计
    2.1 气力式秸秆深埋还田机设计方案
    2.2 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2.2.1 整机的总体结构
        2.2.2 工作机理
        2.2.3 主要技术参数
    2.3 传动系统设计
    2.4 破茬装置的设计
        2.4.1 破茬装置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4.2 破茬盘设计
        2.4.3 运动分析
    2.5 覆土装置设计
    2.6 镇压装置的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捡拾粉碎装置的设计
    3.1 秸秆捡拾粉碎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2 动刀的选型
    3.3 定刀设计
    3.4 动刀辊转速和回转半径
    3.5 动定刀排列
    3.6 捡拾粉碎装置的试验
        3.6.1 试验条件及方法
        3.6.2 田间试验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力输送装置的设计
    4.1 .气力输送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
    4.2 玉米秸秆气力输送理论研究
        4.2.1 球形颗粒的悬浮速度
        4.2.2 玉米秸秆输送管内的运动机理
        4.2.3 玉米秸秆群在管道内的运动方程
    4.3 玉米秸秆物理参数的测定
    4.4 气力输送装置参数计算
        4.4.1 气力输送系统计算
        4.4.2 风机设计
        4.4.3 螺旋设计
    4.5 气力输送装置的仿真分析
        4.5.1 CFD-DEM耦合数值模拟基础原理
        4.5.2 CFD-DEM耦合理论分析
        4.5.3 玉米秸秆多球元模型的建立
        4.5.4 颗粒参数选取
        4.5.5 仿真结果与悬浮试验的比较分析
        4.5.6 CFD-DEM耦合仿真模型
        4.5.7 输送装置工作性能的仿真
    4.6 输送装置的试验
        4.6.1 试验条件及方法
        4.6.2 正交试验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沟分土装置的设计
    5.1 秸秆深埋试验
    5.2 开沟分土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5.3 开沟部件运动分析
        5.3.1 正逆旋的运动分析
        5.3.2 开沟方式的选择
    5.4 开沟装置结构参数
    5.5 开沟刀设计
        5.5.1 开沟刀的结构
        5.5.2 侧切刃的设计
        5.5.3 正切刃的设计
        5.5.4 开沟刀结构参数
    5.6 开沟刀的仿真
        5.6.1 土槽和开沟刀模型的建立
        5.6.2 颗粒黏结模型
        5.6.3 开沟装置仿真参数
        5.6.4 仿真试验方法
        5.6.5 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5.7 开沟装置的仿真分析
        5.7.1 仿真试验方法
        5.7.2 仿真结果分析
    5.8 开沟分土装置的试验
        5.8.1 试验条件及方法
        5.8.2 田间试验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气力式秸秆深埋还田机田间试验
    6.1 试验条件及设备
    6.2 整机试验
        6.2.1 正交试验
        6.2.2 试验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学术成果

(7)新型钎焊金刚石锤片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锤片式粉碎机的种类及特点
        1.2.2 锤片式粉碎机的粉碎性能研究
        1.2.3 锤片的结构性研究
        1.2.4 锤片表面强化工艺研究
        1.2.5 有序排布钎焊金刚石工具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课题的研究目的
        1.3.2 课题的主要内容
2 实验方法及设备
    2.1 实验材料
        2.1.1 锤片基体
        2.1.2 金刚石
    2.2 主要设备与检测仪器
        2.2.1 高温真空钎焊炉
        2.2.2 粉碎设备
    2.3 检测仪器
        2.3.1 实验粉碎物料
    2.4 实验方案
        2.4.1 磨粒有序排布钎焊金刚石锤片设计
        2.4.2 钎焊金刚石锤片的制备
        2.4.3 钎焊金刚石锤片粉碎实验
        2.4.4 钎焊金刚石锤片及粉碎物料检测
3 钎焊金刚石锤片的性能及磨损机理研究
    3.1 钎焊有序排布金刚石锤片
    3.2 金刚石磨粒有序排布方式对锤片性能的影响
    3.3 金刚石磨粒粒度对锤片性能的影响
    3.4 金刚石磨粒排布密度对锤片性能的影响
    3.5 钎焊金刚石锤片与不锈钢锤片的磨损性能比较
    3.6 钎焊金刚石锤片的磨损机理
        3.6.1 钎焊金刚石锤片上磨粒磨损形态统计
        3.6.2 钎焊金刚石锤片上磨粒的磨损规律
    3.7 本章小结
4 钎焊金刚石锤片的物料适应性研究
    4.1 物料适应性
        4.1.1 葛根的粉碎
        4.1.2 生物秸秆的粉碎
    4.2 物料的破碎机理
        4.2.1 锤片式粉碎机粉碎原理
        4.2.2 物料与锤片的碰撞原理
