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关系论文,产业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过程中,产业技术升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全球化 和存在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升级的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 研究产业技术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十分必要。
一、我国产业技术升级特征及其影响
目前对产业技术升级尚无一个完整和公认的定义,我们认为产业技术升级与狭义的技 术进步相近,包括:(1)新产品的出现;(2)启用新工艺、新装备;(3)新型材料、新能 源的使用;(4)减轻劳动强度和改善工作环境;(5)提高人员素质;(6)产业组织改善和 管理水平的提高。产业技术升级的核心是生产率的提高。
(一)我国产业技术升级特征
1、对外商直接投资等外来技术依赖性较强。我国产业技术升级存在过度依赖外部的现 象。如2003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支出是购买国内技术支出的7.47倍。近些年我国 设备投资中的约60%以上依赖进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三资企业”。然而外 资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使我国一批产品提高了档次,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资 产质量、提升了产业结构,近年来还出现了外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趋势,并产生了一 定的“外溢”和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外资恃资本、技术、品牌、营销等优势,不但占 据了高附加值环节,而且挤压国内企业的发展空间。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国产业升级 的进程。
2、内资企业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能力弱。一是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不足,设备更新改造 投资与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还呈下降的趋势。作为装备提供者的机械行业自身的装备水 平达到国际水平的仅为13.7%,机械产品达到当代国际水平的不到5%。不少企业设备陈 旧、老化,带病运转,以致多数产品单耗高、浪费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二是研究开发投入少、创新能力不足。R&D占GDP的比重虽然近两年大幅上升,2002年达 到1.23%,但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印度。科技成果商品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低 ;尚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 产品设计、关键部件、工艺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三是高技术产业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 。四是不同所有制企业在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上不相匹配。技术创新绩效低下的国有企 业占据了技术创新资源的主体,技术创新绩效和激励较高的非国有企业却占有较少的技 术创新资源。
3、分工机制不健全也阻碍了我国产业技术升级的步伐。尽管近几年以来,产业组织呈 现集中化和专门化的倾向,然而由于存在着诸如社会信用程度较差、地方保护等许多反 分工因素,致使本应进行分工的部件或环节,企业不得不自己生产;本应通过市场交易 进行的技术买卖却很难实现。分工机制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企业分享不到分工协作的 好处,影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导致了上下游企业配套能力差,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 本。
(二)我国产业技术升级特点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工业化进程加快,但生产性服务业滞后。改革开放以来,以技术引进为主要特征的 技术进步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推进了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升级 特征,但主要是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已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第 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从就业来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高达49.1%,第二产业只有21.6%。与国际比较,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也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而第三产业就业 水平偏低,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
2、制造业内部虚高度化:名义高度化较快,实际高度化不足。我国制造业的名义高度 化较快。一是制造业在GDP和工业中的比重较高。2003年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为36.8% 。这一比重大大高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与中等收入水平发展中国家相当;二 是工业内部结构中,重加工业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具有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电子及通 信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上升很快;三是出口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正成为出口的主导。 但进一步分析,我国工业结构的实际高度化不足。一是所谓技术密集型部门或机电产品 在生产和出口中的比重上升,是依靠外资企业或“三来一补”来实现的,国内企业主要 承担的是技术密集型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工序,而实际技术密集程度和附加价 值都比较低。二是与国际比较,从上下游部门之间比例来看,我国高加工度产业发展不 足。三是相同的部门内比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附加价值较低,尤其是加工程度 相对要高和附加价值高、生产率增长快的机械类工业,我国的增加值率明显偏低。即使 是高技术工业,附加值也不高。据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研究结果,全国高技术工业增加 值率2001年为24.86%,比工业平均水平低9.69个百分点。
3、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难以为继。一是自然资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出的能源、 资源消耗量大。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废渣和尾矿综合利用率 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仅30%。主要工业产品能耗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如火电煤耗 高出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出21%,水泥综合能耗高出45%,乙烯综合 能耗高出31%。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供给压力明显上升。支柱性矿产如石油 、富铁矿、铜、锰、铝土矿等储量不足,供求缺口较大。这不但影响未来我国的经济增 长,还有可能影响我国的对外经济、政治和军事战略及政策。二是生产过程中排放废物 量大,不合理的经济开发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恶化。
