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调查与分析
——以第一展室为例
贾甲1甄刚1张安兴2
(1.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75;2.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 西安 710001)
摘 要: 预防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环境的监测与评估是第一步,长时间持续监测是基础,科学评估与研究是手段,通过评估分析,预测发展趋势,能更好地对博物馆后期的文物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以碑林博物馆第一展室为例,对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全年的温湿度、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全年温度为-2.30℃~38℃,波动范围为40.3℃,年平均温度为17.5℃;相对湿度为13.4%~92.5%,波动范围为79.1%,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4.32%;二氧化碳含量基本在300~600ppm,与展厅人数相关。
关键词: 预防性保护;碑林博物馆;保存环境
1 背景
预防性保护,即是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管理、监测和控制,抵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稳定、洁净”的安全保存环境中,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护和保存馆藏文物的目的。
博物馆保存环境因素是引发博物馆展品劣化损害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温湿度、光辐射、污染气体(包括颗粒物)和有害生物。本文研究以碑林博物馆第一展室为例,通过现场病害勘察,发现展室内石刻保存基本完整,病害类型以风化、剥落、裂隙、缺失、表面污染物及人为刻划痕为主,未发现有生物病害。考虑对石刻本身及参观游客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定温度、相对湿度、污染气体(二氧化碳)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监测数据的完整性与连续性,选取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全年(以下简称全年)的环境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旨在为后期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撑及参考。
2 基本情况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博物馆,原为陕西省博物馆,建于1944年。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9座碑石陈列室,8个碑亭,陈列面积4900m2。馆藏碑石时代序列完整,被誉为历史文化的宝库,书法艺术的殿堂,碑刻种类齐全,书体完备,居中国古代碑石收藏之冠。第一展室主要陈列《开成石经》以及与其相关的明刻《石经补字》、清刻《孟子》等,共陈列碑石158块。《开成石经》是中国历史上七次刻经存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清代补刻的《孟子》也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
7月26日,根策尔博士和艾森豪尔博士在慕尼黑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他们观测到了梦寐以求的引力红移现象。当艾森豪尔博士展示出观测结果(符合预期中的观测曲线)的时候,台下掌声雷鸣、经久不息。
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第一展室为古建筑(图1),室内无空调设备,常年开放参观,室内环境直接与外界相通,受时间、季节、天气的变化影响较大。展室内主要依靠侧窗户自然采光,在阴天或傍晚才使用人工照明。碑石前有起保护作用的玻璃,玻璃表面光滑,反光现象明显。除此之外无任何挡屏、帷幕、百叶窗等控制进光量的设施[2]。
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沙丹在《今日影评》说:因为黄觉戴上了眼镜,带着大家一块戴上眼镜,这个动作是跟电影中人物达到相同的一个过程,营造出一个3D沉浸式梦幻的体验。如果没有这个3D效果,《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电影,尤其最后长达一小时的长镜头,跟男女主角的步履行进时,可能达不到一个真切、曼妙的感觉。
3 监测结果与分析
预防性保护的核心内涵是为文物创造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保存环境,其中“稳定”即控制温度、相对湿度在适宜指标下的平稳性,防止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洁净”即控制文物收藏、展示环境下的特征污染物浓度保持在规定值以内。
通过surfer软件,绘制出第一展室内温度年平均值空间分布图(图3)、平均日波动空间分布图(图4),可以看出248点位处(红框)年平均温度最低,为13.9℃,且其他值也明显低于其他点位,初步推测与西侧门常年打开有关。
图1 第一展室平面图
3.1 监测指标与监测布点
温湿度是文物保存环境中两个最基本的环境因素,在一定空间内,相对湿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博物馆环境中对文物产生影响的气体称为博物馆空气污染物,污染物通过通风及气体扩散方式进入展厅,对文物产生影响。本次研究将选取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三项指标进行分析。图2为第一展室监测设备布点图。
3.2 温度
第一展室全年温度为-2.30~38℃,波动范围为40.3℃,年平均温度为17.5℃。各个监测点数据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248点位处年平均温度仅为13.9℃,明显低于其他位置。全年大气温度为-6.1~39.7℃,波动范围为45.8℃。
表1 第一展室2017.11.1—2018.10.31温度变化情况
地磅自带的大屏幕只能实时显示重量,不能显示车号、毛重、皮重、净重等文字信息,为方便驾驶员远距离观察称重详细结果,安装LED大屏幕,有效避免上述所述的缺陷,直观显示称重结果。
通过温度年最大值及年最小值空间分布图(图5、图6)可以看出,展室东侧温度低于展室西侧,初步推测与门的朝向及风速、风向等因素有关。同时室内相对于室外环境并没有明显的缓冲作用,剧变的温度会引起石经本体及其内部可溶盐的热胀冷缩效应,不利于石刻文物的保存。
3.3 相对湿度
绘制出第一展室内相对湿度年平均值空间分布图(图7)、平均日波动的空间分布图(图8),可以看出247点位处(绿框)平均值与日波动值明显高于其他点位,248点位处(红框)平均值与日波动值明显低于其他点位,结合它们所处环境,247点位处于第一、二展室的连廊处,248点位的西侧门常开,因此变化较其他点位明显,但同样与248点位处于对称位置的246点位(蓝框),其东侧门也常开,但各项值变化幅度却相对较小,综合考虑,初步推测与门的朝向及风速、风向等因素有关。
第一展室全年相对湿度为13.4%~92.5%,波动范围为79.1%,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4.32%。各个监测点数据如表2所示。大气全年相对湿度9.7%~99.0%,波动范围为89.3%。