        4.2.3 玉米破碎过程
        4.2.4 葛根破碎过程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机制集料的破碎机理及颗粒形状快速连续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破碎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机制集料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机制集料破碎机理及其加工工艺
    2.1 常用集料及其力学特征
        2.1.1 常用集料分类
        2.1.2 力学特性
    2.2 机制集料破碎机理分析
        2.2.1 传统破碎机理
        2.2.2 热力学假说和原子结构假说
        2.2.3 层压破碎理论
    2.3 集料加工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加工工艺分析
        2.3.1 集料加工的主要影响因素
        2.3.2 机制集料加工工艺分析
    2.4 破碎机械设备及选型研究
        2.4.1 常见破碎机械设备
        2.4.2 设备选型及关键参数选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集料形状数字图像采集技术研究
    3.1 数字图像技术基础及原理
        3.1.1 数字图像概念
        3.1.2 数字图像模型
        3.1.3 图像的数字化处理
        3.1.4 数字图像类型和文件格式
    3.2 集料颗粒形状图像快速采集系统研究
        3.2.1 工业相机的选型
        3.2.2 工业相机的标定及参数求解
        3.2.3 外光源的影响研究
        3.2.4 基于双目相机的图像快速采集系统工作模型
        3.2.5 图像采集辅助设备
    3.3 集料形状图像的快速采集
        3.3.1 采集设备
        3.3.2 采集图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制集料颗粒形状的图像处理技术
    4.1 ROI处理
    4.2 图像形态学处理
    4.3 集料颗粒图像轮廓的分割与重建
        4.3.1 基于链码追踪与凹点匹配算法的粘连图像分割
        4.3.2 基于最小凸壳理论的集料颗粒轮廓重建
    4.4 集料图像轮廓尺寸的计算
        4.4.1 颗粒轮廓尺寸提取模型
        4.4.2 颗粒平面尺寸计算
        4.4.3 三维立体尺寸重建
    4.5 集料颗粒图像尺寸计算误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料颗粒形状快速连续检测技术研究
    5.1 集料颗粒形状评价指标
    5.2 针片状颗粒含量图像计算方法
        5.2.1 累计针片状颗粒含量计算方法
        5.2.2 累计针片状颗粒含量计算及误差分析
    5.3 集料颗粒形状快速连续检测系统
        5.3.1 MATLAB软件介绍
        5.3.2 双目相机图像同步采集工作流程
        5.3.3 界面设计
        5.3.4 颗粒形状快速连续检测评价系统搭建
    5.4 集料颗粒形状快速连续检测效果分析
        5.4.1 试验数据
        5.4.2 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1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9)1XHJ-1600型卧式香蕉假茎粉碎还田机关键部件的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秸秆粉碎还田的现状
        1.3.1 国外现状
        1.3.2 国内现状
    1.4 香蕉假茎粉碎还田机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国内已有机型比对总结
        1.4.1 香蕉假茎粉碎还田机其国外研究现状
        1.4.2 香蕉假茎粉碎还田机国内已有机型性能比对分析
    1.5 优化机具的研究目的、方法与技术指标
        1.5.1 主要研究目的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香蕉假茎物料特性
    2.1 香蕉假茎物料特性
        2.1.1 香蕉假茎的结构特点
        2.1.2 香蕉假茎的生物学特性
    2.2 试验目的
    2.3 试验设备和材料
        2.3.1 试验设备
        2.3.2 试验材料
        2.3.3 试验研究内容
    2.4 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2.4.1 新鲜香蕉植株其假茎含水率的检测
        2.4.2 香蕉假茎剪切试验
        2.4.3 香蕉假茎拉伸试验
    2.5 本章小结
3 1XHJ-1600型卧轴式香蕉假茎粉碎还田设备概况
    3.1 机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3.2 机器存在的不足之处
4 卧式还田机关键部件改进及其参数研究
    4.1 关键部件改进要求
    4.2 还田机粉碎部件优化设计方案
        4.2.1 卧轴式粉碎还田机上粉碎装置的优化方案
        4.2.2 粉碎刀辊参数研究
        4.2.3 粉碎刀的受力分析
        4.2.4 粉碎节距Se
        4.1.5 粉碎刀辊辊轴的模态分析
    4.3 除根灭茬刀辊的优化方案
        4.3.1 除根灭茬刀
        4.3.2 除根灭茬刀辊上刀盘外形设计和刀辊排列
        4.3.3 除根灭茬刀参数
        4.3.4 切土节距