4、工业比重增加,但工业对就业吸纳能力下降。我国工业结构升级主要依靠引进和采 用劳动节约型技术,工业有机构成快速提高。1981—2003年吸纳1个就业需要的固定资 产净值增长了19倍,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受阻,甚至在近几年劳动力向农业回流。
二、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产业技术升级的要求
(一)提供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支撑,为经济增长拓展空间
1、提供技术支撑,克服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瓶颈”。技术积累和技术进步是产业结 构不断调整演进的基础。面临着关键性技术供给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的状况,一是缺乏 适应我国人口大国国情的适用性技术,二是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升级的需要,特别是难 以满足对高档次商品和先进技术装备的需求。这也是我国经济增长长时期依赖以基本建 设投资和外延增长为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来调整供给结构 ,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开拓新的空间。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增长。一方面,发展高技术 产业是适应需求升级的变化的需要,一些技术创新能够产生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形成 新产业,甚至促成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率,最终提高传 统产业的增长质量和竞争力。
(二)改善国际分工地位,为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技术保证
1、实行产业技术升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提高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必须大力发展先 进设备制造等发达国家处于垄断地位的部门;在分工产业链上,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 加工深度,从低端价值环节逐步向高端价值环节延伸;在出口产品结构上加快由劳动密 集型、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为主向多层次的结构转变,尽快提高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 出口产品比重。
2、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减少对国际技术和装备的过多依赖。为避免结构调整和产业升 级过程受到制约,甚至被长期锁定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末端,防止在政治、经济、军事上 受制于人的状况,我国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尽量减少对国际技术 和装备的过多依赖。
3、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争取更多参与国际分工和进行国际合作。
(三)提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
1、提高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和节约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实 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节约资源、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减少污染、保证国民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条件。如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用高性能的新材料对传统材料 的部分替代,或者降低消耗水平;使用信息技术以使新型产品更为轻便、耐用、易于维 修,从而节省大量物质资源和能源。同时,通过淘汰那些污染严重、高消耗的落后工艺 和装备,采用和推广无害、低害、废弃物回收处理的新工艺、新技术,转向更清洁、更 有效的技术,以实现在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性能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 。
2、选择适合国情的产业技术和技术升级路径,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简单地依靠引进技 术通常导致劳动力使用的减少,因此,我国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对技术功能进行 细分,根据国情,重点开发和利用能发挥劳动力优势的技术,如新产品开发、提高质量 、改善性能、开发替代产品等不同功能的技术。同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升级 应重在改善产品设计,塑造品牌效应,提高附加价值,而不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 。
(四)提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形成持续创新的机制
产业技术升级不仅是各个产业部门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同时要求能根据产 业结构调整对技术需求做出迅速反应,对产业技术有不断更新的能力,有持续不断实现 产业技术升级的机制和动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以及促使这种能力生成、持续的机制和 系统,才能发挥产业技术升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持续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形成产业 结构调整与产业技术升级的良性互动。
三、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国家对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升级要有战略设计
现阶段我们在中低档产品生产上有很高的竞争力,但我们不能长期定位于产业低端、 低附加价值的国际分工地位。目前尽管我们在很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具有举足轻 重的地位,对世界市场价格影响很大,然而这些产业的市场极易饱和。而与此同时,有 不少行业具有明显的动态规模效应;也有很多技术密集型产品是不完全竞争、垄断性很 强,若能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或战略性进入,便可改善市场结构和贸易条件;还有一些 领域的贸易受到政治的影响。我国如果固守比较优势,仅仅发展完全竞争性产品,与发 达国家那些不完全竞争性、技术密集型产品相交换,那么所处地位是不平等的,甚至会 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再者,比较优势并不完全由初始资源禀赋 所决定,也可由后天培育形成。如在许多产业的国际分工中,竞争优势和分工是由研发 活动所产生的优势所决定。因此,应制定适合我国要素具有多层次特点和大国国情的发 展战略和发展模式。
(二)强化政府在降低创新风险、推动技术扩散方面的作用
技术创新既有外部性,风险又高,在基础研究阶段尤为突出,企业往往不愿从事这些 研究。有鉴于此,技术创新和研发资助几乎是每一个发达国家都采用的政策。技术密集 型企业在投融资方面,也与一般产业具有明显的不同,要求有比较良好的技术市场和风 险投资体系。因此,政府在克服风险、补偿外部性、创造新市场和创新制度方面的能力 便成为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技术创新要成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力量,关键在 于推动技术扩散。而要处理好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关系,需要政府发挥更大的作 用。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技术引进、吸引外资及自主开发的关系