图2 第一展室监测布点图
图3 第一展室温度年平均值空间分布图(℃)
图4 第一展室温度平均日波动空间分布图(℃)
图5 第一展室温度年最大值空间分布图(℃)
图6 第一展室温度年最小值空间分布图(℃)
图7 第一展室相对湿度年平均值空间分布图(%)
图8 第一展室相对湿度平均日波动空间分布图(%)
图9 第一展室相对湿度年最大值空间分布图(%)
图10 第一展室相对湿度年最小值空间分布图(%)
图11 第一展室2017.11.1—2018.10.31二氧化碳含量(ppm)
图12 第一展室2018.10.1—2018.10.10二氧化碳含量(ppm)
表2 第一展室2017.11.1—2018.10.31相对湿度变化情况
①第一展室室内环境相对于室外环境并没有明显的缓冲作用,剧烈的温湿度变化会引起石经本体及其内部可溶盐的热胀冷缩效应,是石刻风化、剥落、裂隙病害继续发展的隐患,应加装空气调节装置,将第一展室温湿度环境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考虑到二氧化碳含量与展厅内人数的相关性,本研究特选取包含“十一黄金周”即参观高峰期的数据(图12),发现参观流量主要集中在10月2日至10月6日这5天,其中10月3日客流量最大;每天的高峰时段基本集中在上午11时至下午4时,目前第一展室未安装客流量统计设备,如后期项目中加入客流量计数设备,结合二氧化碳实时变化数据则可为参观路线设计及展室内游客容量控制提供科学的数据指导支撑。
3.4 二氧化碳
②第一展室东、西两侧门常开,展室东侧温度、相对湿度波动均大于西侧,长此以往将对东侧石刻的影响更大。因石刻文物是固定展陈,换展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更应该关注展室内东侧环境质量的变化,必要时添加环境调节设备,人为干预使东、西两侧的环境状态达到平衡。
2012年初,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要打好园区经济、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三大战役”的部署,启动实施“民企入滇”工程,大批省外知名民营企业到云南投资兴业。全省民营经济户数达160.3万户,全年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4546.62亿元,占全省GDP的44.1%,比2000年提高23.1个百分点。至此,云南民营企业已经涵盖几乎所有行业,大都集中到136个工业园区聚集发展。
4 结论
通过本次对碑林博物馆第一展室全年的环境数据分析,可以了解第一展室作为开放展室,其内环境直接受外界环境、参观游客、展陈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我院护理人员参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覆盖率达到100%。考核合格72例次,占94.7%,考核不合格4例次,占5.3%。与2010年不合格12例次比较,合格率提高10.4%。2011年患者平均满意率达98.6%,比2010年提高2.6%。
通过相对湿度年最大值空间分布图(图9)及年最小值空间分布图(图10),可以看到展室东侧相对湿度年最大值较大,最小值较小,说明东侧的相对湿度波动范围大于展室西侧,初步推测与门的朝向及风速、风向等因素有关。同时室内相对于室外环境并没有明显的缓冲作用,剧烈的湿度与温度的共同变化会引起石经本体及其内部可溶盐的热胀冷缩效应,不利于石刻文物的保存。
第一展室内二氧化碳含量基本在300~600ppm(图11),主要来源于游客与工作人员的排放,与展厅内停留人数直接相关,在每天早晨开馆后随着参观人数的增加,二氧化碳的数值开始增加。
③第一展室内二氧化碳含量与展厅内停留人数直接相关,如加入客流量计数设备,结合二氧化碳实时变化数据,可为参观路线设计及展室内游客容量控制提供科学的数据指导支撑。
文物和环境是一个不可侵害的统一体,文物是历史信息的实物载体,而环境是文物的载体。博物馆不利环境因素对文物的损害作用虽缓慢,但日积月累,其破坏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对于博物馆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环境的监测与评估只是第一步,长时间持续监测是基础,科学的评估与研究是手段,通过评估分析,预测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对碑林博物馆后期的文物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来明,周浩,蔡兰坤.基于“洁净”概念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S1):136-140.
[2]王慧.西安碑林博物馆展示环境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3]徐方圆,吴来明,解玉林,等.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评估方法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S1):6-12.
[4]黄河,吴来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的发展与现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S1):13-19.
[5]徐方圆,解玉林,吴来明.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S1):69-75.
[6]张钰,马金香,冯露菲,等.天津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调查与监测分析——以2015年1月监测数据为例[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7(2):94-99.
[7]黄克忠.石质文物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文化遗产,2018(4):4-12.
【作者简介】
贾甲(1989—),女,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研究实习员,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
Hp可以在人-人之间传播[15],除感染者外,可能被污染水源也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口-口和粪-口是其主要传播途径,以口-口传播为主[5],本研究中不同家庭饮水来源符合这一特点。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家庭饮水来源的高中生Hp感染检出率不同,其中以蓄水池和池塘水源的高中生Hp感染检出率最高,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家庭饮水来源是壮族高中生Hp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饮水应避免摄入被Hp污染的水源,特别是蓄水池水和池塘水。
甄刚(1977—),男,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
张安兴(1969—),男,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标签:预防性保护论文; 碑林博物馆论文; 保存环境论文;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论文; 西安碑林博物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