    4.4 定刀
    4.5 镇压装置的优化
    4.6 本章小结
5 卧式还田机关键部件动力学参数优化研究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条件与试验前准备
        5.2.1 试验设备
        5.2.2 试验样机
        5.2.3 试验地的选择
        5.2.4 土壤含水率测定
    5.3 试验方法
        5.3.1 卧式还田机对香蕉假茎的粉碎合格率
        5.3.2 卧式香蕉假茎粉碎还田机的工作效率
        5.3.3 香蕉假茎覆盖率
        5.3.4 除根灭茬刀进土深度
        5.3.5 香蕉假茎还田机生产率
        5.3.6 防缠性能测试
        5.3.7 香蕉假茎还田机可靠性测定
    5.4 两刀辊转速对香蕉假茎粉碎率的影响
        5.4.1 试验方案
        5.4.2 正交试验结果
    5.5 试验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项目
致谢

(10)多功能牧草粉碎机关键机构的设计及制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多功能牧草粉碎机的总体方案与设计
    2.1 引言
    2.2 粉碎机构的确定
    2.3 进、出料方式的确定
    2.4 清杂机构的确定
    2.5 动力及传动装置的确定
        2.5.1 动力装置的确定
        2.5.2 传动装置的确定
    2.6 粉碎机整机结构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键机构的设计与计算
    3.1 引言
    3.2 转子总成的设计
        3.2.1 锤片的设计
        3.2.2 主轴的设计
        3.2.3 架板的设计
    3.3 粉碎室的设计
        3.3.1 粉碎室形状的设计
        3.3.2 底板的设计
        3.3.3 筛板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键机构及零部件的三维建模与仿真分析
    4.1 基于Pro/E的三维建模及虚拟装配
        4.1.1 关键零部件的三维建模
        4.1.2 关键机构的虚拟装配
    4.2 关键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4.2.1 转子主轴的模态分析
        4.2.2 锤片的静力学分析
    4.3 粉碎机构的模态分析
        4.3.1 模态分析理论
        4.3.2 转子总成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4.3.3 自由模态分析
        4.3.4 约束模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粉碎机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工艺规程的制定
        5.2.1 工艺规程的作用
        5.2.2 工艺规程的制定原则
        5.2.3 工艺规程内容和步骤的制定
    5.3 关键零部件材料的选择
        5.3.1 工艺加工要求
        5.3.2 毛坯材料的确定
    5.4 关键零部件的工艺设计
        5.4.1 主轴的工艺分析
        5.4.2 锤片的工艺分析
    5.5 关键零部件的主要加工工艺
        5.5.1 主轴加工工艺路线的拟定
        5.5.2 锤片加工工艺路线的拟定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四、竖轴式离心粉碎机的功耗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机采棉立式秸秆粉碎还田机关键部件优化设计与试验[D]. 牛国梁.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垄作原位免耕播种机侧向多级残茬处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D]. 侯守印.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3]双通道全喂入式再生稻收获机研制[D]. 付建伟.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4]锤片式粉碎机转子结构优化设计及试验研究[D]. 钱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5]秸秆粉碎特性分析及其粉碎设备结构优化[D]. 刘维岗. 贵州大学, 2019(09)
  • [6]气力式秸秆深埋还田机设计与试验研究[D]. 田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7]新型钎焊金刚石锤片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张桂霞.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8]机制集料的破碎机理及颗粒形状快速连续检测技术研究[D]. 杨国林.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9]1XHJ-1600型卧式香蕉假茎粉碎还田机关键部件的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D]. 宋雅婷. 海南大学, 2016(01)
  • [10]多功能牧草粉碎机关键机构的设计及制造工艺研究[D]. 祁晓敏. 石河子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立轴离心粉碎机耗电量的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