迅速提高技术水平是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的重要目的,但外商有其自身的 利益和战略。因此,从竞争对手中获取技术通常是有条件的,这既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 战略、策略有关,也与东道国实际技术消化能力有关。国际经验也表明,纳入跨国公司 全球生产体系,有可能使企业技术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提升,而由此提升价值链的企业则 很少。同时,技术并不是一个完全自由贸易的领域。2001年美国商业部总共收到1294件 对华技术出口申请,其中72%被通过,3%被拒绝,25%不予受理,即被美国政府否决的对 华技术转让项目竟高达28%。因此,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需要在政府支持下,形成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并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促使外资加 快技术转移步伐、提高转移技术的档次。而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会促使西方国家放松 对相应技术的管制。所以,我们在处理技术引进、吸引外资及自主开发的关系方面,既 要积极吸引外资、提高引进外资质量,通过外资和技术引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技 术升级,同时更应该保持自主发展的权力和能力,并做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开 发相结合,最终实现由以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开发转变。就是说,从技术引进起步,逐 步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根据我国国情加以改良,并以 此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搞自主研发要有长远打算,政府加大对国内企业自 主研发工作的支持力度。
(四)辨证理解发挥比较优势与改善国际分工地位问题
从企业个体来说,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指向。但 从国家来说,努力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应是国家政策的基本方针。世界贸易趋势表明,不 但需求弹性高的产品比重上升,而且那些基于新市场、新技术的新产品更占据了世界贸 易增长额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战略性贸易理论表明,当跨国公司处于垄断地位而没有 竞争对手时,垄断企业就能获取垄断利润;而当引入竞争、或通过产业政策支持国内企 业的战略性进入时,能够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这将给本国国民带来福利,改善国际分 工地位。因此,改善国际分工地位,一方面,应强化具有高增长率、高附加价值的产业 ;另一方面,传统优势部门的技术升级要选准方向,从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转 向提高产品档次、增加技术含量、培育品牌、提高附加价值,否则强化比较优势或绝对 优势部门有可能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
(五)处理好产业技术升级与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关系
一方面,既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决定了产业技术升级的水平和速度,而对人力资源的开 发和能力建设又可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另一方面,产业技术升级在对劳动力素质提出 更高要求、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使一些从业人员因不能适应要求而被“挤出” 劳动力市场。因此,在推进产业技术升级过程中,应处理好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 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工艺与劳动密集型工艺的关系。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 关政策,鼓励企业多吸纳就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全员素质。 只有高素质的职工、高强度的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和开发水平,才能真正发挥出后发优势 。
四、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及相关政策建议
(一)确立多层次发展,多种模式并存的战略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应遵循多层次发展、多种模式并存的战略。一是积极发展适 应国内需求升级,立足国内市场,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和部门。二是发挥比较优 势,尤其是加快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边际部门的发展,通过有效竞争和资产重组,培育 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同时,调整传统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技术升级战略和竞争战略。改 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条件,为整合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形成设计、研发、品 牌和营销网络提供支持,促进竞争重点由成本和价格竞争向提高档次、设计水平和品牌 竞争转变。三是根据国家战略,对一些“战略性行业”或战略性进入进行扶持,争取在 高技术部门实现局部突破。四是支持零部件、基础元器件的发展,促进专业化协作水平 的提高。五是对具有高成长性而缺乏技术优势的部门,实施“请进来”的战略。
(二)建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坚实技术基础
我国产业技术升级不仅要着眼于解决现实中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为未 来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一是跟踪国际高技术前沿,实现高技术产业某些 领域的重点突破,抢占产业技术的制高点。二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能起到显著推动作用的 关键技术,要走自主创新与引进相结合的路子,加快重点产业主要技术和重大装备的迅 速提升。三是政府应支持对重点产业具有重要影响的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建立以行 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体系,形成重大平台技术的联合开 发、利益分配和成果转化机制。四是重视系统集成技术。集成创新是一种成本低、周期 短、风险小,而具有重大商业价值的创新方式,应予以高度重视。
(三)推行引进消化型与自主创新型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升级模式
实现产业技术升级模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要推行“引进消化 型”与自主创新型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充分利用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做好引进技 术、消化吸收和移植创新。同时,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自主开 发的技术和产品所占比重逐步增加。近期重点实施引进技术本地化战略,并从单纯的引 进外资和引进技术转向引进与自主创新并重。
(四)采取差异化的产业技术升级策略
我国应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和技术特性,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技术升级策略。如在对产 业结构调整和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须集中力量在若干重点项目上形成突破, 以保持相对的技术独立与技术领先;在我国有一定优势的高技术领域,要集中必要的资 源,力争尽快形成若干关键技术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技术和市场已高度国际化的高技术 领域,应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通过提高技术学习能力,促进国内产业技术水平提升 和产业迅速发展;在我国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领域,鼓励系统集成国内外技术,实现国 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占领国际市场;在技术创新活跃、投资规模较小的技术领域,采 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以形成高技术创新小企业创业群体;在传统产 业升级改造所需要的共性技术领域,瞄准规模市场需求,通过先进技术的运用实现产业 素质的提升和市场占有率的扩大。要认真分析技术类型,大力支持有利于就业的技术升 级,如新产品开发创新,新市场开拓创新,通过材料、工艺改进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的 技术创新等。在这方面,深圳比亚迪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发展之初, 它们并未盲目花大价线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生产线,而是通过改变生产作业流程、分解 生产线和合理选择生产技术以充分使用劳动力资源,从而获得了低成本优势,并在不断 的资本积累中,实现产业结构和技术基础的不断升级。
此外,基于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与绩效之间的不匹配性,对于具有资源优势和激励劣势 的国有企业,应通过深化所有制改革和强化市场竞争,使之提高技术创新绩效;对于具 有明显激励优势和资源劣势的民营企业,应通过建立一个市场化的技术资源分配体制, 尤其是民营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创新投融资体制,使高效企业获得技术创新资源;对于既 有技术创新激励又有资源优势的外资企业,应注重其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
(五)着力发挥我国制造业综合优势,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首先,发挥我国产业基础较强,产业体系比较齐全,能够产生广泛带动作用和技术外 溢效应的优势。其次,发挥生产能力及各种要素的组合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第三, 发挥国内市场规模巨大可以容纳多家企业,有利于促进竞争、迫使企业加快转移先进技 术的优势。第四,发挥我国科研水平和各个层次工业技术水平在发展中国家较强的优势 。从航天技术、核工业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到各类消费品工业技术等各个层 次,我国都有一批较高水平的产业技术专家、较好的工业基础和科研教学基础。发挥较 强科技能力的优势,促进利用外部技术资源并使之与国内技术开发能力形成良性互动, 尽快提升我国产业自主开发能力。
(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一是增加科技创新投入,重点支持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公共品特征较强的技术,如 国防技术、人类生命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等等。在可竞争性产业 技术领域,重点资助竞争前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对国家竞争实力有重要影响的行业的 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基础性研究和产业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应用面广、 社会效益大的产品和工艺技术研究开发的推广。二是改变支持方式,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
(七)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建立新型合作竞争关系
一要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技术 中心,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二要鼓励合作开发,建立产业技 术联盟。制定和实施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开发计划,努力探索产学研相结 合的新形式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方式,加强对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的 联合开发。三要通过重大攻关项目整合有关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发挥企业技术开发中心 、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建立起政府、科技界、企业之间的多种方式 的技术联盟。四要积极探索国际技术合作。创造条件,争取加入各种国际技术合作计划 ,鼓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究开发机构。
(八)发展技术市场,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产业技术扩散
一要发展技术市场,促进民间技术转移。加强技术市场的制度建设,建立全国信息共 享的交易网络,形成综合性和多功能的技术交易平台。二要鼓励和规范技术服务机构。 现阶段实行政府和民间相结合,健全政府技术转移机构,鼓励发展民间技术公司,为技 术交易提供全面的服务。三要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形成技术成果利用和扩散的新机制。 要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促进国家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向社会的转移,并创造条件 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制定促进研究成果转移、扩散和商业化的相关政策。四要建 立军民互动的创新体系,实现军民产业技术共享的机制。通过军民两用技术的研究开发 ,挖掘民用技术满足国防需要的潜力;通过“军用启动,带动民用”,促进民用产业和 军事工业的融合。
(九)建立吸引和发挥优秀人才作用的机制和高素质人才队伍
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关键是人才,要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加快建立能够吸引和发挥优秀 人才作用的机制,建立起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专家队伍、技术工人队伍、管理人才队伍 和企业家队伍。建立无形资产评估制度、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 开发奖励制度等,积极探索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机制,鼓励对企业优秀 技术人员采用股权、期权等各种分配激励方式。
(十)实施优惠政策,鼓励技术创新
一是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制定符合高技术产业发展要求的融 资、信贷与税收政策支持体系。二是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合资、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形 式,加强国际间合作。通过与跨国公司共同组建技术开发中心,在较高层次上开展合作 。鼓励企业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实现技术外取。三是培育创新群。政府应着眼于技术 系统和创新群,而不是单个创新能力;减少交易成本、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条件,为创 新群的产生提供土壤。通过促进、培养创新源、创新实施者、创新产品第一用户间的联 系和结合,推动形成动态的技术积累过程,为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提供不断的技术来源 和推动力。
(十一)加快体制创新,推动专门化分工协作
制造业的发展应按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走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路子。要突破企业 信用、财政包干、地方保护等体制性因素的障碍,加快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建立有利 于专门化分工协作的信用体系、金融投资体系和财政体制。